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23-12-03 09:52尹刚许钒董妍妍周晴黄琪戴婷婷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本科课程中医药大学一流

尹刚 许钒, 董妍妍 周晴 黄琪 戴婷婷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行动。课程建设在中医药院校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分析中医药院校一流课程建设结果中发现各高校间存在较大差距,如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上海中医药大学有14门,而云南中医药大学仅1门。笔者通过对全国独立设置的中医药本科院校一流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在深入分析中医药院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所在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以期为中医药院校一流课程建设提供路径和方案,从而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发展。

1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内涵

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最基本单元,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支撑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1]。我国课程论奠基人陈侠先生,在1981年发表的“课程研究引论”中认为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2]。”潘懋元教授[3]认为:“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就是课程。”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分解和构筑的组件,是教学活动的媒体,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

目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向于淡化专业、强化课程。大学教师最无可替代之处在于:从前沿性的学科知识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纳入课程,再把这些课程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4]。

人民论坛以三大指数(公众思想指数、人心向背指数、治理效能指数)的研究为基础,列出2020年度国内社会思潮,其中消费主义位列第五[5]。徐同文曾说“大学是课程生产者,学生是课程消费者。学生上学缴费,是消费者,他们消费的主要是课程。大学生读书、听课、学习的质量才是真正的大学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课程就是大学质量。”[6]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只有把课程建好建强,才能真正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最根本、最坚实的保障。无论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再前沿的教学内容,都必须通过好的课程,才能真正作用在学生身上,才能真正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7]。前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启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8]。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行动。推动高校把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全面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9]。2020年10月,教育部推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5118门,包括1875门线上一流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463门线下一流课程、86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184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0]。

2 中医药院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情况

起初中医药院校课程建设多为教师自发或学校探索性开展,大致是将课程建设项目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课程、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这三个层次不断递进,各自有所侧重,又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课程建设体系[11]。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要求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激发起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12]。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各中医药院校课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大批课程教学内容得到整合与优化,各类型课程体系平台逐渐形成,校内外课程网站上在线教学资源不断完善并应用于日常教学,课程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逐步建立[13-16]。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22所独立设置的本科中医药院校共获批128门“金课”(见图1),其中35门线上一流课程占27%,26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占20%,34门线下一流课程占27%,31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占24%,2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占2%(见图2)。进一步引领和带动高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课程质量。

图1 各本科中医药院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

图2 本科中医药院校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类型占比

3 中医药院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中医药院校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遵循“两性一度”标准,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17-21]。

3.1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规划 课程建设是高校一项长期的,根本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系统工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化本科医学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

但实际工作中课程建设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学校层面上认为课程建设是教师的事,往往只是制定了各类课程相关教学文件或转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申报文件,对于如何建?怎么建?建哪些课程?则由教师自由申报,择优遴选推荐[22]。在教师层面则认为课程建设是学校的事,是教学部门的事。平时只有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授课任务,其他的与己无关。甚至有的院部和教师认为课程建设是为了评估、认证,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面子工程,应付工程。上级文件下达后,才开始整理教学资料,制作教学视频,建立课程网站,开展教学活动,把长期的课程内涵建设变成了临时的突击行为。

3.2中医药核心课程建设不足 《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把中医药经典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培养。但目前各中医药院校中医药基础类课程和经典课程教师队伍多种原因导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23],有的是教师数量不足,师资结构老龄化严重,新补充的年轻教师科研水平高,教学能力差;有的是教师重临床重科研,有的是教师疲于完成教学任务等,导致课程建设难以开展[24]。从公布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上看除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金匮要略、伤寒论、内经选读等少数中医药学核心主干课程外,绝大多数中医药学核心课程和经典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3.3课程考核评价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制度。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深度,强化课程难度与挑战度[25]。各中医药高校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逐渐建立并完善各项教学活动的考核评建体系和相应的观测点,但这些课程评价指标主要是针对传统线下教学设定的,缺乏适应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一流本科课程的考核评价制度。

