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研究
——以传统技艺类为例

2023-12-10 13:07庞淑清
名家名作 2023年21期
关键词:北海目的论英译

庞淑清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源于各民族长期的生活与劳作,具有独特的民族代表性、地域性与文化特征。非遗类目有口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节庆活动、表演艺术等。随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申遗成功,截止到2022 年12 月,中国有43 个非遗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全球领先。可见,中华传统技艺深受来自世界各方的认可和关注。北海是历史名城,隶属北部湾地区,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是广西重要的旅游城市。截止到2023 年4 月,北海市共有2 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25 项省级非遗项目以及44 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民俗等十大类别,代表了北海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民俗特色文化的向外输出离不开高质量的外宣文本翻译,非遗的外宣译文是外国游客了解其文化魅力的重要渠道,有助于提升北海国际旅游“软实力”。

一、非遗传统技艺类

(一)非遗传统技艺类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国家级名录将非遗分为十大门类,沿用至今,其中传统技艺有629 个排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榜首。中国民间传统技艺是工匠们的手工创作,选用生活实践中最常见的天然材料,借助朴实、简单的设备,融入特殊手工技法和民族智慧,制作出美观、实用的物品,保留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风格,彰显出民族色彩。这些传统技艺通过祖辈们的言传身教,在历史长河中反复打磨,流传至今。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类别多样,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服饰、剪纸、陶艺、布艺、刺绣、雕塑、食品等。

(二)非遗传统技艺类的外宣价值

非遗传统技艺不同于其他非遗项目,它以一种鲜活的形式留存下来,从历史、文化、艺术、经济来看,都具有不可取代的巨大价值。传统技艺的作品是艺术品,承载了本民族的精神文明,人们可以通过它了解到当地的生活方式、民俗背景、信仰价值与生活习惯。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旅游逐渐注重文旅发展,加入非遗元素,做好非遗传统技艺的外宣工作,以此作为文化载体,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介绍中国各民族取得的非遗成就。非遗传统技艺外宣翻译的主要价值是向国外受众展现其非凡魅力,把源文化准确输出,并用其神秘色彩与异域风情吸引海外游客前来亲身体验,对打造非遗文旅国际化发展平台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北海非遗外宣英译现状

北海以向海文化与疍家风情闻名全国,多项非遗项目随之衍生,可谓非遗资源文化底蕴深厚。非遗文化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可外国游客却对此知之甚少。笔者针对北海非遗的外宣翻译现状进行了线上与线下调查,从文献方面看,通过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北海非遗、外宣、翻译、英译”等进行检索,仅有一篇关于非遗传统音乐《咸水歌》的翻译论文,可见,学者对关于北海非遗外宣翻译的研究较少。与此通知,笔者搜索了北海市人民政府、广西非遗、北海非遗网等官方网页与公众号,网页都无一不是对非遗项目进行简单的中文介绍,没有对应的英文翻译;笔者走访了北海当地非遗项目博物与非遗技艺工作室,实地调查结果也同样不乐观。在北海所有的非遗项目中,仅有2 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北海贝雕和合浦角雕有少量相关的文本介绍,但其翻译文本质量不高,出现译文语义不恰当、文化负载词错译等现象;其余各项非遗项目均存在外宣译文缺失的严重问题。文本与语料的匮乏是北海非遗外宣英译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官方信息的匮乏使译者在翻译时无法参考统一的源信息,各种版本译文混杂,难以形成非遗语料库;加上当地政府部门对非遗外宣工作的重视不足,导致北海非遗对外传播相对滞后,无法在北海对外文旅发展中发挥真正的作用,阻碍了北海非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三、目的论视角下北海非遗传统技艺类名录外宣英译

(一)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是20 世纪70 年代由德国翻译理论家Hans Vermeer 提出的概念,其包含三个主要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翻译目的论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基于某种翻译目的,其中有译者的目的、翻译交际的目的和翻译策略目的。翻译目的的差异直接影响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译者要通过了解原文的内容与语境认知原文作者的意图,与之达成共识,进而借用译文将相关信息传达给目的语受众,达成跨文化交际。在翻译目的论下,原文仅是其中一种信息来源,保留原文内涵,不拘泥于源语形式,摆脱传统翻译的束缚,大胆地在译文中使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满足目的语受众的理解需要,才是有效文化传播。非遗的外宣翻译体现了民族的多样性,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需解读少数民族语言,深挖民族文化内涵,翻译目的论在译者致力于非遗外宣英译上提供新的视角,由此选用的翻译策略可进一步提高非遗外宣文本的质量,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融合。

(二)目的论下北海非遗传统技艺类外宣英译实践

1.以目的原则为指导的翻译方法

目的原则是翻译目的论中最重要的原则,在此原则中,把目的语受众的理解置于首要目的,要求译者根据文本的类型,跨越语境,转换文字信息,准确地把语义传达给受众,目的原则更为关注消除理解障碍,达到交际的目的。这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外宣翻译有指导意义,非遗文化中有很多来自不同地域的方言词汇,其音韵、语义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往往在目的语中缺省。以北海非遗传统技艺类为例:

