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学生党员参与“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研究

2023-12-01 20:14吴梦迪
文教资料 2023年13期
关键词:一站式学生党员机制

吴梦迪

(南京审计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5)

“一站式”社区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互动的平台,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学生党建工作效能的重要抓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2019 年2 月,教育部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题会议,提出推行“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改革,依托书院、宿舍等学区,积极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1]。“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改革以来,各个试点高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探索出不同的管理模式,如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书院制管理模式,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空间、主体、服务、技术”四重管理模式,以厦门大学为代表的“嵌入式”党建管理模式等。[2]综合来看,各个高校进行“一站式”社区建设都是基于高校原有学生社区基础设施条件探索综合管理模式,但在改革过程中,党建引领的功能发挥还不够显著,学生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功能还未被充分挖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党建引领是一切工作的基石,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站式”社区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深化与发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参与社区管理的党员队伍活力。将党建优势转化为社区管理优势,对“一站式”社区的发展会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3]学生党员是党员队伍中最具朝气、最有活力的青年群体,是发挥党建引领与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力量,是“一站式”社区建设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中,我们应当用好学生党员这支队伍,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头雁”作用,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思想引领、服务引领、行动引领和思想引领,实现全体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与自我服务。因此,本文从党建引领“一站式”社区综合改革的视角入手,探索学生党员参与“一站式”社区建设的方法、渠道与机制,以点带面、以面带全,为学生群体发挥社区治理主体作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共同体提供基础与保障。

一、研究意义与理论基础

(一)研究意义

1. 党建引领“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是我们党发挥执政党作用的重要依据,而且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努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建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引领作用,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道路,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基层治理与基层党建相融合”的宝贵经验。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其中要求“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可见,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提高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效能、激发治理活力的总体方向与发展思路。

高校“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是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显著体现,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构建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不仅关系现代大学的建设情况,反映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也影响校园的安全平稳运行。因此,以党建引领高校“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是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优势,促进“基层党建+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学生党员参与“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的可行性

作为高校新型组织形态的“一站式”社区,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交流的重要场域和聚集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养成等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始终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推动社区建设工作纵深铺开,探索“党建+社区”育人体系。学生党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4]高校在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中,始终践行“一线规则”,把校院领导力量、管理服务力量、思政工作力量等落实到最基层、压实到学生中。[5]学生党员发挥着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既要始终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持党建引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又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导身边的同学在“一站式”社区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区格局。因此,想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的实效,首先要抓好学生党员这一“关键少数”。

(二)理论基础

1. 基层党建理论

党的建设是系统性工程,从横向维度上看,党的建设分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6]基层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党员队伍建设两个方面。其中,党员是基层党建的细胞,基层党组织是党建工作发挥作用的战斗堡垒。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基层党组织要强化政治引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基层各类组织自觉贯彻党的主张,确保基层治理方向正确。加强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需要紧密围绕群众需求、围绕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内容,激发活力。基层党建理论为党建引领“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是确保高校基层治理方向正确的重要抓手与基础。

2. 协同治理理论

协同治理理论认为,应当创造一种不同于传统政府主导的新型公共管理模式,由管理者和各方利益主体通过合作治理协同参与到实践管理中,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促进各方利益最大化。[7]协同治理理论包含五个运行机制:①对话机制。利益主体要加入集体论坛,通过对话交换信息,增加互动,确保决策公开透明、合理有效。②信任机制。利益主体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机制,以统一的目标促进谈判形成一致意见。③承诺机制。利益主体通过制定并遵守基本规则和原则性的规定,形成共识,实现互惠。④互惠机制。多元主体通过博弈促进互惠性规则发展,从而增加彼此间的信任,促进集体行为实现。⑤共识机制。通过不断的协商与沟通,多元主体逐渐获得普遍共识的集体行动方案,形成集体决策并执行。协同治理理论为学生党员参与“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促进学生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了理论方向。

3. 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8]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是治理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基于中国国情提出的治理理论,是实现人民自治的理论基础。它有三个方面的要求:①意识层面——“人人有责”。社会治理不仅是政府的责任,而且需要依靠人民的力量,要让群众意识到自己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具有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与义务。②行动层面——“人人尽责”。政府与行政部门应当给予社会治理主体多方的支持与信任,充分调动其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多种方式推动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现代化。③价值层面——“人人享有”。行政主体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制度,平衡多方主体的利益,引导治理主体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价值取向。坚持以党建引领为关键,促进实现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格局,是党建引领学生党员参与“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现存困境

