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济南似被前缘注

2023-12-19 03:41张智辉
走向世界 2023年46期
关键词:密州刻石苏辙

张智辉

“应似飞鸿踏雪泥”,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苏轼以六十六岁人生谢幕。“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的苏轼,冥冥中缘结济南,且留下诸多诗文佳话。《济南通史宋金元卷》记载:“到神宗熙宁时,苏辙出任齐州掌书记,苏轼则知密州,并两次经过济南。”

宋熙宁十年(1077)二月初一这天,位于济南王舍人庄的张掞(字文裕)故宅格外热闹,大文豪苏轼来到府上拜谒,写下《张文裕挽词》:“高才本出朝廷右,能事空推德业余。每见便闻曹植句,至今传宝魏华书。济南名士新凋丧,剑外生祠已洁除。欲寄西风两行泪,依然乔木郑公庐。”并留下了“读书堂”墨宝。

张掞,齐州历城人,进士出身,是北宋时期历事三朝的重臣。此时,张掞已故三年。“读书堂”三字,既是对张氏一门重德行精学问的赞许,也饱含着对故友后人的殷切期望。苏轼文章书法名倾朝野,能得到他的题字,是一件难得的事,张掞后人珍而宝之,不久后即刻石为碑。有文史专家推测,张家此时当有一读书学习的堂所,苏轼故而题此三字。

金元文学家元好问见过此碑,他在《济南行记》中记载:“绣江留五日而还,道出王舍人庄,道南有仁宗时侍从龙图张侍郎‘读书堂’三字,东坡所书。”后来,该碑不知何故被埋入地下。明万历初年,村民在修房挖宅基的时候复将其挖出,后被运往历城县学文庙。

该碑后亡佚。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读书堂 ”三字,是不知拓于何时的拓片。

千年文豪题字王舍人,人们不禁要问——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史料可考,此时正值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春,苏轼卸任密州(山东诸城)太守,转徙徐州,路经济南。

苏轼任职密州缘起兄弟之情。苏辙在《超然台记叙》中写道:“子瞻(苏轼字子瞻)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

1073年,苏辙“闻济南多甘泉,流水被道”,自请而来,任齐州(济南)掌书记。为了离苏辙更近一点,苏轼“抛弃”了湖山秀丽的杭州,于1074年底来到密州任职。但是到了密州,兄弟二人却仍然不能相见。

丙辰(1076年)中秋,苏轼和苏辙已经离别6年之久了。“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一轮明月,苏轼写下了千古第一中秋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兼怀子由”。

怀着重逢的祈愿,苏轼首次来到济南。

老城墙外,马蹄嗒嗒,雪地泥泞。苏轼远远望见了三个侄儿恭立雪中,翘首企盼伯父的到来。“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我时移守古河东,酒肉淋漓浑舍喜。”多年后,他回忆当年赴济场景,字里行间尽是满满的喜悦和感动。

圆缺皆是缘。苏轼这次济南行,有遗憾也有惊喜。苏辙恰好进京述职不在济南,少了一次文坛兄弟“双星会”。时任齐州知州的李常(字公择,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舅父),是苏轼故友。在此期间,李常陪苏轼赏槛泉(趵突泉)、游龙山,即景赋诗,互為唱和,行程满满。

槛泉有缘,苏子大驾光临。苏轼在李常等人的陪同下游览槛泉,观赏了槛泉旁的梅花,并“写枯木一枝于槛泉亭之壁”(见《济南金石志》卷四)。

对这“枯木一枝”的解读,众说纷纭。有“题字说”,还有“画画说”。原记载在《禹城县志》中,后收入乾隆《历城县志》的说法是:北宋时槛泉位于寺丞刘诏家庭院内。熙宁十年苏轼游槛泉在墙壁上写下“枯木一枝”四字,后来刘诏让人刻石。此石刻后来辗转到了禹城文庙中,因前来求字或摩拓的人太多,当地官吏怕得罪人,索性把刻石扔进井中,碎为数块。再后来,有人捞出碎石比着笔迹制成木版,可字迹却失去神韵。

“更忆槛泉亭,插花云髻重。萧然卧灊麓,愁听春禽哢。”对这次客居济南期间的槛泉之游,苏轼印象极深,并追忆与李常诗文往来之趣:“忽见早梅花,不饮但孤讽。诗成独寄我,字字愈头痛。”

“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断肠声。”此行,苏轼还在好友的陪同下策马畅游龙山(章丘),欣然写下《答李公择》。雪后初霁,春光正好,心情豁然开朗。“马足轻”应脱胎于王维“雪尽马蹄轻”,与“雪初晴”相照应,即景即事,借物写人。后两句温馨中有戏谑,以“请客对主”的巧妙技法,道出与老友的惜别离,情趣盎然。

苏轼回忆抵达济南时的窘态,“敝裘羸马古河滨,野阔天低糁玉尘。自笑餐毡典属国,来看换酒谪仙人。宦游到处身如寄,农事何时手自亲。剩作新诗与君和,莫因风雨废鸣晨。”(《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裹着破毡,骑着瘦马,忍不住想起了在北海渴饮雪、饥吞毡的苏武前辈。他慨叹宦海沉浮,与老友互诉衷肠。

