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学视角对三农纪录片中声音元素的应用研究

2023-12-10 13:07盖雪飞管媛辉
名家名作 2023年21期
关键词:共情纪录片受众

盖雪飞 管媛辉

在面对以市场为导向的今天,三农纪录片的职能已是一种文化衍生产品。当人文成为纪录片核心时,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受众认同纪录片的情感,达成情感共情,顺利传达纪录片的情感诉求逐渐被重视起来,受众心理开始走进创作者的视野。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受众与受众心理

受众最初是传播学上的一个概念,其通常把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接收者均称为受众。在大众文化活动的传播过程中,受众是某一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所到达的目的地。如果具体到影片(纪录片)传播上,受众主要特指观众群体。

受众心理是指受众在接收媒介传播的信息时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是一种选择性心理机制。美国传播学者克拉伯在其著作《大众传播的效果》中将选择性心理机制概括为三个过程: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1]。也有学者认为“心理是脑的属性”,因为大脑作为思维的器官,主要调节人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管理。人们的生理机制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情绪不可控,正是这种不可控的情绪使受众心理变得复杂多样。

(二)声音与声音元素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以波的形式震动传播,声音的客观存在让纪录片的真实性有所保障,声波的反射与折射让空间感更加真实。声音元素包括语言、音响、音乐三个方面,语言主要是指同期声和解说词,同期声是纪录片真实的来源,解说词是对纪录片整体的叙事功能回合进行有效串联;音响主要分为客观音响和主观音响,画面中有可识别的声源是客观音响,比如环境音。画面中无可识别的声源是主观音响,是后期制作时剪辑进去的;音乐的划分与音响一致,分为主观、客观音乐,主要是情绪的烘托与宣泄。

二、相关研究概述

从20 世纪60 年代初,受众分析、心理需求等开始正式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由“传者中心”到“受者中心”,受众心理开始被逐渐凸显出来。有关受众心理的研究均指向影视,有关纪录片受众心理研究主要是研究受众心理需求或纪录片与受众的关系,比如柳俏怡的《我国电视纪录片与受众关系的问题及对策》、花建的《受众心理研究》、李晓菲的《论纪录片叙事语境下的受众心理需求》。

对于声音在纪录片中的作用研究主要围绕声音的真实性、空间感塑造、情感性传达、声画关系等展开研究。比如翁天羽的《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浅析纪录片中的声画关系》、甘俊伟的《认知心理学视域下浅谈观众对影视声音的认知》、吴天昊的《纪录片创作中声音元素的设计与表达》。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对于纪录片声音的研究,要么是心理学理论下的声音作用,要么是声音表现功能下的声音作用。尽管对受众心理有所涉猎,也都重视受众心理,但有关受众心理与声音元素之间一些关系探讨并不多,因此想从情感认同、情感共情、情感诉求三个方面探究受众心理与声音元素之间的微妙关系。

三、受众心理与声音元素之间的关系探究

(一)声音元素与受众心理关系探究的切入口——情感认同

纪录片,被冠以“片”之名,一定程度上也是艺术作品,其最终流向也要步入市场。在这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时代,受众心理引起了越来越多创作者的重视,情感诉求传达是否顺利、纪录片价值传播是否有效,关键就是要受众在心理上对你的情感认同,传播才能最大化。

1.声音元素对受众心理的引导

声音传达大量信息,由这些信息组成的故事需要讲解呈现,解说词很好地担任了此功能。解说员不同音色、音调、响度发出的声音所传达的情绪是不一样的,不同情绪所传达出来的感情是不同的。纪录片作为视听结合的艺术,受众需要去感知纪录片中的信息,在脑海中完成对信息的反映,并根据已有的直接或间接经验进行联想,对信息完成加工处理,从而完成引导构建[2]。

2.声音元素对受众心理的构建

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每个人都会联想出这样的画面,你面对着蔚蓝的大海,感受到了海风吹拂面颊,海浪声阵阵,甚至你还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此时你的心情是平静、祥和的。当文字变成声音,这幅场景也变得多变起来,比如稚嫩的女孩音,会让人感觉到希望与向往;饱经沧桑的中年音,会让人感觉到愿景与憧憬。声音之所以能造成这种变化,是因为其声音具有指向性,不同的情绪指向性左右着受众情感发生变化。

3.声音元素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纪录片中解说词叙事的声音就是情绪的表达,比如在《我们村》第一季中解说声音的选择,充满阳光、乐观的青年音,偶尔有些“调皮”。主要围绕七省八地的地方农作物展开,通过主体人物的劳作、收获,最后变成美食被端上餐桌的流程展开叙事。

