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价值与振兴路径

2023-12-18 01:05张毅
剧影月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陪伴美育家庭

■张毅

近年来,由于国家层面对美育高度重视,现在正是建立家庭艺术陪伴的最佳时期。如果仅将美育教育寄托于学校或者各种培训机构,那么这效果也只是生产线训练的结果,并不能实现发展美育教育的任务: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使其具有发现美、理解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审美观,提高孩子内在的美和外在的美的协调统一。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丰子恺一直呼吁家长要参与儿童成长的艺术培育,正是因为美和艺术的教育融入家庭生活,才更能打动人的情感。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强调要通过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教育是为艺术所铺垫,艺术培养应该在艺术体验中去完成,应该如何引导孩子的艺术爱好、培养艺术欣赏、融入艺术体验,应该成为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艺术培养涉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公共教育等多方面。家庭中的艺术体验对美育的重要性,也许是最容易忽视的。家庭艺术培养虽存在隔代关系,如今国内在许多儿童成长中陪伴最多的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但我认为父母应该被唤醒,亲子陪伴的教育意义更重要体现在艺术上,儿童的成长不应该只是衣食住行的照顾,早期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是成长阶段的食物满足,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也会包含艺术陪伴。

一、艺术振兴背景

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关键在人。而人的素养源于教育,源于文化艺术的润物细无声。“一带一路,教育先行。”美育是美感的教育培养,同时也是情操培养和心灵教育。当前,艺术教育在“一带一路”的大格局下,产生了一些新的特质,艺术教育应该要找对方向,以“一带一路”为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指明灯。艺术的教育最重要的关注点,是通过艺术和文化让人能够“各美其美”和“美人之美”,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艺术承载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

在“一带一路”打造教育共同体的背景下,中国教育必须培养出更多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底蕴的艺术人才。培养艺术作为美感意识形态对国家社会氛围的作用,注重艺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同时需要对外来文化艺术的学习和借鉴。

(一)艺术之源

艺术起源,在艺术研究中最为深奥、复杂、神秘,在各个国家最各持一端的是问题之一。从西方学界对艺术起源的观点看,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壁画中,记载说是完全与审美无关,存在着功利价值,即为“巫术动机”,原始部落试图通过巫术保证狩猎的成功,这就是西方艺术源的“巫术说”,重点在于说明人类的艺术活动起源于巫术,人类以艺术的形式承载精神的追求。中国古代有考据溯源的传统,中国古代的艺术研究特别是文学研究应该说是比较发达的,但没有艺术起源的这一课题,比较早的著作有《山海经·大荒》。

(二)艺术之路

艺术的发展之路,无论是非洲岩洞艺术,还是法国19 世纪的野兽派和现代波普艺术,每个不同时期的艺术都有他们的特点。各时代的艺术家或更准确地说是时代的艺术发展道路,都有被感染和发展的艺术形式,是在日常生活、世间万物、艺术作品中体会美感、情感和趣味的艺术内容。

从四季更替、自然美景、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好,是家长陪伴孩子成长之路的重要的艺术养成方式。对于孩子来说:拥有捕捉美和感受美的能力是父母更能引导其获得的,而对乐观性格的养成,父母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基于中国的国情,我们不能去复制他国的育儿方式,但应该看清教育的主导作用,在应对未来漫长而且充满挑战的人生道路时,孩子也会因为父母的陪伴而更加从容、淡定。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专注力不够,静不下心来学习,那就从孩子最感兴趣的艺术培养开始,孩子能够在艺术活动中做到全神贯注,并且产生心流体验,比如,认真的画一幅画、做一个手工等,这都是父母陪伴下的优势,而在由祖辈占儿童成长主导的家庭中,我国的大部分家庭的祖辈经历过革命的艰辛,甚至是从温饱都很难满足的时代走过来的,这就导致了祖辈对孩子的成长中主要关注的是解决孩子的衣食住行的问题,而在文化教育或艺术教育上,可能体现出最大的付出是陪伴孙辈上培训班。艺术的培养道路上,父母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艺术之境

在谈到艺术之境,即是艺术的环境氛围。儿童成长的环境氛围,不仅仅是室内设计或是建筑设计,而是家庭成员在共有的一个空间里,有机地生活,借用合理的陈设,达到的一种和谐美好的状态。在这样的氛围,父母可以融入孩子的学习过程,孩子可以参与到父母的日常习惯中。这便是我一直提到的父母的陪伴意义,可以是学习陪伴、生活陪伴、艺术陪伴,然而在艺术陪伴上父母需要付出的会更多一些。除了要像家庭作业那样监督孩子的完成效果,甚至还有父母的共同学习、讨论、实践的成长经历,都说“有了孩子以后,是父母的第二次成长机会”,这个机会我认为是对艺术的环境氛围的创造。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不能像文艺复兴的发源地那样,散步就能听到一场浪漫的街头音乐会;随时免费地参观圣母百花大教堂和收藏了无数名画的博物馆;也没有一个愿意无私做艺术慈善的美第奇家族,能尽力做到的是在孩子成长的这重要10年里,陪伴共同营造一个艺术的氛围,这同样能够应用到文化的学习。

