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科教学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点对接

2023-11-26 12:15卢征文
新教育·科研 2023年11期
关键词:学科教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卢征文

【摘要】围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积极教学应对,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教师以学科教学为抓手,从整合学科教学内容、创新学科学习活动、渗透学科人文关怀、优化学科评价指导、拓展学科实践边界等角度入手,实现学科教学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点对接。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不断提高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品质,有效实现留守儿童的保护、培养、发展,是小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的启蒙者和引路人,除了做好学科知识的授业解惑,强化学生各项技能能力外,还要关注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够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需求提供针对性指导,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学科教学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广泛对接融合点,教师拓宽学科教学视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渗透。

一、整合学科教学内容,探寻心理健康教育切点

教师加强学科教学内容开发整合,从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习方法中探寻心理健康教育切点,有目的性的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创造更多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契机。学科教学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的载体和依托,教师要深入教材解读,立足三维教学目标,挖掘教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要素,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将德育知识渗透到学科课堂教学中,从而构建常态化、长效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调动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持续性正面影响。

不同学科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性存在一定区别,教师应灵活设计教学应对策略,立足课堂教学的学科性特点基础上探寻心理健康教育切点。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涉及人文道德、法治观念、社会交往等领域,这些领域的知识内容本身就很适合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师只需适当展开教学拓展,在课堂教学进程中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拓展教学,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课堂,就能较为顺利的对留守儿童带来积极的心理影响,收获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创新学科学习活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体验

教师对学科教学活动展开创意设计,创新学科学习活动形式和组织手段,强化教学活动的体验性、实践性,使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班级学生都能获得丰富的情感认知体验,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搭建更多着力点。喜欢参与到形式新颖、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是小学生普遍的学习心理特点。教师从学生学习心理出发,引入更多趣味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活动、情景演绎活动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形式,并在其中渗透合作学习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学生活动学习交互频率,让留守儿童在交流互动的成功学习体验下收获自信心和成就感。

教师根据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将不同特点学生分配到同一小组中,组建学习共同体,协作参与学科学习活动。如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设置更多操作学习活动代替理论讲解教学,让组内不同学生都能分工明确的参与到合作学习任务当中。例如,测量圆的周长操作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各自思考圆的周长测量方案,组织学生组内分享自己的方案设计,让组内学生互相进行评价,在取长补短中完善测量方案并进行操作。这样注重合作性的学习活动创设,为留守儿童自主表达和自我展示搭建了很好的学习平台,能够延伸留守儿童交流互动的深度,使留守儿童更愿意打开心扉与他人交流分享,很多心理问题症状自然会得到减轻和解决。

三、渗透学科人文关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品质

教师在学科教学当中渗透人文关怀,有意识地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怀,让留守儿童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弥补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造成的关爱缺失,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心理障碍。教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注重人文关怀的教学氛围营造,将学科教学人文关怀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巧妙相融,用优秀的学习环境,向留守儿童传递正向的心理暗示,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稳定发展。

教师整合教辅资源,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和数字化教学素材营造人文教学氛围,增强学科课堂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提升学生学科学习参与效度。如语文学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書》课文教学中,教师筛选整合音频、视频等数字化教辅资源投放课堂中,在课堂导学阶段,播放视频素材向学生介绍周恩来少年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环境,让学生带着时代背景的理解进入新知学习。课文解读教学环节,教师播放《黄河大合唱》等爱国题材音频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优秀音乐作品的熏陶下,进一步拓宽课文解读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富有人文气息的学科教学氛围营造,很好的触动了留守儿童心灵共鸣,提高留守儿童学科知识学习品质的同时,也更有利于留守儿童积极融入到班集体当中。

四、优化学科评价指导,适应心理健康教育诉求

小学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性格孤僻、自我封闭的心理问题,总是觉得身边的人瞧不起自己,对别人的说法、做法十分敏感。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学科教学评价时,必须充分考虑留守儿童心理状态的特殊性,斟酌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能够根据每个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化诉求,多样化进行学科评价指导。教师评价指导内容不能局限于学科知识教学,还要着眼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善于利用评价环节,给予留守儿童针对性心理健康指导,使留守儿童得到更多心灵激励,更加阳光、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

教师进行学科评价指导时,尽量采取赞赏教育评价策略,用具有发展性的赏识目光发现留守儿童学科学习表现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如,小学语文、英语等语言类学科教学的学生表达展示环节,除表达内容的准确度外,学生表达展示的情感状态、学习过程表现、学习方法选择、知识拓展应用等方面都可以作为评价考量标准。小学数学、科学等科目教学的说理环节,教师则关注学生说理成果正确性、说理过程条理性、说理方法适用性、说理拓展创造性等多个方面,多元评价学生学科学习表现,表扬学生可取之处,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学习精神,保护留守儿童学科学习兴趣。

五、拓展学科实践边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化

传统学科教学模式中,学科教育被限制在校園场所当中,缺少向学生校外生活的延伸拓展,使得留守儿童校外生活中缺少父母关注和管理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为了更好地规避这一教育问题,学科教师应加快教学观念转变,积极拓展学科实践边界,在紧密围绕学科教学核心知识,确保实践活动教学的学科性属性基础上,推出更多生活化实践学习课题,并指导留守儿童家庭成员参与其中,强化家庭教育能力和教育效果,构建学科教学与家庭教育合力,从而更好地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化。

教师在学科实践互动中渗透亲子元素,指导留守儿童和家长通过线上方式配合完成实践学习任务,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有效交互创造机会。如训练小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时,教师提前借助微信群、电话沟通等方式,寻求家长的教育配合,向学生家长说明作业训练内容和训练要求,让家长向孩子讲述一件近几日发生在身边的事件,由学生记录后进行写作,形成一篇规范的记叙文。学生沟通时会主动向家长提出问题,完善自己的创作结构,并从家长的生活事件中,进一步了解家长的生活状态,了解家长面对的生活压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留守儿童和家长的亲子关系,促使留守儿童主动矫正自身叛逆、逆反等负面心理问题。

小学各学科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学科教学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接融合,是克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障碍,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态的有效路径,也是“以人为本”“以德育人”教育理念的具体要求。小学学科教师要结合班级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多点探寻心理健康教育切入点,将健康教育内容科学渗透到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实践当中,使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能感受到关爱和温暖,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泽娟.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基础教育论坛,2022(22).

[2]张亚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述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06).

[3]蔡雨函.“双减”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书育人,2023(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2年广西南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C类课题“疫情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研究”(编号2022C837)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科教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有效解决初中英语课堂沉默不言现象的方法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浅论师范教学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