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专题情境化教学策略

2023-11-19 11:30蒋光美蒋信伟
学语文 2023年6期
关键词:红楼整本书红楼梦

□ 蒋光美 蒋信伟

《红楼梦》以宏大规模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其整本书阅读要求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而整本书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面临“课时紧、任务重、教不透”等问题。为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探索适合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教师必须在“三新”背景下改革教学理念。欣赏人物创作的诗词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笔者通过“分类而教、勾连叙事、跨学科实践、比较阅读、个性表达”,创设学习情境,实现情境化教学,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语言生活,获得“人”的发展。

一、情境设计教学:兼顾目标与素养

1.教学目标确定

刘徽先生主张:“围绕单元大概念来设计问题情境”。[1]33真实性的问题情境涵盖“情境、人物、任务”三个要素,师生围绕“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来确定大单元的学习情境目标。在“合肥七中第一届红楼梦文化艺术节”大情境下,我们确定《红楼梦》诗词专题情境教学目标:(1)品读诗趣、赏读诗味、悟读诗理,鉴赏诗词语言艺术,多角度理解人物。(2)体会、评价“散文、韵文水乳交融”的艺术特征,培养独特的审美情趣。(3)拓宽章回体小说阅读视野,体会青春的繁华与伤逝,传承红楼文化。

2.主情境创设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首先创设单元主情境,依据“情境、人物、任务”三个元素,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建构单元情境框架。《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单元主情境:“合肥七中第一届红楼梦文化艺术节”。在单元主情境下,师生共同设计四个专题情境,十二个活动,单元学习情境框架见表1。

表1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单元学习情境框架

其中的诗词专题学习情境:青春最美是遇见,今天各小组作为诗词委员会成员,一起参与蜀西河畔“红楼诗词”品鉴筹备会,请你为品鉴会设计活动方案,符合要求的方案将获得最佳主办方。依托真实背景、可行条件、实践主体、具体任务,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真实的语文生活,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素养。

二、实施情境教学:建构经验与方法

情境教学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借助“互联网+教育”,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结合线上线下互动学习模式,学生自主查阅学习资源,共同提出专题学习目标,创设多样学习情境,逐步建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方法,增强对“红楼诗词”的理解与运用,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更好地融为一体。

1.分类而教,读写结合

《红楼梦》有诗、词、曲、歌、对联、联句、灯谜、赋、偈和咒符等文艺形式,品类丰富,总计两百多首(副)。诗词专题内容分自主选读和集体必读两种类型,以此厘清诗词概念,红楼诗词专题篇目见表2。学生选定篇目,借助“红楼梦校本资源库”中学习资源,自主梳理学习内容,小组合作确定学习专题;教师依据学生选择的诗词内容,分类而教。

表2 红楼诗词专题内容分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2]6《红楼梦》诗词内容丰富,依据不同诗词内容,细读品味诗词并撰写短评,实现读写结合,提升诗词素养。“葬花吟、咏白海棠、菊花诗、螃蟹咏”等咏物诗,侧重诵读教学,学生通过吟咏诗词感受抒情主人公的际遇与坚守;“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幽淑女悲题五美吟”等怀古诗,侧重知人论世,学生借助学习资源自主学习;众多柳絮词风格各异,侧重小组探究学习,小组选择学习内容,合作攻克重难点,分享学习成果。落实到情境学习,如咏物诗学习情境:“吟诵第三十七回《咏白海棠》,从‘意象、字词、句式、修辞’角度,赏析诗歌,品出白海棠诗背后蕴藏的人物心境”。通过现场吟咏走进大观园,感受人物心境;以品读白海棠诗为例,学会如何读懂一首诗。

2.四时对照,勾连叙事

戴维·珀金斯认为“信息时代的教育围绕‘真实生活和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和机遇’展开”[3]38-39。格兰特·威金斯指出真实学习情境具备“现实意义、复杂情境脉络、开放学习环境”的特点。[4]19-20语文学科分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学科认知三类活动情境,设计紧跟时事,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纵横古今,拓宽视野,遵循学习规律,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与素养。

赏读诗词学习情境:“真人秀‘中国诗词大会’借四时书写人生,红楼青春之歌经历‘春夏秋冬’四时变化。依小组所选诗歌,参照表3,按四时回顾梳理相关情节”。以“诗词渲染气氛,故事总体进程和家族的兴衰相一致”为切入点,探究小说诗词与叙事的关系,从诗词角度勾连《红楼梦》叙事艺术,体会《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叙事特色。

表3 情节四时对照录

3.选取兴趣点,跨学科实践

“双减”背景下,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思维方式,创设跨学科实践活动情境。《红楼梦》是艺术化的中国古代文化百科全书,全书的丰富性是设计跨学科的综合情境的基础。大观园青春王国,红楼儿女们与高一学生年龄相仿,通过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心境的道具,选取学生兴趣点,跨学科实践,增强学生对诗词的运用和对小说文化内涵的理解。

