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集约化制袋、标准化出菇技术

2023-12-15 10:05鲁欣欣徐鹏亮甄俊琦靳荣线
食药用菌 2023年6期
关键词:棉籽壳装袋玉米芯

鲁欣欣 邹 明 徐鹏亮 甄俊琦 靳荣线

(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河南 新乡 453000)

平菇Pleurotusostreatus学名糙皮侧耳,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目前我国广泛种植的食用菌种类之一[1]。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食用菌的总产量为4 133.94万吨,其中平菇的总产量为611.34万吨,居第三位。平菇栽培技术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分别为生料栽培、熟料栽培、发酵料栽培和发酵熟料栽培阶段[2-6]。平菇栽培原料来源广泛,常用的有玉米芯、棉籽壳、麦麸等[7],由于其栽培技术相对简单、适应性强、栽培原料广、周期短且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8],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条途径。

近年来,随着栽培规模逐渐扩大和转型升级步伐的逐渐加快,栽培模式由最初的家庭式、小作坊式逐渐向合作社、工厂化、专业化过渡。但是,由于菌种培育和液体菌种制作技术不完善、菌袋生产条件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栽培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常常导致菌种质量差、菌袋染率高、产量不稳定和品质不高等问题发生,给菇农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总结了“集约化制袋、标准化出菇”技术,规范平菇集约化生产中的各项操作环节,其对提高菌袋成品率和产品质量、促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场地选择与布局

1.1 菌袋集约化流水线布局

菌袋集约化流水线厂房选址需要地势平坦、环境卫生、交通运输便利、周围500 m内没有污染源,并满足NY/T 5010—2016标准要求[9]。厂房布局应包括原料库、配料分装室、灭菌房、冷却室、接种间和培养室等,配套有配料、拌料、灭菌、发酵、冷却、接种、培养、检验等各环节的设施设备(图1)及常规用具。生产设备包括发酵槽、抛翻机、原料粉碎机、搅拌机、装袋机、周转筐、叉车、高压或常压蒸汽灭菌锅、液体发酵罐、磅秤、天平、净化工作台、培养架和显微镜等。

图1 集约化制袋流程图

1.2 出菇场地选择

出菇场地(图2)要求控温、保湿、通风性好、地势高、排水方便、交通便利。场地周围无污染源,远离 “三废”排放的工厂、垃圾处理站、畜禽养殖场、饲料仓库等500 m以上,避免对平菇生长造成影响。

图2 出菇大棚

2 品种选择

选择菌丝生长旺盛、出菇整齐、子实体商品性状优良、转潮快、生物转化率高、抗病性好的品种是平菇高产的关键,同时要根据出菇季节选择适宜的品种。例如在河南省规模种植中应用较多的品种有‘新科108’(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等,工厂化出菇品种主要有‘黑平16-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等。平菇品种可分为低温型、中温型和高温型3类,低温型子实体分化温度在5~18 ℃,最适温度5~15 ℃,多为黑色或灰黑色品种;中温型子实体分化温度在15~25 ℃,最适温度18~22 ℃,多为灰色品种;高温型子实体分化温度在20~30 ℃,最适温度22~28 ℃,多为白色品种。

以河南省为例,春季和早秋时期可以选择中温型或者中高温型品种种植;秋冬季节可以选择中温型或者中低温型品种;夏季应选择高温型品种。

3 菌种制备

3.1 固体原种、栽培种制作

固体菌种原种配方:①麦粒98%,石膏2%;②麦粒90%,发酵棉籽壳8%,石膏2%。

固体菌种栽培种配方:熟料配方为玉米芯64%,棉籽壳20%,麦麸15%,石灰1%;发酵料配方为玉米芯75%,棉籽壳20%,尿素0.5%,磷肥2%,石灰2.5%。

平菇原种所用容器常为玻璃(塑料)瓶或者15 cm × 28 cm的聚丙烯塑料袋;栽培种一般采用17~18(cm)× 35 cm的聚丙烯塑料袋。培养料装袋(瓶)后应立即进行高压灭菌,121~126 ℃保持2~3 h。灭菌后待温度降至80 ℃时将菌种袋(瓶)移动到预冷间,在预冷间自然降温2~3 h后待温度降至50 ℃移入强冷间,冷却到25 ℃左右时通过传送带转入接种室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接种,一支试管母种一般可以接4~5瓶的原种。生产栽培种时常采用流水线进行接种,接种量为20~30 g/袋。原种和栽培种均在25 ℃左右下进行避光培养,环境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二氧化碳浓度0.1%~0.2%,一般30~35天菌丝长满袋。

