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崭新视角

2023-12-28 18:11吕彦瑶
关键词:新形态中华文化文明

吕彦瑶

[内容提要]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是铸就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与内涵的根本力量,凸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明特色和民族特性。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植于中华文化,赋予中华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现代表达,是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精神的时代产物,蕴含的时代精神丰富发展着中国精神宝库,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精神标识,引领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走向,是新时代深入理解和系统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因素。

人类文明新形态扎根中华大地,吸吮着中华民族创造的五千年文化精华,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延续与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1]214。继承与弘扬、创新与发展本民族文化精髓和精神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自立自强的关键和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2]45-46。作为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要展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标识”“文化精髓”,就要揭示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密切关系,从根和源上理清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显著优势与鲜明特征,抓住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完善的根基。

一、文明、文化及精神之概念辨析

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首先要明确人类文明新形态中“文明”的深刻内涵,厘清文明与文化内在关联与本质区别,明晰“精神”的本质涵义,为深入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密切关系创造前提。

(一)文明与文化的内涵及区别

在汉语中,“文明”一词由“文”和“明”组成,最早可追溯到商朝。“文”

最早出自“错画也,象交文(纹)”(《说文》),有“文治教化”的隐意。“明”字在商朝一开始是时间概念,后与“文”相同出现在帝王名号之中,又有“明命”“明哲”“明威”(《尚书·商书》)的深意。据考究,“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舜典》中,“浚哲文明,温恭允塞”,意指文德辉耀。而后,“文明”多次出现在《易传》中,如“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内文明而外柔顺”等,多指欣欣向荣的自然现象和有道德、有礼制的社会现象、文明状态。这就出现了狭义和广义的“文明”原意。其中,广义的“文明”与西方的“civilization”一词意义相近。“civilization”源自拉丁语“civis”“civilis”(城市居民),指的是与“savage”(野蛮)、“primitive”(野蛮)相对应的文明状态,更有学者沃尔内和霍尔巴赫将文明视为未来的一种美好状态。基于东西方对“文明”的词义界定,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与野蛮、蒙昧相对的社会进步状态,狭义是指德行优良、举止文明。根据唯物史观原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明不会终结,其内涵和本质是持续发展的。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3]97。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明是在人的实践基础上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本质是人的本质和实践能力的外化。基于此,我们认为,文明相对蒙昧和野蛮而言,指的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通过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实践活动,而创造出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各领域各方面的成果,统称人类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文明”应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以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为基本内容的实践成果的总和。

文明与文化相互区别。首先,从内涵和外延上看,文化包括且大于文明,文明是文化中一切精致的、先进的部分。文化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实际上是大文化,就是人化。凡是人类创造的一切不同于自然界的东西都是大文化。从中国辞源学上看,“文化”最早典出《周易》,主要是指人文育化、以文教化的意谓。从西方辞源学上看,文化既作广义又可作狭义理解,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观念形态上的东西。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把文化作狭义理解,认为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不管是文化的广义还是狭义,都有共同的意旨,总结起来就是特定国家和民族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而文明只是其中先进的那部分内容。其次,就产生的先后来看,作为社会进步概念的文明,要晚于文化。文明是与野蛮相对的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状态,而文化代表的是人类的生活样式,是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人化现象。对此,德国思想家斯宾格勒提出文明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文明,文明是文化不可避免的归宿”[4]54。从西方辞源的“culture”(文化)和“civilization”(文明)足以能看出文明与文化发展的不同步性。最后,就词性而言,文明是褒义词,文化是中性词。

文明与文化概念复杂,易相通相融。正因两者均是人类实践的产物,诸多学者都把文明等同于文化来使用。比如,泰勒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杂的丛结之全体。”[5]2但事实上,文明与文化不能画等号。因为文明是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的前进过程,而文化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要素,两者存在根本不同。

