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砭石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应用效果探讨

2023-11-27 08:54葛群英黄涛
健康之家 2023年20期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

葛群英 黄涛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砭石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中医砭石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胃功能指标及中医症候积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105,P=0.014<0.05);治疗前,两组胃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G-17和PG水平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脘痛、纳呆少食、嗳气、口干口苦及胃脘痞滞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治疗中在常规基础上加入中医砭石法可明显提升临床疗效,有利于显著改善患者胃功能,降低患者中医症候积分。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砭石法;临床疗效;胃功能;中医症候积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指患者胃黏膜上皮受到反复刺激后,固有腺体减少,并伴随或未伴随肠腺化生等情况的一种病症。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及饮食不规律的情况频现,CAG发病率明显提高。相关研究显示[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环境、遗传、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液反流等密切相关。CAG对患者的危害性较大,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前驱病变因素。因此,医护人员需要积极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目前,西医主要通过对症治疗,如抑酸、抗幽门螺杆菌等方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但总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2]。而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在西医基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加入中医模式成为了一项治疗热点。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砭石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3~76岁,平均(43.12±2.24)岁;病程1~5年,平均(2.14±0.25)年。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2~78岁,平均(43.59±2.71)岁;病程1~4年,平均(2.01±0.3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疾病诊断参考《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南》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描述;经过胃镜以及病理等检查确诊;碳14尿素呼气试验阳性;近3个月未接受治疗;同意参与本研究,用药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合并胃肠道恶性肿瘤;存在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合并出血性疾病;正在参与其他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主要是通过三联药物进行治疗。晨起,口服奥美拉唑20 mg,1次/d;口服250 mg克拉霉素片,2次/d;服用100 mg呋喃唑酮,2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医砭石法。治疗前,与患者开展充分沟通,说明该种治疗的优势以及注意事项等。将砭石治疗仪预热至60 ℃,协助患者平卧,充分暴露需要治疗部位,注意保暖以及隐私。以神厥穴作为起点,通过顺时针方式熨摩天枢、大横、中脘、下腕、关元、建里、石门等穴位。按摩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反应,避免局部皮肤受损。此外,选择足三里、锥刺内关等穴位进行熨摩。每次的15 min。两组均接受4周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胃镜下未发现黏膜病灶,黏膜颜色正常,症状体征消失;有效,胃镜下发现黏膜病灶改善,黏膜颜色变淡,临床症状缓解;无效,未获得以上效果或者症状加重等。总有效=显效+有效。(2)比较两组胃功能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离心处理后取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水平。(3)比较两组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症候包括胃脘痛、纳呆少食、嗳气、口干口苦及胃脘痞滞,得分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30例患者中,治愈18例(60.00%),显效12例(40.00%),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30例患者中,治愈12例(40.00%),显效12例(40.00%),无效6例(20.00),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105,P=0.014<0.05)。

2.2 两组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胃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G-17和PG水平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观察组胃脘痛、纳呆少食、嗳气、口干口苦及胃脘痞滞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CAG是内分泌科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胃黏膜炎性病变。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等的改变,发生率明显提升,并逐渐呈年轻化趋势。CAG发生后,如果没有及时对患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会有罹患胃癌的风险,因此需要及时发现并对疾病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患者安全[3]。西医认为CAG主要发生原因为机体感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使得患者胃黏膜层反复受到炎症刺激,引起胃固有腺体异常,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症。疾病发生后,患者常表现为嗳气、腹胀、腹痛及食欲不振等症状,且该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容易反复及难治愈等特点。相关研究指出[4],若CAG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与干预,疾病持续发展后可诱发胃癌。因此,需要及早对CAG患者进行治疗。目前,西医一般使用奥美拉唑及抗炎药物等对CAG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奥美拉唑属于质子泵抑制剂,可有效控制胃酸分泌,缓解患者胃部灼热以及疼痛等症状,联合抗菌药物可有效清除Hp,保护胃黏膜。虽然西医的短期治疗效果较好,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会出现耐药的情况,还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并且西药治疗对于肠上皮化生CAG的治疗局限性较为明显[5],难以达到患者的治疗需求。特别是对于一些老年CAG的患者而言,其体质较弱,采取西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會加重患者的其他基础疾病。

中醫古籍中并没有描述CAG的具体名称,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胃脘痛、虚痞”等范畴,医学家们根据各自临床经验以及感悟对其病因开展了一系列阐述。其中,赵彦等[6]对郭光业教授经验开展总结,认为饮食失宜、七情过极等都是CAG疾病发生的常见原因,由于患者气机不利、日久血流淤积等,导致胃黏膜出现萎缩。此外,也有学者认为,该病发病原因为饮食伤脾、肝气犯胃、脾胃虚弱,同时感染幽门螺杆菌。综述以上结论,均认为CAG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治疗原则应以调理脾胃、改善血瘀为主[7~8]。

随着中医对CAG研究的深入,较多学者认为在传统西药治疗基础上,选定相关穴位并采用砭石法进行治疗后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且该种处理模式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干预方式,患者接受程度较高,临床操作简单、费用低,可以在较多医院开展。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询问患者感受,避免出现烫伤等情况,治疗前观察患者皮肤状况,如果局部皮肤受损等禁忌需要停止治疗。中医对于CAG的治疗方法比较多,包括针灸、服用汤剂、按摩等,但对于砭石法的报道并不多见[9~10]。砭石法是一种中医特色治疗,其所用的砭石含30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感应增温、远红外辐射、按摩过程中产生丰富超声波等独特的生物物理学效应,将砭石加热后对患者腹部相关穴位开展按摩,能够有效改善血液循环,调理血气[11]。目前,砭石法在较多的疾病上具有应用,并获得了较好效果[12]。本研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则加入了砭石法。在砭石法中,选取腹部的大横、中脘、下腕、关元,并加入足三里等辅助穴位,通过穴位刺激,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经过以上不同治疗方式之后,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105,P=0.014<0.05);治疗前,两组胃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G-17和PG水平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脘痛、纳呆少食、嗳气、口干口苦及胃脘痞滞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入中医砭石法后可明显改善病灶状况、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修复患者胃部功能损伤。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治疗中在常规基础上加入中医砭石法可明显提升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胃功能,且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显著降低。

参考文献

[1] 朱伟荣.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5):52-55.

[2] 王月平,曹翼,杨超茅.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医学综述,2019,25(20):4148-4149.

[3] 朱京华,朱爱女.四联药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8):76-77.

[4] 向晓红.四联药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28):59-62.

[5] 杨秋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8,30(9):160-161.

[6] 赵彦,郑彩华.郭光业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河北中医2014,36(4):490-491.

[7] 何天富,何蓉.何善明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思路与方法[J].广西中医药,2013,36(6):48-51.

[8] 肖霞,叶珍珍,邬礼霞.砭石配合中药膏摩在胃脘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19,34(17):2734-2736.

[9] 魏晓广.黄芪建中汤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9):68-71.

[10] 方文静,曹雪.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护理干预措施及价值分析: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医学装备,2020,17(10):232-233.

[11] 苏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总结[J].甘肃科技,2021,37(22):172-174.

[12] 张玉峰,刘新爱,叶坤英,等.参枳消萎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肝胃气滞证)变转归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6,22(4):174-177.

猜你喜欢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疗效观察
祛萎健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120例临床分析
养阴活血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临床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