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3-12-25 21:49陈琳
校园英语·上旬 2023年4期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摘 要:大学英语作为人文通识课程,具有育人功能,应该更好地担负起思政育人的任务。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团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其与“三全育人”理念不谋而合。本文尝试以产出导向法为指导,以一个单元的教学实践为例,通过“驱动-促成-输入”的教学流程,将课程思政融入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探索符合医学院校育人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陈琳(1981-),女,安徽霍山人,皖南医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积极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从而在新时代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在新时代背景下,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应积极承担起“三全育人”的任务,实现英语教学、课程思政和医学人才全面素质提升的有机融合。本文对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具体实施路径进行探究,旨在促进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课程深度融合。

一、课程思政融入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人文通识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具有育人功能。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可操作性极强,完全可以成为高校思政育人的主战场,实现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

作为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途径,英语课程思政应结合高校各专业特色与属性,发挥其作为公共基础课的独特优势。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除了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还应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秉承“新医科”的教育理念,注重医文融合,推动通识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注重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和医学人文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三观,以期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型医学人才。

二、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不同主题是融入思政元素的最佳切入点,是落实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培养其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融入医学人文理念和思政元素的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应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于一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力求实现英语教学与思政育人的有机融合。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基础英语语言能力培养和语言知识学习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英文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辨和评价论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助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拓展多维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利用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思政素材,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语言文化知识。在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优秀文明、扩大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通过中外文化和价值观的对比,帮助学生辨别是与非,有针对性地指出中西方文化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把握时代脉搏,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使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对当今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深入探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主动适应“新医科”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构建“医文交叉”的医学人才教育新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有机融入医学人文知识和职业精神。培养学生对医疗事业的热爱之情和奉献精神,对生命健康科学的探索精神,对病人的医者仁心。

三、“产出导向法”理论概述

本研究以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为指导,尝试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带领的团队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该理论体系由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部分组成。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由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组成的教学流程。POA理论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改变了我国传统外语教学重文本理解和技能训练、轻产出技能培养的现状。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以产出为导向,利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有利于改变传统英语教学“学用分离”的弊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任务,发挥脚手架的作用,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转化运用,实现“输入”和“输出”一体化,将思政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基于“产出導向法”的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第三册第五单元为例,依据产出导向法教学流程的三个环节,即驱动、促成、评价,来探讨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本单元主题为“When work is a pleasure”,教材文章“Will you be a worker or a laborer? ”讲述的是两类人由于对待工作的不同态度而带来的完全不同的职业体验感。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医学院校本科二年级学生,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相关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秉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制订本单元知识、技能和素质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职业选择、职业意义方面的核心词汇和句型,熟悉当今社会人们对于职业选择的不同观点,表达自己在职业观方面的观点。

技能目标:通过听、说、读、写、译一系列活动,能组词成句,构建篇章,并掌握议论文在因果、对比与比较等方面的论证方法、技巧和评价标准,学会分析并用地道的英文表述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感的深层次因素。

素质目标:通过小组讨论等系列活动,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对工作幸福感的讨论中,初步树立职业理想,引导学生理解工作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增强对医疗事业的热爱之情,树立对科学研究的终身探索学习精神,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二)教学流程

1.课前输出驱动。课前利用学习通平台,发布本单元的导入微课,引导学生进行线上自主学习,使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题,熟悉本单元的基本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布置的产出任务是让学生围绕“工作幸福感”这一主题分析影响职业幸福感的积极和消极因素,以书面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尝试产出的过程中会意识到自己在输出方面的短板,增强学习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课中输入促成。促成阶段是整个教学流程中的重点环节。在促成阶段,教师发挥脚手架的作用,为学生分解任务,提供完成产出任务所需要的输入材料,并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教师把产出任务分解成以下几个子任务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实现促成:(1)人们为什么要工作?(2)如何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3)在工作中遇到困境、陷入瓶颈时,应该如何面对?这样学生可系统地分析影响职业幸福感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并给出提高职业幸福感的若干建议。

根据POA理论,成功完成一项产出任务,需要内容、语言形式和用语言表达内容的话语结构。在子任务的推进过程中,这三个方面的促成相互交织,帮助学生完成一个个子任务,并最终形成总的产出任务的输出。

内容方面,首先完成第一个子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篇名为“Benefits of working”的课外阅读材料,以及一则讲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不顾生命危险奔赴抗疫一线,因而得到人们的尊敬和感谢的英文短视频。通过阅读和听力训练,帮助学生积累相关表达的词汇和句式,引导学生思考工作的本质远不止谋生,更是人生意义和成就感的重要来源。接下来完成第二个子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输入材料为美国经济学家Dan Ariely的TED演讲视频片段,主题为“What makes us feel good about our work?”,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年轻人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英文报道。在观看视频和阅读材料后,引导学生提取素材中的知识点和思政元素,启发学生思考工作自豪感是什么,如何在工作中既能高产出又能感受到幸福。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围绕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这一赛事,讲述自己平时的准备情况或者参加比赛的感受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在未来的工作岗位弘扬大医精诚精神和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追求。针对第三个子任务,教师提供了一段主题为“How to respond to bad job situations”的双语小视频,在观看视频后,讓学生以视频提到的对待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为基础,开展头脑风暴,特别是针对未来将从事的医疗卫生事业的职业特点以及可能遇到的工作困境,提出更多种应对措施,并讨论不同工作态度对个人工作成就的影响,以及事业成功者应具备怎样的工作态度。通过这一子任务,使学生认识到抗挫折能力和抗压能力对于获得工作幸福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应对工作困境,培养学生的医者仁心,对工作保持长久的热爱和坚持。

在每个子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语言形式给予指导,提升学生用英语输出时的语言流利度,增强其语言能力。教师帮助学生找出材料中可用于产出的重点语言形式,以及课文中能服务于输出任务的长难句,让学生尽量用刚找出的语言点完成分任务,把思政教育内容自然融入任务活动中,用英语表达出来。

话语结构方面的重点是采取何种有效形式将内容和语言组织成篇章。本单元文章蕴含的重点篇章组织结构是议论文的比较与对比的论证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讨论如何利用论据有效表达论点,并把这一论证方法迁移到接下来的总的产出任务的表达活动中。

3.全过程评价。根据POA理论,对产出的评价可以分为即时和延时两种。即时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前驱动和课中促成环节,延时评价则是对课后产出任务完成后的评价。在驱动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到学生在语言和思政元素方面的短板,从而调整促成环节输入材料的准备和教学思路。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评,再选择样本进行知识和价值层面的点评,提高三全育人的效果。在完成课堂上的子任务输出后,总的产出任务作为课后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将自己的产出成果发布在学习通平台上,教师对照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三方面,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并推荐优秀作品供全班学生借鉴学习。同时鼓励生生互评,在线上平台发表评论,使学生在互评中提升情感认知,推动思政元素融入评价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得思政元素真正入脑入心。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POA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通过“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流程,以产出为导向,充分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和内驱动力,通过多轮的输入材料促成和全过程评价,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将贯穿在教学各环节的思政教学内容润物无声地传递到学生内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将思政教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助力培养新时代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通识化人文素养和跨文化学术交际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皖南医学院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jyxm4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徐锦芬.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2021(2):18-24.

[3]代正利.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探索[J].上海翻译,2020(6):61-65.

[4]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640.

[5]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J].现代外语,2017(3):348-358,438.

猜你喜欢
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产出导向法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尝试
浅论“产出导向法”研究及其应用
产出导向法驱动下的微课设计与实践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