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助推哈尔滨全面振兴的策略研究

2023-12-22 15:16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课题组
学理论·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人口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课题组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这一重要论述高瞻远瞩,为哈尔滨市人口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哈尔滨市应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关注人口发展的趋势变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对推动哈尔滨全面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人口;高质量发展;全面振兴;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6-0003-04

针对东北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人口、人才流失,一度是东北之痛,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辩证地讲,人口少了,并不一定是坏事,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和质量才是破解难题之道。哈尔滨市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讲话精神,把人口高质量发展摆到重要位置。根据《哈尔滨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的人口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動作用,对推动哈尔滨全面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哈尔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人口迁移与流失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

哈尔滨市(以下简称“哈市”)人口的减少与流失,受到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部分人口向比较温暖的南方迁移流动,这也是全球许多国家人口迁移流动的趋势性特征,欧洲、美国都有这种现象。美国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显示,人口都在大量向南方迁移和集中,即人口向“太阳带”(Sun Belt)聚集。同时,经济发达省份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对哈尔滨市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二)主城区人口呈增长态势

从“七普”数据看,相比于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哈尔滨市城镇人口增加56.59万人,增幅为8.70%。道里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等5个区人口是增长的,松北区增幅最大,达到74.59%,充分说明哈尔滨主城区,特别是新区发展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比较显著。哈尔滨人口下降的部分主要是农村人口,减少120.99万人,降幅达到29.27%。远离主城区的木兰县和依兰县人口数量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36.53%和33.47%。

(三)人口素质较高是哈尔滨市人口的显著特征

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哈尔滨市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4 813人上升至20 455人;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2 047 487人,大学以上学历的占比,从2010年的14.81%增加到了20.4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99个百分点)。全国情况是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六普”8 930人上升为“七普”15 467人;全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 836万人,占比15.47%。人口素质较高有利于技能型人力资源储备。

(四)正确看待人口负增长“危机”

有关学者在研发投入驱动经济增长模型中纳入人力资本因素,发现在一定条件下人口负增长也能实现与经济增长并存,并进一步形成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的良性循环。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效率革命、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改革劳动力市场、发挥产业转型升级的后发优势等,就有可能实现人口负增长与经济增长并存,甚至经济实现长期持续增长也是可能的。

二、影响哈尔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外流趋势明显

根据《哈尔滨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哈尔滨市18个区、县(市)的人口10 009 854人,从“六普”到“七普”十年间哈尔滨市人口减少626 117人,下降5.89%,年平均增长率为-0.60%。从全国35个主要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七普”数据看,只有哈尔滨人口是负增长,人口外流趋势明显。2015年,国家对城市人口流失情况进行了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哈尔滨市在全国人口流失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排名第4,位列前三的是大连、太原和贵阳。2018年,全国30个主要城市人口增量排行榜中仅有北京和哈尔滨的人口增量是负数,哈尔滨人口增量为-7.1,人口增速为-0.65%,位列倒数第二。

(二)出生率处于极低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反馈结果,哈尔滨市人口中,0—14岁人口1 047 204人,占10.4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0.54个百分点。据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 200万,较2019年减少265万人,跌幅18.09%。而从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时的1 768万,降到2019年的1 465万,降低了17.80%,下降幅度很大。以2019年全国平均出生率10.48‰为标准,2019年黑龙江省出生率为5.73‰,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而2019年哈尔滨市人口出生率为5.6‰,比黑龙江省出生率还要低0.13‰。以上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哈尔滨市出生率处于极低水平。

(三)劳动适龄人口总量减少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缺少人力资源,社会经济活动就无从谈起,经济发展也得不到保证。随着哈尔滨市人口的流失和总量的减少,哈市劳动适龄人口总量也在相应地减少。2020年与2019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一年减少了12万,其中,青壮年主力劳动人口减少得最为明显,一年减少了7.9万,支撑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七普”数据显示,全市人口中,15—59岁人口6 762 590人,占67.5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66个百分点。劳动适龄人口的减少,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从之前的供大于求到开始出现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的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企业可能会招不到人,甚至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经营难以为继。

