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校深化耕读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2023-12-08 08:08王笑天张进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王笑天 张进

王笑天,张进.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校深化耕读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以华中农业大学“耕读中国”课程为例[J].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02):81-87.

改稿日期:2023-4-20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招生考试研究分会“新高考改革研究”课题:新高考背景下涉农高校招生及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21ZSZKYB07)。

作者简介:王笑天,男,本科生,主要从事耕读教育方面研究,E-mail:2370189485@qq.com;*通讯作者:张进,男,主任、副教授,E-mail:zhangjin@mail.hzau.edu.cn。

摘 要:涉农高校深化耕读教育是新时代加强新农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弘扬农耕文化、传承耕读精神、培养具有“一懂两爱”情怀的乡村振兴农业人才的有力举措,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回望耕读教育的发展变迁,解构新农科背景下耕读教育的理念与育人目标,并以华中农业大学“耕读中国”课程为例,从价值、品格和实践三个维度探索耕读教育的价值依归,为涉农高校深化耕读教育、培育知农愛农、强农兴农的现代农业人才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耕读教育;知农爱农;五育融通;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动力,乡村振兴中乡村产业、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都离不开人才振兴。“安吉共识”的发布,唱响了新农科建设的“第一部曲”,为新农科建设画好了“施工图”。新农科建设宣言强调,要激励青年学子在农业农村广阔天地建功立业,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1]。但有数据表明,涉农高等教育对乡村人才相关的农业类人才培养存在不足;有学者对全国25所涉农院校的本科人才培养的分析显示,农学专业占所有专业的平均比例仅为21.57%[2]。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乡村振兴调研结果显示,有52.3%的受访农民表示人才是现阶段推进乡村振兴所急需的。综合来看,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同时人才资源的紧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掣肘。

涉农高校是培养未来乡村振兴人才的主力军,耕读教育与新农科建设目标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高度契合性。2021年8月,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强调耕读教育是实现五育并举的有力抓手,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能够帮助涉农高校大学生强化知农的理论基础、坚定爱农的价值取向,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3]。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培育知农爱农的情怀,坚定强农兴农、献身三农的理想信念,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重要精神和新农科建设宣言,笔者认为,涉农高校深化耕读教育是新时代加强新农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弘扬农耕文化、传承耕读精神、培养具有“一懂两爱”情怀的乡村振兴农业人才的有力举措,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能够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匮乏的问题,改善“学农不知农,学农不爱农,学农不从农”的突出问题。本文将探讨耕读教育的变迁历程,解构新农科建设和新时代背景下耕读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并以华中农业大学“耕读中国”课程为例,探索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经验,研讨分析涉农高校有效推进耕读教育的策略及建议,为涉农高校深化知农爱农教育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有效经验。

一、耕读教育的变迁

耕读文化与耕读教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成专业体系的耕读教育起源于春秋百家争鸣时期,耕读教育延续发展至今已逾两千年,经历了耕读传家、耕读分家和耕读复归的三大阶段[4]。耕读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耕读教育的前世今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耕读教育的新生,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耕读教育创新和转换,将耕读教育落到实处。

(一)耕读教育的前世——传统的“耕读传家”

何为耕读?“耕”是指从事农业活动,辛勤劳作,春种秋收;“读”是指求学读书,涵养品性,读以养德。自先秦时期就有“耕以养家,读以修身”的耕读生活存在,春秋时期有关于“耕”与“读”的观点辩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强调耕读分异的观点,而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学派提倡“人人自食其力,就连国君也不例外”,坚持专业的耕读教育建立,即学文化、长技术、勤耕读,这一时期关于耕读教育的思维碰撞为之后耕读教育绵延发展提供了肥沃的思想土壤。汉文帝创建“耕读型”国家,此后的历代王朝沿袭汉代治国方略,使耕读文化与耕读教育传承了两千多年[5]。我国耕读文化虽源远流长,但真正走向成熟是在宋朝。宋代读书风气盛行,宋人曾说:“今天子三年一选士,虽山野贫贱之家,子弟苟有文学,必赐科名。”科举取士的大门对各阶层敞开,大大激发了平民百姓读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民间教育迅速发展,读书热潮席卷乡村,耕读教育的实践主体不再是少数耕隐的知识分子,而呈现全民化趋势,“耕读传家”的观念也在此时形成。许多耕读人家以“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作为家训,“读可荣身,耕以致富”“以耕养家,以读兴家”的观念深入人心,耕读结合也成为他们主要的家庭经营模式[6]。随着朱熹关于“耕养之道”论述的传播,耕读传家逐渐成为践行儒家“修齐治平”理念的主要途径[7]。耕读从特殊现象到普遍的人生信条、生活模式、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对农家而言,读书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对士人而言,耕读不仅是科举必需,也是生活乐事。耕读文化经过宋代的传承与发展,已然深植于社会各处,并形成了宗法氏族式的传家理念,成为乡土中国文化的基石。

