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在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干预中的研究进展

2023-12-13 07:32邢冰冰王志丹
少年体育训练 2023年2期
关键词:自闭症体育运动儿童

邢冰冰,王志丹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儿童发育早期出现的一种神经发展性疾病,其核心障碍包括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或异常等。2022年,《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IV》指出,自闭症已从“罕见病”逐渐发展为“常见病”,全世界有1%~2%的人患有自闭症。日益攀升的自闭症患病率使自闭症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执行功能是指个体在设定目标、制订计划并有效实施计划中所需的互相协同的一系列高级认知功能,其发展贯穿整个儿童期。执行功能障碍理论指出,与普通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存在执行功能发展不足的情况,有高达85%的自闭症群体存在注意力和执行功能障碍。通过对自闭症儿童的执行功能进行干预,可以积极促进其在核心障碍及入学准备等方面的发展。

运动干预促进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多路径理论假说模型认为,体育运动可有效促进儿童的执行功能发展。已有的实证研究证实,自闭症儿童的执行功能可通过体育运动进行有效干预。为系统地了解体育运动在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干预中的研究进展,本文梳理了近10年来国内外与自闭症执行功能相关的体育运动干预研究,以期整体把握体育运动在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干预中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体育运动干预自闭症的种类

针对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的体育运动干预可依据类型分为球类运动干预、武术运动干预、格斗运动干预、急性运动干预和游戏运动干预。

1.1 球类运动干预

球类运动干预类型包括篮球运动干预、乒乓球运动干预、足球运动干预和复杂球类技巧运动干预。

篮球运动的干预对象较为广泛,既包括3~6岁的学龄前儿童,又包括8~12岁的青少年儿童。Tse A CY等(2021)和王金贵(2020)先后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了相关研究,两项研究均采用系统的篮球运动课程对儿童进行了周期性干预。Tse A CY等(2021)对19名8~12岁的自闭症儿童进行了篮球技能训练,12周后,干预组的抑制控制能力有了显著改善,但对照组并没有显著改善,且这一干预活动并没有对两组的工作记忆起作用。此后,王金贵(2020)以小篮球运动对3~6岁的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进行了干预探究,干预周期与Tse A C Y等(2021)的研究相同。与Tse A C Y等(2021)发现不同的是,小篮球运动不仅可以有效改善自闭症儿童的工作记忆能力,且其抑制控制能力较基线水平也有了一定改善。这说明篮球运动对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不同,仍需更多的实证研究探索。

此外,Pan C Y等(2017)和Ji C等(2022)还分别以乒乓球运动和足球运动作为运动干预方案,验证了球类运动的长期效应。前者以6~12岁的自闭症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两个阶段干预。第一阶段,干预组进行12周的乒乓球运动干预,而控制组不干预;第二阶段,对控制组进行12周的干预,并跟踪干预组成效。结果表明,接受干预的组别,他们的执行功能在两个阶段都有显著提高,并且干预组的跟踪研究显示,其干预的成效至少维持了12周,表明这一运动干预形式具有较好的长期效应。但 Ji C等(2022)却发现,以足球运动为载体的干预方式,其长期效益并不理想。100名自闭症儿童被随机分配到虚拟训练组、体育锻炼组和对照组。6周训练之后,虚拟训练组和体育锻炼组的执行功能同时得到改善。但是,干预停止3周后,两组的执行功能均呈下降趋势。这一结果表明,不同干预方案的效益长短可能存在差异,未来还需具体考量。

朱瑜(2011)等还以复杂球类运动对31名6~12岁的自闭症儿童进行了长时间干预。实验组的自闭症儿童进行为期20周的球类适应体育(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APE)运动干预,每周3次,每次长达2h。结果表明,虽然通过APE运动可以显著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视觉工作记忆,但是长时间干预与短时间干预的优劣仍有待探索。