(四)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

从哈尔滨“七普”数据看,全市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2 200 060人,占2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 466 109人,占14.6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9.2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6.56个百分点,说明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国际通行的标准是,当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时,进入轻度老龄化社会,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超过30%为重度老龄化社会。哈尔滨市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21.98%,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哈尔滨市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哈尔滨市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社会保障体系和家庭养老负担等将面临挑战,公共服务供给需求和社会成本显著增加。

三、先进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经验借鉴

(一)杭州——核心大都市圈带动城市群发展,提高人口首位度

过去十年,杭州区域发展重大举措在于强调以核心大都市圈带动城市群发展。杭州不断力推强省会战略,培育核心大都市圈,发挥人口集聚效应。2016年起杭州便取代温州,成为全省人口首位城市。从2017年全国各地掀起“人才大战”开始,杭州人口集聚迅猛发展,人口净流入量在新一线城市中领跑。仅2020年当年,就新引进35岁以下本科及以上人才43.6万人,其中29.5%流向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10.9%流向互联网、电子商务二级行业,成为智联招聘与“泽平宏观”专家团队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中的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的第二名。

(二)成都——建设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增强城市人口吸引力

2021年3月,成都市发布《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创造高品质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发展新理念,着力在“十四五”时期营建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成都以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环境友好城市,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等群体权益,力争“让孩子们开心成长”“让老年人舒心长寿”“让特殊人群暖心有尊严”“让全龄市民共享友善和美”,以优质公共服务关怀全龄人口,把柔性关照渗透到城市规建管运的各个环节中,把人文关怀落实到“衣食住行育教医养”每个细节,让每一个生活在成都的人都能感受城市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

四、提高人口质量助推哈尔滨全面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城市首位度,持续增强人口吸引力

1.坚持强省会城市发展战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加快推进哈尔滨“都市圈极化”是构建哈尔滨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选择。按照“点-轴开发理论”,亟须通过极化战略,实施中心城市扩大-外围区域收缩,推动哈尔滨都市圈要素集聚,增加区域“负熵”值,迅速提升哈尔滨中心城市的能级,形成规模优势,使其大到足以创造落户、安居、就业的好环境,放大共享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性价比,成为区域能够吸引人口、留住人才的集聚节点。

2.提升经济首位度,增强就业吸纳人口能力

城市首位度还体现在经济首位度上,即城市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在经济总量上,2020年哈尔滨市GDP为5 183.8亿元,黑龙江省GDP为13 698.5亿元,哈尔滨市经济首位度为37.8%。与其他一些省会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哈尔滨应积极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东北亚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国际冰雪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都市圈建设为抓手,参照“大伦敦”“大巴黎”模式,建设“大哈尔滨”,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增强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哈尔滨城市首位度,从目前将近40%提高到60%。

3.加强城市宣传与推介,提高城市知名度

哈尔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以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和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节等大IP品牌节庆活动为平台,全方位整合自然和人文资源,展现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城市风貌、异国情调的风土人情,使哈尔滨成为“高颜值”的城市、浪漫的城市、全國全世界网民的“打卡地”。对城市内文化、旅游、美食等各类资源的系统整合,有效梳理城市品牌,通过创意营销,展示哈尔滨市独特魅力。充分运用新媒体和自媒体,通过短视频、微信、微博等媒介以自媒体和公众号等多渠道传播城市形象、文化旅游产品,发送各类话题、资讯,增加曝光量,增强城市吸引力。

(二)引导生育水平提升,保障人口势能增长趋势

1.积极争取边疆省份人口生育政策适度宽松

从“七普”人口统计数据看,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都已经明显呈现出人口生育率较低的现象,这影响到边疆省份的人口安全。要积极争取边疆省份人口生育政策适度宽松的支持,及鼓励生育的相关政策支持。

2.实施生育率适度回升工程

完善医疗、托育、教育、住房、社保、税收等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加强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护模式。建立“生”与“育”成本的社会补偿机制,加强正向生育激励。促使妇女生育率适度回升,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在生育补贴方面,在2020年生育医疗费用报销标准的基础上,继续适当提高生育保险医疗费用支付标准,增加报销项目,进行二胎、三胎全额报销生育医疗费用的探索等。