新时代、新农村、新气象,一个乐观、开朗的青年音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时快时慢的解说也在不断地引导着受众的情绪节奏,时而的“调皮”也在为乡村的刻板印象破窗。声音所传达的情绪能让受众精准接收并做出正确的反映,让受众对你的情绪有所认同。

综上所述,认同的好处就是,受众愿意听你诉说,听得进去你的表达,认同是共情的开始,是打动大众心灵的叩门砖。认同也是共情的铺垫,亦是传播的价值所在。

(二)声音元素与受众心理关系探究的着力点——情感共情

声音的变化引起情绪波动,如果想要达到真正的情感共情,就需要受众走进人物故事,深入了解人物故事,做到感同身受,纪录片的内核价值才会在受众心里埋下种子,在不断的思考中慢慢萌芽。

1.角色采择理论来源

美国心理学家萨宾曾和很多的精神病人打过交道,他发现即使是同一种精神病症,不同病人也有不同的故事,用自己的专业心理学知识来理解这些故事不太可能。萨宾无法接受这些不同故事的人被贴上同一标签,因而发表了一篇论文《角色采择的概念》。文中提出:人之所以出现各种心理疾病,是因为有了不恰当的角色采择观念。萨宾在《社会认同研究》自我叙事的角色设定这一章写道:在自我叙事中,主格“我”是叙述者,如同导演,宾格“我”如同演员。叙述的过程,是作为主格“我”的叙述者为宾格“我”准备脚本的过程,脚本就是生活本身[3]。

从角色采择理论中我们了解到主格与宾格之间的关系转化,就是角色采择的视角转换。如果我们借助角色采择理论,进行合理采择,我们是不是可以将“演员”作为主格的“我”,将受众作为宾格的“我”,让他们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满足受众心理,以生活为基、共情为桥,让宾格的“我”通过主格的“我”,使宾格“我”改变角色采择立场,从而重构更积极的生活故事,让宾格的“我”自然凸显出主格的“我”,实现纪录片的传播价值。

2.角色采择理论应用

角色采择理论应用,需要我们重新选取“主格”与“宾格”,实现换位思考,通过生活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以讲故事的形式,抵消道理说教的抵触感,让受众走进拍摄对象的心里,从而完成共情。

在《我们村》纪录片中,唐亮凌晨三点冒雨采摘黄花菜,雨水拍打在身上,许艾枝冒着烈日在湖中采摘菱角,衣裤都被汗水浸湿。解说词、音乐等都没有对其进行干扰,但受众能看到他们劳作的艰辛,更能感觉到他们对生活昂扬、振奋的姿态,受众被他们的生活态度所鼓舞。老兵卯时宽口述历史,用自己的故事加上做旧的视频资料,向我们展示了那段岁月,激发了受众的家国情怀。通过强化共情让受众开始换位思考,改变角色采择立场,并带着这种改变去创造更积极的生活故事。

3.声音元素对受众心理的引导与干预

引导受众情绪,是想要受众具有持续性观看行为,吸引受众注意力,抓住受众心理状态。纪录片之所以能将大量的时间压缩在一段时间里进行集中展示,没有让连续性缺失,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声音。解说词和同期声在牵着受众感官走,引导着受众的注意,音乐的连贯性让受众的注意力变得持续,音效的适当出现,引起受众注意集中。一切为大众心理服务,受众就是在这一张一弛的心理波动中,落入了时间陷阱。

引导情绪只是让纪录片与受众心理契合,最重要的是能干预受众情绪。通过影片节奏变换刺激受众内心的情绪节奏,打乱受众心理原有节奏,带动受众心理节奏跟着影片的情绪节奏走,同频才能有效交流,同绪才能更好共情。比如在《我们村》纪录片中,麦小登与父亲冲突——解说词出面化解矛盾,麦子成熟但没有收割机——同期声电话铃声打破紧张氛围,有车可以收割了。

(三)声音元素与受众心理关系探究的落脚点——情感诉求传达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有阐释:“被感情支配的人最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唯有最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忿怒和忧郁”[3]。

在没有语言、文字、影像的时代,信息输出全靠吼,声音可以说是最早的传播介质。不同的音调、响度有着不同的情绪反应,包含着不同的信息,而分辨这些信息主要取决于情感诉求传达的准确性。

1.客观声音对受众心理的情绪调动

纪录片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当画面信息斑杂时,无疑加剧了信息加工处理的复杂性;当画面信息单薄时,信息加工处理又容易抓不住重点。无论是哪种情况发生,都会影响受众的观看体验感,使受众心理跳脱,不利于情感诉求的传达,所以创作人员要想办法帮助受众筛选重点信息。

