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群众文艺创作发展的思考

2023-12-18 01:05林琰
剧影月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群文精品

■林琰

从3000 年前起于民间、塑造了国人精神底色与审美理想的《诗三百》,到不久前热映的寄寓了中国式浪漫的科幻里程碑之作《流浪地球》,文艺作品一直以来都是每个时代自然与社会生活的生动再现,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人民的现实生活和审美取向,缔造并记录着文明的发展与变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文艺精品的创作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在物质条件达到一定丰富程度的情况下,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就将不断增长,势必呼唤更多、更好的文艺精品。群众文艺创作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创作活动,在反映人民心声、书写时代印记、塑造时代精神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群众文艺创作具有人民性,切实反映了每个时代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其主要体现:一是创作主体即为人民群众本身;二是创作内容紧密围绕群众现实生活;三是情感立场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四是借助文学、书画、舞蹈、戏曲等形式多样的艺术形式,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进行传播,从不同维度勾勒了当代人民群众鲜活生动的形象,诉说群众心声,寄托群众期待,成为人民群众抒发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

群众文艺创作具有时代性,烙印下每个时代社会生活与思想状态的特殊印记。战国诸子的百家争鸣,话剧《茶馆》在人物喜哀刻画中反映的时代巨浪,年代剧《人世间》对中国近50 年来发展变化缩影的呈现与纵深思考……这些经典作品形式各异、情感充沛、内涵丰富,是世世代代人民群众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浮沉中所记录下的岁月流变、文化记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人们的情感变化与心灵轨迹,书写了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生生不息的时代史诗。

群众文艺创作具有精神性,为中华民族培心铸魂,为华夏文明赓续传承。文艺精品是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存续与传承无不体现出文艺作品的记录与表达。一方面,群文创作者将其所见所感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作为依托,使其作品成为集中体现东方文化与审美情趣的载体,同时也将他们眼中的世界图景、思想情感乃至人生观、价值观寄寓其中,成为精神力量的物化传递方式。另一方面,各个民族乃至文明也无不从其经典群众文艺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积淀文化传承,最终以其先进文化为引领,形成特有的民族精神与气质,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民群众在融媒体时代的精神文化需求变得日益多元。近年来,文艺市场呈现蓬勃态势,歌舞、戏曲、音乐、影视剧等文艺作品大量涌现。现象级作品《只此青绿》以舞绘就《千里江山图》的宋代美学;红色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用谍战舞台讲述革命故事;古典舞《唐宫夜宴》实力破圈,创新表达,不断激活传统文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文艺创作实际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群众文艺创作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构建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政府对文艺作品生产的鼓励和支持不断加大,加之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客观上带来一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创作门槛一定程度上被人为降低,看似繁荣的文艺市场充斥着不少良莠不齐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导致文艺创作的数量虽逐年递增,但“有高原缺高峰”。快餐式、应景式的作品层出不穷,但真正具有时代意义、深入人心、广为传唱的群众文艺精品力作却少之又少。相较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在基础审美教育、全民艺术普及方面还显得较为薄弱。尤其是国内经济较落后地区,广大群众对文艺作品的感受力、鉴赏力还较为欠缺,艺术视野较为狭窄,文艺素养亟待提高。对于担负着群众文艺创作重要职能的全国各级文化馆(群艺馆),当前不少都存在专业人才配备不够、现有人员专业能力不强、群众文艺创作队伍建设后劲不足等问题,科学培养群文创作人才、激励潜心创作的良好浓厚氛围还没有真正营造起来。快节奏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心态浮躁的弊病。一些创作者对待文艺创作的态度不够诚恳,闭门造车有之,急于求成有之。缺少了对时代的感悟、现实的观察和生活的体会,自然缺乏推陈出新的能力和勇气,灵感的枯竭导致创作者往往依赖于模仿经典,或跟风一时流行,群众文艺作品形式雷同,内容空洞的现象不在少数。人民群众是最伟大的创造者,没有真正做到扎根于群众,不能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当然也就很难创新打造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群众文艺精品力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因此,群众文艺创作首要坚持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群文创作一旦过于沉迷对宏大叙事的概念与主题话语的片面追逐,而脱离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便很容易导致内核空洞、死板生硬。只有真正走进人民生活,体会人民情感,在作品主题的选择和内容的设计上更多关注于广大人民群众真实的生活体验与不同的情感轨迹,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活力的文艺作品。同时,要遵循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群众文艺创作灵感来源于社会生活,但绝不是简单的故事陈述和现象复制,而是基于现实生活,经过观察、体验、分析、凝练、深化、升华等一系列过程的艺术审美再造,是一种承载规律过程的创造性劳动。因此,群众文艺作品的创作者,应充分认识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多花时间和精力去潜心挖掘题材的深刻内涵,运用最恰当的艺术形式与个性化的表达方式,用心、用情打磨出质量精湛的优质文艺作品。一是要全力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继续加大政府部门主导的全社会性的公益艺术普及培训覆盖面,同时进一步开展群众文艺精品展演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景区等活动,着力营造百姓身边常见常新、多元多彩的艺术氛围,不断提升大众审美能力和市民文艺素养,这是群众文艺创作厚积薄发的沉淀和基础。二是提高创作人才队伍的整体素养。人才培养从来就不可能一蹴而就,群文专业创作人才的培养除良好的学校教育背景,更需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打磨。因此,要通过常态化组织开展系统性的业务培训、主题性的创作采风、针对性的研讨座谈等活动,帮助群众文艺创作人才精深专业技能,提升创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推动文艺精品稳定产出。三是要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例如通过设立人才引进专项通道、加大创作项目资金扶持、优先职称评聘等吸引更多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加入群众文艺创作的队伍中来,进一步激发主观动力和创作活力,推动群众文艺创作精品迭出。

创新发展、多措并举提升群文精品影响力,一是丰富创作内核。立意和精神文化内涵是文艺作品的核心,开展区域性群众文艺创作,要深度挖掘包括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特色标识元素,并将其巧妙融入多种形式的作品中,创作出凝聚本土文化基因、展现独特精神文化价值的优秀群众文艺精品,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二是加大赛事引领。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牵头,整合社会资源,通过赛事竞争发掘优秀群文创作者,以赛事评选机制筛选出兼具艺术性、生命力与原创力的群文精品。同时,也为广大文艺创作者提供展示及宣传平台。三是拓宽传播渠道。融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发展热潮为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更多平台与传播渠道。优秀群文作品的传播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在继续扩大线下演出“面对面”传播的基础上,要大胆尝试线上“无限空间”创新多元的表现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平台赋能,进一步扩大作品的知晓率和影响力,不断推动新时期群众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群文精品
大地情深
——河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文艺作品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群文活动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