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农书》中的“月停午”

2023-12-28 18:11丁建川郭友帮

丁建川 郭友帮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内容提要]“停午”一词,《汉语大词典》释为“正午;中午。停,通‘亭’。”最早的书证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三峡)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停午”也作“亭午”。日可“停午”,月也可以“停午”,指月上中天。与日之“停午”时间确指“正午”不同,月之“停午”具体时间则所指不一,可以是半夜12时左右,也可以是其他时间。

[关键词]《王祯农书》;停午;亭午;月

[中图分类号]K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091(2023)03-0145-03

【收稿日期】2022-11-01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元代<王祯农书>诗歌译注及综合研究”(项目编号:J16WC06);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山东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调查与保护开发利用研究”(项目编号:16BZWJ02)。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作者简介】丁建川(1972- ),男,博士,山东农业大学农业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词汇学、农书文献学。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之四·薅鼓》引南宋曾之谨《薅鼓歌》,其中有二句诗曰:“归来醉饱月停午,囊瓮犹嫌不胜贮。”①其中“停午”一词,与“月”搭配,所指时间具体为何,值得探讨。笔者不揣谫陋,将在《王祯农书》诗歌译注过程中的心得著文如下,请方家正之。

《汉语大词典》释“停午”:“正午;中午。停,通‘亭’”。最早的书证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例: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②

此例使用“合叙”的修辞格。在叙述时把本来可以用两句话叙说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使句子紧凑,文词简洁。“停午”对应“曦”(日),“夜分”对应“月”,意为,不在正午看不到太阳,不在半夜看不到月亮,极写“重岩叠嶂”之高耸壁立。《汉语大词典》另引“停午”以下2例:

(2)湿薪烧尽日停午,试问霏霏何处浮。(梅尧臣《庖烟》)③

(3)尝试保和殿,未停午,众方执笔着想,闻有投卷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九)④

古籍中“停午”的其他用例如:

(4)院落无人日停午,柳花如雪满阑干。(《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三)⑤

(5)篆香未过日停午,蚁酒初浮莺弄春。(郭祥正《题史君梁正叔浩然堂》)⑥

《汉语大词典》亦收“亭午”一词,释义为“正午”,最早的书证为晋代孙绰《游天台山赋》:“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⑦“羲和”代指太阳。句子大意为,太阳到了正午的位置,浮动的云气向高处散开。“亭”是动词,与“停”通。“羲和亭午”刘良注:“亭,至也。”“停(亭)午”之时,太阳出现在天空的正南天际,相当于今天的计时法的中午12时左右。后来“停(亭)午”逐渐凝固为一个词,词义为“正午”。《汉语大词典》另举以下3例:

(6)三杯卯酒人径醉,一枕春睡日亭午。(苏轼《上巳出游随所见作句》)⑧

(7)日之亭午,乃炎炎其光,五色文明。(龚自珍《尊隐》)⑨

(8)八月十七日晨,以舟趣新步,昙而雨,亭午乃至。(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辛亥游录》)⑩

“亭午”在古汉语中还有不少用例,再如:

(9)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李白《古风》之二十四)

(10)日亭午,童子行五里,沽烧春还,注之僧盏。(《山西通志》)

(11)(太祖)命将精骑数千,赴石岭关拒契丹,谓之曰:“翌日亭午,俟卿来奏捷也。”(《宋史》)

以上有些例句虽然只出现“停(亭)午”一词,未与“日”组合,但词义显然也指正午时分,如例(3)、(8)、(9)等。显见“停(亭)午”通常指正午时分,太阳到了正南天际。

在古汉语里,也时见“月”与“停(亭)午”组合的用法,除前引《王祯农书·薅鼓》外,略举数例如下:

(12)寂寥无声月停午,蟾蜍通津堕清露。明星烂烂今何稀,美人荧荧隔烟雾。(张耒《柯山集》)

(13)此时中庭月停午,窈窕穿帘巧相觅。(查慎行《同人中秋集陈寄斋宅》)

(14)更待九秋月亭午,白玉壶中有新句,烦君赤手双拾取。(杨万里《题永丰刘伯英双清亭》)

(15)戊申早,移舟慧力寺下,具饭,待教授随同年罗自行自白沙来,携家少休,江月亭午后方解去,晚宿永泰市。(周必大《文忠集》)

(16)子美诗成月亭午,此景未许他人分。(《石渠宝笈》)

例(12)-(16)中,“月”与“停(亭)午”一词组合,指明月悬于夜空之中天,晶莹皎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以十二地支与方位相配,“午”作为南方的代称,与代称北方的“子”相对。日“停(亭)午”指古代计时法的午时,在正午11时至13时之间。日至中天为午,月至中天也可称“午”,韩愈《和崔舍人咏月二十韵》句:“过隅惊桂侧,当午觉轮停。”所以“日”“月”皆可“停(亭)午”。“日停(亭)午”指正午时分,所指单一明确,毫无疑义;而“月停(亭)午”指晚上哪一时刻则不明确,要看具体情况。