(一)党建引领的政治引领功能发挥不到位

政治引领功能是党建引领最核心的内容,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体现为党对基层治理的顶层设计,以及党的基层组织在治理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目前,在高校“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中,坚定党建引领是普遍共识,但在实践过程中,党建引领多存在于理念层面与文化层面,在实际工作中党的建设与学生社区建设联系不够紧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合不够深入,忽视了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构建“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没有真正把党的领导下沉到学生社区建设,没有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政治引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头雁”作用以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学生党员“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参与度不高

目前部分试点高校在“一站式”社区中积极探索党建赋能的可能性,灵活搭建“党建+社区”的创新模式,但是学生党员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力量,未能充分发挥社区建设的主体功能以及示范引领作用。一方面,学生党员还处于被管理者的角色中,受制于现有社区管理制度与规则下,在社区管理中缺少话语权与主动权;另一方面,虽有部分高校将基层党组织下沉到学生社区,但是学生党员多数以“志愿者”“助理”的身份参与社区治理,尚未充分体现其“一站式”社区管理主体的身份,参与治理的深度与广度有限。[9]在现有情况下,学生党员作为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的宣传员,以及学生群体发挥治理主体作用的领头人,在“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中参与度尚处于较低水平,那么,期待其他学生群体形成社区治理主体意识,参与社区治理行为更难以实现。

(三)“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体系的精细化水平不足

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专业化的关键在于精细分工。精细化管理可以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促进管理者履职尽责。目前高校“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体系坚持党建引领,但是对于各管理主体职责分工不够明确,导致管理体系的精细化水平不足。在党建引领层面,“一站式”社区缺乏清晰的管理网络,管理资源较为分散,难以实现基层党建“组织引领”向“功能引领”的效能化转变。在学生党员层面,没有明确的职能分工,他们对参与社区治理的权利不够明确,导致社区治理主体作用无的放矢。“一站式”社区建设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社区管理体系,完善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社区的育人实效。

三、党建引领学生党员参与“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的实现路径分析

结合前期理论研究,党建引领学生党员参与“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需要重点关注对学生党员的意识、行为与价值层面的引导,通过构建管理网络帮助学生党员融入社区治理、实现共治共识、发挥主体作用。党建引领学生党员参与“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的实现路径主要基于三种机制的构建:①政治引领机制。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引领的关键功能,引导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与价值理念,促进其达成共识并实现协同治理。②激励驱动机制。基层党组织结合学生党员利益诉求设置多种激励机制,以提升学生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③网络融合机制。以搭建党建网络为基础,将基层党建融入社区治理中,赋予学生党员社区管理主体身份,明确管理职责,促进建设精细化社区管理网络。[10]下面对三种机制的运行机理与实现路径做详细分析。

(一)以政治引领机制促进学生党员达成共识

党建引领的核心功能就是政治引领功能,政治引领机制发挥作用首先建立在党的意识形态资源基础上,意识形态资源在“一站式”社区建设中是凝聚思想共识、指导实践工作的核心资源。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是我们党领导的国家治理创新的主要方向,也是发挥政治引领机制的关键。政治引领机制就是紧密围绕高校意识形态资源,以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指导实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与思想引领力,寻求学生党员共识“公约数”,在“一站式”社区范围内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主观体验要素主要表现为情感体验、自我效能感等主观体验。在学生党员认同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身份后,他们的主观体验要素会被激发,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引导增强内部情感纽带,提升学生党员参与治理的能力。[11]首先,学生党员的情感体验会强化他们对共同体的归属感,也为协同治理提供了积极的情感纽带;其次,学生党员的自我效能感会促进其衡量个人能力后增加对协同治理的贡献度,并更好地履职尽责。在政治引领机制的运作下,学生党员达成共识,并激发主观体验要素,提升参与“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的意愿,为“一站式”社区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二)以激励驱动机制提高学生党员参与度

党建引领的行动引领功能想要在“一站式”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思想层面的共识是首要的,但是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想要推动多方主体协同共治,建立激励驱动机制则是重要的补充手段。根据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想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在意识、行动、价值三个层面下功夫。激励驱动机制就是以学生党员的需求为导向,基层党组织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精神层面或物质层面的激励机制,以利益驱动正向引导,鼓励学生党员参与共治,增强其参与“一站式”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在激励驱动机制的运作下,学生党员的共同行动要素被激发,即通过满足个体需求,达成共同目标,激发集体行动。基层党组织可以实现“一站式”社区协同治理为目标,以激励机制为保证,强化学生党员的共同行动要素,从而促进学生党员形成共治合力,实现参与共治的集体行动。但要明确的是,学生党员群体既有一致的利益诉求,也有个性化的需求,激励驱动机制既要通过设立普适性较强的激励政策,也需要用好多方育人主体的力量,为学生党员提供个性化服务与支持,以合理性、实用性与全面性的激励驱动机制,激发学生党员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正向引导其在“一站式”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

