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与艺术理论协同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2023-12-18 01:05王敏洁
剧影月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概论情怀艺术家

■王敏洁

艺术概论作为高校艺术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所学内容将指导和影响学生今后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教育领域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探索创新的新兴事物。教育部在2017年12月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然而,课程思政如何与各门课程有机融合,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同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思想政治素养,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课程思政融入艺术概论课程的理念与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融入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实现立德与树人的统一。具体要做到:第一,因事而化,在具体可感的艺术作品解读中实现思想引领。艺术学概论主要研究各门艺术中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理论规律,涵盖各艺术种类的艺术史和艺术批评,这些内容都离不开具体的艺术作品。在授课过程中,选取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讴歌祖国和人民,有筋骨、有温度的优秀艺术作品作为典型案例予以重点解读,用榜样的力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讲好故事中实现思想引领,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唤起学生的价值认同。第二,因时而进,在与时俱进的艺术理论学习中适应时代要求。因时而进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深刻概括。在教学过程中,要紧跟时代发展进路,将最新的理论成果结合到课堂教学中。例如,随着时代的前进,在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中国化方面,经历了从毛泽东文艺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更是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也为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提供了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2014 年5 月4 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学力量推动。”艺术家应特别重视对于哲学、历史和文学知识的学习,此外,也应具备一定的现代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学、心理学、法学、美学知识等。人文精神是人文修养的核心,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各民族普遍坚持的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第三,因势而新,在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学精神中坚定文化自信。在提倡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新形势下,针对学生只知达·芬奇、梵高、莫奈等外国艺术家及作品,而对中国优秀艺术家及作品却知之甚少的情况,加强中国艺术理论、艺术史的内容,增强学生对中华艺术的认同;运用中国历朝历代的诗论、词论、画论、书论、文论、乐论等传统艺术的理论结晶去分析和阐释艺术现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艺术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

第一,注重思政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的自然契合。教学内容是一门课程的灵魂,优质的内容能够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真正做到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深入研究艺术概论课程中隐含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和人文精神等要素,打通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自然融合的渠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

第二,采用基于SPOC 的混合教学模式。SPOC 是在MOOC大规模在线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线上数字化资源平台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对学生人数、身份进行限制的小规模在线课程。艺术体系庞杂,涉及的理论众多,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不计其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打破传统单一授课模式的约束,合理利用数字化资源平台拓宽课堂的广度,挖掘出学生的专业学习潜能。比如:首先,利用线上平台开展课前导学。利用线上平台布置课前任务,使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相关的背景知识,明确重难点,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以便师生能更高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会涉及的一些古代典籍,学生对有些文言文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将典籍的背景、译文上传到线上平台,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利用线上平台支持课中研学。在线下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平台开展师生实时互动,例如将本节课的教学PPT上传至平台,在平台上投放随堂测试、投票、讨论等,确保线下课堂理论学习的有效性。同时,线上平台可以将学生的课前学习数据化,便于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困惑点。最后,利用线上平台进行课后拓学。中外艺术理论都源远流长、成果丰富,都有着无数著名的艺术家和享誉世界的艺术品。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媒介变革也促使当代各门类艺术在内容、形式和审美特征上不断发展变化。这些都决定了学生仅靠有限的线下课堂教学难以深入地掌握艺术理论,在线上平台上传参考材料,可以使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广泛涉猎相关理论,拓宽知识面,做到广纳百川、融会贯通。

第三,构建全过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塑造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更为注重潜移默化。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评价结合数字化资源平台后期数据,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参与线上学习和线下课堂的表现等开展量化研究作为直接标准。另外可以使用问卷和访谈等方法,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作为间接标准,构建全过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三、艺术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艺术概论课程选用的是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艺术学概论》。下面是以该教材第三章第一节中的一个知识点——“艺术家的人文修养”进行的教学设计。这个章节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需要具备的艺术家应具备的人文修养。该章节知识点与能力目标是掌握艺术创作主体应具备的人文修养的核心。主要针对培养学生问题的思考、辨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具备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艺术作品的能力。思政目标是明确合格的艺术家应承担的使命与责任,并在将来的工作中,可以成为一个合格艺术家、设计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难点是培养学生需要具备的艺术家的人文情怀。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和艺术理论来讲授和讨论,使学生明确自身作为未来的艺术家或设计师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课前准备,通过学习通、数字化教学平台上传《愚公移山》全文,并组织学生就《愚公移山》的寓意、精神进行线上讨论。然后通过课程导入,将诗人陆游晚年曾为其子陆遹赋诗一首传授创作秘籍,其中有这样两句:“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揭示了艺术创作的一个普遍规律:艺术家应在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上下功夫。在课程讲授时,要重点强调人文修养的重要性,其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是其核心,人文知识是人文修养的基础。为加强互动,可以植入启发式提问,比如人文知识的主要构成都包括什么?或者说哪些知识属于人文知识?然后布置学生回答这些知识。

然后,通过案例,告知学生怎么样把人文素养融入我们的艺术创作。比如,鉴赏毕加索的经典艺术作品《格尔尼卡》,该作品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创作背景是1937年4月26日,德国空军对西班牙北部重镇格尔尼卡进行了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毕加索以这一事件作为题材创作了油画《格尔尼卡》,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抗议和对死者的哀悼。作品采用了单纯的黑、白、灰三色为主色调,渲染了阴郁的悲剧气氛,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惨痛灾难。相互重叠、扭曲的图像描绘了强烈的痛苦、恐惧、悲哀、挣扎和绝望,给人以强而直观的视觉冲击。这是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得出结论,经典作品得以出现并世代流传的奥秘之一,都在于艺术家精准把握了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怀是人文修养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以什么样的情感、情怀去从事艺术创作,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的品位、品质、品格。比如,鉴赏徐悲鸿的经典艺术作品赏析《愚公移山》,可以结合课前在数字化资源平台上对愚公移山精神的讨论,体会绘画作品《愚公移山》体现了艺术家的什么精神和情怀?作品的创作背景是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徐悲鸿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创作了油画作品《愚公移山》。该作品描绘了愚公率众人开山挖路的劳动场面,画中人物各司其职,同时又协同劳作。在创作手法上,中西合璧,既有中国画线条的白描勾勒,又有油画透视关系和明暗效果的体现。徐悲鸿通过一幅人物群像体现了人们众志成城的决心和“人心齐泰山移”的坚定信念。《愚公移山》这幅作品体现了徐悲鸿崇高的爱国情怀,树立了文化抗战的典范。人文情怀应该成为艺术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有机构成。艺术类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艺术家或设计师应该明确自身应该承担的使命与责任,“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四、结语

艺术概论作为艺术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所学内容将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通过艺术概论课程思政建设,在艺术概论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培育学生的民族情怀和文化自信,既能突破艺术概论课程只注重专业理论的局限性,也能够解决单纯思政教育过于枯燥的劣势,从而拓宽和延伸艺术概论课程的内容,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最终实现思政教育与艺术理论培养协同协作、同向同行,有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概论情怀艺术家
青铜器辨伪概论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
“五老”情怀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