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模式的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2023-11-27 08:54宋立梅
健康之家 2023年20期
关键词:应用效果护理

宋立梅

摘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属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在新生儿群体中较为常见,导致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肺部表面活性物质不足。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加重性的呼吸窘迫,且病情发展迅速,患儿会出现肺水肿、低氧血症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死亡。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方式主要为肺表面的活性物质替代、呼吸支持等,且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治疗效果。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模式在近些年的临床实践中获得快速发展,且其发挥出了维护健康、治疗疾病的积极作用。医护协作的过程注重责任共担和知识共享,通过面对面沟通和信息快速传递实现医护之间的有效协作,提升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本文主要综述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中的应用进度,为相关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模式;护理;应用效果

从2010年开始,“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卫生系统中开展,要求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实行责任制,即责任护士对自己需要承担负责义务的患者提供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从而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提高患者的治疗、护理配合度。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新生儿肺部表面缺乏活性物质所致,致使新生儿在出生后的6 h中出现持续性低氧血症、加重型呼吸困难等症状,表现为吸气性、发绀及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属自限性疾病,处于正常状况下的新生儿肺部会慢慢发育完全,分泌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其自身的呼吸系统的功能也会逐渐正常[2]。和正常新生儿相比,早产儿身体中的肺部解剖结构发育不完善,故早产儿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率相对较高,且病死率也较高。有研究表明,我国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其中早产儿占5%~10%,且患病率与胎龄呈负相关[3]。因此,临床需要对此种情况多加关注。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模式能够维护患儿的健康,且有利于治疗,具有共担责任和共享知识的特点,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在护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4]。

1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中的应用

原有的排班方式和护理模式已存在长达几十年,主要由护士长排班安排工作,大多数的护理人员仅满足于日常工作的完成,缺乏工作积极性[5]。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模式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中,使得护理部门改变原有的工作模式,将护理人员和护士长组织到一起,認真学习新护理模式,并展开讨论,充分认识新护理模式的改革意义,转变其原有的护理理念,确保新工作模式能够顺利开展[6]。

在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模式中,护理人员配合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分组管理,实施责任制的整体化护理。首先,将护理人员划分为若干小组,每名医生或每个小组的医生与一组护理人员搭配,对患儿进行护理管理。日间由1~2名护理人员对这组患儿进行康复干预、生活护理、治疗用药、病情观察等护理[7]。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1)合理调整病区组织结构。保证护理人员的数量和组织结构,基于病区范围增加床位数,并记录床位使用率。为了更好地发挥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按照1:0.5的床护比对护理人员的人数进行合理配置,依据低职、中职和高职的职称对其工作内容进行调整[8]。

(2)固定每位医生负责的床位。基于医生组数合理划分病区中的床位,从而使得每位医生负责的床位固定且相对集中,便于护理人员看护患儿。

(3)确定随医生分组的护理人员,落实责任制[9]。首先,基于医生的组数确定护理人员的组数,按照科室调配和自愿组合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医护小组。每个医护小组的成员包括1名主管医生或医生小组和2~4名含组长在内的护理人员[10]。依据层级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分配,由主管护师担任责任组长,按照竞聘机制上岗,在分管若干数量患儿的同时,做好年项较低护理人员的质量控制和业务指导工作。责任护士的职责是对分管患儿家属进行入院健康教育、给患儿提供优质护理以及出院之后回访,观察患儿病情发展变化,优化护理措施,记录患儿出现的反应,并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指导和康复指导。

2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中应用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模式的效果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属肺部疾病之一,造成其出现的原因主要是肺部发育不完善和缺乏肺部表面活性物质,在早产儿中较为常见,也是造成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11]。目前,该病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预防感染、呼吸支持、补充外源性肺部表面活性物质等。然而,患儿患上呼吸窘迫综合征后会面临出现多种并发症的风险,导致家属出现恐慌、焦虑等多种不良情绪,相应地影响临床配合度,从而对治疗方案的成功实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临床上对该疾病的治疗和护理给予了高度关注。既往的临床护理大多仅进行对症处理等多种基础性干预举措,且其干预流程和干预计划存在漏洞,不够透明,故最终的护理质量难以达到理想程度。