(二)耕读教育的今生——近代的“耕读分家”

耕读分离的根源是传统农业的衰落造成的“耕”的重要性下降。近代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的终结,使乡村社会从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封闭模式转变为以农转工、由工从商职业多元化的开放模式,使原本的耕读互惠关系被淡化,乡村绅士开始追求新知识、谋求新职业,开始向城市单向流动,而下层农民的流动则表现出地理空间上的多向性和职业上的多元化[8],传统自然经济结构逐步瓦解,深层的社会结构变迁也由此而来。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近现代科举制的消亡和传统宗族制度的瓦解,传统“耕读传家”中耕与读之间的纽带发生断裂,传统耕读结合的社会基础发生颠覆,耕读何以传家成为当时大部分人所面临的难题。以儒家经典为内核的耕读文化被近代西洋文化所替代,对传统乡村私塾和儒家经典学习等教育体系受到巨大冲击,“读”的内容、方式及意义在此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耕与读之间产生巨大的割裂,教育体系的颠覆,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促成“耕读分家”的发生。

(三)耕读教育的新生——新时代的“耕读复归”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源头活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从农耕文明中汲取文化养分。自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耕读教育”,到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完善耕读教育体系”,甚至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耕”通过勤劳创造价值,“读”通过阅览滋养精神,耕读教育贯彻“亦耕亦读”的理念,传承农耕文化,弘扬勤耕苦读的劳动精神,“开展耕读教育”是党和国家从发挥中华耕读文明的育人价值出发作出的重要决定。正如张岱年先生指出,文化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变”,有“常”,我们要处理好“变”与“常”的相互关系,扬弃不合时宜的因素,继承优秀基因,大胆创新[9]。新时代的耕读教育提出“耕读再结合”,传承耕读文化中勤读力耕的精神品质,重新挖掘耕读教育的新内涵,激活传统“耕读传家”對时代发展有益的部分,将“勤读力耕”的理念和意志贯彻在教育实践中,深化知农爱农教育,实现新时代的“耕读复归”。

二、新农科背景下耕读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当今社会正处于时代浪潮更迭之际,教育的方式、内涵与价值也随之深化。步入新时代,农业科学的建设将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方面赋予新农科建设更为崇高的历史使命,结合新农科建设和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高等农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应在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丰富耕读教育理念和内涵。

(一)理念——在耕读教育中深化知农爱农教育

“新农科”建设的目标是着力培养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为打造天蓝山青水净、食品安全、生活恬静的美丽幸福中国作出历史性的新贡献[1]。新时代的涉农高校学子应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业人才,是国家农业领域未来的栋梁,是农业复兴的希望。新农科视阈下的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深化知农爱农教育的重要载体。“耕”与“读”相促相融,耕读教育贯彻“亦耕亦读”的理念,传承农耕文化,弘扬勤耕苦读的劳动精神。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耕读教育以尊重自然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走进自然,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记录秀丽风景,在心中厚植乡土情怀,多维度地丰富对自然的感知,在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中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素养。同时,涉农高校依托农耕实践活动开展耕读教育,让学生身临劳动生产一线体会劳作不易,在收获农耕知识和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培育崇尚勤奋和尊重劳动的观念,涵养“一懂两爱”情怀,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光发热。因此,新时代耕读教育,要面向青年学生培育崇尚家国大义、以天下为己任、“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精神品质,培养在农业里寻找人生坐标、在农民中汲取成长养料、在农村大地追求事业与职业发展的价值情感,汇集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智慧力量[10]。

(二)目标——在耕读教育中实现“五育融通”

在弘扬劳动精神和深化知农爱农教育的今天,涉农高校教育工作者对耕读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学者研究表明,当前涉农高校教育格局的构建存在“偏于智、疏于德、弱于体、抑于美、缺于劳”的情况[11]。耕读教育做的是学生群体的工作,深化涉农高校学子对知农爱农的认知,同时具有“育德、启智、强体、润美、尊劳”的目标,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纳入高校育人体系之中,实现五育融通、全面发展,为国家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农业人才。

