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美学思想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影响

2023-12-18 01:05韩宏斌王喜喜孙雯
剧影月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写实主义徐悲鸿中西

■韩宏斌 王喜喜 孙雯

徐悲鸿具有两次出国留学经历。第一段留学经历是在1917年,徐悲鸿远赴日本进行半年时间考察和学习。在此过程中,他虚心向日本艺术家请教,刻苦钻研,了解到日本画家们的创作精髓与理论成果后,立志回国振兴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美术文化。在日本学习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半年,这半年的时间形成了徐悲鸿以写实派改良中国画的艺术雏形,初步形成了徐悲鸿美学思想。1918年,徐悲鸿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致辞中表达了他艺术追求的新方向:“中国的美术界已经消沉到了极点,是因为很多不足以称之为美术的元素被误称为美术,并且大多数人视为正常之态,国人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今后我们的画法研究会应当率先让中国美术步入正轨,希望将来能多培养出一些纠正和振兴美术界和教育界的人才。”[1]1919年,徐悲鸿作为中国公派留学美术第一人,从西方带来的写实主义影响了中国美术的前进方向。徐悲鸿心怀振兴中国美术教育界的心愿,又开始了八年艰苦的留法生涯。在法国巴黎学院学习期间,徐悲鸿虚心请教艺术家们,一心向学,孜孜不倦。他受到法国写实主义的影响,学习了写实技巧与写实的观念。另外,巴黎美术学院在当时已经形成了科学规范化的教学程式,强调绘画是一门科学,并制定了详尽的绘画步骤。法国巴黎学院浓厚的美术氛围陶冶,为后期徐悲鸿美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蔡元培先生的主导与支持下,法国留学归来后,徐悲鸿就职于国立中央大学。当时执教西画教学课程,这也是他教育生涯的开端,同样也是美学思想正式形成的标志。因为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交流开放程度,以及思想开放程度的限制,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多数并没有利用开阔的视野认识专业领域。于是,徐悲鸿借助留学时的知识与经验,将西画和西方美术的体系引进教学之中。同时,在教学工作中融入艺术创作的理念,主张革新,反对守旧。提倡写实主义的教育原则,提出了美术教学《新七法》,并着重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2]他认为素描是一种艺术科学,能够写实地反映客观真实事物,为科学主义理念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徐悲鸿的美学思想

第一,科学主义的理性精神。留学归来后,徐悲鸿怀着一腔抱负,将他的学识与艺术主张,播撒在祖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徐悲鸿深受西方民主科学与求真务实的影响,坚持科教救国的理念。他在美术教育体系中指出:“美术学习者要有钻研科学的精神,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并对观察的物象进行及时的理解和感悟,深入其中,创作出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3]1948年,徐悲鸿为文金扬的《学美术教材及教学法》写序时指出:“绘画除了造型之训练有赖于科学,画面构成之和谐同样有赖于科学,艺术与科学虽是两事,但艺术知识初步之获得,仍须依赖科学。”[4]从中体现出徐悲鸿主张绘画除了造型训练有赖于科学,和谐的画面构图,同样有赖于科学。另外,对学生的专业水平提出了相应要求,要求学生在科学文化知识上达到标准,注重全方面发展,使中国美术教育闭门自修的传统模式稍加改变,使单一的传统美术教育模式得以多元化,也为中外美术教育模式的融合夯实了坚实基础。徐悲鸿崇尚的科学主义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美术教育所需要的,符合社会需求。他独具匠心的科学主义理念为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他付出的努力对振兴中国现代美术事业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对于当代的美术教育仍然有着指引作用,是中国美术教育史的重要财富。

第二,写实主义的教育理念。徐悲鸿在法国八年的刻苦学习,掌握了西方学院派的写实技巧与方法。徐悲鸿开始艺术创作时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主义的理性精神有力地支撑了写实主义。其作品创作也受到了当时新思想的影响,融合了这一时期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徐悲鸿在《悲鸿自传》中谈道:“吾爱画入骨,以爱画故学画,一九二七年秋返国,倡写实主义,为求真之运动,抨击欧洲人豁人耳目之牟利主义。主张中西分璧,时国人徒知中西合瓦。”[5]这也表明,徐悲鸿倡导的写实主义与当时社会背景及时代条件下崇尚科学与民主的精神有关。他认为写实应该形象生动地表现社会与生活中的人或事,使大众接受。另外,徐悲鸿写实主义美术教育理念使美术课程更加多样化,能够让学生较为广泛地了解美术相关的知识。例如,在美术课程中加入素描课、人体课、透视课等多种西方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中国美术文化的同时,能够去了解西方的美术历史,进而了解中西美术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将其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有目的的筛选和发挥,为学生创作做到融会贯通提供可能性。从美术教学方式来看,由从前的院体式转变为学院派教学,使其更加具有科学性,促进了我国教育形式的转型。徐悲鸿将西方的教学制度与教学理念引入中国学院教育,并积极实施,使中国的美术教育模式不再是传统的师徒教授的教育方式,为中国传统绘画注入新的绘画方式与方法,并使其具有一定的现代艺术感。

