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审题思维支架搭建

2023-11-19 11:30梅振铎
学语文 2023年6期
关键词:语料审题命题

□ 梅振铎

以任务为导向、以情境为载体的写作试题在近年高考语文试卷中不断涌现,如何帮助学生精准把握试题所创设的情境,进而审清特定的写作任务指令,最终搭建精准审题的思维支架,成为当下作文审题教学的新难点。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整合情境、内容、方法、资源的探究型教学模式,“有一个真实完整的探索、发现、解决的过程”[1]9,与高考作文试题的任务驱动思维不断凸显、在真实情境中辨析解决写作指令的命题导向不谋而合。因此,结合写作试题情境,设立项目化教学目标,设置恰当的情境任务群,引导学生展开基于躬身入境、彰显个性、厘清逻辑、定向表达等要素的必要审读活动,以还原其背后的写作逻辑诸元,助力学生写作核心素养的生成。

一、基于语料情景与体式支架驱动的目标确立

作文审题的项目化实施,就是将作文审题的思考过程处理成一个将被完成的特殊任务。基于此,笔者创设近年高考作文试题材料的误读情景、针对试题材料的体式特征,搭建相应的写作支架来驱动一个审读“写作试题语料信息”的思维项目。换言之,把高考作文试题材料视为一种能够基于项目化实施的定向任务,这种定向任务的本质是“精准读懂”,并以此来设置如下特定的项目式教学目标。

项目式教学的任务型目标【情景驱动】创设误读试题的情景目标指向从高考典型真题的“误读雷区”出发,利用“名家经典解读”辨识“何为审题”,并尝试拟定审题的标准:整体性,逻辑性。

【功能驱动】研究试题语料的体式【逻辑驱动】整合写作立意的支架深入挖掘真题语料显性信息的组成部分及功能,即把握写作情景,紧扣任务情景,体悟要求情景,弄清:“要我写什么”。提炼写作情景中的关键概念,梳理出与关键概念关联的情景限制以及对应的逻辑层次支架,最终明确:“我该怎么写”。

该项目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学生对标审读写作试题语料信息的关键。一方面,“误读雷区”的展示便于拉近学生在考场上真实的阅读体验,便于提出并持续思考审题的要诀及标准。另一方面,研究试题语料的体式特征,意在引导学生变身为命题人,借助躬身入境的方式,走进命题人筹划语料的逻辑结构,重构、还原出核心问题情境和任务指令共同隐含的写作导向,直抵命题的信息互涉背后的关联结构,从而获取精准解读语料的思维路径。

二、借助试题误读与名家示范驱动的情景创设

项目式学习离不开具体的探究情境。高考作文审题的探究情境创设,就是要利用试题材料中的“信息集群”召唤起与学生相关的学习、生活、阅读、社会经验密切联系的“解读情景”,从而还原出试题材料中需要学生完成的源自真实世界、必须躬身入境、力求凸显个性、附着深度思考的写作任务。那么,为了让学生在复杂的语料中读懂具有挑战性写作任务的探究情境,不妨从“试题误读”和“名家示范”两个维度进行创设。

【任务一】创设“试题误读”的“直播情景”,明确“审题雷区”

【情景导航】同学们你们好,欢迎走进“循理而问旨自明——高考作文精准审读的云直播”。现在的高考作文题,小至生活万象,大至家国情怀,既能涵咏吟哦,又可入我“毂”中,莫不舒卷自如,收放有度……你也应该思考在这样的价值引领之下,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才能胜人一筹。但这一切,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读懂材料,精准审题”。我们且看2016 年全国卷Ⅰ的漫画作文,一些“雷人解读”完全可以申报吉尼斯纪录,所以我们要避免自己的解读“躺进”这些“雷人雷区”。