耕读育德是指通过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自然,在耕读环境中和自然界亲近接触,欣赏自然界的阳光雨露,了解自然界的日升日落、季节变化和万物规律,认识自然界中的真善美,涵养精气神韵,从而培育感怀自然、爱护自然和礼待万物的品德[12]。耕读启智是指利用良好的耕读环境和丰富的农业知识资源让学生在和农作物的交往中丰富知识体验,开发能动力和创造力,逐渐形成乐于钻研、勤奋努力和敢于开拓创新的优秀学习品格。耕读强体是指教师在耕读教育中透过开展一系列富有健体意义的劳动耕种体验活动,来强壮学生的体魄和磨炼学生的毅力,并指导学生重视身心、善待身心。耕读润美是指利用耕读环境中的自然万物来引领学生感受大自然与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利用对美的认识来培育和丰盈学生的灵魂。耕读尊劳是指利用耕作劳动来发展学生的农业劳动实践技艺,培育学生勤劳的品格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培养对劳作成果的珍惜和尊重劳动的情操。

三、华中农业大学“耕读中国”课程教学实践

(一)“耕读中国”课程介绍

“耕读中国”是华中农业大学开设的一门秉持“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精神,结合国家发展新计划、三农发展新战略以讲授耕读文化的变迁、发展与传承的通识课程。课程围绕中华民族耕读文化主题,结合丰富的影像资料和历史经典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贯穿古今的耕读文化,通过一系列耕读专题学习、实践和分享活动,提高深度分析三农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知农爱农,坚定强农兴农的理想信念,十分契合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耕读教育的题中要义。课程以“耕读中国”为引线,涵盖多个领域,设置“耕读传家”“中国农耕文化的华丽嬗变”“和谐共生”“创造幸福”“人民至上”“固本培元”“人间正道”共七大理论专题学习和“分享收获你我他”实践部分。在设计耕读教育课程和活动时,注重将知识传授和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习者动手实践、学创融通的能力[13]。“耕读中国”课程教学致力于带领学生一道走进耕读中国,领略耕读文明,一同领略耕读教育的真谛。

(二)价值维度——因新而悟,巧借农耕文明的浓厚底蕴增進学生对耕读精神的认同感

以创新授课领悟耕读文化。课程团队在教学方案设计之初对授课模式进行创新,采用多位老师共授一门课和翻转课堂——课前慕课学习融合“学生讲,老师听”的授课模式,让课程内容更为灵动,助学生学习更加深刻。授课老师精通耕读知识、具备耕读精神,充分准备各项负责专题,在共同授课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研究领域所长,多师共授实现优势互补,最终达到言传身教、春风化雨的效果。此外,耕读教育的教学方法亦需吸纳传统“耕读传家”模式和经验,更需尊重学生个性,启迪其自主学习[14]。翻转课堂的出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耕读文化的积极性,锻炼对耕读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耕读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在深入学习并理解耕读文化的基础上,对古今社会才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产生对耕读文化由衷的自豪感,增进对耕读精神的认同感,透彻理解中华文明。

以浓厚底蕴增强耕读自信。授课教师在讲解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变迁与现代转型时,用“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一诗将耕读生活引入课堂,首先以“顺天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哲学意蕴为核心理念,结合农耕文化多元化的时空特征和实践原则来阐述农耕文化的主要内涵,即在天、地、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现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蕴含的“以农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礼为重”等许多优秀文化品格,无形中让学生认识到耕读文化的重要性和全面性,进一步增强对农耕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以“二十四节气”歌为例,时至今日,其已成为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重要工具,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动,充分体现农耕文化演进过程中的系统性与规律性。在朴素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教师用传承与发展的眼光来讲述农耕文化的现代传承和转型推进,以教促学,带领学生传承农耕文化,弘扬耕读精神。

(三)实践维度——因历而承,融合专业学习和实践鼓励学生对耕读精神的领悟与传承

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发展壮大的精神厚土。授课老师以传递耕读文化来强化学生对耕读精神的认同感,同时引导学生沿着“耕读之路”深入探索和挖掘。在“和谐共生”专题学习中,引导学生化所学为所用,设计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理念的产品,润物细无声地传递所学专业的涉农情怀,激发起学生的耕读激情。在“固本培元”专题学习中,将乡村振兴元素融入耕读教育,赋予学生以村委会干部的角色,学生通过思考、策划如何开展改善本村生态、人居与人文环境的工作,将理论知识转化成解决三农现实问题的能力,爱农理性不断升华,强农才干不断增长。耕读相关话题的思考与探讨坚定了学生献身三农的理想信念,三农情怀根植于心,专业知识付诸行动,未来才能成为“有智慧、能做事、肯吃苦、留得住”的新时代卓越农业人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耕读中国”logo的设计中体现对耕读课程的真实理解,有的借用直线和曲线,墨笔丹青,如行云流水绕素笺,寥寥几笔勾勒出别具特色的“耕”“读”二字,以极简的艺术表达方式诠释耕读内涵;有的将传统农具犁与毛笔相结合,采用小篆字体,“耕读”字形设计的巧思尽显传统文化之灵韵;有的融合生长的幼苗、金黄的稻穗、阳光雨露等自然元素,搭配和谐的色彩,体现耕读文化中自然与艺术共生、文化与艺术相融的理念。大家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表达自己对耕读文化的感悟,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提升欣赏现实美、自然美、文化美、艺术美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和热爱美的才能与兴趣,实现文化传承与美育的融合。