1.2 传统运动干预

身心干预疗法是由美国国立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提出的补充性和替代性康复治疗理念,以促进医学的多元化发展并补充临床常规药物治疗的不足。其是一种通过调整心理活动,进而影响身体功能、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干预方法。中国传统的身心干预疗法作为身心干预疗法的一个分支,日益被学者们所关注,并作为可靠的自闭症干预方案。

Chan A S等(2013)利用中国传统的身心干预疗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了一系列的干预研究。在一项干预研究中,其采用三线放松功(Triarchic Bodypathway Relaxation Technique,TBRT)和自然丹田呼吸法(Natural Dan Tian Breathing, NDTB)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经过3个月的干预后,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行为控制及刻板重复行为都得到了显著改善。之后,Chan A S等(2013)比较了中国传统的身心干预与其他认知干预形式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效果。(1)对比德建身心干预法(Dejian Mind-Body Intervention,DMBI)与传统行为/认知干预(Cognitive Intervention,CI)两种形式对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和记忆的干预效果。以1名自闭症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为期8个月的干预。结果表明,DMBI显著提高了自闭症儿童的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及记忆,但CI组干预前后无任何改善。(2)比较内养功和传统渐进性肌肉放松(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PMR)技术对自闭症儿童自控力的影响。46名自闭症儿童被随机分配到内养功组或PMR组,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训练。结果表明,相较于PMR组,内养功组在自我控制方面有显著改善。此外,脑电结果进一步显示内养功干预后,自闭症儿童的前扣带皮层(调节自我控制的区域)的脑电图活性增强,但PMR组则没有,由此证明了干预的有效性,但这一运动的长期效应并不明确。

1.3 格斗运动干预

格斗是指具有攻击、防御和闪躲的运动技能。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的格斗干预形式主要包括综合格斗干预和空手道干预。

综合格斗(Mixed Martial Arts,MMA)是从截拳道(Jeet Kune Do, JKD)发展而来的。Phung等首次利用MMA训练对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进行干预,其训练主要针对执行功能的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34名8~11岁的自闭症儿童被随机分配到MMA干预组和控制组,在MMA组进行为期13周共26节的课程干预。与控制组的儿童相比,MMA组的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在干预后有了显著提高,并且3个核心领域都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抑制控制改善效果较弱。

此外,一些学者还关注了空手道对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的干预效果。Stefania C等(2020)将28名8~11岁的自闭症儿童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并对干预组进行了为期12周的传统空手道训练。结果表明,12周的干预后,自闭症儿童表现出较好的执行功能。Greco G(2020)也将28名8~11岁的自闭症儿童随机分配,干预过程与Stefania等相同。12周后,发现干预组在认知灵活性、抑制控制、工作记忆等执行功能方面有较大提高。近期,Kurniawan R等(2022)再次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研究对4名8~12岁的自闭症儿童进行了6周的空手道干预训练,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在干预后的执行功能障碍有所减少。这一研究的发现是对以往空手道研究的重要补充和推进,意味着以空手道为主的干预模式可以在干预时长上进行优化,从而争取在短时间内取得和长时间同样的干预效益。而缩短干预时长是否对自闭症的执行功能效益产生影响,仍需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探讨。

1.4 急性运动干预

如果考虑干预的时长,那么急性运动干预模式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干预类型之一。急性运动的干预形式较为多样、类型丰富,其共性在于短时间内让运动者的心率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运动效益。

不同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短时间还是长时间的急性运动干预,都能够有效地改善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例如,Tse A C Y等(2021)以自行车技能学习对62名自闭症儿童进行为期两周的短时间干预。对学习骑自行车组、骑固定自行车组进行为期两周的干预后,只有学习骑自行车组在执行功能的各个维度上有显著改善,而骑固定自行车组则没有显著改善。Lin H和Chang T(2022)探讨了专业性更强的花样滑冰对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并增加了干预时长。研究以两名自闭症儿童为个案,结果发现,两名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中的抑制控制在培训后有了明显改善。

