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对中药质量提升的影响

2023-11-23 00:04孙萍萍葛淑瑜
中国乡村医药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中药材药材中药

孙萍萍 余 平 葛淑瑜

道地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野生药材资源日益枯竭,以致有些药农为获得高利润,在中药材未到收获期或最佳收获期就进行采收,致使药材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中药材的品质与产地、生长环境、生长周期、采收季节密切相关,不同产地、不同土壤条件、不同采收时间、药材系列生产、管理模式以及产地加工方法都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和有效成分的含量。中药材及饮片整体质量下降较为严重,这也导致是“古方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现结合笔者学习的相关知识、查阅的文献和自己的思考总结汇报如下:

1 道地药材对中药质量提升的影响

1.1 中药质量评价标准的历史沿革

在中药使用历程中,秦汉时期就有较为朴素简单的规格等级划分,如《范子计然》中记载:“犀角,出南郡,上价八千,中三千,下一千。”大部分药材依据产地、色泽或形状鉴别方法等进行药材优劣等级划分。如“人参出上党,形如人形善”“秦艽出陇西天水,细者善”“白芷出齐郡,以春取黄泽者善”等。魏晋陶弘景以物种、产地、性状为规格划分依据,如“术乃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羌活形细而多节,软润,气息极猛烈。出益州北部、四川为独活,色微白,形虚大,可用亦相似,而小不如。其一茎直上,不为风摇。”自此开始按照不同物种(基源)进行规格区分,开创了后世分品种的先河。“细辛,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华阴、高丽者”“桑寄生,今处处皆有,以出彭城为胜”。陶弘景还提出不同产地的质量差异大,最早按产地划分不同质量规格,并予以性状描述,做出等级评价。这也是最早关于道地药材的描述,如“防风,今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琅琊者。郁州互市亦得之。次出襄阳、义阳县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唯实而脂润,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古人固定产地的目的,就是固定基源,还有当地特有的采收加工方式,最后产出的药材通过性状加以鉴别。唐代《千金翼方》中提到“药出州土”,当时所列的优质药材产地和今天基本一致。宋金元时期亦是如此评价。《图经本草》载:“浓朴……以梓州、龙州者为。上皮极鳞皱而浓,紫色多润者佳,薄而白者不堪。”宋代,政府进行了全国药材大普查,将各地产的药材明确冠以地名。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明确界定了“道地”二字。清代按品种与产地划分不同规格,对其等级的评价趋于一致。民国《药物出产辩》曰:“麦冬,产四川绵州者俗名瓜黄,产浙江杭州者名苏冬。两相比较,究以苏冬味为浓厚。”

1.2 中药经验鉴别“辨状论质”的重要性

中药的质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怎么评价药材质量优劣呢?由于大规模的种植,药材品种越来越单一,面临的问题就是优劣问题,即品质问题。中药的品质问题是复杂的变化过程,从种子种苗、种植栽培管理、采收、加工、流通,影响因素多,生产链长,因此评价药材质量要从宏观、整体去评价。

1.2.1 以性状大小作为药材质量标准具有片面性

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目前,基层和其他一线从事药品质量监管的从业人员,多数以药材的片形大小作为药品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詹志来教授举例黄芪,过去由于药材以野生或仿野生品为主,主流种植品种为甘肃黄芪。不同地区不同种植年限的药材大小有区别,断面的特征有明显区别。山西产黄芪种植年限长、产量低、品质好、片形大。这个阶段药材大小与种植年限有关。但现在,大部分采用人工栽培,一年育苗,移栽后栽种一年,主要是蒙古黄芪。在栽培模式、年限等基本一致情况下,其对应的不同片形黄芪质量差异较小。黄芪中黄芪甲苷分布在黄芪皮部,片性小的黄芪,皮部占比就会大,对应皂苷含量高,但黄酮成分分布在木心部,则片性小黄芪,黄酮的含量就低。故黄芪所含不同成分的含量与片形不一定成正比,也有成反比。董诚明教授也指出,黄芪在相同的栽培产区,同样的生长年限,亦有片形大小的差别,主要原因和药农使用的化学产品有关。因此,以片形大者为佳作为判断标准具有片面性。