学生用纪实的方式将耕读实践经历拍摄成视频,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劳动辛苦,感受人性温暖,用视频记录朴素且真实的生活,其中有困难有阻碍,但不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着世间的温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学习者在躬耕过程中体会“耕”的真正含义,用行动致敬勤劳,用劳动创造价值,体验劳动带来的生命力。同时真正理解“读”的内涵,通过躬耕读懂农耕文化,理解国情,通晓人类文明。大学生耕读,不仅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要谋万民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复兴一代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也是耕读的最终目标[15]。

(四)品格维度——因时而进,结合学术科研和时事热点对耕读精神进行弘扬

钱穆先生曾言:“(中国教育)贯彻此内在全部生命而为之中心做主宰者,乃其人之心情德性。故孔子虽以六艺教,而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其教人终以道德为重,才艺为轻。”[16]新农科背景下的耕读教育作为一种以农耕文化为内核的高校教育模式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习者道德信念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结合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经历,将学术科研精神与耕读精神相比拟,在学习者中传播严谨求实的学风,向学习者渗透正确的价值理念。耕读所具备的敏学善思、躬耕敬业的价值正是科研人员的品质追求,耕读中的持之以恒,表现在他们身上的是不畏困难、不惧辛苦。科研成果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实现科研成功,需要高校科研人员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才能赢得“梅花扑鼻香”,实现“秋收万颗子”。

耕读教育在课堂内容选择上需要符合学习者的求知欲望和学习习惯,在传承耕读文化的同时要充分融入时代元素,才能为身处数字化和娱乐化情境下的新生代易于接受[14]。在不同主题学习和教育中融合当下的时事热点,将耕读文化与实际紧密联系,丰厚耕读精神的内涵。教师在“固本培元”专题中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就像《光明日报》评论员说的那样:“随着国家‘三农事业蓬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扎根中国大地的耕读教育‘老树发新枝。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面貌,逐渐成为新的教育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对耕读文明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赓续耕读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耕读教育厚植涉农高校学子知农爱农的情怀,传承和弘扬耕读精神,能有效解决当前涉农高校学生存在的“学农不爱农,学农不从农”的突出问题,培养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自觉性。

“人间正道”专题中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是耕读精神在新时代实现华丽嬗变的世界性意义彰显。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耕读教育不仅鼓励学生心怀国之大者,更培养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怀,教育学生在建设人类文明过程中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现今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贡献智慧的“中国方案”。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只是传道授业,更要立德树人,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这一育人目标,从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高度,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课程努力向思想性、政治性、逻辑性与艺术性四个方向提升,找准育人目标,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耕读中国”课程教学对于涉农高校深化耕读教育的启示

(一)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建好耕读教育的师资队伍

言传身教,立德树人是开展耕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新农科建设和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耕读教育必须始终搞清“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师资水平是高质量耕读教育深化知农爱农教育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充分利用高校思政教师资源,找准思政教育与耕读教育共同育人定位,实现思政教育与耕读教育有机相融[17],引导学生在思政学习的同时坚定强农兴农、献身三农的理想信念。其次是提升专业课教师耕读素养,并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耕读元素,促进学生在思想上坚定、情感上沉淀、能力上提高。促进思政教育、专业教学与耕读教育的多维融合,在打造高水平耕读师资队伍过程中实现耕读教育新跨越。

(二)完善耕读课程建设,抓好耕读教育的课堂教学

优质教学、因材施教是推进耕读教育的立教之本。高水准的耕读课程建设是传承和发展已有耕读文明成果的关键,是提高耕读教学效率和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保障。要在耕读教育中深化知农爱农教育。一是要创新授课模式,利用翻转课堂、“自学·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强化有关农耕文化和乡村文化等课程教学,多结合乡村田野进行教育,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田间地头,在广袤的农村田野中实现理性不斷升华,情感不断产生。二是立足深化知农爱农教育,增强文化自信,以“耕读中国”“绿色中国”“农耕经典”等为主题打造精品课程,推出耕读类“示范金课”,并以传承农耕文化、涵养耕读精神为核心打造有影响力的“耕读”品牌项目,在不断优化课程建设中探索耕读教育新路径。