3.4课程建设上缺乏校际合作与协同 教育部在一流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引导高校汇聚优秀教师联合建设课程群,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在专业性强、覆盖面窄、学科特色鲜明的中医药院校尤其需要校际间的合作、优势专业课程间的合作、以及优秀师资间的互补合作[26]。虽然少数高校之间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的《解密黄帝内经》课程团队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知名专家组成,但绝大部分课程的课程团队主要为本校师资,甚至是本教研室教师。从而导致校本课程之间,各中医药高校之间课程建设重复,且教学内容相近或相似。

4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践

笔者所在的高校一直以来重视课程建设,从1995年承担教育部教改项目开展课程立项建设以来,学校的一流课程建设获得的长足发展,针对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4.1课程建设规划长短期结合 在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整合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特色,提高中医学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增设中医疫病相关课程。推动中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增设中医药相关核心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课程教学新模式。做好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建设,打造一批一流课程。”的总体要求,一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重点计划单独列项。

结合学校课程建设实际,制定了“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课程建设思路和“对标高位、分类建设、以点带面、突出特色、结果导向、以师为本”的具体工作思路,建设与培养目标相适宜的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具体课程建设中,课程分为自主建课、校级精品课程、省级课、国家级课程四级。首先教师自主完成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建课,审核通过后,试运行一个学年,要求达到120人次(或二个自然班)以上修读,且两学期学生总体评价为“较差”的比例不超过参评人数30%者,视为试运行合格,课程纳入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目录。从学校在线开放课程目录中产生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并按省级课程项目标准验收;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中课程类项目从校级精品课程中产生,省级课程项目建设按照国家级一流课程标准建设验收;从省级课程项目中遴选优质课程参加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评选建设。

从2016年全面启动课程建设以来,截止目前,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在线运行课程1178门,其中学校自建课程803门,日均在线学习学生人数10189人,教师日均上线282人,每周平台点击量达一千百八二十余万次。智慧树新安课栈建设的40门课程中,已经建设完成并上线全国共享课程平台14门,校内SPOC运行13门课程,还有13门课程正在建设中。部分在线共享课单门课程累计选修学生达到五万多人。2020年获批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挤入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方阵。

4.2强化课程建设“新基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课程建设,必须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强化教育信息化的大规模供给能力。学校加快教学新物态和教学新形态的建设,推进在线教育生态加速形成,制定出台《安徽中医药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建成260的数据中心机房,升级出口带宽至1.2 G,另有1 G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IPV6网络,新增校园网信息点13348个。学校和上海卓越睿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安徽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网新安课栈”,在学校建成精品在线课程制作实践基地及探索实践混合式教学的教学研究基地;与北京超星集团合作建设2间“安徽中医药大学·超星集团在线课程制作室”,智慧教学区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5间直播互动教室、智慧融合教室。这些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为学校教师线上线下教学提供本地化专属服务,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提供集教学研究、教学研讨与在线课程设计、拍摄、制作到上线为一体的在线课程建设与交流环境,实现在线课程校内翻转教学、跨校直播教学、平台互动学习于一体的智慧教学环境,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出台《安徽中医药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直播互动教学,要求所有立项建设的课程每学期面向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学生,开展不少于3次直播互动教学。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转变,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4.3构建相应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将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手段引入线上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从网络课程教学资源质量、教师教学能力、日常教学完成度、教学方法使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学生在线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考核指标等方面入手,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线上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线上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和反馈。完善网络教学督导监管反馈平台,立体化、全方位监控和督导在线教学。在现有网上学生评教的基础上,搭建线上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改进平台,对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反馈,最终评价结果体现在每年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量化分值上,完善网络教学督导监管反馈闭环管理机制。

5 结语

课程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课程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的主阵地,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统筹谋划,推进思政课程与中医药人文的融合,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积极培育建设强化经典传承,强化中医药思维培养,注重创新,注重中医药教育规律和特色的一批中医药类精品课程,实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本科课程中医药大学一流
学院四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喜讯!南华大学2021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再创佳绩!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比较研究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湖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