此外,Bremer E等(2020)还比较了不同急性运动方式对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影响的差异。其中,包括两项急性运动,一项是持续稳定式的跑步机行走,另一项是间接循环式的间歇训练。另外,还有一种作为违反控制组进行对照。12名8~12岁的自闭症儿童被随机分配到3种运动条件下,参与者分别在3个不同的时间点完成了3种20min的运动,期间至少有2d间隔。结果表明,间歇循环式的间隔训练对抑制控制产生中等程度的影响,而另外两种形式的运动对抑制控制的影响很小,表明间歇循环式的间隔训练对改善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是可行的。但也有研究提出,与急性运动不同的是,慢性运动也可能对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进行有效干预。Barrios-Fernández等(2022)将方块踏步运动(Square-Stepping Exercise,SSE)作为干预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的研究方案。研究计划选择52名6~12岁的自闭症儿童,实验组进行为期9周的SSE干预。这一研究尚未完成,如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有所改善,将进一步丰富现有的干预方案。

1.5 游戏运动干预

有一部分方案将游戏与运动相融合,形成了富有趣味性的干预方式。这一方式具备高互动性和低干扰性,满足了自闭症儿童在干预过程中丰富的体验需求。

游戏运动干预又分为实体游戏和电子游戏干预两个部分。实体游戏主要是以可触的、可感知的游戏为主要运动干预模式。Hilton C L等(2014)采用了一款名叫Makoto arena的声光互动游戏运动形式,对7名6~4岁的自闭症儿童进行了干预。参与者每周至少完成3次Makoto arena竞技场干预的2min活动,直到完成30个干预活动。结果显示,除抑制能力外,自闭症儿童在执行功能的其他领域都得到显著改善。而Greco将体育活动训练和社交游戏相结合,对24名自闭症儿童进行了为期12周的多边训练干预。结果表明,干预组的运动技能熟练度和执行功能均有显著提高。

与实体游戏不同,电子游戏干预中的参与者主要是通过与虚拟游戏进行运动互动。Anderson-Hanley C等(2011)选择了跳舞机(Dance Dance Revolution, DDR)和网络自行车两种运动游戏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并分别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研究。22名10~18岁的自闭症儿童被随机分到DDR组和网络自行车组,两者均以观看视频为对照组。干预结果显示,参加运动游戏后(DDR组或网络自行车组)的自闭症儿童在行为和认知表现上比对照组(观看组员)更好。Golden D等(2022)比较了XBox Kinect活跃视频游戏(Active Video Games, AVG)、久坐电子游戏(Sedentary Video-Game,SVG)和快走(Brisk Walking, WLK)3种运动方式对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差异。8~11岁的自闭症儿童被随机分配到3组中,进行20min的干预活动。结果表明,AVG后测与前测,以及AVG组后测与SVG后测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AVG组可以作为干预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的有效方案。此外,Milajerdi H R等(2021)还比较了运动、玩耍和积极的儿童娱乐活动(Sports, Play 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 SPARK)及运动游戏两种形式对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60名6~10岁的自闭症儿童被随机分配到SPARK组、Kinect组及对照组中,APARK组和Kinent组连续进行8周的干预训练,对照组未参与任何运动。研究结果表明,Kinect组比其他两组的执行功能表现得更好。

2 体育运动干预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的优势与不足

2.1 体育运动干预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的优势

从整体来看,针对自闭症儿童体育运动干预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形式丰富多样、环节设置合理及短期效益显著。本文梳理了五大类干预形式,每一种干预形式中又包括很多具体的不同干预形式。由此可见,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的干预形式具有多样性。这不仅满足了自闭症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同时也更好地保证了干预的效度。不同的干预方式拓展了干预的路径,为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干预提供了不同的干预思路。此外,除脑刺激和偏实验范式的干预方式外,其他大部分的干预方式仍注重过程的互动性,包括人—人互动和人—机/物互动。而为确保自闭症儿童在互动中保持长期的兴趣,研究还会区分任务。此外,为了激励参与者参与活动的热情,干预中还会设置各种鼓励机制,配合适合的形式出现。从干预的整体成效来看,绝大部分的短期干预效果都是显著的。由此可见,针对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可用的干预方式不仅数量可观,还具有较好的效益。这不仅为未来的干预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干预方案,还为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的临床干预提供了较好的模板。

