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安葬泰山始末

2023-11-23 19:22
读报参考 2023年33期
关键词:中央人民政府冯玉祥骨灰

1953年10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在泰山西麓大众桥旁,隆重举行了冯玉祥骨灰安放仪式。冯玉祥生前钟爱泰山,曾隐居于斯、读书于斯,终而魂归于斯、长眠于斯。

决定安葬地点

1948年7月31日,冯玉祥夫妇偕子女、秘书等自纽约登上苏联邮轮“胜利号”,准备返回国内参加新政协会议。9月1日,船在黑海海面距苏联港口敖德萨不远处时突然着火,浓烟四起。冯玉祥及女儿冯晓达避之不及,不幸罹难,冯夫人李德全、儿子冯洪达等烧伤。消息传来,举世震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及各进步党派、人民团体、友好人士等纷纷向李德全致电慰问。11月2日,李德全怀抱冯玉祥骨灰盒抵达哈尔滨。1949年9月1日,冯玉祥逝世一周年之际,各界隆重举行了追悼会。大会由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主持,周恩来出席并致悼词。毛泽东亲笔题写挽词:“冯玉祥将军逝世周年纪念谨致悼意。”

1951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典礼局局长余心清提出:“冯玉祥先生的骨灰迄未安置,冯夫人又未便提出,搁延至今;冯夫人拟把冯的骨灰葬在泰山,须派一工程师去泰山勘察并设计,然后请山东省政府帮忙开工。”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徐冰闻言,深以为然,遂请余心清写个材料,以便办理。

11月24日,徐冰就此事请示周恩来,建议同意余心清的意见,“电知山东省政府协助处理,必要时,亦可派余心清去山东泰山一趟”。11月27日,周恩来批示:“送维汉一阅。可以葬在泰山,也可以葬在北京。”时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政务院秘书长李维汉阅后,将此事交给徐冰和余心清办理。次日,徐冰即向余心清转达了总理批示,并请他与冯玉祥将军遗孀、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商量“将冯先生的骨灰葬在北京还是葬在泰山。请她决定后,再着手办理,并希将商谈结果告我”。经征求李德全意见,最终决定将冯玉祥骨灰葬在泰山。

墓地修建经过

1952年7月2日下午,余心清在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冯玉祥墓地修建事宜,这是该工程开工前最重要的一次会议。除李德全应邀出席以外,还有冯玉祥生前四位故旧齐聚一堂,包括原冯玉祥泰山研究室主任、秘书赖亚力(时任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原国文教员兼秘书王冶秋(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原机要秘书王倬如(时任外交部办公厅交际处处长),原冯部鹿钟麟机要秘书梁蔼然(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秘书处处长)。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戴念慈、林乐义和工程师朱懋泉、韩惠生等人,从专业角度出发,对墓地修建及铜像设计提出了具体意见建议。

按照会议确定的分工,朱懋泉负责重新制图并编制建筑预算,于7月12日前送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王冶秋负责寻找冯玉祥以前石膏像,接洽铜像雕刻事宜。全部工程力争于当年11月中旬完竣。这次会议为最终敲定冯玉祥墓地工程设计方案奠定了基础。

7月3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与山东建筑工程公司签订工程合同,将开挖石方以及修建石级、平台、墓穴、石碑坊及石堡坎等工程悉数列明,工程总造价约为49001万余元。此系币制改革前的造价,1955年3月币制改革后,旧币1万元等于新币1元。

1952年8月,冯玉祥墓地工程开工建设。施工期间,因山地施工突发情况时有发生,故原方案屡有调整,增加了铺设石板等若干新项目。相应地,工期也由原定的110个工作天,一再向后延展。

为确保工程质量,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多次公文往来,协商完善工程方案。比如,1952年11月,管理局函复山东方面,同意其提出的三点意见,于石壁外面加砌一层料石,台阶两旁加砌乱石护壁,将植树坑与台阶之间的排水明沟工程改为稍洼一些,以便下水。当时对冯玉祥墓地工程设计及施工之精益求精,由此可见一斑。11月底,由中央美术学院承制的冯玉祥头像紫铜浮雕送抵泰山。