(三)以网络融合机制明确学生党员管理职责

党建引领推动多方主体参与共治的重要形式就是吸纳各类治理主体进入统一党建网络,推动协同治理与资源互补。现有“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中,学生党员往往管理职责不明,其主体身份多数被边缘化。基于此,网络融合机制将党建网络与社区网络相促相融、优势互补,创新“党建+社区”管理模式,在“一站式”社区中构建一套新的管理网络,赋予学生党员管理者的身份,明确职责划分以提高协同共治的效率。网络融合机制通过网络搭建,在基层党组织、学生党员与“一站式”社区之间形成内部联结,为形成密不可分的治理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互动关系要素是指学生党员对自身主体身份的认知以及对其他主体的态度形成的互动模式。学生党员在明确个人在共同体中的身份归属与职责后会加强与共同体之间的联结,并且通过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其他主体的认同增加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对个体行为形成正向激励。因此,通过网络融合机制,学生党员可以明确自己在“一站式”社区建设中的治理主体角色以及管理职责,从而强化互动关系要素,助推共同体的内部联结更加紧密,在维护“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的成果方面积极履责。

四、党建引领学生党员参与“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的创新建议

(一)加强政治引领,凝聚共治共识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加强基层党建是保障基层治理善治的关键,“一站式”学生社区是高校治理之基,也是高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体现。学生党员是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力量,更是党建引领“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的“关键钥匙”。由于大学生党员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我们必须抓实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让党建引领的理念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

一方面,明确基层党支部书记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制定党建责任清单,坚定不移地抓好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既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党建工作、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又要加大对学生党员的思想关注力度,积极对党员进行教育引导,保障党员队伍思想统一。另一方面,基层党支部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做好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与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党建考核、党校培训、“三会一课”教育以及“学习强国”等平台,引导学生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理论,正确认识基层治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肩负起参与“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的职责。

(二)促进网络融合,创新管理模式

1. 创新“党建+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明确社区建设职责划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做细做实网格化管理模式是党中央对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提出的新要求。目前,部分高校积极探索将党建贯穿“一站式”社区建设,例如西安交通大学依托“书院制”灵活设立社区党支部,上海大学以党建引领建设“六位一体”学生社区,厦门大学依托功能型党支部嵌入学生社区,等等。但想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不仅要突出党建引领的作用,还需要将党建网络与社区网络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党建+社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明确学生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职责,将管理精细化,确保履职尽责。

首先,落实党委领导,完善组织建设。坚持“党员在哪里,党的组织就在哪里”的理念,将基层党组织力量下沉到学生社区,以社区为单位设立党支部,探索“党建+社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12]学校一方面建立“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寝室”四级党建网络,另一方面建立“党委领导—楼栋长—楼层长—寝室长”四级社区网络。党委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做好党建引领“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的顶层设计;一个党支部对接1—2 个社区楼栋,由党支部书记担任对应楼栋的楼栋长,教师党员定点联系社区党支部;支部的学生党员担任各楼层层长,并以楼层为单位设立学习党小组;各寝室中的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担任寝室长,带动寝室成员积极参与党支部活动,向党组织靠拢。

其次,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工作职责。党委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建设方案、社区公约与配套文件,确保工作开展有规可依、有据可循,畅通学生意见反馈渠道。[13]针对基层党支部对接的社区工作要有明确划分,包括学生思想引领、学习生活帮扶、文化氛围建设、社区环境建设等多方面。针对学生党支部书记,要有明确的责任清单,将党建工作与社区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将社区建设情况纳入支部书记考核中,确保落实到位。针对学生党员的工作职责要有明确划分,对于楼长、层长、寝室长应履行的社区工作责任与义务要翔实具体,要让学生党员在落实社区工作时明确责任与义务,并辅以具体的考核评价机制督促落实。

最后,创新组织生活形式,构建“三型”党支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的重大任务,在党建引领下,“一站式”社区成为学生党建的前沿阵地。各基层党支部要将党员教育培养与管理工作和“一站式”社区建设相促相融,利用学习党小组将政治理论学习向基层延伸,以优秀党员带动身边同学积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参与党建活动,充实党的后备力量,打造学习型党支部;利用学生党员“一站式”社区工作职责,贴近学生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培养党员服务群众意识,提升党员服务能力,打造服务型党支部;结合“党建+社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创新“三会一课”形式,丰富党建工作载体,将党建活动与支部建设下沉到学生社区,打造创新型党支部。