如果在阴历每月十五的前后一两日,月“停(亭)午”的时间在晚上23时至次日1时之间,即古代计时法的“子时”。例(13)查慎行诗题直接标明“中秋”,月圆之夜,月正“停午”,此刻也应是子夜时分。例(14)杨万里诗中,前有“月亭午”,后有“白玉壶”,“月亭午”之际应在子时。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即以“玉壶”喻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满月:“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但如果是其他夜晚,“月停(亭)午”则不在“子时”这一时段。因为在一个朔望月里,月亮每天升起的时间和位置都会发生变化,月过中天“停(亭)午”之际,可能是晚上20时(如阴历初十前后),也可能是凌晨4时(如阴历二十前后),也或者是中午(如阴历初一前后,此刻因为有太阳而看不到月过中天)。这与月球绕地运行时盈昃圆缺的规律和轨迹有关。例(15)周必大文中“戊申”日,时为壬辰年丁未月戊申日,即南宋孝宗乾道八年阴历6月11日,公历1172年7月3日。据《文忠集》载,作者一行乘舟溯赣江而行,南归故里吉州(今江西吉安),途经生米镇、丰城、樟镇等地,抵临江军。文中的“慧力寺”即位于临江军,历史上曾是著名古刹。“戊申日”当晚“江月亭午”后,作者从慧力寺解缆舟行,夜宿于永泰市,永泰市是当时位于赣江边的重要驿站。从永泰向南再经新淦、白沙等地,最终到达其故里吉州。据天文月相之规律,阴历6月11日晚,月亮不是满月,“江月亭午”之时也不在夜半子时,而在20时-21时之间。所以,周必大文中说“江月亭午后方解去”,夏季此时虽已入夜但尚不太深,所以才有下文“晚宿永泰市”的说法。如果从慧力寺出发时已是子夜,到达永泰市投宿就在凌晨时分了,这不太符合常理,时间太晚,行舟亦不安全。

以上诗文中的“月停(亭)午”之时,月虽皆丽于中天,但或为一轮,或为半璧,或为一弯,并非都是圆月满月。由此我们揣想,作者更属意于将月之“停(亭)午”作为模糊的时空背景和诗歌意象来描写,而不在于告知读者确切的时刻。

“停(亭)午”还可与“日月”组成“日月停(亭)午”这样的四字结构,符合汉语韵律和谐的内在要求,多用于韵文中。例如:

(17)日月停午,物无邪阴(潘自牧《记纂渊海》)

(18)山川出云而有时雨,亟苏吾民;日月亭午而无邪阴,更求众正。(杨万里《诚斋集》)

(19)日月亭午而无斜阴,已开治象;天地既交而成泰道,尽入钧衡。(方岳《秋崖集》卷十九)

例(17)-(19)中,“日月停(亭)午”指太阳、月亮升至中天的最高处,此刻日光或月光直照大地,形成的影子最正也最短。中国传统的为政之道历来重视“正”而排斥“邪(斜)”,“日月停(亭)午”的结果是“无邪(斜)阴”,作者以此隐喻其政治理想:君主清明如日月丽天,奸邪小人无处遁藏。

“停(亭)午”一词现代汉语里已不常用,作为古语词,它最为人们熟悉的用法是与“日”组合,指“正午”。月“停(亭)午”的组合较为少见。此时给人的感觉多为一轮圆月升至中天,时在夜半子时,但从以上的分析看却未必如此。另外,“停(亭)午”也可与“日月”构成四字结构,一般用来喻指政治清明。古汉语中“月”与“停(亭)午”组合的用例虽相对较少,但作为客观的天文月相与语言现象却不容无视,所以,我们建议将《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对“停(亭)午”的释义做一下调整:“通常指正午,也可指月到中天。”并在此基础上,增补“月”“日月”分别与“停(亭)午”组合的例句。

“停(亭)午”虽然只是《王祯农书》众多词汇中的一个,看似与农业内容无涉,但对任何一个词语深入恰切的探究于该书的理解都有其应有的价值,同时,对于汉语词汇研究和当代辞书的完善也不无裨益。

注 释:

①缪启愉,缪桂龙:《东鲁王氏农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435页。

②《汉语大词典》 第1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第1556页。

③《汉语大词典》 第1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第1556页。

④《汉语大词典》 第1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第1556页。

⑤《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三。

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青山集》,卷二十四。

⑦《汉语大词典》 第2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第2108页。

⑧《汉语大词典》 第2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第2108页。

⑨《汉语大词典》 第2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第2108页。

⑩《汉语大词典》 第2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第2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