(1)北海疍家服饰制作技艺。有文本记载:“原生态的疍家服饰别具风情,疍民男女都穿着短、宽、窄袖的上衫,宽短的裤子,头戴既可遮阳又可挡雨的海笠,跣足。疍家妇女捕鱼劳作时,习惯在头上包一块猪嘴巾。”此段对疍家服饰的描述中,出现多处文化负载词,如“疍”字、海笠和猪嘴巾。“疍”出自白话音,北海疍民指分布在北海沿海一带的地角、外沙、侨港、合浦西场等地,以船营生的水上居民,有特殊的地理意义;海笠和猪嘴巾则是疍家服饰的组成部分,前者为遮阳挡雨两用的垂檐尖、圆顶竹帽,后者是格纹方布,戴起来犹如猪嘴形状,一角突出前额,一角垂于脑后,方巾的左右两角交结于下颊。为更好地传递源语的文化信息,笔者认为采用音译和注释性增译法,帮助读者明确译文。可译为:The original Tanka clothing is peculiar. Tanka people wear very short and loose shirt and pants with a circular bamboo-making rain hat. Tanka women used to wear a snout-shaped kerchief on heads when they work on fishing.

(2)南康水籺制作技艺。文本记载:“在南康地区,农历七月十四鬼节必须用水籺供奉神灵与祖先,人们也会在那天吃水籺,是一种带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水籺广受客家人喜欢,是用大米打浆蒸熟而成,为北海特有。可译为:In Nankang,He,which is a ricemaking pudding will be served as a special food in dinner and ancestor-worship offering on The Ghost Festival(July 14th lunar year). It is a unique local cooking culture.

(3)合浦大月饼制作技艺。文本记载:“合浦大月饼由宋代‘猪仔饼’逐渐发展而成,客家人有大家族共居的习俗,在中秋节时希望家里的每个人都能从同一个月饼里分享同一种团圆情怀,因此常把月饼制作得非常大,寓意为‘大团圆’。”此段文本中容易造成歧义的是:猪仔饼和大团圆。猪仔饼是一种用面粉和糖浆烤制成小猪外形的糕点,质地稍硬,却区别于饼干。如直译做pig cracker,外国游客势必无法与实物产生丝毫联系。同样,大团圆如译为big united,则体现不出全部家庭成员同聚一堂的喜庆气氛。笔者认为可译成: Hepu moon-cake developed from the pig-shaped cake,which made of flour and syrup, in Song Dynasty. Hakka people have the custom of living together with large families, they hope that each family member can feel the same emotion by sharing the same mooncake, so they often make the moon-cakes very big, which means “family reunion”.

2.以连贯原则为指导的翻译方法

连贯原则侧重译文的可读性和连续性,即译文偏向目标语受众的阅读习惯与理解,要求译者翻译时注重调整源语的语言表达风格、句型语序、修辞手法等,让译文通篇语境连贯、语义连贯。汉语与英语各自深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行文表述迥异,尤其是在对地域民族性较强事物的描述上,为呈现事物的好坏程度、做工细腻程度,习惯性使用四字成语、多项并列与排比,以及反复的修辞手法。如按照汉语的语序结构全盘翻译,会让读者出现阅读混淆,笔者认为适当的减译和改译,可让译文自然、通顺。以北海非遗传统技艺类国家级项目的相关描述为例:北海贝雕技艺。“北海贝雕是以北部湾天然珍稀贝类为原材料,取贝壳海螺天然色泽、纹理线路,吸收海洋精华,通过精细设计、筛选材料、清洗切割、精雕细琢、运刀修饰、打磨抛光、镶嵌组装等十几道特殊工艺后铸就的艺术精品。”这段文本为强调贝雕工序的复杂与精湛,运用了多个层进式排比,是典型的汉语写作风格。鉴于此,外宣翻译时需要根据英语的写作习惯,化繁为简,采用减译法,对技术信息翻译做归化处理。此段可译为:Beihai shell carving requires the use of natural and rare shellfish as raw materials. Exquisite art is created after more than a dozen unique processes. The procedures involve screening of material, creating of fine designs by cutting,carving, polishing, and inlay assembly.

3.以忠实原则为指导的翻译方法

忠实原则是力求实现源语和目的语文本意义的一致性,既要遵循目的原则,又需保持文本的连贯性。以忠实原则为指导的译文,译者需始终忠于原文,坚持把源文本中的内在信息及作者的意图完整输入。考虑到交际的目的,在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对于非遗文化的外宣文本,采用转译的翻译方法,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信息,降低目的语受众对译文的理解难度。以北海非遗传统技艺名录项目为例,(1)南珠传统养殖技艺。南珠产于合浦附近海域,因此片海域为中国南部海域最适宜马氏珠母贝生长,受到国际认可。故此,如一味追求忠实原文,把南珠译为southern pearl,无法把其中的历史原因传达,笔者建议译为Hepu pearl,凸显出南珠独有的养殖位置。(2)南康扎花灯技艺。南康花灯起于唐代延续至今,有各种造型,是南康闹元宵的重要习俗。有文本把花灯译作flower lamp、flower lantern,笔者认为可转化思维,南康花灯实则为庆祝元宵节的手工艺品,此项目可译作Nankang Festival Lantern craftsmanship,强调出花灯的纯手工制作。

四、结语

非遗的外宣翻译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研究视角,开展本土实证研究,探讨北海非遗传统技艺类外宣英译策略,以期借助外宣译本保留本土民族特色,促进海洋文化“走出去”。

猜你喜欢
北海目的论英译
北海北、南海南
摘要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北海 美丽的地方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
南方的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