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接触用竹制品抑菌防腐剂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3-12-19 06:44王凤钟永生冷磊赵潭马熙雅
绿色包装 2023年11期
关键词:竹制品抑菌剂质谱法

王凤,钟永生,冷磊,赵潭,马熙雅

(江西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工业产品检验检测院,江西 南昌 330052)

在崇尚“低碳生活、绿色环保”的消费环境下,食品接触用竹制品,如一次性餐具竹筷、勺、牙签,厨房用具竹砧板、蒸笼、碗、锅铲等,由于天然绿色、外形美观、质地细腻柔和、使用轻便环保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无论是饭店、餐厅、烧烤店、路边摊、居民家庭等场所都能随处可见,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一次性竹筷需求量达400 亿双[4]。

由于我国竹制品标准体系尚不完善,食品接触用竹制品也暂未纳入生产许可管理范畴,相关产品行业准入门槛比较低。食品接触用竹制品生产环境、加工运输过程条件不当,会使得竹制食品相关产品容易发生霉变、滋生细菌,从而影响产品品质,危害消费者健康[5]。另外,部分生产企业由于质量意识薄弱,为避免竹制产品霉变,采用廉价的化学防腐处理,如采用了大量的含硫漂煮剂、噻苯咪唑、邻苯基苯酚、联苯、抑霉唑及其他新型抑菌防腐剂[6,7]。残留的杀菌剂随着使用过程会迁移到食品中,过量的话会对人体有致癌性和致畸性,会对人体肝脏和肾脏造成损伤[8]。近年来,“毒筷子”“霉筷子”等事件时有报道。由此引发的健康安全问题受到大众消费者和网民的普遍关注。

1 相关技术标准及限量要求

目前我国涉及食品接触用竹制品的标准有:国家强制性标准GB 4806.1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竹木材料及制品》[9],规定了残留物噻菌灵(TBZ)、邻苯基苯酚(OPP)、联苯(DP)、抑霉唑(IMZ)的检验方法,其最大限量分别为1.2 mg/kg、4.8 mg/kg、0.6 mg/kg 和0.4 mg/kg;国家标准GB/T 19790.2-2005《一次性筷子 第2 部分:竹筷》[10],规定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TBZ、OPP、DP、IMZ,其限量值均不高于10 mg/kg,TBZ、OPP 和DP 的测定低限为1.0 mg/kg,抑霉唑的测定低限为5.0 mg/kg;团体标准T/ZZB 0346-2018《工艺竹木筷》[11],规定了残留物TBZ、OPP、DP、IMZ 不得检出;行业标准SN/T 2595-2010《食品接触材料检验规程软木、木、竹制品类》[12],规定了残留物TBZ、IMZ、OPP、DP 的最大残留量为10 mg/kg,软木塞和其它软木、木、竹制品中五氯苯酚(PCP)最大残留量为0.15 mg/kg。

由此可知,我国食品接触用竹制品的现行标准中仅对OPP、TBZ、IMZ、DP 和PCP 五种常见的抑菌防霉剂提出了限量要求。其他一些抑菌防腐防霉剂,如多菌灵、丙环唑、戊唑醇、环唑醇、异噻唑啉酮、腈菌唑、烯唑醇、富马酸二甲酯、纳他霉素、苯噻氰、百菌清等,因具有高效广谱杀菌抑霉的效果,也被广泛应用于采摘后水果、蔬菜保鲜、竹制餐具防腐加工中[13],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检测标准。随着这些新型抑菌防腐剂的使用,现有标准已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该领域成为监控漏洞。

2 我国食品接触用竹制品抑菌防腐剂的检测方法

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高压下的液体为流动相,并采用高效固定相的柱色谱分离技术。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相比,HPLC 具有高速、高效、高灵敏度、高自动化的特点,是对高沸点、热不稳定有机物及生化试样的高效分离分析方法。

何淑娟等[14]建立了HPLC 测定竹筷中噻苯咪唑、邻苯基苯酚和联苯的检测方法;周铭林、王邱等[15]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竹木制食品相关产品中7 种防菌防腐剂(苯甲醇、多菌灵、IPBC、克菌丹、百菌清、戊唑醇、联苯)的残留量;周铭林、何海彤等[16]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竹筷中15 种(苯甲酸、山梨酸、苯甲醇、富马酸二甲酯、多菌灵、尼泊金甲酯、噻苯咪唑、尼泊金乙酯、尼泊金丙酯、纳他霉素、领苯基苯酚、尼泊金丁酯、五氯苯酚、抑霉唑、联苯)防菌防腐剂,该法是目前为止查阅到的文献中能同时检测竹制品食品相关产品抑菌防腐剂种类最多的方法。

液相色谱法杀菌剂检测多采用C18 色谱柱,分离效果好,有回收率和精密度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物质的检测。缺点是不能确定化合物的具体结构。