“夜拥笙歌霅水滨,回头乐事总成尘。今年送汝作太守,到处逢君是主人。聚散细思都是梦,身名渐觉两非亲。相从继烛何须问,蝙蝠飞时日正晨。”往事不堪回首,聚散皆是梦。

透过这珍贵的诗文,可以略略感受946年前济南那个空气里都弥漫着诗意的春天。名满天下的苏轼,所到之处皆诗意。

苏轼首次来济,盘桓一月有余,缘分再续已是10年之后。

元丰八年(1085)六月,苏轼奉旨知登州(治所在今蓬莱市)军州事,再次踏上了齐鲁大地,并于十月十五抵达登州任所。谁知朝廷政局多变,改革派与保守派轮番上台,受其影响,任命朝令夕改。仅在5天之后,苏轼又接到了要他进京担任礼部员外郎的任命。

于是,他只好于当年11月初匆匆地离开了登州,赶赴汴京(即今河南开封)。机缘巧合,在赴京途中,苏轼第二次来到了济南。

这次仍为过客,行色匆匆,但有备而来,不顾旅途疲惫,马不停蹄,城西拜佛,城东访友,兴致勃勃。

12月路经长清县时,吸引了众多“苏粉”追捧。长清县真相院(位于长清老城区西北隅)住持法泰是其中一位,他诚邀苏轼到真相寺一叙。当苏轼得知法泰所建十三层砖塔(名全阳塔,今已不存)未有葬物,便想将苏辙所藏的释迦舍利捐献出来,为已过世的父母祈求“冥福”。法泰听后当然是求之不得,只是当时苏轼急急赶赴京师上任,并未留一物。

这位法泰是个行动派,第2年就赴京师找苏轼拜请舍利,并请苏轼撰写塔铭。出于对佛的虔诚和对父母的敬重,苏轼一改往日的随意洒脱,郑重其事地写下了《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叙)》,然后又赠法泰“金一两,银六两,使归求之众人,以具棺槨”。元祐二年(1087),法泰又将东坡书迹刻勒于石。

该刻石于1965年在全阳塔地宫中出土,现被长清区博物馆珍藏。从保存的碑刻看,书刻精湛,用笔丰腴跌宕,结体天真烂漫,字字神完气足,如珠似玑,堪为苏轼书中逸品。

法泰去世后,真相院的继任住持文海于宣和三年(1121)也据东坡书迹刻石一块,这块刻石现亦存于长清区博物馆。只是由于历代摩拓过多,其形神俱逊于法泰刻石。因有复刻,故市场所见拓片有两种。

苏轼此行再到章丘龙山镇看望时任龙山监镇的宋宝国。这位宋宝国颇受王安石器重,当时宋宝国把王安石所书的一卷《华严经解》给苏轼看,并请苏轼为之作跋。苏轼因此作了《跋王氏华严经解》一文。

苏轼缘结济南,有师生缘亦有“同事缘”。《宋史》和《济南通史宋金元卷》记载: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格非为章丘明水镇人。双方建立了密切的师生之谊,元丰六年(1083),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李格非前往拜访,苏轼惊喜交加,大为感动。这李格非即是李清照的父亲。

苏轼在任密州太守时,章丘人刘庭式也在此任职。二人配合默契关系甚洽,苏轼曾写《书刘庭式事》赞颂刘庭式中进士后不弃盲女与之白头偕老,这一经典爱情故事被传为美谈。

苏轼问刘庭式:“哀生于爱,爱生于色。子娶盲女,与之偕老,义也。爱从何生,哀从何出乎?”刘庭式回答说:“只是因为我知道死去的是我的结发妻子而已,她有目是我的妻子,无目也是我的妻子啊!如果我因她容貌俊美才生爱恋之意,因对她有爱恋之意才生哀痛之情,那么随着她逐渐变得年老色衰,我对她的爱恋之意就会越来越少,她死后也就不会有哀痛之情了。如果那样的话,那些站在大街上挥舞衣袖、用眼神挑逗男人、卖弄风流的女人,岂不是都可以娶作妻室了吗?”苏轼听了刘庭式的这番话后,至为感动。

苏轼一生如雷似风,少年及第,名动朝野,乌台诗案,大难不死,仕途蹭蹬,宦海游历“黄州惠州儋州”。其实又何止于此,还有“密州徐州齐州”。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弥留之际,仍不忘与好友互怼“西方不无,着力即差。”

苏子之于济南,何曾是过客,仿佛有一根红线相牵,折折叠叠,有缘有分。

Su Shi at age of 66 during the Emperor Huizong’s region in 1101. Su Shi, whose poetic achievement was unparalleled in the circle, had a much-told story of developing a liking for Jinan.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document, Su Shi visited Jinan twice when he took up the post of chief of Mi Prefecture. To some extent, Su Shi had a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with Jinan.

猜你喜欢
密州刻石苏辙
孟子何以行此:苏辙之问与宋代治道之争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密州在哪
苏轼密州诗文研究的新成果
——评《苏轼密州诗文编年》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
浅谈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
元氏所出十六国后赵时期界封刻石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