二、亲子艺术陪伴的意义

《人民日报》曾经有一篇报道说,“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无论父母挣多少钱,取得多大的荣誉,都比不上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的荣光。”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影响,从来不是在于父母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挣了多少钱。亲子陪伴重视的是有效陪伴,不敷衍,不走形式,是陪伴孩子度过一段难忘又快乐的童年时光。

在琼·B.柯斯特所写的《成长中的艺术家》中,“艺术是儿童的第一语言。最初他们还不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构想这个世界,但他们早已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展示对世界的认识:通过对身体创造性的探索,通过对艺术材料和工具的使用,通过艺术环境的熏陶。”艺术的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应该是感受和传承的作用,同时艺术促进思维的发展,所谓的艺术家庭氛围,不能完全否认祖辈生活的氛围中没有,但这部分少之又少,即使祖辈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或文化教育,也一样不能逃离“隔代鸿沟”。这不是说祖辈的能力不够,而是体力、理念、关注点等与时代发展的“不平衡”,父母能及时得到优秀教育方法,并做到相对和谐的调整,而祖辈很难舍弃他们的养育观。

(一)艺术谁“教”

说到艺术培养,前面已经探讨了,艺术培养,不是家长寻得一名大师(音乐、舞蹈、戏剧等),然后让孩子每周按时上课。那应该怎样做好这件事呢?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父母需要做好的首先是回答孩子的问题要经过查证和认真的思考;还要满足孩子想要尝试的,即使父母觉得不能忍受;最难做到的是生活的设计和陪伴。曾经在意大利的一个展览馆,看到让我很羡慕的一对父女,一位父亲和他四五岁的女儿紧靠着坐在展厅中间的休息凳上,父亲靠近着女儿的头,一手指着正前方的画,很小声,但能确定父亲一定是在给女儿解说着这幅画。也许这位父亲就是一位画家,他可以陪女儿看展,并能道出其意,但一次在某网络平台上我也看到一位父亲因为假期要带孩子到外地旅游,他写了一篇自己做的笔记分享,内容包括了他们旅游地的历史、名人、文化、艺术特色等,这让我又回想起当时在意大利展览馆看到的父女,也许父亲也不是画家、艺术家,而是在出发前做好了“准备”。

所以,关于艺术谁“教”这个问题,我认为是父母的生活中的有“准备”的陪伴,会比按时将孩子送到培训班的效果更好,“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生活陪伴中习得的修养才能深入言行举止,得益于未来。至于要细化到如何“准备”,我想这应该像创作一样,不能效仿,可以借鉴参考,不同的家庭情况,便应有不同的艺术氛围。这相同的效果会是,当父母决心要为孩子艺术成长付出时,父母便不会再有推不开的应酬,也便不会再有需要加班的工作,至少会少一些,我自己便是为保证周末对孩子的陪伴时间,在工作安排上,几乎是很紧凑的时间管理,这也算是自我比较满意的,工作、家庭、孩子几乎没有让我觉得很凌乱,希望下一篇可以分享我在照顾工作、生活、孩子上的一些细节。

(二)艺术谁“学”

我想说,在艺术陪伴中,谁是学习的受益者呢?正如《礼记·学记》中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习的对象只是孩子吗?不然,在因为过去的时代原因,我国大部分家庭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艰辛,导致很少有家庭保持着书香弥漫,而如今我们意识到了家庭艺术氛围的重要性,即便是学习创造,也该先唤起以一部分父母先行。“行”是要先学,先了解,先懂得,然后再以各种形式将信息传输给孩子,那么学到的便不只是孩子了。

(三)艺术从什么时候开始

没有一个孩子出生就是画家、书法家、音乐家,但是每个婴儿都肯定具备成为艺术家的潜力。要说到具体开始培养时间,不过是一些数据上的体现而已,或者说学习可以考虑开始的时间,毕竟孩子的不同发育时间能接受的训练程度是不一样的,但是艺术的培养却不同于科学知识的学习,这是一种来自书本、融于生活、现于个人的内涵。可以是孩子还不能发出准确的音之前开始的音乐的陪伴,或者是开始区分颜色时便展示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也要不断地填充更多的信息。开始没有时间,从突然被唤醒的时候开始,也许这是孩子已经6岁、7岁,但一定可以对他未来的生活产生不小的影响。

猜你喜欢
陪伴美育家庭
陪伴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家庭“煮”夫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恋练有词
美育教师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