3.保障妇女、儿童优先发展优势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黑龙江省《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有关要求,完成哈尔滨市两个《纲要》的各项任务指标。大力发展“0—3”岁托幼服务机构,积极开展托育服务,大力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兴办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树立妇女优先意识,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促进两性和谐发展,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完成两个《纲要》规定的妇女儿童健康目标,保障妇女儿童的各项健康服务落到实处。完善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措施,保障女性就业、休假等合法权益,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三)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引导人口合理分布

1.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实施与主体功能区布局相适应的人口、产业、财政等政策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哈尔滨主城区要通过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吸引高素质、技能型人口集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引导区域内人口流动。松北、平房、呼兰、宾县、双城等重点开发区域和产业园区,要着力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主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人口和产业发展联动,提升人口集聚力。

2.增强哈尔滨新区人口承载能力

《哈尔滨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中,近期规划到2021年,新区城镇人口达到125万人;远期规划到2035年,新区城镇人口达到220万人。据统计,2019年末,哈尔滨新区常住人口88万人,户籍人口31.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6‰,哈尔滨新区人口规模增长空间较大。提升哈尔滨新区对外影响力,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促进新区人口集聚,通过增强人口吸引力实现人口集聚,以城带产,产城融合。重点以吸引本地高校毕业生为主,打造人才高地。哈尔滨是高教大市,每年有2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要加强人才吸引力,积极构建本地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就地消化人才,让人才更直接、更高效地服务于当地发展。

3.持续推进人口城镇化

“七普”数据显示,哈尔滨市18个区县(市)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7 067 709人,占70.61%。虽然哈市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有提高的空间。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引导人口流动的合理预期,畅通落户渠道,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主城区、非主城区和中心城镇仍有吸引农业转移人口的空间。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哈尔滨结合都市圈战略实施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吸引周边市县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从城乡统筹全局看,推进全域城镇化不仅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区域中心城市和城镇内需,而且还有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间差距。

(四)提高人口服务效能,建设全龄型人口友好社会

1.提升人口健康服务

统筹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优化城乡与区域医疗资源布局,推进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和街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针对全面三孩政策实施后新生人口数量和公共服务需求增长,重点加强产科、儿科和妇幼保健等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能力建设。

2.增加公共教育资源供给

统筹兼顾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全面三孩政策因素,以区为主体,科学测算新增幼儿园和小学人口数据,形成与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相适应的教育资源供给。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新增學前教育资源以举办公办幼儿园和民办惠民幼儿园为主,重点向松北区、非主城区、县域地区倾斜。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持续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3.逐步实现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根据市、区县(市)承载能力,逐步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按照“同管理、同服务”机制,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全面提高社会保险参保率。以新市民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为主要着力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常住人口。

4.建设老年人口友好型社会

全面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打造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建立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建立健全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老人以职业化、公益化等多种形式参与社会发展。

(五)完善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1.制定人口高质量发展规划

尽快制定《哈尔滨市人口发展规划(2021—2030年)》,明确人口发展目标、导向原则、重点工作、重点工程、保障措施。特别是针对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构建以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持、宜居环境为核心的应对老龄化制度框架,完善以人口政策、人才开发、就业促进、社会参与为支撑的政策体系。

2.强化人口数据支撑

发挥人口基础信息对决策的支撑作用,切实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共建共享。推动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强人口基础信息采集和统计工作,加快全市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整合分散在教育、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统计等部门的人口数据和信息资源,实现就学升学、户籍管理、婚姻家庭、殡葬事务、就业创业、生育和健康、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等人口基础信息的互联互通、动态更新和综合集成。加强人口数据开发和开放利用,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做好人口信息服务,通过人口基础信息共享应用,加快开发和丰富人口基础信息数据服务,充分发挥其服务于全市人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功能。

3.建立人口预测预报制度

结合人口预测前沿技术方法,研发适合哈市的人口预测技术和模型。在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加强人口中长期预测。健全人口动态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强出生人口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与预警预报工作,科学监测和评估人口变动情况及趋势影响。建立常态化的人口预测预报机制,定期发布人口预测报告,推进市、区、县分区域的人口预测预报工作。

(责任编辑:李 慧)

收稿日期:2023-10-13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