(三)重视耕读文化传承,丰富耕读教育的文化内涵

赓续经典,守正创新是拓新耕读教育的文化内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农耕文明,耕读历史教育在揭示中华民族凝聚力生成的渊源、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思想传统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耕读教育要把理论教学和历史回顾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要充分运用丰富的耕读历史文化资源,积极举办以“赓续耕读”为主题的研学、旅游体验等活动,参观耕读文化资源丰富的展览馆、博物馆,走近耕读文化底蕴浓厚的村落,给予学生润物无声的耕读教育和文化熏陶。二是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将品质培养和信念传承融入耕读教育中。“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8]在生动的党史和民族复兴史教育中将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灌输,培养青年学生以时代复兴为己任、为强国强农而立的价值观。结合历史丰厚耕读精神,在文化传承中促进耕读教育新发展。

(四)拓展耕读实践平台,提升耕读教育的育人效果

躬行践履,行而不辍是深化耕读教育的核心要义。理论是实践的眼睛,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时代涉农高校作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主体,要践行“耕读相融,知行合一”的理念,以“扎根”三农的方式开展知农爱农教育。耕读实践平台是顺利开展耕读实践教育的基础,涉农高校要拓展耕读实践平台,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耕读实践活动。一是要充分利用校内人才和科研优势,高校自身打造耕读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将耕读课堂延伸至田间大地,在广袤的田野浸润“知农”的文化,培育“为农”的情怀。二是可以充分挖掘校外优质资源,依托并利用好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农科教实践基地和耕读文化家园遗产等社会耕读资源,推进校企合作,融合高校资源统筹建设耕读实践平台[19]。三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农耕实践,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于实处践行“耕读并重”,做到“知行合一”。鼓励学生参与农村调研,在课外时间关注农业、走进农村、亲近农民、感知农情,在躬耕实践中推动耕读教育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全国涉农高校百余位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03):105-106.

[2] 宋月鹏,张军,韩云,等.“三全育人”理念下农业院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模式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21(01):70-74.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11):45-47.

[4] 袁同凯,冯朝亮.从耕读教育变迁看乡村教育的“位育”之道[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2,14(03):123-134.

[5] 孙乾晶.耕读教育与耕读文化考析[J].艺术科技,2012,25(03):165-166.

[6] 林文勋,黎志刚.南宋富民与乡村文化教育的发展[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1,28(04):39-48.

[7] 刘培.耕读传家观念与士绅文化形态——以南宋文学中岩桂意象的生成为中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58(06):148-160.

[8] 王先明,李丽峰.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社会流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8):52-58.

[9] 张岱年. 张岱年全集(第一卷)[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248-249.

[10] 青平,吴晓斌,刘震.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的现实价值与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06):1-9.

[11] 陈弘,吴波.新发展格局下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教育路径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5):79-85.

[12] 张秋萍.幼儿园耕读教育:中国特色的五育并举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22(05):83-86.

[13] 刘亚玲,雷稼颖.耕读文化的前世今生与现代性转化[J].图书馆,2021(04):89-93.

[14] 韩来庆,张惠元.群策群力,完善耕读教育体系[N]. 光明日报,2022-10-04(008).

[15] 梁媛.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新耕读教育模式论[J].重庆社会科学,2017(08):109-115.

[16] 郑圣诺,川竹.华中农大党委书记高翅讲授思政课畅谈“耕读文化”[EB/OL].[2022-3-11].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0141698.

[17] 俞启定.钱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述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01):30-36.

[18] 程华东,王宁.高校耕读教育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契合[J].高等农业教育,2022(02):3-7.

[19] 习近平.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5-17.

[20] 林万龙,崔情情,何志巍,等.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特色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1(04):6-9.

(中文校对:李阳)

The Practical Path Exploration of Deepening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aking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 Course “Cultivating China”as an Example

WANG Xiaotian1 ZHANG Ji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Wuhan Hubei 430070;

2.School of Undergraduate Studies,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Deepening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the new era. It is a powerful measure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culture, inherit the spirit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talents with the sentiment of “one understanding, two loves”. I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achiev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author looks back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deconstructs the concept and educational objectives of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takes the “farming and reading in China”course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value, character and practic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to deepen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cultivate modern agricultural talents who know, love and strengthen agriculture.

Keywords: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knowing and loving agriculture; inclusion on five education; talents training

(英文校譯:舒雅)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