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健康”理念下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23-12-14 10:07裴磊磊赵亚玲康轶君朱永生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3年6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理念学科

裴磊磊,赵亚玲,康轶君,朱永生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1.公共卫生学院;2.法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1],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公共卫生是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身体健康和机能改善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传染性疾病、教育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改善不良卫生习惯、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保障社会中每个成员都能够享有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使每个公民都能实现其与生俱来的健康和长寿的权利[2]。2003年7月国务院原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吴仪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传统的健康观仅以治疗人的疾病为目的。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未来人类将长期与病毒共存,为应对人畜共患传染病、生物安全、药品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各方面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威胁,需要对健康模式进行改进提升,转变健康理念,不能局限于以“人”为唯一目的,而要将公共卫生的重点放在全地域、全周期、全物种、全方位的健康上,即“全健康模式”(one health),也被翻译为“同一健康”“大健康”“一体健康”等[3-7]。 “全健康”是一种全新的理念,通过社会不同部门的协作、不同学科的整合,覆盖全领域以实现人类、动物、生态环境的最佳健康状况。

人类、动物、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系统早已成为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仅仅依赖单一学科或者传统的公共卫生学科体系将难以应对和处理现阶段愈来愈复杂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未来的社会需要一种能将公共卫生、兽医卫生、食品安全、环境健康等不同因素综合考虑,实现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协作和交流的新策略,使人类活动可以和全生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发展的理念;追求“同一地球、同一世界、同一健康”的长远目标。基于“全健康”理念构建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推进公共卫生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有利于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学科结构与师资构成,有利于强化公共卫生教学实践环节,培养高层次和应用型公共卫生复合人才,积极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1 全健康理念的提出及内涵

2003年非典型肺炎暴发对全球公共卫生产生重要影响,William Karesh教授首次提出“One Health”的理念,倡议控制人畜共患病应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健康结合起来综合研究[8-9]。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于2004年召开国际会议,扩展了“One Health”的理念,之后 “One Health”相关组织不断成立,逐步发展和完善了“One Health”的概念。2008年7月美国兽医协会成立行动小组,讨论并通过“One Health”行动计划。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正式提出“One Health”行动计划[10]。目前“One Health”理念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2014年中山大学在广州召开了第一届“One Health”研究国际论坛[11]。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与爱丁堡大学联合成立了全健康研究中心,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了第一部中文专著《全健康科技进展》,同时,上海市召开了“从新冠病毒看全健康”学术论坛,提出了“人类-动物-环境”的全健康视角,自此,全健康逐渐成为我国构建卫生管理体系的重要指导。

陈国强院士将“One Health”翻译成“全健康”,他认为“全”字应包含“人、土和王”3个字,体现了人、环境、动物一起治理的概念[12],突出了健康问题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内涵包括了全地域健康、全物种健康、全周期健康及全方位健康四个维度。“全健康”首先是突破地域限制的,当今世界是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共同支撑的世界,健康是覆盖全球、涵盖所有个体和群体的公平健康。过去几十年重大传染病能迅速传播到全球,任何个人都不能幸免,健康问题逐渐趋于全球化,世界已经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全健康”包括全物种健康,是涵盖人、动物、植物等全生态的共同健康。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为例,是一种起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的传染病,病毒来自野生动物。当今在人类-动物-生态环境关系愈加紧密的情况下,“全健康”倡导人类、动物、环境的整体健康,确保全物种的最佳健康状态。“全健康”包括了全周期健康的内涵,是从生命孕育、出生、生长发育直到老年期的全生命周期的连续性健康。全周期健康意味着需根据不同生命阶段的特点,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健康干预,避免平均用力,达到最佳的健康效果。以人的健康发展周期为例,应当对胎儿、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以及老年期等不同阶段采取各种持续的健康投资,建立覆盖人的生命全周期的更高水平的健康。“全健康”也是全方位的健康,将健康深度融入各项政策,依靠多部门联合、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从个体、群体到生态的全方位模式[13]。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主旨讲话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现阶段,中国应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建设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全球家园。

“全健康”理念应用于卫生健康领域更具优势,尤其在人畜共患病、环境污染、生物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和微生物耐药等领域具有普适性。新冠病毒的暴发引起全球范围内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任何单一的学科已经无法有效解决这样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健康”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框架被逐渐接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办法,其核心是通过跨专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全球性交流合作,以达成人类、动物、环境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14]。这也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相统一,生态文明建设为“全健康”理念提供政策支持,共同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实现万物健康;其核心是在个体健康的基础上强调群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可助力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2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019年底新冠病毒(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发生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经历了严峻的挑战,虽然在公共卫生人员、医务工作人员、政府各部门等的密切协调配合下疫情得以控制,但也直接暴露了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和弱项。新冠病毒流行的影响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理、土壤、动植物,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等;又有社会因素,包括人口流动、人口聚集、卫生习惯、风俗习惯、社交文化、生活方式以及饮食文化等,表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环境早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总体,仅仅依靠单一学科无法应对和处理现阶段愈来愈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合作预防[15-16]。当前各种健康影响因素与疾病病因均趋于多元复杂,然而目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单一,仍停留在以教师讲课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教学,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学生缺乏现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与师资构成不合理,信息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涉猎不足,仍局限于五大卫生等传统课程,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较差[17]。高层次和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严重不足,在关键疫情和重大公共卫生健康事件处置中缺少一锤定音的高级人才。全社会对公共卫生的重视不够,“重医轻防”,全民的健康素养不高。因此通过地区、国家和全球多学科的协同合作,以实现人类、动物和环境的最佳健康状况的“全健康”理念,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符合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所倡导的健康理念与内涵[18-19]。