3.2 液体菌种原种、栽培种制作

液体菌种原种配方:①土豆200 g、葡萄糖20 g、水1000 mL,pH自然;②土豆200 g、葡萄糖20 g、蛋白胨3 g、磷酸二氢钾2 g、硫酸镁1 g、水1000 mL,pH自然。

液体菌种栽培种配方:①平菇专用液体合成培养基1.5 kg、白砂糖1.25 kg、葡萄糖1.5 kg、消泡液50 mL,加水至200 L;②豆粉0.6 kg、白砂糖3.25 kg、硫酸镁160 g、磷酸二氢钾160 g、消泡液50 mL,加水至200 L。

液体菌种原种容器一般选用500 mL或1 000 mL的三角瓶,将配好的液体培养基分装到三角瓶内,其中500 mL三角瓶装液量是250 mL,1 000 mL三角瓶装液量为400 mL,放入磁力搅拌转子,121 ℃灭菌30 min。待培养基冷却后,每个三角瓶接种2 mm大小的菌丝块5~8个,先在25 ℃条件下静置培养24 h,之后摇床培养(25 ℃,转速160~180 r/min)6天,即可用于接种。

发酵罐菌种可作为液体栽培种,因灭菌的加热方式不同,可分为蒸汽加热发酵罐和电加热发酵罐两种。其中蒸汽加热适用于200 L以上容积较大的发酵罐,电加热适用于200 L及以下容积相对较小的发酵罐。灭菌后开始接种,首先用75%酒精对接种口周边进行消毒,然后在接种口周边套上95%酒精浸泡过的接种圈,点燃接种圈,将三角瓶液体菌种加入发酵罐,整个过程保持在离火焰5 cm以内完成,接种量为0.5%。接种完毕后,打开气泵,给罐内通入无菌空气,排气阀打开后根据罐内气压调节排气量,罐压控制在0.02~0.05 Mpa,温度控制在25 ℃左右。在发酵罐菌种培养期间,注意每天对料液进行取样,并做涂布培养,观察菌丝生长活力以及污染情况,同时每天观察记录料液颜色、气味、pH、菌丝量等数值。注意在无菌条件下取样并在显微镜下观察。

4 栽培常用配方及培养料处理

4.1 栽培料配方

根据当地资源情况选择适宜的配方,常用玉米芯、棉籽壳、麦麸等,要求无虫螨、无霉、新鲜、洁净且干燥,质量符合NY 5099—2002的要求[10]。玉米芯颗粒直径控制在0.3~0.5 cm。

熟料配方:①玉米芯64%,棉籽壳20%,麦麸15%,石灰1%;②玉米芯64%,棉籽壳20%,麦麸10%,豆粕5%,石灰1%。

发酵料配方:①玉米芯84%,麦麸10%,尿素1.5%,磷肥2%,石灰2.5%;②玉米芯75%,棉籽壳20%,尿素0.5%,磷肥2%,石灰2.5%。

4.2 培养料处理

熟料。拌料前一天将玉米芯提前用水浸泡6~8 h,待完全浸湿后再将各种原料按比例加入,采用人工拌料或机械拌料充分搅拌均匀,含水量控制在60%~65%。

发酵料。在建堆前先将棉籽壳、玉米芯加水预湿,待用手握料指缝有水滴出,即可将石灰、磷肥、尿素按比例加入、拌匀,调节含水量至70%左右,建成高约0.8 m、宽≥2 m、长度不限的梯形料堆或在发酵槽内进行发酵(图3)。建堆后,及时用直径7 cm左右的木棍进行打孔,孔直通堆底,孔间距约30 cm,待料堆温度升至65 ℃并维持24 h后开始翻堆,在第3次翻堆时加入麸皮。共翻堆4次,待玉米芯颜色呈浅褐色,无酸臭、氨气等难闻气味,料堆截面有大量白色放线菌时表示发酵完成,将料堆翻开晾至26 ℃左右时进行装袋。

5 装袋

5.1 熟料装袋

熟料栽培常采用规格为18 cm × 35 cm或22 cm × 48 cm、厚0.004 cm、一端开口的聚丙烯塑料袋,配合使用双冲压自动装袋机进行装袋,两种规格栽培袋装料湿重分别为1.2 kg左右和3~3.25 kg,采用套环封口,装好的料袋放入塑料周转筐内。

5.2 发酵料装袋

采用规格为26 cm × 55 cm、厚0.0015 cm、一端开口的聚乙烯塑料袋。装袋前,将培养料摊开,待温度降至28 ℃左右时边播种边装袋,按照播种量20%、四层菌种三层料方式,采用人工或机器装袋,每袋装湿料重4~4.5 kg。装袋后,立即用锥形头打孔棒在袋两端打直径2 cm、深度3 cm的透气孔,然后放入塑料周转筐内(图4)。周转筐规格为50 cm × 37 cm × 10 cm,料袋横放,用叉车将周转筐移入控温培养室。