跨学科学习情境:“合肥某中学红学研究社正排练‘红楼诗梦’直播吟诵会,请为喜欢的‘红楼诗人’选择符合人物身份、心境的道具,助力青春诗会,说明原因,不少于100字。参考道具:海棠花折扇、菊花发簪、螃蟹玩偶、尧舜肖像画、黑影白鹤”。从诗词吟诵、绘画创作、手工制作等不同角度设计学习情境,激发学习潜能,形成跨学科探究思维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比较阅读,互文见义

《红楼梦》中的诗词对全书情节发展、形象塑造、主题表现有着重要作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审美价值。但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诗词专题教学难度较大,既有诗词本身的含蓄蕴藉,也因鉴赏方法不得当。詹丹先生在《红楼梦》诗词教学中引入主副文本概念,互文式对照阅读。[5]7笔者在诗词情境化教学中采用“互文见义”的办法,将主副文本对照比读:吟咏诗词,探究人物精神世界;梳理情节,红楼诗词与两条情节主线相映衬,实现互补式的对照阅读。红楼诗词是大观园儿女的文化娱乐方式,也是曹公用诗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之一。如:林黛玉葬花哭尽残红,吟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孤苦飘零之感。众人填柳絮词,薛宝钗偏要把柳絮说好了,诌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巾帼壮志。

比较阅读学习情境:“播放朗诵视频,吟诵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从‘人数规模、现场氛围、遣词用韵’角度,对比人物心理和境遇的变化,探寻深层原因”。学生通过比较人物心理和环境变化,发现虽都是诗社成员一起联诗,然时移世易,联诗人数和心境都有了截然的不同。诗词前后基调的变化不仅反映大观园儿女悲欢离合的际遇变化,也折射出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宗族没落。探究“诗词韵文”与“叙事散文”紧密结合的互补叙事艺术。

5.探究阅读,个性表达

学生在新鲜、多元、贴近真实社会生活的动态情境中有更浓的学习兴趣,依托动态情境实现个性化的探究阅读,充分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探究阅读学习情境:“《红楼梦》中有许多美丽动人的诗词,数量众多、体例完备。小组合作,选出最美诗词专栏TOP排行榜,集结成册。在诗集前写一篇编者按”。选编诗集流程:(1)确定栏目,拟定内容。(2)栏目分为封面、编者按、选文和附录四个部分。(3)要求:互助合作,展现才能;合理选诗,精心排版;个性理解,有可读性。学生依托“校本资源”小组自主选择专栏,栏目分类见表4。

表4 红楼诗歌专题栏目分类

运用微课、朗诵视频、现场吟诵等方式,翻转课堂,多角度体会诗词韵味和人物心境。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手绘道具,加入题画诗,将古典章回体小说与时下审美形式相结合,探寻《红楼梦》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三、情境教学评价:整合各种评价方式

1.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

罗日叶认为好情境应具备“靶向”“对学习有用”“激发学生动机”“可实现”四个特质。[6]174设计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的评价量表,对学习情境进行测评,参照评价等级,不断优化情境教学。笔者从“学情、目标、实现方式”三个维度实现综合评价。在诗词专题中,从“寒假红楼阅读卡”学情调研入手,制定“欣赏人物创作诗词,探究精神世界”和“完善诗词品鉴会策划书”两项学习目标;从“学习资源、学习方式、课后拓展”三个方面评价教学实现方式。依据学情,紧扣目标,精准测评,实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情境学习自我评价量表见表5。

表5 情境学习自我评价量表

2.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相互协作,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2]43,与之相应,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整合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校共评的多种评价活动。诗词专题中,“小组合作,共同进步”是学习小组的最高评价目标。基于“小组任务合理、明确分工”,关照成员的自我价值实施程度和自我认知的满意度。情境学习中成员互帮互助,提出建设性意见,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学生互动研讨,形成“红楼诗梦”研讨共同体,增强对整本书阅读认同感。家长支持,学校鼓励,参与阅读评价。做展板、定期举办沙龙、讲座,沉浸式阅读,激发学习成就感。红楼诗词专题小组合作评价量表见表6。

表6 情境学习小组合作评价量表

设计动态学习情境,以核心素养为指引,以学习任务群为纲,运用“分类而教、勾连叙事、跨学科实践、比较阅读、个性表达”五大策略,创设动态学习情境,突破固定思维,走出教学舒适区,让学生在复杂情境、开放空间、多元社会中展示个性化学习才能,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素养。让学生在动态的问题情境中编撰诗集,创作诗集编者按;为绘制的道具创作题画诗;为吟诵会道具配解说词。在诗歌专题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可自主开展探究性学习。围绕“编制红楼最美诗词”任务,小组相互协作,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使整本书阅读由课堂走向课外,由研读走向研究。

猜你喜欢
红楼整本书红楼梦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红楼摆摊
红楼女排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红楼:曲终人散,一片白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