(二)精神的内涵

何谓精神?精,是精粹、精义,神是神髓、神韵。“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周易·系辞下》,此之谓也。据现有文献记载,精神一词,较早出于《庄子》一书,“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这里的“精神”是对应形而下之器而言的,是指形而上之道所派生的规律、准则,具有本体论的意谓。中国古代《管子》中的“精气说”就把“精气”看作一种“道”、一种物质,将“精神”“道”具象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精神主要是指人的主观意识活动、心理活动和思维方式。在西方,“精神”一词源于拉丁语“spiritus”,有两层含义,一有气、呼吸之意,与中国文化中的“气”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是对应“soul”,意谓“灵魂”,与中国文化中的“神”或“魂”相类似。由此观之,在东西方文化中,“精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神是与物质相对应、与意识相通的哲学范畴。广义的精神作为意识的存在,是指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呈现,狭义的精神是指精神创造成果中的精髓、精华,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这里研究的中国精神偏向于后者,即狭义上的精神概念,是指中华文化彰显出的精神。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在社会主义中国出场,归根结底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独特文化魅力和稳定的精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从文明道路的高度阐释了文明新形态,指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特色。他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315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特色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能从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中追根溯源。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扎根中华文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植根于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勤劳奋斗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自信自觉、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原初形态,是民族的基因和灵魂,在孕育文明、复兴民族、富强国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的中国是对传统的中国的继续和发展。没有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就没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与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1]24传承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的现代转型,既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使命,又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创造的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深深滋养着人类文明新形态,厚植着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与发展的沃土。一是传统民本思想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渊源。孔子“仁”的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等传统民本思想影响深远、根深蒂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汲取传统民为国本的思想精华,创造性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7]38的思想,是对“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升华。二是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提供制度支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法不阿贵的正义追求、以德化人的德治理念以及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的重要文化来源。三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应该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永续发展。这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将指引人类文明新形态更好发展。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化的时代成果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创造性提升和创新性运用中华文化精粹的时代成果,是中华文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催生的理论产物。中华文化历经世代嬗变,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源远流长的文化恒星,其精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得到了创造性提升与运用,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诞生的根本动因。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源头活水,是坚定文化自信、丰富与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支撑。文化自信是本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实现文化时代更迭和自我发展的关键。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文化、延续的中华精神,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创造文明新形态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8]36中华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如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抱负等,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基和源泉。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过程中积淀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人文情怀,在新时代实现了自我发展,塑造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层结构、思想风貌和文化品格,必将支撑着人类文明新形态更好走向未来。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中华文化新内容

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拓展了中华文化的现代内涵和外延。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深厚文化基因和精神滋养。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悠久深厚的中华文化母体中孕育而生,既吸收和借鉴了中华文化中的精华要素,又从“五大文明”层面赋予了中华文化崭新的时代内容和现代形式,使中华文化焕发生机、彰显活力。人类文明新形态要建设的是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生产力层面的“富裕”和生产关系层面的“共同”是对中华文化“小康”的传承和延续,实现了中华文化“小康”思想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人类文明新形态要建设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搭建起真正实现人的政治文明的完备平台,在建构中国特色民主话语中不断提升人民的政治生活水平,赋予中华文化“民为邦本”鲜活的民主内涵;人类文明新形态要建设的精神文明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文明,旨在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革命文化、着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文化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要建设的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文明,实现社会治理的主体、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体系;人类文明新形态要建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全方位重塑了传统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两山论”“美丽中国”等深刻诠释共生共存的生态文明。这是对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升华,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方面赋予了中华文明新内涵。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精神的时代产物

中国精神彰显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和历史传统,是中华文化历经千年不衰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引领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与壮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1]20正是在中国精神的浸润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有了更加坚实的力量支撑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人类文明新形态所以具有中国特色,根源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长期滋养。

(一)中国精神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出场提供精神动力

新时代是一个国家意识主导的理性时代,国家意识的觉醒和中国精神的勃兴孕育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因子,呼唤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1]20新时代有新时代的精神,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激荡和塑造着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创造的精神养料。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不同时代的精神凝结,以其自觉性和主体性激励着时代精华的产出,具有反映时代声音、创造时代产物的结构和功能。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把握新时代中国精神,首先就要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维度来把握这个时代。

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图景的鲜明特征,是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其创造创新精神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突出优势释放出来,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不断变革和形态升级,向人类文明展现中华文明的文化魅力和精神要义。中国精神促使人类文明新形态出场的过程,就是中国精神开显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9]。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文化塑造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内核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它总是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创造出具有不同时代内容的精神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2]45,从文化精神维度阐明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明特色。这是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当代发展相适应、与当代精神相协调的必由之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具有光明前景。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精神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0]220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演变发展的时代产物,也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凝结。万物浮游于天地间,能变者久存。中国精神历经时代变换,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继续向前。中国精神的丰富与发展开创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中华文明也对时代变迁和社会诉求作出回应。作为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摆脱了资本主宰的现代性,又超越了以高度计划集中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独特性的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有着标志性的精神内涵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11]。中国精神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大地上孕育、发展、壮大,中国精神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筑基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精神的时代表现,两者具有高度统一性。从根源上看,两者均来源于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鲜活实践中。这就使得中华民族凭借自身智慧和条件,结合不同时代,历经不同探索,在新时代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国精神体系。从生发轨迹看,两者以强大的政治整合力为内在驱动力。这一政治整合力成为中国精神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目标追求看,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指向。而中国精神引领着中国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其最终目的是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两者根源、内在驱动和目标追求的一致性,反映出中国精神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一致性。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的提出,既符合中国精神发展的历史逻辑,也适应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实践逻辑。中国精神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显现,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文明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完整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理结构和文化精神。只有准确把握两者的关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新”之所在。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发展中国精神宝库