比如在《我们村》纪录片中,导演组询问卯时宽是否想念战友时,卯时宽的个人独白、老照片的不断浮现、配乐一直在响,信息量是比较足的。但给受众的感觉更像是你坐在这个老兵身边,抬头静静地听着他讲述。因为画面中的客观声源就是卯时宽的独白,受众不必寻找声源。客观一定程度代表了真实,卯时宽的声音又包含情感,因此受众的注意力愿意停留在他的身上。尽管画面信息容量很大,但受众已经找到了重点,真人真事的讲述,让情绪积累自然发生,毕竟谁都不会对真情流露报以抵抗姿态。

2.主观声音对受众心理的情绪调动

比如陈三富上山检查蜂蜜,画面就是陈三富上山的过程,不包含过多信息,这种长时间很平的节奏容易冲散受众心理情绪的积攒,因此陈三富脚下石头滚落的声音被强调出来,配以警示音,来吸引受众选择性注意。把受众从刚才很平的节奏中拉出来,带入新的节奏,保持住受众心理情绪的积攒。

通过声音对受众心理情绪的调动,让受众逐步深入角色故事,再通过持续性的观看行为更好地刺激受众情绪,不断积攒受众心理情绪,引起质变,从而完成情感诉求。

3.声音元素对受众好奇心理的调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进行视觉探索的冲动是由好奇心引起的,好奇心的强弱与外界刺激的新奇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刺激愈新奇或者说愈复杂,个体对之愈好奇[4]。”纪录片的真实性,让越来越多的受众有机会去满足这种好奇心理,而引起好奇心最有效的无外乎是悬念和冲突。聂欣如认为:“悬念是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具有两个要素:紧张和疑问。”这与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总结的公式:“悬念=紧张+疑问”不谋而合[3]。声音的感染力为好奇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情绪的多变也让好奇心有了更多的可能,这种好奇的情绪将会让受众的情感反应本能最大化,有利于受众心理调动。

(1)悬念设置

公式悬念设置。悬念会引起受众的好奇心理,从声音上来看,音效、音乐都可以完成。比如五老哥的麦子熟了,但是没有车收,夏日里干燥的麦子最怕火,一旦发生火灾,一年的辛苦劳作将付之东流。音乐为受众营造了紧张的心理,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打破了紧张氛围,让受众好奇是谁的电话。这里利用受众对某些情绪的本能反应,最大化渲染此情绪,扰动受众心理,造成心理波动,以便更好地让某一情绪感染受众心理。

信息扣留悬念设置。信息扣留也可以激起受众的好奇心,比如电影的宣发片段、电视剧的下集预告、评书的且听下回分解等就是信息扣留的方式,通过信息扣留,让受众对接下来的信息或真相更加感兴趣,促使受众有观看下去的期待。比如在《我们村》纪录片中明明是想说大冬瓜,解说却联系“吃瓜”网络梗,不断突出“大瓜”,引起受众好奇心。明明是采摘花黄菜,却用悬疑风解说,搭配紧张音乐氛围,吊足受众胃口。不断去刺激受众情绪本能反应,逐步调动受众心理,让心理情绪节奏和纪录片情绪节奏同频。

(2)冲突制造

美国剧作大师麦基说,“若无冲突,故事中的一切都不可能向前发展”[5]。而生活本质上就是冲突,自己内心的冲突,与他人的冲突,与环境的冲突。比如杨运志夫妻间的冲突,杨运志做菱角时对荷叶使用不规范,遭到了妻子的批评,可能因为周边有人,杨运志有点尴尬,他的内心冲突是男人的面子,他化解内心冲突的方式就是引导到环境,他对着摄像机解释,“我手碰到过肉,怕破坏了菱角的鲜”。对话篇幅不长,却让人啼笑皆非,笑的是这个真实又生动的杨运志,笑的也是幸福。

综上所述,有了情感认同的基础,有了情感共情的倾向,受众心理情绪也因好奇情绪的调动积极参与进来,谁又会抵触这种真情流露呢。纪录片中所传达出来的家国情怀、家庭氛围、生活态度、个人品质等,这些积极行为都会在受众与你情感共鸣后,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还原,为受众建构更积极的生活故事。

四、结束语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三农题材跃入大众视野,观看纪录片这种行为已经深入大众生活。如果探索好声音与受众心理之间的关系,在声音和受众心理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的关系,巧妙应用声音,合理作用于受众心理,将会拉足纪录片观看效果,在此关系基础上让情绪与共情联结,有助于提高受众的观看体验感,有利于创作者对三农纪录片的研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更好地展现视听艺术,为生活故事赋予更多时代意义的同时,也对受众报以更多的人文主义关怀。

猜你喜欢
共情纪录片受众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