【学习支架】根据表格中所提供“2016 年全国卷Ⅰ的漫画作文”出现的常见“雷人解读”,尝试总结“审题雷区”。

试题材料再现审题雷区总结示例1images/BZ_82_254_1200_588_1511.png雷人解读系列1“学霸和学渣的头发”;“小学的你和大学的你”;“国足和国乒的舆论处境”……雷人解读系列2“专业吐槽家”主观臆测、添枝加叶式的“吐槽”。审题雷区总结示例2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亲吻巴掌,天上人间”;“宽容之心”;“进步不可缺失”……“小镇做题家”穿靴戴帽、思维脱节式的“误读”。

创设“误读试题”的直播情景,旨在激发学生面对作文真题语料情景的学习动机和审读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审题必要的程序性知识,进而帮助学生搭建起预设性的思维支架:审题既不是娱乐化的吐槽,也不是片面化的误读;它有正确的范式及步骤——了解审题是什么,弄清审题审什么。

【任务二】植入“名家审题”的“讲坛情景”,归纳“审题标准”

【情景导航】祖咏这首《终南望余雪》,能在唐代众多的应试诗中脱颖而出,就在于他精准地读懂了考官们的命题意图。命题“终南望余雪”,其实就是“望终南余雪”,重点在写“望”。从哪儿望呢?当然是从祖咏所在的长安城。所以,这个题目是让祖咏从长安城的角度遥望终南山的残雪,写写所见所想;接下来,祖咏是如何写“望”,完成考官的要求的呢?全诗没有一个字写“望”,但祖咏写了没有呢?不但写了,而且既巧妙又高级。高级在哪儿呢?就在一个“阴”字。中国古代,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终南山在长安城的南面,所以祖咏用“终南阴岭秀”这句话明确告诉考官,我是从站在长安城的南面去看终南山北坡的绝妙雪景。所以“阴”字一出来,说明诗人已经充分领会了考官的意图,这就叫审题成功。

(由蒙曼“百家讲坛”主讲内容编选,引自《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2]191)

【学习支架】根据蒙曼教授的解读,试归纳祖咏精准读懂考官命题意图的思维要诀,并提炼精准审题的标准,完成下面表格的任务。

原诗再现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思维过程还原①整体把握命题的写作内容:从长安城的角度遥望终南山的残雪;②重点理顺命题的写作逻辑:以“阴”字领衔整个“望”的过程。审题标准提炼①整体性:明确要我写什么;②逻辑性:明确我该怎么写。

植入“名家审题”的“讲坛情景”,利用语料的“情景关联”与“文本互涉”,对审题标准的思维过程进行相应的“支架搭建”:既须把握语料内涵的“整体性”,“明确要我写什么”;又要梳理语料写作的“逻辑性”,“明确我该怎么写”。

三、利用体式特征和功能分析驱动的任务探究

项目式学习的核心是通过项目活动的实施来落实项目教学的目标。为此,关于高考作文审题这一项目教学活动实施的重心,应该聚焦于试题材料的“体式特征”和“功能指向”,对其进行任务驱动式的切割分解。这一项目教学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深入“解构”试题材料的组成部分,分析其“组成构件”附着的显性信息及任务导向功能,从而明确具体“要我写什么”“以谁的名义写”“我该怎么写”“写给谁看”。

为顺利完成项目学习,教师不妨先成立学习小组,并以“任务·活动·探究”的方式,拟以2022 年全国甲卷的作文真题为例,设计特定的学习任务单,帮助学生更好地分解高考作文试题的“体式特征”和“功能指向”,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交流分享。项目学习活动实施的具体“任务单”设计如下(附2022 年全国甲卷作文题):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主任务: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真题的体式分解材料拆解《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思虑周全。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少于800字。组成构件支架问题功能指向写作情景你认为试题材料的提示情景有何作用?提供“写什么”的方向任务情景辨析“怎么写”的角度要求情景任务情景跟你的写作构思关联在哪?你认为“要求情景”关键功能是什么?划定“写何体”的准线审题启示需提取写作情景的核心概念,分层提炼、整合的情景内容,明确要我写什么。需辨析写作任务的具体指令、角色,厘清我该怎么写的逻辑。需预设我该用什么文体来写,勿踩考场写作的红线与雷区。

