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对急性肺炎患者睡眠状况及呼吸道症状改善有效性分析

2023-11-10 14:43黄鸿青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年7期
关键词:延续性肺炎用药

黄鸿青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州,350005)

急性肺炎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伴有发热、咳嗽、咳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发病初期患者伴有刺激性干咳,随着病症的加重,部分患者会在咳嗽时出现血痰或黄痰,需要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通常情况下,急性肺炎患者可在门诊接受抗病毒、抗生素和祛痰止咳类药物治疗,无需住院,但由于患者仅在门诊接受治疗,大部分的康复时间均在院外完成,如果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相关知识了解不全面,或因自身原因忘记遵医嘱用药,则会延长康复时间,影响整体康复效果。并且,患者伴有咳嗽和咳痰症状,也会导致患者的睡眠质量下降,进而影响生命质量[1-2]。因此,临床上要加强对门诊急性肺炎患者的护理干预,重点对其院外治疗期间进行延续性的护理。虽然延续性护理的护理对象在院外,但此种护理方法也是医院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患者在院外的期间内提供持续性的护理服务和用药指导,从而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改善其肺功能。本研究共选取急性肺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延续性护理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肺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6.53±2.28)岁;病程1~4 d,平均病程(2.38±0.14)d。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0~77岁,平均年龄(46.62±2.47)岁;病程1~5 d,平均病程(2.41±0.11)d。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 1)研究对象入院后接受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肺炎[3];2)所有患者在门诊接受的治疗方案均相同,并且患者的基础资料、诊疗信息完整;3)患者自愿参与到此次研究中,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

1.3 排除标准 1)有沟通障碍、认知障碍或意识障碍者;2)患有精神障碍性疾病者;3)中途退出研究,或随访期间丢失的病例。

1.4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指导,医生为患者开具治疗处方后,护理人员为其提供用药指导,并介绍康复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和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实施延续性护理,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均接受了系统的培训,掌握急性肺炎院外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护理要点,对患者在院外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干预。采取的延续护理方式包括微信随访、电话随访、上门随访3种方式。每2周对患者进行一次微信随访,在微信随访的过程中主动询问患者2天内的病情变化情况,具体询问患者某项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询问患者的用药情况,根据患者的病症改善情况,在咨询医生后对患者的用药方案进行调整,并向患者说明用药期间的一些注意事项,为患者提供生活和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多食用一些清淡的、容易消化的食物。组建微信群,每日不定时在群内推送关于急性肺炎治疗、急性肺炎患者饮食及生活注意事项等医学常识,让患者从科学的途径获取疾病和治疗相关知识。5 d进行一次电话随访,在电话随访的过程中,从患者的语气中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并鼓励患者总结讲述患病期间的经历和经验,在获得患者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录音,作为后续开展急性肺炎患者护理干预的案例资料。如果患者的病情在7 d内仍无显著性改善或未痊愈,护理人员实施上门随访,上门随访期间了解患者的家庭条件、生活环境,了解导致患者病情不容易治愈的影响因素,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疏解患者的心理障碍和负面情绪,让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并向患者介绍急性肺炎的相关知识和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戒烟酒,并叮嘱患者务必要遵医嘱用药。在上门随访时,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实现了零距离接触,护理人员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患者平时生活的环境,评估可能导致疾病的原因,从而制定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同时对患者进行睡眠干预,了解患者的睡眠情况,并与患者和家属共同分析临床症状、心理因素和睡眠状况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向患者反复说明保持良好睡眠对于病情恢复的重要性,纠正患者对病情的错误认知,减轻患者的担忧和恐惧心理。同时,指导患者在睡前服用热饮,家属为患者按摩,用热水浴足等方式帮助患者入睡。同时,指导患者在睡前可播放一些轻音乐,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拉伸动作,以放松身心,帮助入睡。

1.5 观察指标 1)症状改善时间,记录2组的咳嗽、咳痰和呼吸急促症状的改善时间,并将各项时间指标进行比较分析。2)肺功能指标,于护理前和护理后对2组的肺功能指标进行测定,测定的肺功能指标主要包括3项,分别是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一秒率(FEV1/FVC),将护理前后2组的肺功能指标测定结果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分析。3)睡眠质量,于护理结束后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4],总得分是21分,各分项得分与总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睡眠障碍越严重、睡眠质量越差,将2组的各项评分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时间指标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咳嗽改善时间、咳痰改善时间、呼吸急促改善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呼吸道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2.2 肺功能 2组患者护理后的肺功能指标较护理前比较均有改善,观察组护理后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2.3 睡眠质量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睡眠质量评分和总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急性肺炎是临床上的常见和多发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在门诊接受治疗的急性肺炎患者更多时间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完成治疗的,如果患者自身的用药依从性差、对疾病知识了解少,则会影响康复速度和康复效果,而通过护理的手段可以缩短患者的病症持续时间,改善睡眠和生命质量[5]。本研究比较了常规护理和延续性护理在门诊急性肺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经过系列研究和分析,得出延续性护理获得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的结论,获得的干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实施延续性护理的急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更短,患者呼吸急促症状基本上可以在3 d左右的时间得以改善,4~6 d患者的咳嗽症状基本可以消失,5~7 d患者的咳痰症状也基本消失,从各项时间指标上来看,接受延续性护理的急性肺炎患者其各项临床症状基本上可以在1周内消失[5]。

其次,经实施延续性护理的急性肺炎患者护理后肺功能指标有显著性改善。延续性护理的运用从某种意义上起到监督和督促的作用,由护理人员充当监督人,监督患者的用药情况,并了解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针对性的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最后,经延续性护理的患者护理后睡眠质量更佳,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各项PSQI评分和总评分均相对较低,这说明实施延续性护理更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睡眠障碍。急性肺炎患者伴有咳嗽咳痰症状,而咳嗽咳痰会导致患者的夜间睡眠受到影响,而通过实施延续性护理,患者掌握了科学用药的重要性,并掌握了用药方法和治疗期间的一些注意事项,更有利于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当患者的病症减轻,患者的睡眠质量也会随之改善。并且,护理人员在上门随访的过程中向患者和家属介绍了几种可以改善睡眠的方法,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辅助患者有效睡眠。

综上所述,急性肺炎患者接受延续性护理的效果显著,有临床推广价值。

利益冲突声明:无。

猜你喜欢
延续性肺炎用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认识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
延续性护理管理在回访中心的应用
治病·致病·致命——用药需慎重
用药不如用乐——三择音乐养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