1.2.2 以指标成分含量作为药材质量标准具有片面性

《中国药典》的质控指标是“指标性成分”,不是“有效成分”。指标成分越高,不代表对应的药材一定质量最优。因为中药不是仅靠一种成分发挥作用的。从中药、民族药、天然药物中提取成分,是为分离单体化合物,并不以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而是寻找有效的化合物,进而开发单体药物。黄芪分别以皂苷和黄酮作为评价标准,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又以绿原酸为例,药典规定梅花的绿原酸含量不得少于3.0%,而金银花的绿原酸的含量少于1.5%,明显低于梅花。但梅花功效是疏肝和中,化痰散结。不能以梅花的绿原酸含量高,而得出梅花清热解毒效果好于金银花,显然是经不起临床考验。因此以现代化学成分测定药材,不能直接说明药材质量的优劣,故不能过度、单一的以化学成分为标准。

1.2.3 药材性状鉴别的重要性

传统中药鉴别是人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反馈和经验总结,再运用到实践。对于日常使用中药饮片的医疗机构来说,性状鉴别是最简单,易于操作的验收手段。药材产地直接影响质量,因为土壤、生长环境对药材生长周期有很大影响,现在有些药材因生长环境和地区的改变,性状有很大改变。如黄连,传统认为过桥(黄连药材根茎上有的节间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较多者,质量较差,纤维性较强。小檗碱主要在皮部,小檗碱是黄连清热解毒的主要成分,进而说明过桥多者临床疗效不及过桥较少的黄连。柴胡目前主要种植的是北柴胡,其野生与栽培品之间由于生长年限、人工管理措施等等,两者在芦头、表皮颜色、体型大小等有明显区别,特别是根茎部位的断面野生品有数轮状纹理,栽培品层层纹理较弱,对应的内在成分也会有区别,进而影响临床。又如防风,一般野生品需3~4年生,现种植区有从北方向南方引种的趋势,市场所见现均为一年栽培成货,其凤眼圈、蚯蚓头、扫把头等特征不明显,形状瘪瘦,或有枯朽状,影响防风临床疗效。如知母,药材多来源于野生,个小,体瘦,近两年来有地方将其栽培,其栽培品体肥,个大,与地道的知母明显不同,饮片则片大,色白。传统性状鉴别还可用于鉴别及区分药材的炮制方法。干地黄传统炮制方式是炕干,这种干燥方式温度低,时间长,表皮呈现棕黄色,断面菊花状花纹明显,俗称经过“发汗”,此过程利于成分转化,临床疗效好。现代多采用烘干的加工方式进行干燥,温度高,酶的活性被破坏,水分降低很快,表皮呈现黄色,断面菊花状花纹不明显,与《药典》性状描述有差异[2]。因此,传统宏观的性状鉴别办法,能够较好地反映整个生长过程、生长环境、年限等。

1.3 药材的道地性保障药材的质量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之中药饮片附录第五条:中药材的来源应符合标准,产地应相对稳定。道地药材是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断标准的体现。中药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品质评价与提升是未来中药材生产、监管的重点。种子退化、栽培连种障碍、过量的膨大剂、农药、化肥、采收不规范、硫黄熏蒸等造成药材质量下降。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中药材主任魏锋指出:目前中药从业者没有规范的药材种植、养殖理念,重生产、轻质量。中药质量不能靠标准控制,而是靠生产来控制。坚持中医药特点并基于中医长期临床经验总结形成的中药质量观,是研究和制定中药标准的基本原则和前提,也是中药与天然药物的根本区别。“道地药材”就是中医临床长期实践的总结和对中药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认知。中药材及饮片的传统性状特征(形状、大小、颜色、气味、质地等)往往隐含着产地信息、种植生长方式、生长年限、采收季节、加工方式、炮制工艺等质量要求,也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和经验总结出的质量认识。

2 传承和发展道地药材提升中药质量

2.1 运用现代技术研究道地药材科学内涵

研究中药道地性的科学内涵,除了对本草的考证,化学测定、甚至基因角度等多方面探究中药材“道地性”的实质是很有必要的。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近年来各种新技术被广泛用于评价中药材的道地性,以揭示道地性的本质和规律,以及道地性对中药材质量评价的影响。付璐等[3]将历史地图中提取产区、地理标注和产区变迁,以图像形式分析道地药材的范围及演变。刘杰等[4]运用组织形态三维定量分析、DNA分子遗传标记、中药化学指纹图谱和生物效价检测等技术,建立一套系统判别道地药材的评价模式,为中药道地性研究提供参考。

