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人文技术的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开发研究⋆

2023-12-26 20:36高建辉朱思嘉
山西档案 2023年3期
关键词:滇西抗战可视化

高建辉 朱思嘉

(1.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昆明 650000 2.楚雄师范学院档案馆 楚雄 675000)

滇西抗战是我国最早向日寇发起的战略性反攻,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反法西斯战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性战役。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是指存储在口述人记忆中的滇西抗战历史时期的各种人物和事件以及自己或他人的主要经历记录下来,直接形成的各种文本、音频、视频等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资料。2020年6月新修订的档案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鼓励档案馆开发利用馆藏档案,通过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数字人文技术对滇西抗战口述档案进行开发将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滇西抗战口述档案的历史记忆价值、凭证价值和教育价值等,传播革命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数字人文技术进行开发强调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联合支持下,对档案资源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标引,以在线形式展现滇西抗战口述档案历史文献遗产全貌,为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深度融合思维,促进滇西抗战历史档案文化的传播,加强档案馆等机构对于数字人文与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认识,有利于拓展红色资源档案文化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视野,增强其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1 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概述

1.1 研究基础

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有专门的机构收集口述历史资料,1966年美国口述历史协会(OHA)正式成立,它提供了一个口述史学交流平台,其成果主要是学术规范与评价标准,其特点主要是“自下而上看历史”和“跨学科交流”。[1]近年来,美国口述历史工作更注重协同化、标准化、大众化,记录对象平民化、记录内容多元化与记录方式自由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口述档案的研究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逐步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相关论著,研究的内容涉及口述档案的概念、价值、作用、工作实践、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等方面。在数字人文视域下开发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是目前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利用数字人文相关的技术和工具可以在知识框架和档案文献深度处理的基础上,对档案中的人物、事物关系和历史脉络进行分析以及可视化呈现。[4]2021年高淞等学者在数字人文视域下有针对性的构建囊括信息的提取、组织、检索与利用的总体开发框架,利用RDF框架、语义、VR/AR等数字技术进行资源开发。[5]2022年学者邓君和王阮综合运用本体、知识图谱等技术方法构建数字人文视域下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发现模型,推进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关联的人、地、时、事等内容特征及相互关系的可视化展示与挖掘。[6]2023年王娟等学者在数字人文背景下利用文本挖掘及可视化技术,提出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可视化呈现的具体方法,转变了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组织、管理、利用方式与层次,推动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体系建设。[7]这些研究使得数字人文理念和技术快速融入到了口述历史档案的开发利用领域。

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在狭义上是对滇西抗战相关的口述历史和口述传说调查的结果,广义上则包括与滇西抗战有关的新闻采访、会议录音等具有保存价值的记录。虽然在数字人文视野下对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的研究内容繁多,但针对特定口述历史档案特别是抗战类型的口述档案资源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对滇西抗战口述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1.2 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保存利用现状

有关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保存最多的机构是保山市档案局“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档案史料中心”,经过多年积累,征集到滇西抗战文书、照片、音视频等档案有183卷,并编写了《影像中的记忆:滇西抗战图文档案》一书。除此以外,腾冲市档案馆馆藏滇西抗战档案史料60多卷共1万多页,其保存的口述档案多以文本形式记载口述人记忆中的滇西抗战历史;滇西抗战纪念馆共收藏了近十一万份人物档案,其中有部分是幸存士兵描述牺牲士兵情况的文本档案,还有少数音视频档案。目前滇西抗战口述档案载体多为纸质,这也是各级档案馆馆藏的滇西抗战口述档案文献的主要类型,口述档案中以音视频为载体的档案较少,且散存于档案馆、非遗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史志办、电视台等不同机构之中。此外,随着新媒体应用的普及,有部门自媒体从业人员出于对滇西抗战的兴趣,采访了部分参战人员,并把采访视频发布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部分保存机构还将现有的滇西抗战口述档案进行资源整合、加工处理,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媒体渠道进行宣传。但目前缺乏利用数字人文技术将滇西抗战中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以口述档案的形式进行开发的案例。

1.3 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的种类

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根据其载体形式可分为三大类:纸质类口述历史档案、音频类口述历史档案和声像类口述历史档案。

其一,纸质类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此类档案多为参战人员口述的滇西抗战记忆,以文字记录的形式记载在纸质材料上,比如远征军官网上收集的大量滇西抗战老兵们及其后代们的原始口述历史资料。其二,音频类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这类口述档案文献多以采访录音为主,例如学者蔺斯鹰在台北采访了95岁的四川籍抗日老兵杨剑秋,详细记录1944年5月,他所在中国远征军部队黄昏险渡怒江,清晨强攻高黎贡山的英勇作战经历;[7]又如2009年定居美国的昆明学者江汶拜访美国陆军通信兵的一位战地摄影师——希德·格林博格,以访谈方式记录了这位美国老兵讲述的在滇西抗战中的经历,六十多年前滇西抗战的历史原貌以口述形式得以重现。[8]其三,声像类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根据其来源分为两类,一是滇西抗战过程中产生的声像历史档案,多为中国远征军和美国盟军摄影师拍摄,也有部分来源于日军摄影师。如华盛顿的美国国家档案馆中有大量拍摄于滇西战场的珍贵影片材料,以上材料多保存在各类博物馆和纪念馆之中。另一类是建国后拍摄的反映滇西抗战的参战人员回忆叙述视频,主要是为纪念滇西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而拍摄的各类纪录片,如2005年腾冲市电视台拍摄的《滇西抗战:回忆历史—滇西抗日战争纪实》,该片使用当时战地记者所拍摄的纪实材料讲述了中国远征军打通国际交通运输线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4 数字人文技术与滇西口述历史档案开发的关系

