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东华附校的成长之路

2023-11-09 12:55周卫斌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教育 2023年29期
关键词:东华青年教师学校

周卫斌 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初心不变。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简称“东华附校”)的办学十年,紧紧围绕课堂改革,将培育核心素养,增强学习能力,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断拓展学习空间和场域,拓深课堂教学的内涵,拓宽课堂教学的外延。这十年,学校站在教育综合改革的风口浪尖,结合时代发展赋予的教育使命,推动课堂教学的转型和升级,深化学校内涵建设。一路走来,学校以教育神经科学视角审视课堂教学,以“动感课堂”建设链接社会对人才培育的需求,以项目化学习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以跨学科主题学习催生融合类课程体系建设,行而不辍,履践致远。

一、打造经纬教育,探索合作之路

2012 年松江区人民政府与东华大学签署联合办学协议,2013 年9 月,一所崭新的东华附校在松江大学城核心区域应运而生,为松江教育打造“环大学城教育新高地”添上了浓重一笔。在这十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依托东华大学优质资源,传承和发展东华大学办学“DNA”,践行以“终身发展为经,全面发展为纬”的“经纬教育”。

在“经纬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价值追求指引下,东华附校紧紧围绕“形成一系列课程,打造一个经纬讲坛,推进一批志愿,办好一份《经纬》校报,吸纳一批优秀毕业生,建设一个具有纺织服装特色的创新实验室,合作一批科研项目,开展一系列交流活动”等“八个一”项目举措,助力学校的内涵建设,助推学校高品质发展。在东华大学可开放的科普场馆、创新实验室及优质的体育场馆等学习和活动场所,随处可见东华附校学生的身影,附校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成了常态,大学已然成了附校学生汲取“养料”、丰富学习经历的“后花园”,“大小东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逐步形成了从“散点”到“系统”,从“结合”到“融合”、从“合作”到“共建”的工作格局,大学优质资源辐射的着力点也由基础类课程群逐步延伸到德育类、融合类课程群。这十年,“大小东华”共同研发了关于足球、攀岩、旱地冰球、摄影、小囡学沪语、服饰礼仪、红色文化等12 本深受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配套读本,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立足课题研究,推动教师成长

十年来,东华附校招聘了190 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应届毕业生。学校的迅速扩容,大量新教师的涌入,使得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了学校队伍建设中的重中之重。2016 年学校成功立项上海市课题“教育神经科学视角下课堂教学改进的实践研究——中小学教育误区的改进策略”,并将之打造成学校龙头课题,聚合全校青年教师,立足课堂,聚焦有效教学,以课题为引领,选择合适的切入口,以点带面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研究中,学校特别重视青年教育神经科学素养的普及与提升,鼓励青年教师将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理论和成果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有效链接,以案例为载体,分析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并对问题和现象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反复甄别和改进,逐步形成有效教学的路径、方法和策略。青年教师要快速站稳、站好讲台,首先,要能识别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要学会以科学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课堂,摒弃那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因素,不断优化教学预设,科学利用课堂生成。其次,搭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展示平台,让青年教师在不断的体验、经历和感悟中实现专业成长,瞄准青年教师成长的“穴位”予以刺激,迫使他们在专业成长方面不断追问,不断改进,不断提升。最后,将“抱团取暖”进行到底,关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东华附校始终信奉的是“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几年在东华附校涌现了诸如脑科学、“动感课堂”“学科+”、项目化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等许多青年教师教学研究共同体。每一名教师登台亮相的背后都有一个专业团队做支撑,大家围绕一个主题深入研究,以聚焦课堂实践,磨炼专业技能;聚焦课例研讨,改进教学技艺;聚焦课题探究,以教研并进的方式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现组团式“群体共进”。“一人台前,众人台后”“一人展示,众人参与”已成了东华附校青年教师校本研修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转变教师角色,助推学生成长

现今社会,知识的更新迭代不断加速,各行各业不断推陈出新,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着。知识储备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学习力和创造力才是未来人才竞争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中小学课堂中有意识地渗透学习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是课改的必由之路。

从2017 年起,东华附校就着力于“动感课堂”建设,让教师试着从站在学生身前示范引领逐步转为站到学生身后助推学习,启发和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寻找学习的路径和方法,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动感课堂”以学习金字塔理论、脑科学研究理论、首因近因效应等为理论支撑,将自主学习、全面参与、当堂检测三大原则深入贯彻到课堂教学中,改变了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被动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动感课堂”强调学生参与程度和多感官体验,强调师生情感的交互,营造既有激情又有温情的课堂氛围。在“动感课堂”教育实践的推动下,我校青年教师茁壮成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增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此外,学校还将“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教学模式整体纳入学校“动感课堂”建设,将“互联网+”这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嵌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打破了原先只在课堂上学习新知的壁垒,将学生在家碎片化的学习时间与在校学习形成呼应,进行有效统整,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的资源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整合市、区、校三级资源,重点打造各学科成体系的核心知识点微课,居家在线预习、翻转课堂、慕课教学等不再是遥不可攀,而是成了“动感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拓宽学习空间,培育理想信念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两者虽有区别,但将真实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置身于真实场景的“做中学”是两名教育大家的共同价值取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无法适应当下教育,东华附校在这十年中,积极打造学习空间,不断拓展学习场域,延展教育空间,为学生主动、多元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平台。