1953年4月,历时9个月的冯玉祥墓地工程终于竣工,此后的工作重心转为筹备于秋季举行冯玉祥骨灰安放仪式。

冯玉祥墓地工程竣工后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龙云曾因事赴泰山,受托就便一看工程如何。自鲁返京后,龙云反馈说:“工程很好,唯墓地附近树木少些,应多植松柏树。”这一意见迅速被采纳。1953年6月27日,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致函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请其“设法在墓地后面山上及其周围再增植丈余高的松柏若干棵”。考虑到骨灰安放仪式在即,函中特别叮嘱,“植树工作,能于秋前完成最好”。

泰安地方政府在完善墓地周边环境的同时,中央人民政府也在着手拟订《冯玉祥先生安葬辦法》,并筹划相关人员安排和行程细节。1953年10月5日,相关工作正式启动。10月9日,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派人赴山东,与地方接洽。10月14日,冯家亲属和中央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共计60余人及10余名工作人员,乘火车齐赴泰安。山东省委、省政府、省政协亦派负责人赴泰安,还从当地抽调19名干部予以协助。

新落成的冯玉祥墓采用泰山花岗石砌成,远望巍巍似石墙。墓壁正面中央,嵌有冯玉祥侧面浮雕头像,上书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题写的“冯玉祥先生之墓”七个大字,下方为一块黑色磨光花岗石,刻有冯玉祥自题诗《我》。

安放仪式

1953年10月15日,冯玉祥骨灰安放仪式在泰山大众桥旁墓地隆重举行。典礼现场,一派肃穆庄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黄炎培等中央领导同志题写的挽词高悬于墓前。政务院、全国政协秘书处、中共中央统战部,海军司令部、政治部,民革中央、中国民主促进会、民革北京市分部,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中国红十字总会等单位,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沈钧儒、郭沫若、黄炎培、马叙伦、许德珩、谭平山、龙云、许广平、南汉宸、萧劲光等人送的花圈全部立于后壁摆放,总数达55个。民革上海市委会委员、原冯玉祥旧部过之翰敬献挽幛。当天,泰山山风甚大。现场临时决定,安排工作人员扶稳花圈,以确保仪式顺利进行。

上午10时,冯玉祥骨灰安放仪式正式开始,由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主祭。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于毅夫,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梅龚彬,民革中央常委于振瀛、王昆仑、邵力子、陈劭先、贺贵严、张治中、蒋光鼐和中央委员吕集义、吴茂荪、刘斐等,冯玉祥生前友好屈武、黄绍竑、高树勋、王葆真、魏凤楼、傅华亭、高象九、翦伯赞、吴组缃、赖亚力、王冶秋、王倬如、梁蔼然等,山东省、泰安专署、泰安县等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及部分干部、学生和老乡等共约950余人,臂戴黑纱,肃立于平台、梯台和周围山坡上。哀乐声中,冯洪达手捧冯玉祥骨灰,轻轻安放于墓穴,众人行三鞠躬礼。献哀、献花之后,李济深代表中央人民政府致悼词,李德全致答词,冯洪达代表子女致谢词。11时再度奏乐,宣告礼成。

翌日,李济深一行乘火车返京。安放仪式结束后,泰安专署还组织召开了总结会。

王倬如曾撰文回忆说,泰山一带农民“主动保护冯先生的墓地,并且经常打扫得干干净净”。这种发自民间的朴素情感,与冯玉祥一生“平民生、平民活”“奋斗不懈、守诚守拙”的质朴情怀可谓暗中契合。1988年1月,“冯玉祥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摘自《团结报》祁峰)

猜你喜欢
中央人民政府冯玉祥骨灰
『请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
冯玉祥智斗日顽
寄冯玉祥书
山西省沁水县公安局龙港中心派出所
中央人民政府的开端:从冀太联办到华北人民政府
中央人民政府诞生记
中央在特别行政区发出行政指令权:理论基础与制度建构
把骨灰埋在球场
盗窃、贬损骨灰入罪的法律思考
我死后骨灰撒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