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肺康复护理对冠脉搭桥术后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2023-11-27 00:04刘芳芳赵智梅
健康之家 2023年20期
关键词:肺功能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

刘芳芳 赵智梅

摘要:目的 分析心肺康复护理对冠脉搭桥术后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心肺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心功能、护理满意度、肺功能、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总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LVES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FVC和FEV1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活动、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和心理卫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肺康复护理的应用,可显著改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其运动耐力,改善生活质量,且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心肺康复护理;冠脉搭桥;肺功能;运动耐力;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

冠脉搭桥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在有效治疗患者疾病的同时,冠脉搭桥术会对患者的肺部造成严重损伤,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胸腔活动受限,体积减小,导致肺部的气体交换受到干扰,并产生分泌物。肺部分泌物长期滞留会降低患者的肺部功能,从而导致患者在术后无法进行运动锻炼,严重影响患者运动耐力的恢复,延缓患者疾病康复进程。因此,术后需对患者进行积极、合理的心肺康复护理[1~3]。本研究旨在分析心肺康复护理对冠脉搭桥术后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4.18±2.21)岁;心梗15例,缺血性心血管病8例,心绞痛7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4.20±2.40)岁;心梗14例,缺血性心血管病7例,心绞痛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经手术确诊为心血管疾病;符合冠脉搭桥手术指征;本人知情实验内容,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胸部外伤;有既往开胸手术史;年龄>80岁;合并恶性肿瘤。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术后常规观察患者病情,记录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恢复运动耐力;予以用药指导,介绍药物作用,告知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心肺康复护理

(1)运动疗法:在专业护理人员指导下,结合患者病情,开展术后运动训练,从坐位、床上训练开始,期间注意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鼓励患者适当开展户外活动,如登梯、步行、床旁活动等。运动康复过程中加强心率监测,控制在80次/min为宜,心率>140次/min时,可予以β受体阻滞剂进行控制,同时适当调整运动时间、强度,使其符合患者身体耐受力,保证运动康复训练安全性。康复运动前,指导患者进行热身运动,时间3~8 min,正式运动最少15 min,但应控制在1 h内。

(2)呼吸訓练:冠脉搭桥术后初期,患者需要在ICU住院,予以其机械通气,维持正常呼吸。移除呼吸设备后,加以活动康复干预,以帮助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功能。根据患者呼吸状态开展呼吸训练,调整呼吸模式。当患者可以自主完成腹式呼吸后,再予以呼吸训练,如暗示呼吸法、排痰训练等;每次10 min,4~5次/d。

(4)腹式-缩唇呼气法:调整体位,取平卧位,指导患者双臂置于身体两侧,经鼻深度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提醒患者放松腹部肌肉,嘴唇做吹口哨样,缩紧双唇,缓慢呼出气体,持续4~5 s。

(5)暗示呼吸法:调整体位,取坐位,双手置于脐上、剑突下,指导患者正常呼吸,腹部微微隆起时,双手按压腹部,呼出气体过程中,指导患者双手跟随腹部变化,同时下沉,提高膈肌活动能力。开展呼吸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全程陪同,做好监护,排除危险因素,结合患者生活习惯、行为特点,评估危险因素,并予以系统化康复教育,提高认知及训练效果。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心功能:分别于护理前后测定患者LVEF、LVESD等心功能指标。(2)比较两组肺功能与运动耐力:使用肺功能检测仪测定两组护理前后FVC、FEV1数值,测定3次,取最佳值。通过让患者在安静、宽敞区域按直线行走6 min,测量6 min步行试验距离测定患者运动耐力。(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使用SF-36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评估护理前、护理后6个月生活质量,共36个条目,各项分值为0~100分,评分与患者生活质量成正比。(4)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值为0~100分。满意为80~100分;基本满意为60~79分;不满意为0~59分。总满意=满意+基本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见表1。

2.2 两组肺功能、运动耐力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FVC和FEV1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活动,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和心理卫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心功能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LVES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与心脏手术直接相关的肺功能损伤有3个原因:(1)胸腔体积减小:术后因切口缝合、胸廓绷带制动、经胸引流等原因,患者在呼吸时胸腔体积减小。(2)影响气体交换过程:开胸手术可引起肺不张、分泌物积聚、胸壁变化和异常呼吸模式的形成,并可引起严重的肺功能抑制[4]。(3)肺部积聚: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疼痛和镇痛都会导致患者出现缓慢、单一、浅的呼吸方式,而固定的卧位会加剧局部的低通气状态,导致术后气道纤毛清除能力下降。术后,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咳嗽症状,加剧患者的鼻腔积聚,引起气管狭窄,从而增加术后肺损伤的危险[5]。

心肺康复护理可以通过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训练,并对患者使用运动疗法、及时的心理干预等,帮助患者改变呼吸模式,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从而稳定患者心态,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度和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SD低于对照组(P<0.05)。腹式呼吸能够降低呼吸运动对胸部切口的牵拉,增强腹肌力量,从而改善术后患者的肺活量状况,提高呼吸效率。合理的痰液排出方法可使支气管树干6~7段的分泌物移至近侧,有利于肺臟排出,改善气道功能,降低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在缩唇法中,患者在呼气时收缩双唇,让气流缓慢喷出,可以延长气流外泄时间,增加气流压力,避免远端气道提前关闭,达到完全排气、降低残余气流的目的。由于患者疾病好转,其护理满意度也得到显著提高。

干预后,观察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FVC和FEV1均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后的肺功能可以提高运动时的呼吸效率,增强运动时的自主呼吸调节能力,从而提高患者运动耐力。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心肺康复护理不仅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肺康复护理可通过引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提升患者的运动训练耐受水平,从而加快其术后恢复,增强患者康复信心。此外,通过康复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心肺康复护理可显著改善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心肺功能,提高其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且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

参考文献

[1] 李晨刚.心肺康复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的应用效果及生活质量评分影响评价[J].智慧健康,2022,8(36):71-75.

[2] 程珺瑶,管玉珍,李莹莹,等.早期心肺康复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中的康复效果及对心肺功能、认知功能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21):4055-4059.

[3] 王茜,潘雪.心肺康复运动训练对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22):168-170.

[4] 孙文惠.心肺康复运动训练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2,29(8):120-123.

[5] 吴桔青,陈雅萍,沈琰蕾.以心肺运动检测系统为基础的个性化心肺康复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3):48-51.

猜你喜欢
肺功能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
多索茶碱与噻托溴铵联合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哮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及肺功能的影响
雾化吸入联合优质护理对改善哮喘患儿肺功能的体会
膳食纤维制剂对老年便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全程优质护理对食管癌患者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探讨亲情护理应用于焦虑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