2.2 从源头规范道地药材种植及生产加工

重视中药材的“道地性”是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三章第二十三条明确指出:“国家建立道地中药材评价体系,支持道地中药材品种选育,扶持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生态环境保护,鼓励采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措施保护道地中药材。”在这个背景下,总结传统经验,古代用“道地”,即产地,来固定品种、固定基源、固定生境、固定采收加工所形成的药材。发展好道地药材要挖掘道地药材史料,发现特定资源,提炼特色技术,规范中药材种植养殖及生产加工过程是保障药材及饮片质量的根本。加强源头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全链条生产技术规范建设及过程控制是质量的保证。将中药的“道地性”渗透到中药的生产和加工中去。确定道地产区,优选种植土地;挖掘道地种质资源,培育特色优良品种;传承道地种植技术,优化配套现代技术;尊重传统采收技术,保证药材质量;传承道地加工方法,开发现代新技术;挖掘道地优质特性,制定专属(特色)标准;按《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组织生产,推动中药材加工、中药饮片生产基地化,尽可能简化和减少中药材流通环节,构建中药饮片追溯系统。传承道地生产技术,打造优质品牌。

2.3 以道地药材为基础,建立中药质量等级制度

中药质量差异体现在药品属性上,是疗效的不同;体现在商品属性上,是价格的不同[5]。目前,医疗机构等采购药品,没有分等级,一般为“统货”,有品种标“一等”“二等”,但采购价格是一样的,存在价格和饮片质量之间不对等的情况。要树立正确的中药质量观。目前,《中国药典》只规定了中药的合格标准,缺乏一套提倡优质的道地药材标准来规范中药市场[6]。要在传承基础上创新,继承传统优良的品质控制方法,作为复杂体系的品质保障措施。采用道地药材的适区种养、特色生产,加强质量评价研究,推动质量等级标准制定,建立了传统经验与现代分析技术结合的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评价技术。遵循传统、技术创新生产的优质饮片,应具备其对应的价格,这样才能使中药可持续发展,有更多的药农、研究人员和临床使用人员积极地投入中医药发展事业中,为患者提供优质中药材。此外,加强药事管理,构建医院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体系,由各级医院通过中药饮片追溯系统,监督道地药材产区的药材生产和炮制过程等。在标准应用基础上,提供智慧决策,建立中医药服务价格定期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以中药质量确定采购价格的优质优价体系。道地药材就是优质优价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2.4 临床反馈和大数据分析研究道地药材的使用情况

查阅文献,大量药学科研人员对道地药材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霍金海等[6]分析防风体内物质基础以及生物活性,确定候选质量差异标志物,进一步分析候选质量差异标志物在防风道地产区和非道地产区的含量变化规律,确定质量差异标志物。孟祥才等[7]认为道地药材质量评价应选择在人体内相对稳定的成分,以高含量成分与具有代表性的高活性成分相结合的“双高”作为质量标志物(Q-Marker)可更加客观评价道地药材的质量。赖长江生等[8]通过文献与现代化学-药理/毒理评价研究,运用质量溯源管理系统、“辨状论质”方法、快检技术、药效与毒性物质控制方法,快速判别药材产地,有效控制药材的药效和毒性,合理划分药材等级;在基原、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等项目中充分体现道地药材的优势。医疗机构的中药师应传承和发展好“辨状论质”这一中药经验鉴别的精髓。由于物种遗传等因素,动植物都有其特定的外观性状;药材的外表特征与内在必然有一定联系,要利用好这些药材特征,帮助判断药材的真伪优劣,做好验收、养护、咨询等药学服务。同时,临床药师可以收集医生对中药饮片的使用效果,结合医嘱、处方和饮片溯源等一系列大数据分析,总结以道地药材为基础的分等级使用饮片的临床反馈,构建一套医疗机构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体系,从而达到提高中药饮片质量,进而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综上所述,通过现代技术探究道地药材的机制内涵,从种植源头规范药材生产,以科学的方法将饮片加以等级分类,以临床药效反馈饮片质量,形成道地药材的生产、使用和科研一体化,不断利用和发展好道地药材,促进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以“中医处方一件事”这一改革实施方案为契机,以发展“道地药材”为基础,为社会提供可溯源的、高品质、好疗效和能阐明科学内涵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进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中药材药材中药
河南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