二、徐悲鸿美学思想对当代美术教育影响

第一,形成科学程式的绘画步骤。20 世纪初期,中国近代美学教育逐渐创造出一个崭新的时代,美育不仅是思想上的提出,而是落实到了学校教育上。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美育提倡者和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美术教育家实践者,通过建立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建立以培养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美学和艺术人才为目的的艺术教育体制,构建科学系统的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涵盖并吸纳了海内外优秀的艺术风格和教育方法。徐悲鸿借鉴了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课程设置: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临摹教授所提供的作品;中间阶段的学生画石膏像;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对模特进行写生。徐悲鸿对少年该如何进行绘画的训练也给出了科学的方法:“少年应该先学透视,再学习万物的比例,而后临摹名家的作品,借以养成画好人体各部分的习惯。再继之以自然作品的临摹,以巩固所学的课业。经常观摩各大师的作品。”这一科学的绘画步骤,被现今中小学美术绘画时也在沿用。在当今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制定相应的三维教学目标,在绘画创作中,采用科学的绘画步骤,让学生感受美术的魅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与审美判断能力。

第二,坚持写实主义的教学原则。徐悲鸿在美术教育实践中,通过写实主义美术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所创作的绘画作品,无论是从形象还是内容方面,大多接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这样的艺术作品容易被大众欣赏、理解与接受,进而提升全民的审美素养。随着全民审美水平与素养的提高,那些“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笔下的绘画作品,也就能够被大众更好地欣赏与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徐悲鸿写实主义美术教育思想在当代也具有其可取之处,将其可取之处做进一步的发展和吸收,运用到当代美术教育中,从而促进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教师自身的美术教育思想影响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对徐悲鸿写实主义教学原则的了解,核心素养在徐悲鸿的教学体系中都有体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写实主义的教学原则,将核心素养贯穿到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这堂课的重点内容。根据课堂教学重点,布置课堂“创意实践”活动。其次,利用写实主义的教学原则指导学生完成一幅带有个人情感“美术表现”的作品,利用互评的方式让其他同学运用“图像识读”功能,进行“审美判断”。在写实主义教学原则指导下完成的作品更容易表现主体题材,能够使观者比较准确、迅速地对其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判断。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理解”,是对课堂过程中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的升华。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能够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理解美术作品,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独特艺术魅力,坚定文化自信,欣赏世界多元美术文化。

第三,强调中西融合的教学体系。随着时代不断地前进与发展,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西方的现代艺术潮流,徐悲鸿提出中西融合的美术理念。中西融合,是指将西方美术教育模式、方式方法与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一同纳入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徐悲鸿以中央大学艺术系为中西融合的教学基地,将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移植到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其独特的中西融合美术教育管理理念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方面,初步形成其特色的中西融合的教学体系。在政治经济文化越来越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要积极吸纳徐悲鸿美术教育理念的精华,尤其是在当下依然具有活力的成分,以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推动当代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发展。新课标要求中小学生不仅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拓宽视野,了解西方国家优秀的美术资源。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体系中,注重中西融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利用互联网,广泛收集资料,适当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西方美术知识,采用中西方知识内容对比的形式讲解,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不同文化思想的碰撞,感受多元化的美术知识,为中外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可能性。

徐悲鸿主张“中西融合,兼收并蓄”,促进了中西方美术教学思想的融合。科学主义的理性精神让写实主义美术创作符合中国的社会现实与时代的需求,不仅推动了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发展,对当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引作用,为当代中国的美术教育学科建设以及美术教学改革带来启发与借鉴,从而让中国美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写实主义徐悲鸿中西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日本写实主义的旗手圆山应举
《拉奥孔》中“诗画异质”论折射的西方写实主义传统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杨飞云与古典写实主义
电视剧《徐悲鸿》精彩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