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2023-12-19 13:02杨争烨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9期
关键词:课文素养语文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审美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出一系列的大单元语文教学活动,以实现读写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开展文化主题活动,优化鉴赏教学,设置阶梯式问题,以此让大单元小学语文教学取得理想效果。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 读写结合 鉴赏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23

在核心素养教育的背景下,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习效率。但是当下所开展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有些教师无法认清楚大单元教育的目标,容易偏离新《课标》中的教学要求,并且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基础素养情况,所开展的大单元教学缺乏趣味性和多元性,这就导致大单元教学所具有的教育价值无法充分展现出来。本文探究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教学。

一、核心素养与大单元教学概述

1.核心素养的概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文化课程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其中“文化”“逻辑思维”“词语应用”“美学创意”等内容尤为突出。“文化自信”指的是学生对汉字知识,中华文化,革命文化产生的热爱之情,能够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丰富的文化资源,并能将这些文化资源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下去。而“思维能力”指的是教师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拥有正确联想、归纳判断、分析比较的能力,能使学生产生创新型思维、辩证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语句运用”意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整理和组织语言知识,并能够根据语句文本的特点产生个性化的语言经验。“语言运用”意在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并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情感。“审美创造”意在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来提高他们的能力,正确欣赏文学作品,合理评价所学文学知识,并能从中感知美,发现美以及创造美,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素养。

2.大单元教学的内涵

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实施大单元教学策略指的是按照新《课标》中的要求,以核心素养人才培养的标准为教学目标,把大主题和大任务当作教学重心进行重组、整合、开发而成的专题性、话题性的课题形式,这种形式包括情境教育、任务教学、活动项目、评价机制,需要教师制定科学清晰的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要求融入丰富的情境素材,并巧设学习活动,做好教学评价工作,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使教师在新《课标》、学生学情、核心知识点基础之上组建单元整体规划体系,这样才能构建完善健全的大单元教育实践体系。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价值

以往多数教师采取单篇课文的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低效率的教学措施难以全面展现学生的整体语文实力,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大单元小学语文课堂,能把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学按照课题特点和整体教育规律设计成大单元教学方案,学生能有效整理数量庞大的字词知识,并能在特定语境课程中深刻理解其含义。同时,学生在大单元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抽象思维等。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大单元小学语文课堂,还能模拟再现文学作品当中的场景,学生在赏析课文的过程中能有效提高审美水平,还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大单元小学语文教学方案,还能科学有效地整合丰富的知识结构,让文化宣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学生能在此过程中有效继承和弘扬文化精髓,并且还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微观和宏观的思考方式,拓展他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同时将原本不同的文章进行串联,构建大单元教学体系,使学生拥有连贯性看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进而使小学语文教育取得高质量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存在的问题

每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学习进度、思考水平各有不同,教师在设计大单元小学语文课程时,缺乏全面考虑学生基础能力的意识,最终所设计的大单元教学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部分教师所采取的大单元教学还会出现偏离新《课标》中教学要求的现象,容易使学生对大单元的学习逐渐丧失兴趣,当学生出现思维断裂现象时,就难以使他们构建完整的大单元知识框架。

另一方面,教师缺乏对大单元教学的正确认识,有些院校很少让教师参与有关于大单元教学的教研活动,也很少让教师团体共同参与学术研究,在大单元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有效的教学技巧,这就导致他们的信息敏锐度低,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主性不高,无法精准定位大单元教学主题,无法注重对学生思维和感情态度方面的培养。长期处在这种低效率的大单元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会受到影响。

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1.实施读写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强化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与写作属于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属于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赞可夫提出的“发展性教育理论”指出,在教学中需要实现教学整合,以此让学生整体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能在写作训练过程中熟练灵活地将所积累的语言文字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这种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也同样符合语文新《课标》中的教学要求。语文大单元教学能使语文教育在同一个教学主题中体现出“积累—应用”的科学化教学模式,属于一种“双线并进”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开展人文主题为“壮美山河”的大单元语文课程时,教师可把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湖》这些课文当作大单元教学素材。教师在创设读写相结合的教学计划时,要先让学生对这些课文中出现的“深浅、交错、飘动、柔软、整洁”等生字和词语进行解析,并要求他们正确认识这些课文中的多音字,例如,“蒙、參、划、涨、舍”,还需要他们准确找到“相宜、抽出、融化、寂寞”等词汇的近义词,以及“丰富、名贵、喧闹、整洁”等词语的反义词,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积累一些“ABB式”“AABB式”的词语,例如,“沉甸甸、孤零零、祖祖辈辈、时时刻刻、日日夜夜”等词语,构建成本单元的文字语言知识体系。接着,教师应合理安排大单元课时分配情况,其中的《古诗三首》为3个课时,其他文章分别为两个课时,学生要流利、标准、有情感地朗读这些课文,并能够通过各自的想象力表述课文中的意境和作者所抒发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使学生能够默写三首古诗和课文中的重要段落,教师可针对关键语句开展仿写、扩写、缩写的教学训练。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描述了西沙群岛物产丰富,风景优美。这时,学生可将青龙峡所在的具体位置和所属功能体现在仿写内容中,对其进行描述,教师还可将这些课文中所出现的比喻和拟人写作手法用语言表述的形式呈现出来。

