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3-11-23 04:13方琼梅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策略研究

摘 要:文章以案例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提出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劳动观念的强化,并陈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劳动教育的关系。为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教师应通过连接生活、故事引导、活动体验、社会实践、家校合作等手段,聚焦教学现状,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8-0029-03

中小学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教育,借此发挥课程的育人功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劳动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观念不清、偏重理性等问题。对此,教师应及时结合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与优化,切实提高融入质量,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劳动教育的关系

从本质上来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劳动教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促进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勤俭节约、劳动奉献是中华民族的固有美德。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融合了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还设置了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篇目,通过每一个劳动杰出人物鲜活的例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与高尚[1]。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价值

劳动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傳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2]。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使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活动中形成健全人格。与此同时,劳动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使学生将劳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主动践行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重要价值。因此,教师要充分关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以及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学习最终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

综上所述,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重要价值。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进行深入剖析,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借鉴参考。

(一)连接生活,增强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并非单纯地指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而是要通过积极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认清劳动的本质,并将劳动意识内化为自身的主动行为。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不同形式的劳动,加深对劳动的印象,改变自身固有理念,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重要价值,并能够在生活中主动践行劳动行为。

以统编四年级(上册)“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意识到自身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应尽的义务,主动参与家庭劳动。在课程初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的生活劳动场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忆在家庭生活中做饭、刷碗、擦地、洗衣服等劳动工作都是由谁来完成的,与同学交流并探讨自己在家庭中担负着什么样的劳动职责,以及这些劳动都能够给家庭带来哪些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忆家庭成员在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并给出“家庭中的主要劳动由我妈妈负责,我在家里不经常劳动”“有时候我会和爸爸一起负责洗衣服、扫地,在完成劳动后我发现整个家都变得明亮许多”等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美好的家庭需要一家人共同来守护,尽管我们能力有限,但是大家可以用行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参与家庭劳动,为父母分担忧愁。”随后,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我也有责任”,在班级内开展“家庭劳动一起分担”活动,使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及想象力,绘制明晰的家庭劳动清单,明确家庭的各项劳动责任,并带领父母共同实行。此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劳动的重要性,并作为家中的一分子积极承担责任,参与家庭劳动,增强自身的劳动意识。

生活与劳动教育相连接能够使学生切实通过真实情境感受到劳动所产生的美好价值,在提升个人劳动意识的同时,帮助父母主动分担家务,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故事引导,强化劳动情感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教师可以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真实故事,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生活,感受劳动背后的价值。在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中,学生既能够接触丰富的知识,也能够受到人物事迹的影响,激发自身的劳动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向劳动榜样学习,自觉参与日常劳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统编四年级(下册)“我们的衣食之源”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感受到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课程开始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在校内食堂中拍摄的图片,在图片中,大量的食物被浪费,白花花的米饭被丢弃。借助生活中的资源浪费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当你品尝着香喷喷的米饭时,你可知这一粒粒米是如何而来的吗?”

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都会回答:大米是农民伯伯劳动种出来的。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语气十分轻松。为进一步使学生感知粮食的来之不易以及劳作者的劳动历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相关视频。在视频的导入下,学生逐渐了解了粮食生产的可贵,体会到我国由食不果腹跻身成为粮食产量大国的历程。同时,学生也能够在视频的感染下,受到袁隆平及其科研团队艰苦劳动、舍己为民的劳动精神的影响,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应珍惜劳动成果。教师通过人物事迹的展现,能够使学生受到影响,形成感恩意识,并身体力行地参与劳动中,立志为祖国的发展作贡献。

如上,故事能够帮助学生在真实背景下增强对劳动的情感,使学生深度体会劳动是推进国家进步的重要动力。

(三)活动体验,传承劳动精神

传统的理论讲授形式过于枯燥,久而久之将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基于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巧妙地将枯燥乏味的劳动学习内容与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劳动所带来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以统编三年级(上册)“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的教学为例,通过前两章“说说我们的学校”以及“走进我们的老师”的学习,学生会更有归属感,对学校产生浓厚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语言为导向:

“为使校园更加美好,我们可以由班级出发,共同装扮我们的教室,从而为校园增添色彩。”随即,以“装扮教室”为主题,在班级内开展劳动活动。为使活动更具趣味性,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区域的“任务卡牌”,将班级学生分组,让各组成员随机抽选所负责的区域,并与同伴相互沟通协商,发挥自己的劳动特长,在劳动活动中大展拳脚。在活动结束后,各组成员向教师以及其他同学展示本组的劳动成果。在各组展示完毕后,教师可以为大家提供教室在装扮前的图片并进行对比,帮助大家感受劳动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在更具氛围感的班级环境内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在实践中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也能够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感受劳动教育所隐含的互助、团结精神,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社会实践,提升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在劳动教育的影响下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3]。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劳动理论基础知识的渗透,还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亲身经历劳动过程,感受劳动者为推动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

以统编四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他们”的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劳动工作者在生活中的付出与奉献,感受劳动所带来的价值,教师可以联系社区,动用社会资源,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前往十字路口、街道开展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首先邀请交通警察和环卫工人为大家讲述自己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要求,并邀请学生自主选择所要体验的项目。在完成组队分配任务后,交通警察以及环卫工人带领学生共同前往自己的工作场所,进行30分钟的职业体验。在体验活动中,各组学生能够体会到交通警察在烈阳当空下执勤的劳累,也能体会到环卫工人穿梭大街小巷维护环境整洁的辛苦。不同小组成员都能够通过社会实践,亲身经历劳动者的工作过程,增强劳动情感。在活动结束后,教师顺势进行总结,并引导大家谈一谈自己在“工作”中所经历的问题以及收获的感悟。在良好的氛围下,学生不仅能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作出贡献,还能在活动中拓宽视野,了解不同工作的内容及性质,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劳动价值,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

(五)家校合作,培养劳动习惯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不难发现,部分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全权负责他们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面面俱到,缺乏正确的劳动教育意识。这种现象将会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依赖心理,同时也不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因此,在进行劳动教育渗透前,教师应通过电话沟通、视频会议、家访等形式,让家长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家校合作,使课堂劳动教育能够有效迁移,帮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也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以统编五年级(下册)“让我们的家更美好”的教学为例,一个美好的家庭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付出与维系,只有全体成员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才能够使家庭更温馨、温暖。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初步了解孩子在家中的劳动意识及劳动情况,并向家长介绍本课主题及劳动教育意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支持教师所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在完成劳动教育的家庭滲透后,教师可基于本章重点内容,为学生布置在家庭中所需完成的劳动任务,如“打扫并清洁地板,让地面变得更整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家庭添加色彩”等,使学生主动承担劳动责任。与此同时,教师可将本次活动的主题以及所需达成的目标,及时发送至家长群中,邀请家长监督,录制学生在家中参与劳动的场面,并及时反馈。在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邀请家长充当评判员,根据学生的劳动效能进行评判打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劳动意识以及责任感将会明显得到提升,并在家长的支持与鼓励下,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如上,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形成劳动习惯,将劳动转化为内在自觉行为,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注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关联性,并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积极渗透,通过意识、情感、精神、能力、习惯等方面的培养,逐步帮助学生形成对劳动的清晰认知,使学生自觉参与劳动活动,成长为一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宋万里.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J].安徽教育科研,2021(25):67-68.

陈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实践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1(23):66-67.

梁深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开展的路径探讨[J].求知导刊,2021(21):17-18.

作者简介:方琼梅(1979.2-),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涵西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策略研究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