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益生菌联合纳洛酮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3-11-18 12:38姜杰张翔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遵义5630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22期
关键词:纳洛酮口病屏障

姜杰,张翔(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有低热、皮疹等症状。研究显示,5岁左右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该病具有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病程迁延等特征,严重影响患儿健康[1],特别是进展为重症手足口病后,可能引起脑脊髓炎、脑膜炎等病症的发生,进而威胁患儿生命。但目前对于重症手足口病并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解热镇痛、抗病毒、抗炎等常规治疗手段。有研究[2]指出,肠道黏膜作为手足口病毒入侵的重要途径,强化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有助于促进病情改善。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在改善意识、缓解肢体抖动方面具有显著疗效[3]。本次研究观察了肠道益生菌联合纳洛酮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研究。纳入标准: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4]中重症标准;年龄2-8岁;未合并药物禁忌证;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非重症手足口病;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合并组织器官畸形;同期服用其他治疗药物。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45例,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4.83±1.79)岁,病程(3.02±0.85)d,体质量(19.25±4.12)kg,体温(39.42±0.58)℃。对照组患儿45例,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4.86±1.81)岁,病程(2.97±0.79)d,体质量(19.31±4.16)kg,体温(39.47±0.61)℃。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经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入组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消炎、退热、抗病毒、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维生素、提供饮食指导等治疗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纳洛酮及肠道益生菌治疗:①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规格:1g/包),1包/次,3次/d;②静滴盐酸纳洛酮注射液(规格:1ml:0.4mg),5支注射液与250mL氯化钠注射液(0.9%)混匀,经静脉滴注,1次/d。两组治疗均持续1周。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包括显效、有效与无效三个等级。临床症状均在3d内消退为显效;临床症状在3d内明显缓解,在7d内消退为有效;临床症状在7d后仍未消退为无效。②症状消退时间:记录发热、皮疹、肢体震颤、易惊症状消退时间。③免疫功能:治疗前后采集患儿3mL空腹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④肠黏膜屏障功能:治疗前后采集患儿3mL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D-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和内毒素(ET)表达水平。⑤不良反应:记录治疗期间两组患儿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1.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观察组发热、皮疹、肢体震颤、易惊症状消退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比较(±s,d)

组别例数皮疹发热肢体震颤易惊观察组452.81±0.763.09±0.924.26±1.343.81±1.15对照组453.24±0.833.54±1.035.02±1.174.35±0.97 t 2.5632.1862.8662.408 P 0.0120.0310.0050.018

2.3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增高,观察组IgA、IgG和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s,mg/L)

表3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s,mg/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例数IgAIgGIgM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52.83±0.814.52±1.03*4.91±1.389.23±1.24*3.05±0.725.27±0.86*对照组452.76±0.723.79±0.89*4.99±1.428.37±1.51*3.11±0.794.79±0.95*t 0.4333.5970.2712.9530.3772.513 P 0.6660.0010.7870.0040.7070.014

2.4 两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DAO、D-LA和E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比较(±s)

表4 两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例数DAO(U/L)D-LA(mg/L)ET(U/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59.35±3.023.86±0.78*18.34±3.858.74±1.95*1.94±0.470.71±0.23*对照组459.28±3.114.65±1.06*18.16±4.0110.23±2.14*1.89±0.520.86±0.26*t 0.1084.0270.2173.4520.4792.899 P 0.9140.0000.8290.0010.6330.005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经过积极治疗通常可取得较好预后,但进展至神经系统受累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或衰竭期后,病死率会明显增高。有研究[5]指出,手足口病诱发的神经源性肺水肿病死率高达60%以上。此外,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治愈后仍存在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风险。还有研究[6]指出,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进展极快,从神经系统受累期进展至心肺功能衰竭前期通常需1d左右时间,而再进展至心肺功能衰竭期仅需数小时。因此,阻断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进展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应高度重视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救治。

肠道黏膜是肠道病毒入侵的重要部位。肠道病毒在肠道与益生菌相互制约维持着肠道内微生物菌群的动态平衡,而手足口病相关肠道病毒大量增殖导致菌群失调后即可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导致患儿免疫功能下降,进而引起手足口病的发生[7]。因此,积极调节患儿肠道微生物菌群、强化患儿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对改善病情具有重要价值。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DAO、D-LA和E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包含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多种益生菌,服用后直接给肠道补充了益生菌,能够快速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强化肠道黏膜屏障,进而清除和杀灭肠道内手足口病相关肠道病毒,减轻了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对应的血清标志物水平下降[8]。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服用肠道益生菌能够增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重症手足口病可导致脑脊髓炎、脑膜脑炎、循环障碍等疾病发生,这主要与部分肠道病毒的嗜神经性有关。有研究[9]指出,肠道病毒71型可通过侵袭神经系统导致脑干损伤,紊乱中枢神经的调节功能,进而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肺水肿等病症发生。还有研究[10]发现,中枢神经功能损伤与内啡肽水平增高紧密相关,使用内啡肽拮抗剂有助于减轻功能损伤。纳洛酮是内啡肽拮抗剂的一种,在神经功能障碍及休克等多种疾病的救治中均有较好的作用。同时,还有研究发现纳洛酮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神经功能缺损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11]。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也运用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患儿肢体震颤、易惊等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该结果提示纳洛酮发挥了神经保护作用。本次研究还发现,治疗后观察组免疫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这是肠道益生菌与纳洛酮联合应用的结果。有研究指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有助于提高患儿免疫功能[12],同时,纳洛酮可纠正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中枢神经调节功能紊乱,也有助于促进患儿免疫功能的改善[13]。

综上所述,肠道益生菌联合纳洛酮能够有效改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功能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促进临床症状消退,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好。

猜你喜欢
纳洛酮口病屏障
咬紧百日攻坚 筑牢安全屏障
屏障修护TOP10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一道屏障
维护网络安全 筑牢网络强省屏障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33例的疗效观察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纳洛酮联合NIPPV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