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作者把木排在流水中的动向比作舰队在前进,这时学生就可以欣赏小兴安岭四季的景色,接着教师再让学生用书写读后感的方式,将这些课文中的内容表述出来,或者让学生用创造诗歌的形式把自己对这些课文所产生的印象写出来,有学生把大兴安岭的林都、山鹰、云霞体现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这样就能使小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述能力,还能为学生奠定写作的基础。

2.开展文化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整体的文化素养,但是当下教师在设计大单元课程中很少巧妙地融入媒介元素,这样难以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文化功底和思想素质。教育专家认为,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学生在获取媒介信息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加工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播者。为了在小学语文大单元课程中有效落实文化素养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可通过开展独特的文化主题活动,以此帮助学生成为具有文化自信的优秀人才。

例如,在讲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藏戏》时,可将这些内容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京剧趣谈》一同构建为大单元课程板块,将大单元文化主题设置成“寻根家国情怀”,为了让学生对这些课文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了解得更加深刻,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报纸、期刊、网络资料,获取和整合有关于北京春节、腊八节、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藏戏文化和京剧文化的资料。

教师可让学生按照课时要求,为不同课文所体现出节日文化编辑主题式小报,例如,有的学生把《北京的春节》课文中体现出的“拜岁”“守岁”“除夕”用绘画和复述的形式呈现在主题式手抄报当中,另一些学生会将与中秋节有关的历史故事和饮食文化融入手抄报当中,部分学生还会把寒食节的历史和其中的拜祖、插柳、踏青、所食用的食物体现在手抄报当中。

教师还可让学生亲自去参与和体验这些课文中所描写的传统节日,例如,有的学生参与了剪窗花、用毛笔写对联、制花灯、跳藏戏、制作腊八粥、表演牛郎织女情景剧、用画笔绘制京剧脸谱和道具等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身体验这些传统文化活动的同时,全方位地展现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语言表演天赋,文学创新力,等等。有的学生参与了关于这些课文的诗歌演讲比赛活动,以此让学生深刻感知不同节日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使小学生从实践锻炼中拓宽了眼界,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大单元语文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了解春节、腊八节、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藏戏、京剧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还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这些节日文化所传递出的亲情、友情、爱情,进而使小学生在大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品格,帮助学生建立强大的文化自信心。

3.优化鉴赏教学方式,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核心素养要求教育工作者能科学合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下培养学生整体美育的关键因素。巴班斯基所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研究中详细地阐述了教育工作者不断优化教学的过程,提高学习者的审美能力,以此构建优质的课堂。教师在大单元教学设计期间,在培养学生整体审美创造力期间,应优化设计鉴赏教学环节,通过创设有關于审美方面的教学情境,增强小学生的鉴赏意识,使大单元小学语文教学环节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产生触景共情的能力和审美创造力,这样才能帮助小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素养。

例如,教师以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把《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童年的水墨画》《方帽子店》这几个单元中的课文汇集到一起创设大单元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赵州桥》中的桥体构建原理进行赏析,让学生对《清明上河图》中所呈现的人物形态和场景进行详细描绘,并能够对童年水墨画作品中所描述的意境进行深度解析,接着让学生对《方帽子店》中主人公的错误想法进行分析。这样能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下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最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参与搭建桥体模型,简单绘制水墨画,用纸张和其他废旧材料尝试制作形状各异的帽子,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审美创造能力。

4.设置阶梯式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教师要把思维能力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创新构建大单元小学语文课堂期间,教师应重点关注所小学生的整体语文实力,例如,阅读分析、写作构思等方面的水平。教师可借此机会通过设置阶梯式的问题,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案。教师应该按照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重要到次要的顺序来设计大单元课程中的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抽象思考、逻辑思考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在设计以爱国为主题的大单元教学方案时,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课文,小学语文教材中应包含《梅兰芳蓄须》《为中华之兴起而念书》《难忘的一课》《延安,我把你寻找》等多篇爱国主题的课文。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应该先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主人公和事件,并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

例如,《梅兰芳蓄须》中的梅兰芳通过拒绝演出来表现他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并对它们产生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周恩来深信读书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贡献,这是他坚定的信念。教师可通过在课堂上设计小组合作讨论环节、读后感环节、记者采访环节,以此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和文字语言表述的形式,对这些课文中所阐述的爱国观点产生独到的见解,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品质。

总之,教师基于核心素养设计读写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开展文化主题活动,优化鉴赏教学,设置阶梯式问题,能够构建科学有效的大单元教学体系,还能使语文教育充满魅力,从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闫玉霞《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分析》,《学周刊》2019年第24期。

[2] 马伟《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西部素质教育》2019年第14期。

[3] 杜桂杰《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23期。

(杨争烨,1995年生,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学士,三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课程教法)

猜你喜欢
课文素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背课文的小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