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的路径分析

2023-12-01 00:11郑静
教育界·A 2023年31期
关键词:融合教学劳动教育小学语文

【摘要】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构建促进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是五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文章先是梳理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而探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的有效路径,意在使劳动教育得以落地生根,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融合教学

作者简介:郑静(1981—),女,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新建小学。

劳动是立身之本,是每个人应该掌握的技能。《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语文课程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身,讲究文道统一。基于此,教师应该积极寻求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之间的融合点,加大对语文教材中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挖掘其中蕴藏的劳动教育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同时,教师可以衔接丰富的课外资源,实现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外延,形成内外合力,以多样化的活动为载体,多维度、多层面渗透劳动教育,促使学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和劳动素养的提升。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认知欠缺,重视不足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的主要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的紧密结合是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就小学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际教学情况而言,其存在切入口模糊、效果不显著、方法单一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的认知有所欠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不足,因此没有积极探索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路径,导致劳动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1]。

(二)经验不足,能力不足

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就语文课程而言,从表面上看,语文课程似乎与劳动教育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但是只要深入剖析,就能够发现语文课程和劳动教育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但是,当前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欠缺,对教材的研究能力不足,没有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承载的劳动教育资源,最终导致融合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保障不足,效果欠佳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要切实地落实这一目标,就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出汗,积极参与到劳动中。然而,当前不完善的劳动课程体系导致劳动教育的渗透效果不佳,学校没有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不足,仅仅是在讲解语文课文时口头强调劳动的重要,以至于劳动教育过于浅显,无法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2]。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以文悟劳,转变意识,挖掘要素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是国家意志的主要体现,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工具,具有科学化、标准化、普遍化的特征[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特征的体现。基于此,教师应该树立健康的劳动教育理念,以劳动题材的课文为着眼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梳理,提取学科中的劳动要素,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以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对劳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

1.创设劳动情境,珍惜劳动成果,感悟劳动品质

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以挖掘教材的插图资源,或引入课外的图片资源,带领学生了解日常生活劳动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场景,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等观念。

以《千人糕》这一篇课文为例,教材中附有一张插图,呈现了种子变成米糕的整个过程。教师可以以插图为切入口,落实劳动教育。比如,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内容进行“看图说话”,一步步引导学生梳理劳动的整个过程,想象人们为做千人糕所付出的汗水和艰辛,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又如,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立足于课文内容,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这一情境:“在风沙肆意飞扬的戈壁滩上,在漫长的沙漠道路上,老百姓渺小的身躯、瘦弱的肩膀肩负着沉重的水桶。他们慢慢前进,虽然风沙模糊了他们的身影,但是吃水困难的老百姓仍然坚持把水扛回家中饮用。为了解决百姓吃水困难的问题,在政府的带领下,在劳动人民的艰辛奋斗之下,大家凿下了一口又一口的井,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感。”教师将学生引入这一情境中,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刺激和心灵震撼,让学生体会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深刻内涵,助力学生树立为建设国家、为造福劳动人民贡献青春力量和青春智慧的责任意识,养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积极情感。

2.善用口语交际,挖掘劳动智慧,加深劳动认识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师可以以口语交际为切入点,为学生搭建交流实践平台,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表达。学生在交流表达与思维碰撞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劳动的认知,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4]。

比如,开展以手工制作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一个手工制作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合作,运用相关的材料,完成手工艺品的制作,如风筝、灯笼、剪纸等。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展示作品,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制作过程、劳动感想等,由此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是智慧生成的过程,劳动能够获得快乐、获得成长、获得幸福。

(二)以课育劳,联系生活,培育品格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应在挖掘劳动教育元素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多个维度着手,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构建生活化课堂,引导学生在阅读、品析、鉴赏、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伟大之处,体会劳动价值,塑造劳动品质。

1.聚篇成类,组合文本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取得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教师可立足于劳动教育主题,以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将具有劳动要素的文本统一梳理、整合和归纳,实现跨单元构建,落实任务群教学,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感受劳动的伟大,由此达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劳动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比如,《端午粽》《中国美食》这一组组合文本描述了劳动过程,展现了劳动技巧;《挑山工》《悯农》这一组组合文本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伟大精神;《赵州桥》《纸的发明》这一组组合文本通过让学生欣赏赵州桥独特的建造工艺和了解纸的发明过程,了解背后的劳动故事,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对劳动人民的钦佩和崇敬之情。以上文本均揭示了劳动价值,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的意义[5]。教师将蕴藏着丰富劳动内涵的文本整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推进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实现文学素养和劳动素养的同步提升,达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多元写作,彰显劳动价值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融合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劳动过程,表达劳动感悟,能激活学生的劳动经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拓展写作空间和写作深度,发挥写作和实践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这样,学生能够在写作过程中将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内化为自身的品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写作主题,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以“初试身手”这一写作主题为例,教师可以先进行劳动教育的预热,为学生布置劳动实践任务,再让学生基于自己的劳动体验和生活观察,进行创意性表达,为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可以从生活视角出发,观察妈妈炒菜的各个步骤,体会一家人吃饭的其乐融融;还可以观察爸爸劳动的过程,了解他为家庭做出的贡献。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用精练的语言、细腻的笔触,通过“一句话”的方式将自己观察的过程记录下来,由此感受到劳动无处不在,感知到劳动是促进家庭和谐、带来家庭幸福感的重要渠道。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挖掘文本中的劳动元素,在特定的节日期间,安排学生写节假日日记。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这便能够成为教师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撑。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劳动中体会劳动的辛苦,从节日特色、节日习俗、节日活动等角度入手完成习作练习,感受生活因为劳动而变得更加美好、幸福。以春节为例,很多家庭都会包饺子迎接春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再以写日记的方式将春节期间劳动经历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劳动经历中获取写作素材,能够在写作时有话能写、有话可写,同时使习作内容更为丰富、真实、细致,内涵更为深刻,体现劳动的意义、收获和价值。

(三)实践促劳,内外合力,价值引领

社会、学校、家庭等教育主体应该形成教育合力,达成一致的教育观念,构建深度合作模式,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以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员推进劳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囊括了多学科知识,这为劳动教育的渗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可以立足于劳动本身,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劳动机会,搭建广阔的劳动平台,引导学生于实践活动中爱上劳动,掌握劳动技能,由此培育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劳动观念。

以《祖父的园子》这一篇文章为例,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可积极联合家庭和社区构建第二课堂,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到劳动主题活动中。比如,带领学生和家长一起走进社区,在空地上种植树木、花草。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种植活动,了解种植的流程,如挖土、播种、填土、浇水、施肥等,能够收获更多的劳动技能。同时,通过劳动实践,学生能够进一步感悟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学在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搭建了一座隐形的桥梁,能够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认知走向实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文悟劳、以课育劳、实践促劳等多个维度着手,讓劳动教育回归教育本真,为语文教学赋能,推进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为学生的成长赋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正花.“双减”政策下,语文教学为劳动教育赋能[J].江西教育,2022(36):65-66.

[2]岳建林.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渗透[J].家长,2022(28):114-116.

[3]王诏静.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J].天津教育,2022(26):123-125.

[4]纪娅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J].安徽教育科研,2022(25):36-37.

[5]李苗苗.新时代劳动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成才,2022(16):15-17.

猜你喜欢
融合教学劳动教育小学语文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不同计算机语言融合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