2. 深度融合软硬件资源,提供优质学生社区服务

提升学生党员参与“一站式”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仅需要明确的制度建设,而且需要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深度融合社区与党建工作的软硬件资源成为提高学生党员参与度的助推器。围绕党建引领,学生社区建设中应当为党建工作设立活动区域:设立党员之家为党小组学习活动提供空间;设置“党员先锋岗”“党员服务站”,为楼长、层长服务群众提供专门工作点;落实学生党员“上墙”制度,为学生党员联系群众提供桥梁纽带;实施党员寝室挂牌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头雁”领航作用。此外,基层党支部要利用好学生社区中的宣传栏、文化长廊等资源,积极打造先进社区文化氛围,在文化空间中做好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文化故事、杰出党员事迹等内容的宣传推广,注重塑造人文精神,发挥党员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提升激励驱动,聚焦需求导向

1. 完善激励评价机制,以“刚性”管理思维提升治理效能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物质需求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精神需求是推动持续努力的内在动力。因此,想要发挥学生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要以学生党员的需求为导向,满足其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不同需求。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有较好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但是想要真正激发这一群体的社区治理参与意愿,仍然需要建章立制,以“刚性”管理思维提升治理效能。

首先,要设立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提升学生党员的参与积极性。在“一站式”社区治理中,学生党员与积极分子被赋予楼长、层长、寝室长的职责。针对不同职责与不同政治身份的学生,需要设置差异化的激励标准,应结合其职责,强化评奖评优与履职证明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对于社区工作成效较好的学生党员与积极分子,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学生社区干部”“优秀社区志愿者”等称号,将社区工作情况纳入综测加分标准与第二课堂成绩单加分标准中,并且根据学生需求开具与其任职相匹配的履职证明。其次,要设立明确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党员对标找差。合理设置相关的考核评价指标,设置楼长、层长、寝室长互评机制,楼层学生满意度考核机制与分管老师评价机制等制度,将相关评价结果与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考察挂钩,督促学生党员与积极分子高效落实社区工作任务。

2. 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以“柔性”治理思维发挥育人实效

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培养工作与党建引领“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的成效息息相关,在社区建设中学生党员的个性化需求同样也需要被关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学生党员对社区工作职责理解有偏差、工作落实有难度、学习生活与社区工作有冲突等困境,因此,针对学生党员的不同需求与困难,我们要以“柔性”治理思维发挥育人实效,化解“一站式”社区建设难题。一方面,教师党员需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定期联系对接党支部,做好政策解读工作,及时化解学生党员难以协调的问题;定期组织开展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有效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育人功能。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要落实学生党员谈心谈话制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掌握学生党员社区工作情况,畅通意见反馈渠道,及时提供帮助并跟进后续工作情况。此外,要将支部日常组织生活和“三会一课”与社区日常活动相互融合,合并同类项,避免形式化,杜绝重复性。

(四)强化技术赋能,提供引领保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近几年,“智慧党建”平台建设成为推动基层党组织走向精细化的重要手段。许多试点高校探索将互联网技术融入“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中,例如浙江大学建设上下贯通的数字化学生社区,通过构建社区信息化“一站式”服务平台提升社区服务质量。[14]结合其他高校利用互联网赋能学生社区建设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搭建“社区智慧党建”平台,帮助学生党员提高治理效率,减轻工作负担。

首先,利用“智慧党建”平台,开展“微党课”、“三会一课”、党内培训等云学习,方便学生党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理论学习,记录学习时长,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其次,发挥“智慧党建”平台优势,对基层党组织以及党员进行联网管理,设置社区工作专栏,及时发布社区工作的任务,及时记录并汇报日常工作情况,精准掌握党员的履职情况;增加线上互动模块,方便学生党员及时交流工作,相互帮助。最后,打通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与“智慧党建”平台信息壁垒,实行信息互通,将管辖区域内学生反馈的意见建议与学习生活方面的困难及时推送给对应的楼长、层长、寝室长,方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推行“大数据+党建服务”“大数据+社区治理”改革,提升学生党员参与“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以信息化平台、技术化手段赋能社区治理,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一站式”社区建设新格局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结语

高校学生社区已经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推行“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改革是实现高校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在“一站式”社区建设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思想,发挥学生党员的“头雁”作用,在学生与社区之间搭建桥梁,促进学生群体树立社区治理主体意识,共同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通过本文研究,学生党员作为“关键少数”,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与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是“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发挥育人实效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构建政治引领机制、激励驱动机制、网络融合机制,促进学生党员达成共治共识,关注学生党员的利益诉求,创新“一站式”社区管理模式,明确学生党员参与社区管理的职责与渠道,以提升其参与“一站式”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此外,以互联网技术赋能“一站式”社区建设,提升社区综合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也是实现党建引领学生党员参与“一站式”社区综合管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一站式学生党员机制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