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2023-12-19 13:37田莹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9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德育

田莹

摘 要: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明之所以能够得到传承,道德信念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优良的道德品质可以推进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这更体现了我国人民的高素质。在小学阶段有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重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都是比较小的,对于道德品质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认知还处于逐渐形成阶段,意味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渗透德育,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运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以及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水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德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49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存在的现状

1.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改革倡导教师们采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设备,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说,教师还是会采用一板一眼的说课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听。与教学目标想要达到的效果相差太大,没有办法让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课,更不能去理解课堂上教师想要传达的思想观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上也是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还需要教师去引导,而课本上只是一些图画和少许的文字,认真好学的学生可能也只看懂了表面意思,无法理解更深层次内容,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教师在课堂上讲再多的大道理、道德观念以及法律意识等,学生也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师讲解过于枯燥,只能将观点陈述给学生。

2.教师和学生的位置不准确,对课程学习造成影响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在备课的时候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上,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关注,会造成整个课程都是教师在一味地传输知识,而學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知识,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空间。教师不能够做到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没有思考,而是机械式地学习,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更需要教师更好地引导,如果在这个阶段学生没有形成好的道德观念,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将造成不利的影响。教师在教育中只注重课本的知识点,只关注考试成绩的好坏,然而不是有好的成绩就是优秀的学生,社会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新闻,即明明是知识分子却做出了危害社会的行为。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性。学校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学习道德和法律相关知识的场所。

3.小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网络影响

互联网的兴起,人人一部手机,家家户户几乎也都有了电脑,不夸张地说,还没有上学的小朋友都会上网了。互联网确实可以拓展孩子的思维,打破线性及固化的思维模式。传统固化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看待问题角度非常窄小局限,很难有创新。而互联网上有大量的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会培养孩子系统性看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正是信息时代所需要的。然而,现在的教育方式大都是割裂性的。信息时代要求孩子们具备综合性思维,每件事物都能关联在一起,这也能大大提高青少年们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本来就差,很容易深陷网络的世界而无法自拔。如果家长或者教师给学生施加很大的学习压力,学生很可能用虚拟网络来逃离现实世界,长期沉迷于网络,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的沟通能力会下降。孩子本身的是非判断能力不成熟,也容易受网络暴力、极端言论的影响而误入歧途。在与人交往时易偏激,学习方式和态度会迷失在错误的判断里,造成价值观扭曲,等等。

4.更多地从书本获得信息,缺乏社会实践

现在国家一直提倡教育减负,针对的是学生越来越多的课下练习以及课堂作业。但是这个现象已经出现了,想要采取措施取得成效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由此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就是用了过多的时间在书本上,对于生活常识很少去关注,很少去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脱节,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很难去理解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讲的一些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另外,在一些地方,很多情况下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是由其他教师代课,很难落实这门课程的讲解专业性和教学高效性。而真正的理解道德与法治这课程,就需要进行实践,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用道德和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措施

1.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情景导入,提高学生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学的需求,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信息的接受能力较慢,思维方式转变不快,如果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去单一教授理论知识,会让他们产生枯燥厌烦的情绪,降低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导致学习新知识不透彻。针对这个现状,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设备展开教学,通过视频动画、声音影像等多种措施来做情景导入,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选择一些名人事例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也可以选择一些时事热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这节课时,聚焦火烧圆明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寻圆明园毁灭的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故步自封,漠视进步,导致国家经济、文明、科技等全面落后于世界,这是导致圆明园被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再通过文物的流失与回归、圆明园是否重建的观点碰撞,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自强不息,不断学习进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课程的导入就可以用《圆明园》影片的片段,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跟随影片进入这节课要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这段历史,要让学生铭记历史,不忘屈辱,奋发图强,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和平盛世的今天,有必要进行这段历史的重温和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从血泪、苦难中直面历史,要以历史为鉴,做到自强不息。从少年儿童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不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而以学生为中心

不管在哪个学科,要想学生学好知识学会知识,教师的教学就不能只停留在书本的理论知识上,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实践。教师也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应该站在学生的位置换位思考,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的目标是什么,要学习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好,应该创设什么样的学习环境,该如何进行学习评价,等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使得教学活动只能暂停。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学习这节课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和困惑,并提前做出解决方案,将德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的各个层面。可以在课程内容中将班级里的管理制度与法律相结合讲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让学生深刻了解到法律的约束力和道德的自控力。在学校里也要通过多方面的渗透,让学生彻底了解法律法规、道德底线,并严格遵循。