2.2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是一种现代分离分析技术,液相色谱法具有应用范围广和色谱法具有灵敏、能够提供分子量和结构信息的特点,LC-MS法是将两种技术联合起来,样品首先通过液相色谱分离后,各组分依次进入质谱检测器,通过对质谱图的分析处理,得到定性定量结果。该法也是分析竹制品抑菌剂的一个重要方法。

景俊谦等[17]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筷子、竹签等竹制餐具中5 种常用抑菌防腐剂(CMI、MI、溴硝醇、BIT、PCP)进行定量分析,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同时检测样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和酚类抑菌剂;赵光升等[18]采用高分辨液质联用法测定一次性竹筷中五氯苯酚含量;李启等[19]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厨房用砧板中五氯苯酚的液液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UPLC-MS/MS)。

相较于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拥有更高的选择性,能通过离子碎片信息推测目标化合物可能分子结构,具有更好的定性定量的能力。

2.3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GC)是用惰性气体作为移动相,利用样品中不同的组分在两相中有不同的分配系数,经多次反复分配,最终实现分离。GC 具有更强的分离能力,能有效分离干扰物和目标物,是实验室测定抑菌剂的重要方法之一。缺点是无法分析难挥发性物质及热不稳定物质;定性能力较弱,在有已知纯物质对照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定性。

目前尚未查阅到GC 法直接应用于食品接触用竹制品的文献介绍。陈铭学等[20]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植物源食品中四氟醚唑、氟菌唑、戊菌唑、己唑醇、氟环唑、丙环唑6 种三唑类抑菌剂电子捕获检测法(GC-ECD)。该法迅速、快捷,有很好的选择性,可对竹制品中氨基甲酸酯等三唑类抑菌剂的检测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2.4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结合了色谱与质谱优点,具有良好的分离和定性定量能力。该技术更偏向于容易气化或衍生气化的抑菌剂的分析检测,是目前抑菌剂残留检测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及检出限低等优点,被应用于工业检测、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孙魁魁等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测定竹木制食品相关产品中5 种(邻苯基苯酚、抑霉唑、联苯、百菌清、克菌丹)防腐抑霉剂的方法。

与GC 相比,GC-MS 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与准确性,选择SIM 模式检测可以有效降低复杂样品中基质的干扰,并能对未知化合物的结构进行定性分析。

综合国内文献报道可知,关于竹制品抑菌防腐剂残留技术的研究并不多,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是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及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笔者对食品接触用竹制品抑菌防腐剂的应用和检测方法进行了归纳汇总,详见表1。

表1 我国食品接触用竹制品抑菌防腐剂应用与检验方法汇总表

3 总结与展望

3.1 建立快速测定食品接触用竹制品多种抑菌防腐剂检测方法

现今国内欠缺专业的竹制品防腐处理企业,防腐竹制品的用途也没有明确规定。当前检测方法虽准确、灵敏度高,但也存在分析周期长、成本高、操作繁杂、最终计算结果反馈迟缓等系列问题。由于抑菌防腐剂的种类繁多,检测技术相对滞后,有必要建立能够快速筛查新型抑菌防腐剂的种类,同时对食品接触用竹制品中添加的多种抑菌防腐防霉剂的残留量进行测定的检测方法,加快安全检测技术发展与国际接轨。

3.2 进一步加强食品接触用竹制品规范生产和监控管理

由于标准滞后,加上监管缺失,食品接触用竹制品在生产、加工过程缺少相应的监控方式和合理的管理模式。尽快建立相应的检测方法,制定适当的标准,在各个环节进行监测,并加强控制,才会使我国竹制品的抑菌防腐剂残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指导生产和使用等。

3.3 逐步完善食品接触用竹制品中抑菌防腐剂残留限量要求

随着对食品接触用竹制品中抑菌防腐剂最大残留限量的深入研究,逐步完善食品接触用竹制品中抑菌防腐剂残留限量要求。有利于企业内部质量控制,更有利于提升相关质检部门的检测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竹木制品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体系,对提升我省食品接触用竹制品产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3.4 确保消费者使用安全

要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舌尖安全,需要生产企业、消费者及监管部门共同努力。生产企业应提高质量意识、规范添加;消费者在选购相关产品时,不要一味追求价格昂贵、外形美观的产品,实践证明,这类产品防腐剂的添加量更多;政府监管部门一方面要督促生产企业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另一方面应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加强行业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对发现的风险及早研判、及时处置。

4 结语

文中对我国现有食品接触用竹制品技术标准及相关检测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不同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讨论,并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议,可为进一步完善食品接触用竹制品领域的检测与控制手段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竹制品抑菌剂质谱法
QuEChERS-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植物油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PM2.5中7种指示性多氯联苯和16种多环芳烃
眼用制剂中抑菌剂的使用
眼氨肽滴眼液中抑菌剂的含量测定及活性炭对抑菌剂的吸附性研究
3D打印技术在竹制品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竹制品商机到来
香蕉枯萎病菌快速检测技术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高浓度竹制品废水
超声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红树林沉积物中蒲公英萜醇
质谱法测定西安脉冲反应堆99Tc嬗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