校内,将经纬阅读园、GEO 乐园(地理)、机器人、3D打印、书法、美术、陶艺、服饰创意设计工作坊等一批创新实验室建设与学习空间打造相结合,让学生置身于模拟仿真真实情境中,丰富学习经历,提高知识的可迁移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实现“深度的学”。另外,以长廊建设、宣传栏展示、朗读亭设立、安全实训体验室等“硬”环境建设为抓手,让学校的“一砖一瓦都说话,一草一木皆育人”。校外,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大学、走近“院士”,感受多彩的课程,聆听精彩的讲座。依托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将“行走”和“研学”有机整合,丰富和延展“经纬教育”课程体系。行走上海,感受“魔都”的魅力和建设成果,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从小立志为家乡建设夯实基础,学好本领。行通中国,以服饰礼仪课程为抓手,纵向梳理古今服饰嬗变,折射中华文明演变,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横向体验56 个民族的风土人情,“知其源,明其变;临其境,效其礼;亲其地,浸其风;重其仪,行其道”。行达世界,感受世界各国先进文化,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建立学习支架,促进思维发展

2020年11月,东华附校成功入选“上海市第一轮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实验校”。在项目化研究的初始阶段,老师们对项目化学习的认知更多聚焦在学生的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基于问题及任务的,可以对自身学习进行自我调控,并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所以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成为知识的搜寻者、整理者和创生者。随着项目化研究的逐步深入,老师们意识到教师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并非“用处不大”,而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整个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适时推动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师“教”的功能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所以教师开始尝试设计思维型、任务型、文化型以及资源型等不同类型的“学习支架”,为学生提供活动日历、课程自评表、网页链接、测绘软件、活动场地等资源进行实地演习、公约制定、破冰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适当的学习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成就深度课堂。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在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空间的基础上,需要在探究的关键处、疑难处给予适当的学习支持,使学生掌握、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建构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他们一旦获得了这种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在学校项目化学习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教师发现项目化学习中学习支架的运用需要依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情进行适当取舍,学习支架的应用形式是多样的,学生的学习不能依赖于学习支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需要逐步撤去指导支架,促使学生掌握学习过程的主动权,并通过同伴之间相互合作,创造性运用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和作品制作。项目化研究学习中,教师发现学习量表这类“学习支架”只能是教师开发提供给学生的,学生可能无法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支架”,于是教师更愿意和孩子一起围绕学习目标探究并共同设计适合学生项目化学习的“学习支架”。教师通过研判学生学习的难点,分步推进,有序拓展,以有效的学习支架搭建适切的学习梯度,促进学生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六、建设融合课程,回应社会需求

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逐步深入,“双减”“双新”等教育新举措的落地,这几年,东华附校致力于“两纵一横”经纬课程体系建设(“两纵”即基础课程群与融合课程群,“一横”指德育课程群)。通过基础课程校本化纵向实施及融合课程特色化纵向开展,交叠成“人”字形,“两翼”齐飞,寓意知识、技能、能力与素养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德育课程一体化横向贯通,托起“人”的成长,寓意培根铸魂、立德树人。

学校尤为重视“两纵一横”课程体系中第二纵“融合课程群”建设,以回应社会对知识融合融通的需求。聚焦“双新”改革,可以发现“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课程转型的重要途径,学校尝试以“学科+”课程建设为抓手,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助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争做课改路上的拓荒者。一是“学科+学科”,转变课堂模式,促进跨学科知识再建构。基于学科知识关联开设“学科+学科”融合课程,促使学生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破除学科边界,进行课程重构,聚焦知识架构的融合,关注学生知识的整合,逐步形成1~9年级层次递进的跨学科融合类课程群。二是“学科+生活”,扩大学习场域,增强学生社会关怀意识。基于社会生活需求开设“学科+生活”融合课程,借鉴STEAM 课程样态,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导向,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加以探究、实践、反思、迭代,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研究报告、创新作品等。三是“学科+活动”,统整教育资源,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基于主体活动经验开设“学科+活动”融合课程,将学校各类活动与项目化学习有机整合,让课程与生活紧密挂钩,培养学生面对新环境、新问题、新挑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

总之,东华附校建校十年,艰辛与荣耀相伴随行。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松江百姓竞相追逐的优质教育资源。十年,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才刚刚起步,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汗水来浇灌,需要一代又一代东华附校人来耕耘、传承和发展,他们正怀揣着“名校梦”大步跨入下一个十年。

猜你喜欢
东华青年教师学校
认识成语
相同的“手” 不同的义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学校推介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