例如,在教授二年级下册《周末巧安排》这节课时,教师在备课时,要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选择合适的周末活动,能有计划合理地安排周末活动,懂得与家长商量周末计划,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周末生活,养成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知道要合理安排时间,培养时效观念。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需求。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过小,周末的时间大部分都是由父母帮忙安排,比如家长可能会安排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下习题,报一些兴趣课外班进行学习,等等。因此周末能让孩子自由安排的时间比较少,学生就会缺少独立安排生活的能力和时间观念。教师可以在课上组织学生填写“周末心愿单”,让学生自己思考周末想做的事情,再填写下来。学生写了很多想做的事情,但是周末只有两天的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必须要做的事情和最想做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独立管理事情的能力。

3.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师,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加强学习,提升教学的专业技能,关爱每一个学生。其次要加强备课,反复阅读教材,思考如何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再有就是教师自己要先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才能带动学生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环保活动中去。再结合课程内容要求,可以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对学生输出文明礼仪教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牵强附会,而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建设家乡,遵守法律,自强不息。教师要找好切入点,不要一味说教。为了强化德育实效,可以利用中国的各类传统节日,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规则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则制度和热爱班集体的思想品质。

例如,在教授三年级上册《心中的“110”》这节课时,教师应该提前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和《小兔子乖乖》动画等相关视频,通过观看动画视频来引入新课程。观看视频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思考动画中小兔子第一次没有开门对不对,为什么没有开门,小兔子第二次有没有开门,为什么这次可以开门。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先了解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可以开门,什么时候不能开门。学生对于问题和答案有一定的印象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学生有没有独自在家的情况,当时有没有不认识的人敲门,你有没有开门,你是怎么做的等问题,让学生由动画转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当然,这样只是让学生心里有一定的概念,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景演练来更加生动地演示独自在家时遇到陌生人应该怎么做,让学生自由结成小组,表演内容可以是路过借水喝的陌生阿姨,父母的朋友,上门维修的维修员叔叔,外卖小哥,等等,并且在学生表演完成之后,对表现正确的学生予以表扬,对表现不佳的学生予以鼓励。学生沉浸式地进行情景演练,让课堂内容从抽象变成实际行动,从而帮助学生分辨不同的情况,并进行正确的处理。

4.课本内容结合生活实践,给学生布置学习活动

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中,小学生肩上的书包越来越重,每天做不完的习题作业。针对这种现象,国家实行了减负,更加注重生活实践。教师也应该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教授理论知识相比,实践代入了实际情景,更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教学内容,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品质。要想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教师就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小学生受到环境的熏陶。一个学校的校园环境,是社会价值和学校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也是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法治观念的有效阵地。要充分发挥各类实践活动的教育作用,并与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语文、艺术等各个学科进行有效整合。要引导学生参与积极、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如少先队举行的各种活动。

例如,在教授一年级下册《干点家务活》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父母辛苦劳作的视频片段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平常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在进行简单的头脑风暴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平常有没有做过一些家务,比如擦桌子,扫地,搬凳子等,做家务的时候有没有受伤,做家务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引入新课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环境,比如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平常是怎么做家务的,做家务的时候遇到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同时可以让其他学生一起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让学生集思广益。实际操作之后,教师应该对本次演练做出简短的总结,可以给学生留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的作业。教师可以提前和家长进行沟通,对学生做家务的行为进行表扬,并注意安全,以此来养成学生主动做家务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要及时去了解小学生的身心情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法治意识,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贯彻落实德育渗透教学前,教师应当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及品德素质,为后续课程开展提供客观条件。教师应当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注重知识与实际的有效结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愿意自主参与到学习中。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教师应当明确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使得德育效果得到大幅度提高,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并使道德与法治观念不断深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素养及价值观念,推动德育渗透教学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 师正雄《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德育》,《科普童话》2023年第18期。

[2] 毛琦《德育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路径探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年第8期。

[3] 梁萬娟《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实效策略探究》,《华夏教师》2023年第13期。

[4] 马彩钰《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科普童话》2023年第34期。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