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模式能够给予患儿专科护理,改善患儿家属存在的多种不良情绪,且能够给予患儿家属指导。同时,医生和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能够更快速且有效地执行护理操作,进而一定程度上提升护理质量。李丹[12]研究中表明,将120例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60例,基于对照组之上行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模式)后。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氧指数、动脉血氧分压等血气指标均得到改善,住院时间也相对较短,两组之间相关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由此可见,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模式能够对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缩短患儿住院时间。

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模式真正落实了责任制护理,做到了从源头解决问题,使护理工作实现责任到个人。在患儿住院期间,有多名护理人员为其负责,且每名护理人员要对6~8名患儿负责,从制度上对护理分工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使患儿接受护理服务更有连续性,不再是片段式护理。应用DEN连续排班方式后,患儿24 h内的治疗及护理都能够由1名相对固定的护理人员连续完成,减少了交接次数,节省了整个护理时间,给予患儿全程、固定且连续的护理服务,最大程度满足患儿及家属的合理需求。该护理模式被绝大多数的护理人员接受和认可,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在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模式中,患儿入院后,所有的护理操作均由相对固定的护理人员负责,患儿入院至出院这段时期内的医疗服务由相对固定的医护团队协作完成。在该模式下,医生的诊疗方案能够被及时执行,护理人员也能够对患儿的心理状况、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进行动态评估,并及时向医生作出反馈,实现医生、护理人员和患儿三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从而促进患儿较快恢复。冯子娟等[13]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出现的症状主要是持续性肺动脉高压、颅内出血、气胸等,并发症的出现会加重患儿原先病情,增加其死亡风险。在120例患儿中,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更低,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表明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护理中有着显著的优势,能够有效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风险,保障患儿生命健康。

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模式将以往传统的医患组合进行了补充和扩大,将其转变为医护患联合,使“我的患者”概念有了补充,显著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感,患者和医生一样也有了“我的护士”意识,对患者的医疗服务进行了补充。该护理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在提升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的同时,拉近医生、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也提升了护理人员对自身从事职业的归属感,有利于提升整个护理队伍的稳定性。

在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模式中,每名护理人员负责的患儿是定量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护理人员能够全面掌握每名患儿的护理情况、治疗情况和病情进展等,有利于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出现问题时护理人员也能做到及时报告医生,降低患儿病死率。同时,患儿接受固定的护理人员予以的完整护理,增加了患儿和护理人员之间的亲密度,也便于患儿家属和护理人员之间实现快速有效的联系和沟通。此外,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模式中实施的具有个性化的护理措施,能够降低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投诉和护理缺陷率。梁泽平等[14]的研究表明,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应用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模式后,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家属满意度和机械通气时间均较优,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其在研究中指出,呼吸窘迫綜合征是造成新生儿呼吸衰竭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且这种疾病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中较为常见。护理质量与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预后效果密切相关,因此,临床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对该疾病患儿的护理工作,而该模式可以保证护理质量,保障患儿的生命健康。

3结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被称为肺透明膜病,当患儿身体中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时,会随着病情发展诱发呼气末肺泡萎缩,若没有得到及时性救治,会逐渐发展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或呼吸衰竭。对患儿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儿预后效果,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模式是在基于患儿个人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制定出的护理方案,充分实现患儿、护理人员和医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增强了患儿和护理人员之间的亲密度及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有利于提升其工作积极性,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蒋瑞芹,任祥友.交流协作互补型医护模式在疗养荣军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8,25(6):188-189.

[2] 刘思美,颜利.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3,38(1):99-101.

[3] 杨柳.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6):400-401.

[4] 李嘉.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名医,2021(16):153-154.

[5] 李顺好,王远玲,蓝英华.呼吸道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密闭式吸痰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9):139-141.

[7] 王静静.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2):316-317.

[8] 陈碧红,张翠红,魏施.多学科医护协作型护理模式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9):73-76.

[9] 毕玉,冯焕芳.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C]//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19年度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学术年会资料汇编和论文集,2019:252-256.

[11] 梁泽平,商璀,简福霞,等.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在ICU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0):1477-1478.

[12] 李丹.优质护理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12):137.

[13] 冯子娟,丁晓芳,苏丽丽,等.专职护理小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功能及康复水平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1,43(19):3034-3037.

[14] 梁泽平,商璀,简福霞,等.医护协作型责任小组在ICU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0):1477-1478.

猜你喜欢
应用效果护理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