图4 周转筐转运发酵料袋

6 灭菌与接种

6.1 灭菌

熟料生产一般使用高压灭菌,在装袋结束后及时将菌袋在121 ℃下灭菌3 h。要注意料袋在灭菌锅内要逐层排列,每层间留有缝隙,以免气流循环不畅导致灭菌不彻底。

6.2 接种

熟料灭菌后待料温降至28 ℃以下时,在无菌室内进行接种。18 cm × 35 cm规格栽培袋每袋接入液体菌种40 mL,22 cm × 48 cm规格栽培袋每袋接入液体菌种60 mL。接种后菌袋放入塑料周转筐内,用叉车将周转筐移入控温培养室进行培养(图5)。

图5 菌袋培养

7 发菌管理与挑杂

7.1 熟料菌袋

控温培养室内培养,控制袋温在24~26 ℃,环境空气相对湿度在65%左右,二氧化碳浓度在0.1%~0.2%,保持环境黑暗,一般25~30天菌丝长满袋。

7.2 发酵料菌袋

培养前期(第1~7天),袋温控制在26~28 ℃,后期(第7天以后)控制在24~26 ℃,整个生长期控制环境空气相对湿度在65%左右,二氧化碳浓度在0.1%~0.2%,避光培养,一般30~35天菌丝长满袋。

7.3 挑杂

在菌袋发菌期间,每隔7天进行挑杂,清理出感染杂菌的菌袋,并及时对环境进行消杀,以防影响菌袋培养成功率。

8 出菇管理

待菌丝长满菌袋后,即可进行工厂化出菇,或出售给菇农在大棚内进行出菇(图6)。大棚内出菇由于菌袋内料温超过26 ℃会影响出菇的质量和产量,出菇期菌袋摆放层数视气温而定。当温度较低时可适当增加摆放层数;温度较高时尽量不超过3层,或采用层架式出菇。出菇方法可采用两端划口出菇、套环出菇或剪口出菇。

图6 平菇工厂化出菇(左)与农户大棚出菇(右)

8.1 温度管理

出菇温度管理因平菇品种而异。高温品种宜控制在24~28 ℃,温度过高(30 ℃以上),或过低(20 ℃以下)均不利于高产或提高平菇质量。中温品种宜控制在20~24 ℃,不超过25 ℃,适当降低环境温度有利于提高质量和产量。低温品种最适13~17 ℃,温度低出菇慢,但叶片厚实、菇体颜色深,商品质量高;温度偏高,菇体颜色变浅,出菇快,但商品质量差,不利于高产。应根据栽培品种差异将出菇环境温度控制在品种要求适宜范围内,越接近适宜温度,产量越高。

8.2 湿度管理

出菇期间,场地空气相对湿度宜保持在85%~90%,若高于90%易引发烂菇和病害;低于80%则易造成减产,导致栽培效益降低。当子实体幼小时,要少喷水,且不能直接向菇体喷水,否则易引起烂菇。随子实体长大,可适当增加喷水量,但喷水后需及时通风,防止子实体表面积水,导致病害发生。当棚内有平菇发生病害时,可降低空气湿度至80%~85%,以减缓病害蔓延。

8.3 通风管理

出菇期间要注意通风管理,保持场地空气新鲜,二氧化碳浓度不能超过0.1%。随着子实体逐渐增多,要及时增加通风次数和时间,避免通风不足导致出现畸形菇。另外,通风换气与保湿要同时考虑,环境湿度过大时(如喷水后),一定要加强通风,防止发生绿霉污染。

8.4 光照管理

平菇子实体生长需要足够的散射光,出菇环境的光线不宜过暗,否则会影响菇体质量,但也不可过强,一般不超过1500 lx。早秋、春季及冬季利用太阳光增温时,如果光线过强,应减少强光照射时间,或棚内做好遮阴措施,避免光线过强而影响棚内温度及菇体表面湿度。

9 采收

待平菇子实体长到六七成熟,菌盖边缘即将展开时采收,此时菇体韧性强、外观好,经济价值高。采收时可一手按住菇体基部,一手轻轻旋扭采下。

猜你喜欢
棉籽壳装袋玉米芯
新型液动食用菌装袋机的设计要点与应用*
棉籽壳质量对平菇熟料栽培的影响初探
棉籽壳饲用现状研究
白银地区玉米芯金针菇高产栽培技术
板栗的塑料薄膜袋贮藏技术
农科问答
棉籽壳作为绵羊饲料营养特性的研究
得闲爱搓玉米芯
线上称重器给食品装袋带来便捷
食用菌主要原料棉籽壳价格或以稳中震荡波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