第一,数字人文技术有助于扩展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的传播时空。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成为了重要的传播手段之一,通过数字人文技术进一步加工现有的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有助于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与新媒体传播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和传播范围广的特点,打破时空限制,用户可依据自身的条件以及需求了解滇西抗战历史,进而充分发挥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价值。

第二,数字人文技术有助于开创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开发新格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档案资源开发工作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数字人文为档案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创了档案开发事业的新格局。数字人文在一定程度上凝合了数据化知识资源的有序化和人文社科新知识的生产过程,可以促进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的知识发现,萌发新的宣传教育出发点,顺应数字时代发展新要求。

第三,数字人文技术有助于优化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的开发效果。数字人文技术将文档、图片、音视频资源进行一体化开发,体现了多维度开发的优势,提升了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的开发效果。[9]利用数字人文技术有助于优化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利用效果,满足用户对口述历史档案利用的诉求,为数字口述历史档案多元化应用提供依据,也为档案工作者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提供了保障。

2 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挖掘深度不足,知识体系不完整

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开发工作目前仍处于粗粒度和单一维度的阶段,口述历史档案知识体系深度挖掘程度不够,开发方式较为传统,多采用编纂的形式,其开发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公众对资源与信息需求,也不利于档案价值的充分体现。[10]例如保山电视台从2005年开始访寻国内外远征军老兵,先后面对面采访了 56位还在世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以人物志的方式录制了近一万分钟的老兵口述音像资料,于2015年出版了《让我们铭记——寻访远征军老兵》一书和相关节目,但其挖掘深度不足,并未形成完整的滇西抗战知识脉络体系。对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深入挖掘和探索不足,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开发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

2.2 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开发标准不统一,档案之间交互性弱

目前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分散保存在多个机构中,没有实现集中统一管理,档案内在联系遭到破坏,因此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信息资源之间的关联较为松散,不同机构之间合作存在缺位,信息资源交互性不强,不利于资源体系构建和档案资源共享开发。基于上述原因,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也未形成统一科学的口述历史档案开发标准,导致相关档案开发质量参差不齐。例如博物馆更注重展现档案的历史内涵,档案馆则会更注重档案的保护与管理,而电视台则更注重其精神价值的传递,存在“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现象,导致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开发存在结构异化的问题。虽然许多机构对于滇西抗战的历史资料进行过整理开发,甚至部分机构已建立了数据库,由于标准以及使用目的不一致,导致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内容不能相互链接,难以形成完整的历史记忆。

2.3 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整合效果不佳,开发形式单一

滇西处于我国西南边陲,且当地经济发展不充分,对于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的开发存在着“信息孤岛”的问题,其口述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存在档案重复性开发、历史跨度断裂以及档案全貌展示不足等问题,容易造成人、财、物的浪费。[11]目前的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多采用传统开发模式,如由章东磐、晏欢、戈叔亚编写的《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以及云南省档案馆编著的《影像中的记忆:滇西抗战图文档案》等文献汇编;而音视频口述档案采访的多为老一辈革命者及后代,他们大多都使用着带着方言的普通话或者当地方言进行口述,对于非本地人的观看者存在理解障碍,不便于传承滇西抗战爱国主义精神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对原有采集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口述历史档案进行多模式开发是十分紧急且必要的。

2.4 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网络资源繁杂,展陈效果不佳

信息时代人们获取滇西抗战资源的渠道多样,而发表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大多数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开发成果未经整理与整合,存在主题零散、内容杂乱等问题,导致公众关注度难以集中,关注时长难以持久,影响了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的展陈效果。[12]例如滇西抗战纪念馆的公众号“滇西馆”发布的信息多为入馆预约、地方报道、新闻、慈善捐款等内容,虽有滇西抗战亲历者口述档案资料,却难以查找,由于展陈方式单一,难以给浏览者深刻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从而进一步了解滇西抗战历史。在云南档案信息网上展出的滇西抗战档案无专题栏目,只保存在“云南记忆”栏目中,且都为图片集和文本的方式展出,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难以吸引公众的眼球去探寻滇西抗战的光辉历史,其展览和陈列效果不佳。

3 应用数字人文技术开发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的对策

3.1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提取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重要信息

