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探析

2023-11-21 06:04王静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1期
关键词:辅导员协同育人

[摘           要]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两支骨干力量,是高校实施“三全育人”的重要队伍,理应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应从现实困境出发,探索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模式,可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双创”实践三个方面开展协同育人,增强高职院校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关    键   词]  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1-0105-04

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困境

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重要抓手,也是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主要纽带。[1]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面临诸多困境,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仅限于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轻视价值引领等,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偏理论、偏说教,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是育人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协同形成合力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并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服务社会。然而,在一些高职院校中,虽然已经建立了协同育人的合作机制,但是育人效果并不十分显著,给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带来了局限。

(一)育人目标模糊,协同合力不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高职教育在不断发展,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高职教育越来越侧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然而,随着社会的育人环境不断变化,就业市场对高质量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增大,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显然是不足的,高职院校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价值塑造,为社会培养更综合的人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从“谋业”转向“人本+谋业”协同育人,关注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方面的引导,真正实现大学生德才并重。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也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应加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合力,将育人目标最终落实到培养具有远大理想的时代新人上。通过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合作,形成统一的育人目标,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增强行动合力,实现思政教育铸魂育人。

(二)育人内容单一,重思政课程,轻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2]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法治和爱国主义教育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给学生的印象很刻板。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思政课课堂教学为主,并没有深入挖掘其他课程的思政要素。同时,一些教师也没有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导致学生对思政课堂提不起兴趣。因此,有必要将思政理论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中,挖掘其他课程、学生实践、实习就业等方面的思政要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政知识,使思政知识“活”起来、“用”起来。随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跨学科合作越来越普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也与许多学科交叉,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应该更多地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参与启智育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是协同育人的基础,应该加强两者的有效沟通和信息交流,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和协作模式。例如,在开学前的教学计划和育人目标确定时,辅导员可以与思政教师进行沟通,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與辅导员的课外工作相衔接。

(三)育人方式落后,未能将实习实训和思政育人结合

随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面临新的挑战。然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的教学形式依旧存在,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知识讲授、轻实践过程体验。高职院校思政育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实习实训相结合,与当地发展有效结合、同频共振,让职业教育“有温度”,让思政育人“有深度”,形成学生从知识积累到意识形成、从“纸上谈兵”到躬行实践的思政育人大格局。以学生实践为载体,将思政实践教学和学生专业实习实训相融合,既丰富了思政教学资源,又拓宽了思政育人方式。学生在丰富的职业实践中对思政课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和感悟,使职业素养和政治素质同时得到提升。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育人方式,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育人方式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让学生受到全方位、多样化的育人实践。

(四)育人成效不足,缺乏评价体系

实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增强、日常生活管理能力的加强都有一个显著的促进作用。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评价体系以思政课成绩为主,现有的评价方式无法考量思政育人的效果。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需要完善的协同机制和详细的考核办法、激励政策,使思政育人工作有规可依,激发育人的积极性。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应该加强协同育人的意识,不断提升育人效果。同时,学校也应该关注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努力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从当前国内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研究来看,主要是从思政育人形式进行探索和革新,侧重探讨如何提高思政协同育人实效性,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研究不多,协同育人的研究不够深入,需要不断探索。以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为切入,可以使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统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新范式。

二、思政課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理论支撑

应用协同理论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理论联系实际,从人的因素角度创新和发展协同理论的前提,也是落实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要求的应然选择。[3]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进行整合,更多的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为导向,依托各种平台进行思政实践活动。就像图钉的钉尖和钉帽,若将两者分开,都不得其用,只有两者不分离,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两支重要力量,应协同育人,共同发挥作用。

(一)思政教师与辅导员教育目标一致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所以能够协同育人,根本原因在于育人目标一致,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及立德树人。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教育水平和学校发展提升速度相对较为缓慢,进而对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在目前大思政的背景下,积极改革和发展思政育人体系,通过建构协同育人模式,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帮助学生调整思想观念,推进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远稳定发展。

(二)思政教师与辅导员教育内容相关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包含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管理,生活层面涵盖学生日常学习、在校生活、就业实训等,精神层面以学生思想价值引领为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思想道德认知;而专职的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内容是通过理论教育和探究式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使大学生朝着国家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在高校思政育人中,两者都是主力军,可以共同形成教育合力。

(三)思政教师与辅导员教育优势互补

思政课教师授课场所通常是教室,学生人数较多,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且课堂时间有限,无法针对每一个学生,效果不是很明显。而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地的需求不统一,可以在教室教学,也可以在办公室、学生宿舍,基本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但是基于辅导员知识的储备有限,导致教育的效果同样不理想,辅导员的作用更像是一名倾听者,无法在整个交流中实现话语的掌控、有效的引导。结合两者的特点,思政教师擅长思政育人的“理论层面”,辅导员擅长思政育人的“实践层面”,可以形成育人上的优势互补。

(四)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职业角色相近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位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让学生主动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提高自我实现的能力。思政课教师是学生的学科教师,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引路人和人生导师,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注重学生的思想引导。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进行育人工作,发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需要。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学业、心理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自身行为习惯较差,学业水平较低,加之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更容易出现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的偏差,需要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紧密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展开思想政治教育。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

