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陕北红军战略发展方向的抉择

2023-11-23 19:22
读报参考 2023年33期
关键词:主力陕北根据地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特别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以后,选择正确的战略发展方向,让红军主力迅速奔赴抗日前线,就成为萦绕在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心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毛泽东出人意料的战略意图

1935年12月17-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镇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提议与会同志发表一下关于红军战略发展方向的意见。有的说应该向北或向西,毛泽东说,向北、向西都不可取,因为北面、西面都是沙漠;又有人说向南,毛泽东说,南面有张学良的重兵也不可取。最后,毛泽东阐明了自己关于红军主力战略发展方向的意见。

他说,大军应东渡黄河,毫不犹豫地向山西发展,要准备6个月后打到山西去,在那里建立根据地,这样可以与陕北根据地相互呼应。红军主力进入山西后,首先要开辟山西西部靠近黄河的5个县为根据地,要迅速扩大红军1.3万人,陕北300名地方干部要认真作好准备,到山西去开展工作,还要准备300个排长充实到红军部队的基层,准备在3个月后使用。要迅速扩大红军学校的办学规模,要抓紧培训干部,要培养出500个连长、300个指导员、50个营长、350个熟悉游击战争的干部。原则上,要使陕甘支队和红二十五军经过长征的战士都成为红军的干部。他强调说,任何不重视培训红军干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毛泽东的话语惊四座,会场上一片寂静。多数同志担心红军主力去山西,会丢掉陕北根据地,蒋介石正在对陕北苏区实施重兵围攻,威胁着党中央和根据地的安全。红军主力东征进入山西以后,国民党的东北军、西北军进犯怎么办?

其实,这些问题早已进入毛泽东战略思维的范围里。他解释说,我们有的同志担心红军主力东征会丢掉陕北根据地,这种担心确实有一定道理,我们坚持陕北根据地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不过,我的看法是,我们可以在发展中求巩固,我们去山西与阎锡山作战,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是对我们有利的。如果我们在山西建立了根据地,就会形成与陕北根据地相互配合的局面,就会保证红军部队黄河渡口的来往自由,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解决红军的供应和扩红问题,也能够缓解陕北根据地土地贫瘠带来的军民生活过于艰苦等问题。

经毛泽东这样透彻的解释,与会者豁然开朗。1936年1月10日,中央政治局继续在瓦窑堡的窑洞里开会,这次会议开始讨论东征的军事部署问题。1月17日,中央政治局再次讨论东征的行动方针,决定采用稳扎稳打的军事政策。会议决定,毛泽东、张闻天、彭德怀、张浩(林育英)、凯丰等政治局多数成员随主力行动;留在陕北的周恩来、博古、邓发组成中央局,周恩来任书记,主持后方工作。

指挥红军从容跳出蒋重兵包围

1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签署《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要求红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开通抗日前进道路,同日本直接开火;命令陕甘苏区的抗日红军和游击队、赤卫军、少先队,坚决保卫陕甘苏区,扩大陕甘苏区这个抗日战争的根据地;命令黄河西岸的抗日红军、游击队和民众,奋勇过河东去,在河东发展抗日根据地,配合红军主力打大胜仗。

1月31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参加東征的红一方面军使用“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番号,彭德怀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叶剑英任总参谋长。

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蒋介石便派中央军一路5个师从潼关进入山西,要求张学良封锁黄河,把红军堵在黄河以东,再分别围歼各路红军主力于山西西部,要让毛泽东回不去陕北。蒋介石和他的军事参谋团队都认为,这是十年不遇的好机会,一定要把红军消灭在吕梁山中。蒋介石调集了51个团的兵力,再加上东北军和西北军,对位于山西西部的红军主力进行重兵大包围。

毛泽东最擅长调动敌人。他认为,蒋介石把能够调动的部队已经调到了山西,在陕西、甘肃留下了空隙,红军主力可以到这一带去活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彭德怀率领部队挥师西进,在敌人最为薄弱的地区,突破了封锁线,向西过了黄河,朝着敌人兵力空虚的陕甘方向,向西又向西。

1936年5月,毛泽东指挥红军主力开始西征,意在调动山西的国民党中央军,但这时山西在他的心目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后,又经历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这时,蒋介石在山西阻挡红军奔赴抗日最前线的势头明显减弱了。

1937年8月9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各单位负责人会议。在会上,毛泽东告诫各大单位负责人,蒋介石包藏祸心,想利用红军改编的机会消灭我们;他们的阴谋是把红军全部送上前线,借日本人之手把红军消灭掉;所以,我们必须分兵出动,不能集中。毛泽东对全面抗战初期山西的国民党军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在山西,国民党的根本弱点是军队太杂,无主力军;蒋介石、阎锡山在山西推行片面抗战路线,不发动群众,战略部署是单纯的军事防御,北面的忻口靠不住,东面的娘子关也靠不住。毛泽东认为,华北大局的枢纽是恒山山脉和正太铁路,山西对华北的抗战极为重要,所以要把八路军的主力和总部机关放在山西。

实现了建设三大根据地的构想

毛泽东考虑最多的还是红军的战略战术问题,他与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同志讨论最多的也是这个问题。他认为,红军与日寇作战,作战对象变了,从实力对比上讲,红军没有山炮,迫击炮也少得可怜,步枪非常落后,所以,红军不能与日军正面作战,不能硬性攻打城镇,必须是依傍山地两翼或对日军实施地面包围,装口袋,四面伏击,侧击、腰斩尾击等。根据毛泽东的这个战略构想,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成功地进行了平型关战役。

1937年10月23日,毛泽东给已经转移到阳泉北部山区上社镇的朱德等八路军总部领导发出指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以山西为中心建立四大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战略设想。他说,我军在山西开展游击战争主要应处于敌之翼侧及后方,我八路军主力在山西应分为晋西北、晋东北、晋西南、晋东南四个区域,八路军各部要以此为游击根据地进入中心城市及交通要道,侧击敌人。

毛泽东强调,我们开展游击战争除军事部署外,最重要的是要紧密地依靠乡村的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这样,我八路军主力以山西为主要依托,建立晋冀鲁豫、晋察冀和晋绥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意图就基本成熟了。稍后,毛泽东对我军以山西为战略依托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作了一系列具体指导。11月5日,毛泽东电示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不要靠近阎锡山、卫立煌,如果我们靠近他们,我们将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力。

11月8日,毛泽东发出太原失守后华北我军军事部署的指示。他指出,太原失守后,阎锡山将无力再过多干涉我山西八路军之地方工作,所以,八路军将成为整个山西抗日游击战争的主体。他要求朱德、彭德怀等,在山西积极发动群众,扩大自己,征集给养,收编散兵,应照每师扩大3个团的方针,不靠国民党发饷,要自己筹集供应。

在日寇向山西腹地全面进攻的情况下,毛泽东作出了若干重大战略部署及应对方针和极具操作性的办法。至此,毛泽东在山西部署八路军持久抗战的蓝图已经开始卓有成效地实施,并形成了不断向敌后纵深发展之态势。

(摘自《党史文苑》李新市)

猜你喜欢
主力陕北根据地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湄窖现有主力产品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当90后成为团队主力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
毛泽东转战陕北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