从项目学习活动实施的“体式分解任务单”中不难看出试题设计的语料由三个关键部分组成:写作提示情景、任务指令情景以及写作要求情景。命题人常常以关键概念(议题/话题/主题)为核心,因之设置一个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关联提示情境。在提示情景中针对“关键概念”编织一条逻辑线索,以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式分别呈现或阐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随后的思维过程正如张开先生所强调的那样,在任务情景中增加需要“置身入局、定向表达”的写作指令,最后在关联文体、考生与读者的写作要求情景中完成试题的整体构建。[3]5可见,只要梳理出“写作情景”中关键概念阐释设置的层次,厘清“任务情景”中的限制,进而分析命题的逻辑,规避“要求情景”中的雷区,就可做到“精准审题”。毋庸置疑,破解“关键概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就成了作文立意的根本。为此,项目学习活动的完全落实,还得设计一个梳理关键概念逻辑层次的“子任务清单”:

子任务: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真题“关键概念”的逻辑层次梳理写作情景逻辑分析情景限制语料内容《红楼梦》写到……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 亭 记》…… 中,取“ 翼 然”二字。贾政认为……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思虑周全。借助经典名著,预设需辨析概念的标度关键概念层次一艺术创作关系型材料的标靶:需正确认知艺术创作的现象。层次二承举概念,搭建低相位关系型逻辑支架直接移用艺术创作的初阶关联:直接移用。层次三承举概念,搭建中相位关系型逻辑支架借鉴化用艺术创作的进阶关联:借鉴化用。层次四承举概念,搭建高相位关系型逻辑支架情景独创艺术创作的高阶关联:情景独创。关键概念的立意支架整合立意支架的指令角色达成文化艺术创作起于移用,承于化用,合于创新。由此及彼:从艺术创作关联其它领域。有我介入:借自我视角观照现实生活。

因此,要弄清命题人的“要我写什么”,需要对给定的题目或材料的各个部分逐一关照,分层解读,做到不遗漏、不缺失。因此,这是一种全局统筹的“分层整合思维”。依据上述三个关键步骤,能够生成审读语料的“三阶思维支架”:初阶是把握写作情景里提示语的层次,厘清关键概念的内涵从而明确写作内容的方向;进阶应紧扣任务情景中的指令要求,厘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展开构思的写作逻辑;高阶即体悟要求情景,审定写作文体的特征。当然,上述项目任务精准审题的思维核心在于对命题语料中的核心概念进行多元关系的逻辑建构,离不开语料中“核心概念”彼此的内在关联与逻辑互动关系,如因果、并列、互补、递进、条件、假设、对立、转化、制约、促进等,不妨先确定居于核心地位的概念,以此带动其他概念或关联其他概念的逻辑位阶。

四、依托语用还原提炼立意程序与设计评价量表

上述项目教学任务群的实施,旨在促进学生对高考真题语料的深度理解,以还原命题情景的认知图式,找到写作方向的联结点。实际上,整个审题思维的核心都离不开“语用还原”过程:首先提取语料的核心概念(一元、二元、三元、多元),其次分层提炼概念内涵关键,再次厘清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根据指令角色搭建概念间的写作支架。在此基础上,如何利用所搭建的思维支架来指导学生的审读肌理,从而展开反思性学习,还需要建构有效的自我评价标准。由于高考的作文往往给定了具体的“写作情景”“任务情景”和“要求情景”,所以这个具有互涉参照程序的评价标准,不妨从如下多元交互的视角来建构。

审题立意程序与评价量表

上述依托审题立意程序与评价量表,可以有效地测量不同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的学生在面对复杂情境的审读核心素养。因为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都会创造一个新的情境任务,以回避以往的高考试题和平时模拟试题的情境任务设计。这就意味着,学生可以借助以上提炼的审题立意程序及相应的审读思维支架,在新的情境中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能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作出评价并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要求[4]36,因而打开面对高考真实写作语料时的思维窗口,进而在写作审读的维度最终凭借兼具程序性和策略性的思维方式提升审读的效度。

猜你喜欢
语料审题命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