文明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本质是实践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产物,是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从多层面推进了中国精神的发展,丰富着中国精神宝库。首先,人类文明新形态谱写中国精神的时代序章。人类文明新形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接过书写中国精神的崭新篇章的文明使命,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考量新时代的精神表征,赋予中国精神鲜活的内容和色彩。中国精神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容回避的精神基因,正确看待、提炼转化、创新发展才是对待中国精神的正确态度。将中国精神发展史融入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之中,增阔了中国精神的内容,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迈向新纪元。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发展理念、执政理念、制度建设等方面体现着中国精神,持守了中国精神的特性,向中国精神不断贯入新元素。同时,中国精神也通过人类文明新形态“五大文明”建设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世界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布局中感受到中国精神气度和风范。其次,人类文明新形态延拓了中国精神的发展维度。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精神发展史上的重要结晶,延续着社会主义文明和中国精神的发展路线,从理论和实践上拓展了中国精神的发展内容,为中国精神发展史作出无以可代的贡献。历史文化传统、生产发展状况及社会性质决定了各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12]90“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12]90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实际,创就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文明的无限生机和无比优越性,坚定了社会主义文明自信和道路自信,彰显出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从中华文明自信、中国精神自信延拓了中国精神的发展维度。最后,人类文明新形态增添了中国精神的内容厚度。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明发展和精神发展道路,在对文明成果、文明道路等探索中拓展了中国精神的内容厚度。在探索社会主义文明实践中,一大批伟大精神,如伟大建党精神、伟大航天精神、探月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三牛”精神、北斗精神、丝路精神、科学家精神等,如雨后春笋般亮丽出场。这既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创新发展的集中表现,又是中国精神的时代呈现,为中国精神宝库增添了新内容。

四、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助力人类文明新形态

任何文明都是在一定文化土壤和历史传统中得以开展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接续是文明发展的民族特色和根本标志。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尽力千辛万苦所取得的根本成就,它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而是中国“独创的”,是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中的时代精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本区别于西方文明的根本标识,蕴藏着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合力,引领着人类文明新形态朝正确的方向更好发展。

(一)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标识

任何时代的文明发展不能舍弃对文明传统的继承,也不能尽弃民族传统而重新开始。中国历史悠久,有着比较完备且连续的文化体系和精神形态,是中华文明自我革新和形态转变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源何处、“新”在何处、“新”向何方的根本标识。首先,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沉淀,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创造的“根”和“魂”,其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不但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与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文明新形态熔铸于昂扬向上的革命文化及精神。革命文化中的艰苦奋斗、勤劳勇敢、自力更生、勇于牺牲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和中华民族精神中最生动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象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红色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给人类文明传承以气势和神韵,又给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以方向和支撑。其次,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特质。人类文明新形态植根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就使得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有文明的一般共性,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的文明自觉和自信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共同体精神等,都能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中追根溯源。最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指向。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精髓,从古至今,人文情怀始终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人类文明新形态传承和弘扬了传统人本精神,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人本价值指向创新性发展为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因此,只有深入认识和把握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才能从根上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走向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本质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性质的文化和精神,这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的内在规定性。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灵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有力保障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性质和发展方向。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所以被中国共产党选择为根本指导思想,关键在于它是发展着的科学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统领地位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灵魂所在、优势所在。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性质和特色,始终代表人类文明前进方向。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3]1516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有了蓬勃生机和旺盛生命。二是以人民为中心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理念。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根本要素是人,人民美好生活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目标追求,其核心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见,文明建设的精髓是人文关怀和人的发展。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形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宗旨。在中国,人民既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者,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见证者,既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剧中人”,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剧作者”。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人民中心、人民至上的发展导向,就要坚持文明发展靠人民、文明发展扎根人民、文明发展为人民,最大程度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引领。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内核,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魂有定所、行有依归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4]92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前途,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就是为了守好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和魂。

(三)凝聚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15]162“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15]256中华文化历来讲究“和而不同”,尊重文明差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汇聚合力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方案。首先,倡导文明多元化是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首要前提。由于地域、民族、信仰、文化等不同,各文明以不同形式体现着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图景。理解文明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应有的态度。人类文明新形态肯定了各文明的主体性存在,认为不同文明主体休戚与共,人类文明的命运与前景处于相互构成的境遇中。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主张包容互惠、开放创新,在不同文明交往中增进共识,重塑人类文明新景象。其次,形成文明借鉴与融合的自觉性是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键。在多元文明并存的当前,任何文明都无法抛离其他文明而独立存在,文明冲突与观念碰撞致使人类文明新形态认识到文明异化的后果,形成文明交流互鉴的自觉意识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眼界。只有摒弃唯我独尊、自我封闭的文明心理,充分尊重和理解不同文明,才能把握“以文化人”“文以载道”的历经进程和经验,以高度文明自觉精神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与发展。最后,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平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文明融合与再生、形成文化合力、推进人类文明更好发展的中国智慧。在新时代,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就要形成构建新型共同体的文化自觉,培养高度关怀人类共同命运的世界意识,建立健全各文明对话与合作的体制机制,在塑造人类未来命运的希冀中筑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根基。

猜你喜欢
新形态中华文化文明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新形态西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激活时装新形态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