3 全健康理念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模式

为了探索“全健康”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培养适应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新公卫人才,西安交通大学积极探索“全健康”教育理念用于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进行顶层设计,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优化学科结构与师资构成,强化教学实践环节,着重培养高层次和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全面提升学生“全健康”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为全面推进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储备技术资源,培养适应全健康需要的新型公卫人才。

3.1 构建“全健康”理念的公共卫生人才知识体系,消除学科壁垒,拓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口径

西安交通大学创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内容要全、技术要精、视觉要新的要求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社科、管理科学、工程科学、数据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深度融合,创新学科交叉、校内外合作的联合培养、开展主辅导教师交叉培养或双学位培养,共建人才联合培养新机制。打造高水平实验教学中心,发挥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力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公卫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丰富教学案例共享资源库内涵。目前西安交大公共卫生学院整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西北地区慢病防控科技综合示范” 等百万级人群研究数据库和生物样本转换成的多组学数据资源,并持续、双向、实时链接融合省卫健委信息中心数据库,产生了多源融合、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数据集群。学院师生自主研制了医学研究纵向电子数据采集、管理与分析云平台,实现从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到数据分析一体化、一条龙的功能整合,丰富了教学案例共享资源库。

创新公卫实践教学方法,持续优化《预防医学实践》国家级一流课程,打造公卫实践、医防融合教学范本。《预防医学实践》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教学,推广以问题为导向的基于研究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引导综合利用不同学科知识发现和解决身边的公共卫生问题,使学生能够树立“全健康”观念,公共卫生学院自2001年开设该课程,于2020年获批国家级首批“金课”。升级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完善国家-省-市疾控及医疗机构、社区多层次公卫实践基地,加强协同育人能力。为加快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基地建设,根据《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建立及管理实施办法》,本学位授权点建立了8个专业实践基地,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省地方病研究所、陕西省卫生健康监督中心、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西安市妇幼保健院、宝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咸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通过丰富的实践基地资源,使学生科学运用“全健康”理念和策略解决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

3.2 推进“全健康”模式下“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

图1显示了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推进“全健康”模式下“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的实践,构建了本硕博不同层次培养模式,加大文理管等通识课程教学,形成“通专结合”的知识结构,交替课堂、实践、科研教学与训练,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加大多学科交叉,完善“双师”互融教学,推动“医学+MPH”项目,培养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实战型人才。例如西安交通大学设立“医学+公共卫生硕士(MPH)”双学位项目,按照“在医学相关学位(第一学位)培养目标基础上,掌握MPH(第二学位)要求的公共卫生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养医防融合、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完成MPH培养。首批招收的20名研究生来自2021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相关学科的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第一学位专业包括内科学、外科学、皮肤病与性病学、护理学、肿瘤学等,既有专业学位学生,也有科学学位学生。建立学科交叉、校内外协同培养模式,加强人际沟通、管理等人文社科等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以质量水平为先,以高端人才培养为本,提升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时(如人畜共患传染病、食品安全、抗生物耐药、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等)应急处置及管理能力,加快培养“一锤定音”的领军人才;同时,提升学博理论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完善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多层次复合型公卫人才。

图1 多层次多类型公卫人才体系

4 建设“全健康”模式下国家级公共卫生创新平台,打造国家公共卫生战略科技力量

图2展示了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全健康”模式下国家级公共卫生创新平台的模式。打造国际一流的公卫科创平台,整合国家医学中心公共卫生中心、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生物样本信息资源中心、西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与慢病防控示范基地等优势资源。加强重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重大新发传染病病原体鉴定、分析检测、预测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等西部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精准预防、健康管理与大数据分析等研究,助力国家疾病防控与健康产业发展。为全健康实践提供技术支持,打造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新高地,为国家培养党和人民可信赖、能担大任的应用型公共卫生领军人才。

图2 “全健康”模式下国家级公共卫生创新平台

5 “全健康”模式下聚焦前沿开展跨学科大团队联合攻关,突破 “卡脖子”关键技术

“全健康”模式要求开展跨学科大团队联合攻关,依托西交大多学科集群优势,组建特色鲜明的多学科交叉团队,开展基于时空大数据的传染病监测与预警、慢性病全生命周期精准管理等为代表的前沿领域研究(见图3)。采用理论联系实际案例的教学模式,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深化与国家、省市合作,推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健康监测、传染病与慢性病防控、健康促进等重大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引领西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全面融入“全健康”理念,知晓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对健康的相互作用关系,培养学生基于专业的科学判断,转被动应对为主动监测,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对食源性、水源性、人际传播疾病和人畜共患病等疫情关键技术的掌握。

图3 “全健康”模式下跨学科大团队合作

总之,从“非典”到“新冠”,我们必须警醒、反思并行动;跨学科的“One Health”方法是应对和解决当今健康问题的必由之路。“全健康”理念在健康治理领域具有普适性,更强调实践,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中加强多部门、多学科、跨地域的协作、协调和整合,可以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的新型公共卫生人才,对于提高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整体效能,落实全面小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理念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