档案馆对现有的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进行细粒度、多维度的数据挖掘,使其成为可信任的数据态的档案,便于后续开展知识开发和多维展示。首先,档案馆的服务应从单纯的档案保管、保护和数字化服务转变为数据内容的开发和知识挖掘服务,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滇西抗战口述档案资源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发,[13]促进知识关联的形成,系统利用关联信息自动分析与其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让用户全方位了解抗战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使抗战档案展览发挥更全面的作用。其次,借助细粒度应用和文本开发技术将遗址保护区、纪念馆、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有关滇西抗战历史资料数字化,并结合滇西抗战老兵及其后代的采访图像、音频、视频等一同开放利用,以时间线为轴,对日军进攻阶段、敌我相持阶段和中美盟军大反攻时期的口述历史档案进行数据挖掘,形成完整的滇西抗战知识体系,更清晰地呈现滇西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场中的辉煌篇章。

3.2 应用关联数据优化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检索服务

滇西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应着眼于当时抗日大环境,将其与同时发生的战役、事件相关联,串联起抗日战争期间滇西抗战相关的人物、事件以及空间等,以宏观的视角将滇西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关联,使之形成知识关联数据。例如,松山作为云南通往东南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其战略位置较为重要,日军在占领以后,进入相持阶段时修建了大量的军事防御工程,而在反攻阶段,龙陵松山战役作为中国远征军抗战开启了其序幕,也为后续的收复滇西失土并打通滇缅公路奠定了基础,参与本次战争的左右翼军队第十一集团军71军新28师、远征军总预备队新编第8军和荣1师第3团、第2团第1营。但是有关松山战役的口述历史档案的数据存在碎片化、异构化的情况,对于松山战役的数据关联,可以从滇西抗战相关的人物口述历史、历史事件事件等相关档案中提取,使之形成完整的信息网络,厘清各碎片化信息之间的关系,促进档案资源更好的聚合。[14]通过对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并将其相关数据进行关联,可以深度剖析滇西抗战的历史背景、外交政策以及抗战历程,助推完善有关云南抗战历史的社会记忆,为图书馆、档案馆编写地方志助力,提升应用文本挖掘后档案的关联性,提高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检索利用的速度与质量。

3.3 应用文本可视化满足用户对滇西抗战的多元需求

文本可视化技术是指从大量的文本中提取出一定的相似或相同的信息生成关联图形,用户可以通过可视化界面获取文本信息,快速理解文本。[15]文本可视化技术可分为文本内容可视化、文本关系可视化以及文本多层面信息可视化。对于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来说,一是可以对于现有滇西抗战历史人物口述历史档案根据不同战役或者军队归属进行文本提取,收集腾冲国殇墓园中的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石刻档案和收复腾冲的口述历史档案,将其相关人物和遗址档案进行可视化转化。二是利用腾冲国殇墓园中的个人口述历史档案以及战争遗留下来分散在各个博物馆中的实物档案,通过CAD制图技术将相关档案信息资源串联,更清晰明了地展示腾冲战斗与滇西抗战各大战役之间的关系,从中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三是将滇西抗战老兵口述的战争状况与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关联起来,从而提高对抗战档案资源的处理速度,拓展文献资源开发类型,也使其历史更易被人熟知和理解。文本可视化技术还可以帮助相关研究人员更快了解滇西抗战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现状,利用CiteSapce等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将各数据库中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形成知识图谱,以便于了解当前研究热点与难点,还原云南和西南地区抗战以来社会变迁趋势,提高公众对于滇西抗战的认知。

3.4 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创新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展陈效果

应用虚拟展览技术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极大提高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的展陈效果。虚拟展览技术在信息化时代发展迅速,主要展示形式有3D展示、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利用虚拟展览技术传播范围广、接受度高、体验感强等特点,使用户以身临其境,以强大的视觉与听觉盛宴接触到书本上难以体会得到的情感。一方面可以将滇西抗战相关的文物配以口述历史档案音视频,辅助滇西抗战文物档案的历史解说,形成立体展览视频。最后把这些视频放到档案馆、博物馆以及其它文化部门的官方网站或公众号等宣传渠道上,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参观了解滇西抗战的历史。例如可以将滇西抗战纪念馆中的血浴松山图配上2014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松山大血战》中相应的片段或者高光时刻,使人无论是线上浏览还是线下参观都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触摸历史,并留下深刻印象,深刻体会来之不易的和平,增强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在基于文本挖掘、文本数据关联优化以及文本可视化的基础上,运用虚拟显示技术提供网上虚拟展馆,提供给不能亲临展览馆的用户新的参观方式,了解云南抗战史,为保山、腾冲等地的文旅部门数字化可视化展览提供助力。

4 总结

基于数字人文的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工作有了理论成果的支撑后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加强滇西抗战各类型档案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滇西抗战档案信息资源的保护,促进跨机构合作,提高口述史料的采集深度,挖掘滇西抗战口述历史档案的价值。开发成果不仅可以提供给学校、学院、学生社团等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事业,服务于高校与学科建设,使得师生更加了解云南抗战史,同时为爱国教育宣传工作提供生动素材,还可以作为重要的国际合作反法西斯战争凭证,增强群众的历史认同感。

猜你喜欢
滇西抗战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
腾冲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助推滇西乡村幼儿教育事业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