2.2 体育运动干预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的不足

已有的干预方案存在干预耗时过长、长期效益不一及干预方式枯燥的问题。综上所述,大部分干预耗时过长,这不仅会使参与者产生疲劳,还会给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带来一定的生活和经济压力。对这种长期干预的项目,一旦中途有参与者退出,将会对干预资源造成一定浪费,使得干预过程多了许多未知的变故,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有关干预的长期效益,结果仍不明确。自闭症儿童在接受干预后的即时干预成果,一方面说明干预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说明缺少长期效益的说服力,使人难以明确这种干预方式是否能够真正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还有一部分研究遵循的是实验研究范式,在任务与任务之间呈现出割裂式、非连续性,并不存在一个任务整体上的连贯性,耗时长又过于枯燥。这样一来,参与者就可能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好几个并不相关的任务,难免会对干预活动的体验和感受造成一定影响。一旦参与者对干预的内容失去兴趣,干预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 未来展望

3.1 开发便携式高效干预方式

现有大部分的干预研究仍未摆脱实验式的框架,在干预时间、干预地点、干预对象、干预培训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再加上自闭症个体自身的特殊性,想要提高干预的效率更是一大难事。整个干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对于自闭症儿童、自闭症家庭和研究人员来说,还需要消耗很大的精力。首先,面对五花八门的干预方式,需要通过系统的元分析去探明其中真正有价值、效益好的干预方式,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资源浪费。其次,随着人工智能和“5G时代”的到来,科技的飞速发展有可能为我们的干预形式带来新的思路。将干预方式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不仅可以减少人力资源,同时还可以使干预变得更为灵活,不受时间、场地等外在环境的限制。但也需要注意,人工智能的精确性与稳定性仍有待不断检测与提升,不能完全依赖人工智能,应综合各种干预因素,合力促进干预方式的革新。

3.2 聚焦自闭症儿童生活需求

研究首先应明确的问题是:“干预的目的是什么?”现在大部分的干预活动过分强调对自闭症儿童执行功能的干预效应,而忽视对自闭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考察,应对执行功能的研究与自闭症儿童的生活实际需求分开来看。尽管研究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的执行功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未能深入探讨这种改善是否真正对自闭症儿童的生活发挥积极的作用和效果。与其他的干预方式相比,ATC似乎是这些干预方式中较为便携且有效的干预方式,该方式更加注重从自闭症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虽然关注的也是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执行功能,但干预过程却与自闭症儿童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并没有像实验室干预将其与自闭症儿童的生活完全割裂开,使干预活动成为一种“新增的外来物”。因此,在未来的干预中,建议从自闭症儿童的发展需求出发,从而确定更具有生态效度的具体干预形式。

3.3 增强干预的趣味和连贯性

要想维持一种长期的干预活动,干预的形式要做到有趣且具有完整性。这样一来,参与者既不会因为干预内容单调、重复而感到枯燥无味,也不会因为干预内容过于繁琐、零散而耗费过多的精力。增强干预形式的趣味性,可以考虑将干预活动与游戏等形式相结合,使干预活动可以在一种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与此同时,应重视增强干预活动中的互动性,增加参与者与干预者之间的人—人互动,也可以增加参与者与干预物之间的人—物互动。要保证干预活动的完整性,就需要将整个干预活动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考量,将监测与干预形成一个“监测→干预→监测”的完整“闭环”。在这一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对监测到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与判断,并及时给出相应的干预调整。正如前面研究中所提到的,如果干预周期过短导致参与者的流失率增加,则有必要重新考虑干预活动是否应当做出一定的调整。

猜你喜欢
自闭症体育运动儿童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
自闭症孩子画作中国美术馆展出
呆呆和朵朵(13)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