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院校大学生抑郁情绪状况调查

2023-11-26 09:21郭修凤曾智斌黄传昊肖艳玉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3年5期
关键词:普查总分心理健康

郭修凤,曾智斌,黄传昊,肖艳玉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正由青少年晚期向成年早期过渡,不仅要面对生活和环境上的较大改变,还要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有更高的抑郁风险[1]。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抑郁情绪的检出率为24.71%,并且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近年来大学生抑郁、自杀等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关注。基于此,本调查分析大学生的抑郁情绪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普查的方式,于2021 年10 月和2022 年10 月分别对某理工院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测评。两次测评中有三个年级的学生是同一批人,2021 年测评中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和2022 年测评中大二、大三、大四是同一批学生。

1.2 方法

两次普查均采用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共9 个题目,评估个体过去两周的抑郁状况,每个题目0~3 计分,将9 个题目的分值相加就能得出总分,总分越高表明抑郁障碍越严重。判定标准为:重度抑郁(20~27 分)、中重度抑郁(15~19 分)、中度抑郁(10~14 分)、轻微抑郁(5~9 分)、没有抑郁(0~4 分)。

1.3 质量控制

两次普查均以分院为单位,普查前对辅导员进行培训,由辅导员向学生说明普查的意义、目的和要求,学生扫码登录学校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阅读知情同意书,并按流程完成测评。本研究中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9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计量资料采用()描述,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构成比的比较运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21 年共调查22 360 人,其中男生有15 364人,女生有6 996 人;各年级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科方面,文科学生有6 811 人,理工科学生有15 549 人。2022 年共调查22 913 人,其中男生有16 626 人,女生有7 287 人;各年级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文科学生有7 161 人,理工科学生有16 752 人。见表1。

表1 基本情况

2.2 调查对象的抑郁情况

调查显示,是否有过自杀行为、是否有过自伤行为、是否认为生命无意义三个与抑郁相关问题的检出率情况,2022 年的检出率均高于2021 年。见表1。对比调查对象两年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的检出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399,P<0.01)。进一步比较发现,2022 年在重度、中重度、轻度抑郁的占比显著高于2021 年。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的抑郁情况 [n(%)]

2.3 不同人口学背景的大学生抑郁情绪比较

本次调查显示,女大学生的抑郁总分均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科学生抑郁的总分高于理工科学生(P<0.05)。见表3。

表3 调查对象在不同PHQ-9量表上分组差异情况

对家族中是否有人患有精神疾病、是否有过自伤行为等九个问题的回答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除了是否独生子女外,抑郁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成长经历学生的PHQ-9量表总分情况()

2.4 影响抑郁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数据表明:2021 年,年级、自伤行为、认为生命无意义、有否仍有影响的不良事件是抑郁类型的影响因素。2022 年,学科、年级、家族中是否有人患有精神疾病、是否有过自杀行为、是否有过自伤行为、是否认为生命无意义、是否存在对你仍有不良影响的事件是抑郁类型的影响因素。见表5 和表6。

表5 2021年大学生抑郁类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表6 2022年大学生抑郁类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从总体上来看,2022 年大学生的抑郁情绪较重,这可能是因为2022 年短期内需要快速适应居家隔离、校外隔离等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业、就业等方面都造成了影响,加重了大学生的抑郁情绪[3]。

数据显示女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比男生严重,这与乔舒茵[4]等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这可能是因为女生的性格更细腻、敏感;文科专业的学生抑郁情绪比理工科学生严重,文科专业学生中女生人数比男生多,且文科专业的学生就业压力相对更大。

高校要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大环境,同时要关注个体与群体差异。对家族中有人患有精神疾病、有过自杀行为、有过自伤行为、认为生命无意义、存在仍有不良影响事件的大学生进行摸排,并建立动态档案。针对女大学生开展瑜伽、寝室关系等主题的团体辅导。在大四学生中开展压力调试、职业兴趣等讲座及活动。定期举办“5.25”心理健康教育日活动,结合各学段特点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和学生社团活动[5-6]。高校应抓住心理健康课程主阵地,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同时开设幸福心理学等选修课。要增强与家庭、医院的联动,健全完善日常预警网络,加强家校合作,举办家长心理课堂,搭建医校合作平台,建立医疗合作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部分,不断深化医校合作形式和内容。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和渠道,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问题科普。高校运用展板、横幅等传统宣传渠道加新媒体平台,定期推出不同主题的宣传内容,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校园氛围。

猜你喜欢
普查总分心理健康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
学习调查要“四会”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