高欣 王圆圆
郑州科技学院 郑州 450064
高校思政教师肩负着助推大学生从“自然个体”向“社会个体”转变的育人使命。加强高校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高校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列入思想政治建设的关键内容,也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本文先分析现阶段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困境以及造成困境的原因,进而探索破解这一困境的路径方法。
教师是学生理想信念的传播者,知识的传授者,言行举止的示范者。教师在无形中指引学生成长,促进学生改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师德,即一名教师在教学岗位上所具有且展现出来的道德水平;师风,即教师以及教师队伍所形成的个人高尚品格。师德师风不是遥不可及或假大空的词汇,而是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教师个人所形成的基本素质和品德,这些基本素质和品德将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对教育事业更是影响深远[1]。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知识储备丰富,更需要高尚的师德师风,以此感召学生、影响学生。本文认为思政教师师德内涵是:思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于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以及行为规范。
师德师风包括四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当好学生信仰之师,用正确理论知识教授学生;二是当好学生品行之师,用高尚品德影响学生;三是当好学生学问之师,用精湛业务渊博学识引领学生;四是当好学生仁爱之师,用温情友善真心真诚浸润学生。
师德师风是评价一所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标准,同时高校的发展也主要依托于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高校思政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路人,是素质教育的主心骨,对学生产生着实质性影响。同时,立德树人使命能否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情况[2]。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坚定教师政治信念、增强教师责任感和道德水平,使教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因此,高校思政教师要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端正思想态度,积极进取,肩负起祖国的教育事业,不断用先进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开阔眼界。
教师的作用除了讲授理论知识之外,还要为人师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因此,思政教师应十分注重自身言行举止。同时,教师对自身岗位的认知和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学生日后对职业的信念感和认同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有责任有担当,将工作赋予使命感,激发自身潜力,用职业规范来约束自身行为,做好学生的榜样。
师德师风是教师行业基本的道德操守和职业认同,大学生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社会群体,大学时期也是学生认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加强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求知、勤学、探索的校园环境中汲取文化知识。
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大部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阻碍,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3.1.1 理想信念弱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受众自我意识的觉醒,思想逐渐多元化,与此同时,部分思政教师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未能坚持初心,认为理想信念是虚无缥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逐渐弱化,对信念产生了动摇、疑问,甚至出现逆反心理。部分教师甚至认为理想信念虚无或者无用,转而片面追求“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骄奢作风兴盛,过于急功近利,忽视教师这一身份的特殊性。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尤其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应将理想信念摆在首位,坚守初心,牢记使命。
3.1.2 榜样作用减弱
思政教师在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思想观念的引领,健康人格的塑造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学生的榜样激励作用更加明显。思政教师的道德素质、个人品行和价值观念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部分高校思政教师片面注重课时进度、科研成果以及职称评审,从而忽视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过于注重教师个人功利性发展,忽视学生的培养。
3.1.3 育人意识欠缺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描述心中的好老师: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广大思政教师要增强育人意识,而不是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后便离开讲台,留给学生自我消化。理论上课程结束后必须要伴随一个师生双向沟通、互相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拉近关系,思维产生碰撞,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认同、价值理念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3.2.1 考核标准形式化严重
目前高校对于思政教师的考核主要侧重教学、科研和师德师风这几方面。对于教学的考核有课时量、教师技能大赛等形式;对于科研,有科研成果的评比;而对于思政教师师德师风的考核并无明确的标准,往往是学年末进行学生对教师的评教活动,对于评教的结果学校后续并未给出反馈,对师德师风存在问题的教师,学校后续也并未给出具体反馈,思政教师的师德师风考核流于形式。应增强教师的自觉意识,将思政教师的最终考核成绩与其自身绩效挂钩。
3.2.2 奖惩制度有待完善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招聘的主要条件是学历、职称和科研成果,很少有学校会深入考虑应聘者的职业道德、师德师风等内涵性特征。在对教师进行评价考核时,并未对一个教师是否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否有高尚的师德师风、是否有较强的群众基础、行为是否合乎规范等这些无法量化的因素进行考量。新入职的教师一般资历较浅,在职称和职位上都不占优势,工资水平不高。而此时也正值他们人生的关键节点,面临着养家糊口、娶妻生子、买房买车的重要时期。对于资历较深的教师而言,由于长时间处在这一环境下,对学校的各项考核几乎能做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容易产生精神懈怠,很难要求他们进行自我提升,何谈师德师风?对于上述两种情况,需要不断完善奖惩制度,方能产生激励作用。
3.2.3 专业培训缺乏系统化
当前高校在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培训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培训过程并未根据思政教师的真实需求,而是机械性地将上级下发的文件不结合实际情况就给思政教师做培训,将培训的初衷形式化。大多数高校对于思政教师的培训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理论培训,即请专家学者来讲授一些理论知识,听讲座,做笔记,每月进行考核。另一类是自主交流讨论,此种类型的培训氛围相对轻松,大家在一起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此类培训实则流于形式,教师内心并未受到触动。
3.3.1 高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认知存在误区
国家十分关注思政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思政教师在学生德育教育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肩负着立德树人这一重要历史使命。时代赋予高校思政教师多重角色,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往往忽视思政教师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进而出现学校、家长和教师之间互不理解的问题,从而产生偏见和轻视。高校开始倡导的声势浩大,期望值很高,在实际落实过程中,比如师德师风的考核,思政教师的培训、绩效激励、管理规范等方面与预想差距很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教师的积极性。
3.3.2 思政教师对职业自我认可度不高
当前,思政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关键在于思政教师自我角色定位迷失。教师对职业的认可度往往取决于教师自身在这一领域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以及该职业带来的社会附属地位。思政教师对职业的自我认可程度同时还影响着其奉献精神,主动创新意识,职业认同感以及幸福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靠教师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和良好品行去感化学生。
确保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需要要坚持正确方向指引。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质就是加强德育教育,提高思政教师综合素质。
高校思政教师的素质发展需坚持正确方向的指引,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更新知识体系,用专业知识指导教学活动。
一方面,思政教师应定期学习社会主义最新理论,确保学习的常态化,更新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高校思政教师要想实现角色转变,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型思政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扎实知识储备,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3],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忠诚于教育事业,严肃认真地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并主动承担起服务国家建设的重任,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
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广大思政教师坚定政治立场,增强思想认同,提高专业素养和基本素质。
思政教师不仅是学生课堂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思想素质、个人品德、道德修养的示范者,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树立自身形象,言行举止符合教师职业规范。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层面,更要付诸行动,坚持求真务实。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应严格规范自身行为,认清角色定位,严格约束自身不当行为,时刻注意言行举止。另一方面,坚持理论学习,同时又要注意理论和现实情况之间存在差别,不能局限于理论,结合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考核的形式和方法日趋多元化,高校可根据思政教师的职业特点完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为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校应梳理教师工作的全过程,逐步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高校各部门及二级学院要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工作总体规划,建立各项关于师德师风评价的制度。
首先,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比如采取教师与教师互评、学生评教、领导评价等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多层次全方位地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考核。
其次,对于考核结果要综合考虑,不能以偏概全,根据师德师风考核标准,与绩效、职称、表彰等挂钩,激发思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最后,确保奖惩制度的公平性,对于新入职教师和资历较丰富的教师不应区别对待,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展开考核评估,确保教师心态平稳。
高校思政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事关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局,承载着国家和人民的期望。高校要充分意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此项工作放在高校发展的首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