目前,部分高校采用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班主任)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让“专职师傅”带领“兼职徒弟”,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融入辅导员日常实践工作经验,辅导员全过程深度参与思政教学和科研,提升课程内容与大学生生活的贴近性,以理服人、以德化人、以情动人,打破思想政治育人两个队伍之间的壁垒,优势互补,协同育人。要真正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需要积极搭建平台,努力做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真正实现双向协同协作。同时,思政课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讲授、学科竞赛、线上教育、实践指导,辅导员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志愿活动、网络思政、就业创业,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团队协作机制,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能力和实践经验,实现互相促进、相互补位,共同推动协同育人的实施效果。

(一)课堂教学是基本渠道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不能忽视课堂教学这个基本环节,利用好思政课、晚点评、主题班会、日常管理等,实施思政课的理论讲授。为了增强思政课堂的互动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更应关注思政课堂的实践部分,在课堂中加入红色电影赏析、思想宣讲、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讨论等内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增强协同育人合力。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应利用新媒体,发挥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特点,将先进的思想理念、政治素养等传播给大学生,关注学生的“虚拟课堂”。可以将各类微信公众号,校级网站、抖音、QQ等平台作为高校推进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重要抓手,利用网络进行思想价值引领,传播红色主旋律,打造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播为一体的互动、开放、共享的师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衔接好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和虚拟课堂,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模式,共融共促,最大限度发挥新时代课堂教学的育人功效。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利用课堂教学合作互补,形成协同育人模式。在思政课中,辅导员可以借助教学资源,再延伸到学生的思想教育;在辅导学生的时候,思政课教师也能够积极参与到育人中来,更好地达成教育目的。思政课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思政课的课程设计上,思政课教师是主导,辅导员也应参与其中。辅导员可以提供一些跟学生相关的案例以供思政课教师引导,以调查、访谈、提意见建议的形式,也可以发起学生相关话题的讨论,在上课前、课程中、课程结束时分别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材施教。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辅导员的课外工作经验,设计出更为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第二课堂是关键平台

我国自古就有“实践出真知”的求知模式,无论是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还是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都需要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主观世界、完善自身。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应努力实现开放办思政课,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大学生学科竞赛、志愿服务活动等实践中,引导学生走出課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力。在第二课堂中开展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党团或班团组织“三点一线”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照学生,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以思政理论课为依托,开展主题征文、思政讲座、读书等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征文读书活动常规运行机制,按照每期一个主题的模式开展活动,并使校内活动成为校外实践的重要铺垫。利用学校设施资源,着力打造“一墙一厅”思政文化场所,暨校园文化主题墙、思想道德建设厅。打造“思政味”十足的场所载体,将日常教学和校园文化互联互通,营造一体化的沉浸式思政环境,让校园处处有教育、处处有文化、处处有文明。校园思政文化的建设,不仅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课外延伸,更是体现校园文明的重要载体。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推进思政教学课堂向社会大思政课堂延伸,可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学生,开设专门的教育平台,如学术讲座、职业培训、行业实践等。通过多元化的科研活动、集体学习、社会公益活动、大型比赛等方式,拓宽学生视野,以满足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新时代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通过设置与思政理论课衔接的实践教学课程,实行单独考核、单独评价,推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深度融合。同时,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开展共同备课、共同参与课题、共同培训、共享教学资源,构建全过程式的协同教学模式。紧密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表现,及时总结实践教学经验,在思政课教学中加强实践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育人效果和质量。

(三)“双创”实践是重要依托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领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双创”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促进高职教育朝着高层次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也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4]。高职院校可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融入“双创”实践中,将实践育人理念、创新创业理念融入职业教育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可以创新一些思政实践基地,由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进行指导,并结合人物寻访、故事分享、实地参观等形式,丰富思政实践体验形式与内容。其次,将思政要素融入学生实习实训、校企合作中,由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定期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道德意识、法治意识、诚信意识,让学生边实践、边思考,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使其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得到提高,推进实践思政走深走实。高职院校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和“双创”实践的融合,引导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积极应对,更好地应对未来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以使学生能够在特定领域具备一定的技能、知识和实践经验。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有不同的教育职责和任务,但在协同育人中却有互补性。思政课教师主要负责学科知识的教育和传授,辅导员则负责管理和服务,两者的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以此激励他们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应协同打通就业育人、创新创业育人“最后一公里”,将创业工作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使思政课实践和专业课相结合,协同推进育人实效。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思想素质等因素,制订个性化辅导计划,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和教育。例如,对于农村学生可以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提高其职业素养;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学习、直播等,让学生加强对就业创业的认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可以建立创业育人团队,形成协同育人的机制。通过团队合作,可以形成互相协助、相互促进的氛围,在全员培育和集体育人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因为它既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又是职业生涯的指南。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还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中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是育人工作中最重要的教育者之一。同时,协同育人模式是高职院校中提高教育质量和育人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高职教育中,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和育人效果。建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协同育人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和育人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合作、互动和交流,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育人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和特长,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和育人措施,构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金爱国,吴加权,邢晖.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8(14):105-108.

[2]罗文雯,杜天昊.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策略提升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38(10):19-21.

[3]李冲,张存建.协同理论视域下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微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6):81-83.

[4]王华锋,陶慧.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创新创业教育视角[J].职教论坛,2020 (2):132-137.

◎编辑 王亚青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模式的路径探析——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课题编号:2022SJSZ0378,课题主持人:王静静)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静静(1989—),女,汉族,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辅导员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