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主动脉双后期造影对肺部良性肿块与周围型肺癌的应用价值

2023-12-21 11:37
吉林医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占位性肺动脉主动脉

杨 涵

(湖南省结核病防治所,湖南 长沙 410013)

肺部占位性病变属于临床的常见疾病,病变性质多种多样,如肺癌、肺结核、炎性假瘤、肺良性肿瘤等,若为较小的病变,一般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或难以确定其性质,若病变较大,虽然常规影像学检查可明确病变位置、大小,但由于肺部症状相近,仍存在鉴别难度,导致无法制定针对性手术方案,因此需加强可靠鉴别方法的研究[1]。近年来CT重建技术在肺部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受到重视,可通过肺动脉、主动脉双后期造影进行多角度显示,明确肺结节的血管强化情况,与常规CT增强相比,显示更加全面精准,明确肺癌的恶性征象,提高肺癌诊断价值[2]。而CT扫描及肺动脉、主动脉双后期造影可通过哪些参数及影像学特征进行诊断成为研究重点,需深入分析诊断优势。为此,本研究对肺动脉、主动脉双后期造影对肺部良性肿块与周围型肺癌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肺部孤立性占位性病变患者103例作为研究资料,均表现为咳嗽、痰多、胸痛及发热等症状,经胸片X线、CT检查确诊为肺部孤立性占位性病变,肿块共138个,且在CT检查前没有接受过其他治疗[3]。其中男64例,女39例,年龄32~78岁,平均(58.79±3.26)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1.04±0.24)年,病变位置:左下肺40个,右下肺35个,左上肺33个,右上肺30个,经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小肺癌41例,肺炎性结节27例,肺结核瘤35例;排除具有肺内炎性肿块和周围型肺癌病史患者,具有意识障碍无法配合检查患者,严重心、脑、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等[4]。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检测方法:选择PHILIPS 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扫描,扫描中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扫描位置为肺尖至肺底,保持身体长轴与横断面垂直,先进行薄层扫描,层厚5 mm,层距5 cm,再依据灶不同分期进行肺动脉、主动脉双后期造影,肺动脉扫描肺部肿块,主动脉扫描胸廓至肺下缘,得到的数据以DICOM标准储存,导入Extended Brilliance Workspace进行三维重建,建立肺部数字化模型,依据患者实际情况构建肺窗结构,设定肺组织阈值范围900~1 300 HU,创建纵隔软组织,设定软组织阈值范围30~70 HU。经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快速注射碘帕醇350扫描,注射速度4.0 ml/s,延迟18 s进行肺动脉动态增强扫描,延迟35 s进行主动脉动态增强扫描,延迟3 min进行延时器扫描,层厚3 mm,pitch1.25。对重建图像进行处理,采取多平面重建、多平面容积重建及容积再现等实现重建图像处理,显示肺部肿块每期的CT值。所有影像学资料均由两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诊断,严格依据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评估,诊断结果由两名医师统一为准。

1.3观察指标:典型肿块标准: 肿块形态呈椭圆、圆形、形状规则,边界清晰;不典型肿块标准:不同扫描条件形态不同,长径和短径差异大。比较小肺癌、肺炎性结节、肺结核瘤的平扫、肺动脉晚期、主动脉晚期和延时期的CT值。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及F检验。

2 结果

2.1三组肿块性质比较:小肺癌患者不典型肿块39例(75.00%),典型肿块13例(25.00%),肺炎性结节与肺结核瘤典型肿块分别为26例(65.00%)、30例(65.22%)高,不典型肿块14例(35.00%)、16例(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60,P<0.05)。

2.2三组动态增强扫描的CT值比较:三种疾病的平扫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肺癌主动脉晚期的CT值最高,肺炎性结节肺动脉晚期、延时期的CT值最高,肺结核瘤各期的CT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动态增强扫描的CT值比较

3 讨论

肺部孤立性占位性病变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肺癌作为恶性肿瘤,属于血管生成依赖性疾病,多数学者认为由支气管动脉供血,而良性肿瘤则由肺动脉供血和支气管供血,因此在良性和恶性病变鉴别中可依据增强扫描明确差异特征进行诊断[5]。传统诊断采取普通CT扫描,虽然可明确肿块位置、形态等,但仅能间接作为鉴别依据,信息量少[6]。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如今肺、主动脉双后期造影技术可实现多时相快速血管扫描,与传统CT增强扫描断面图像比较,可实现三维成像,实现对任一角度重建的MPR图像观察,明确肺组织、纵隔及胸部骨性结构细节,显示肺结节的血管强化,依据良性和恶性病变的病例特征进行鉴别[7-8]。而且三维成像可直观显示肺结节异常,是否呈现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等恶性征象,反映肺癌的病理学改变,提高对周围型肺癌的检出[9-10]。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就具有重建方式简单,消除平面外像素的重叠作用,而由于肺炎性结节患者受到炎性反应导致小动脉扩张,增强扫描呈现明显强化,导致与小肺癌鉴别存在一定困难,但两者的强化速度不同,前者CT值上升迅速,多为重度强化,后者CT值上升缓慢,多为轻-中度强化,可作为鉴别依据。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在肺部良性肿块与周围型肺癌鉴别诊断中可将肿块特征及三期增强扫描CT值作为依据,实现对小肺癌、肺炎性结节及肺结核瘤的鉴别,为诊治提供全面详细的依据,应用价值较高。与林雪雷等[2]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肺部良性肿块与周围型肺癌采取CT扫描及肺动脉、主动脉双后期造影可明确肿块性质及三期增强扫描CT值,鉴别诊断价值高。

猜你喜欢
占位性肺动脉主动脉
胸主动脉阻断联合主动脉旁路循环技术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慢阻肺患者HRCT检查肺动脉直径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压的相关性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8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临床诊治分析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肺癌合并肺动脉栓塞症的CTA表现
肾脏占位性病变CT灌注成像的研究进展
护理干预预防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