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1+X证书“课证融通”探索与实践

2023-12-31 11:58程建伟张庆贺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课证融通课证融通

王 永 程建伟 张庆贺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是高职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一项重大举措[2],是系统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有必要将1+X 证书考纲与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技能提高等紧密结合,发挥“X”对“1”的技能、知识、素养等方面的强化、补充、拓展作用,推进“1”和“X”有机衔接与融合[3],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路径。

1+X 证书制度是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和制度创新,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表现。当前,1+X 证书制度下的“课证融通”仍存在着以下困境,一是“课证融通”理念背离证书设计的初衷,部分院校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唯“通过率”论,为学生获得证书进行考前集训或速成培训,而忽视深层次的“课证融通”,这显然违背1+X 证书制度设计的初衷;二是课程重构深度不足,重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是1+X 证书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不少教师缺乏变革动力,更多的是完成考试和考核任务,同时,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固有知识,对需要融入课程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了解,课程重构和破壁能力有待加强;三是X 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仍不高,X证书作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认可,但是并未广泛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并不能有效提高就业竞争力,亦无法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直接帮助,这就导致证书推广与学生发展需求之间出现偏差,学生考证意愿不强。

因此,亟待探索1+X 证书“课证融通”的路径创新。本文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依托现代产业学院,以1+X 智能建造设计与集成应用证书为例,从现代产业学院制度设计、“课证融通”运行机制、“课证融通”实施策略与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体(产业学院共同体)两循环(8 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的“课证融通”运行体系,较好地实现了校、企、生联动,达成了产、教、学闭环,对高质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一、现代产业学院共同体制度设计

现代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重要的载体,分析“政、企、行、校”在文化、制度、资源和利益四个方面的内在融合逻辑,建立协同与兼容的四维一体“现代产业学院共同体”(如图1所示),形成横向融通育人合力,赋予“现代产业学院共同体”建设各方情感寄托和使命责任,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图1 现代产业学院共同体制度设计

同时,建立权责分明的现代产业学院产权制度,对校名、知识产权、技术体系、经营体系等资源开展确权研究,建立产权界定清晰、资产构成比例适中、资产收益分配合理的现代产业学院;完善现代产业学院治理和管理机构,通过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强化监督制约等机制建立良性运行体系。

在此基础上,学校、企业等多方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形成政府引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协同推进的良性运行体系,保障1+X 证书有效落地。学校是推动1+X 证书制度的主阵地。学校要深刻认识到1+X 证书的本质和改革要求[4],鼓励支持二级学院参加1+X 证书考核,提供人力、物力保障;二级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落实教师、实训室建设等支持性条件,做好“课证融通”。企业是推进1+X 证书制度的重要参与者。通过产教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组织建设、实训教学支持、技能实效达成等方面的作用。教学团队是深化1+X 证书制度的实施者,是实现1+X 证书落地的第一责任人,对“课证融通”内容进专业、进课程、进课堂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基于质量改进的“课证融通”运行机制

基于“事前设定目标标准(质量计划)、事中进行监测预警(质量控制)、事后开展诊断改进(质量提升)”的质量保证运行体系,构建以阶段改进与常态纠偏相结合的“8 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如图2所示),该螺旋可以看成由一大一小两个循环相互叠加组成的相辅相成、互联互动的有机整体[5],大环“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等10个工作过程,注重阶段改进,小环包含“计划—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等6个工作过程,注重常态纠偏,两个循环互联互动,实现常态纠偏与阶段改进的有机统一。

图2 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

借鉴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建立阶段改进与常态纠偏相融合的“课证融通”运行机制(如图3所示),大循环包含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循环周期为一学年,针对目标和标准的达成度进行纠偏和改进;在事中阶段内设小循环,根据教学活动中即时反馈的数据,及时采取改进和纠偏措施;两个循环有条不紊地运行,促进课程教学质量螺旋式提升。

图3 基于PDCA循环的课证融通运行机制

事前:构建“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根据考纲要求,分析和提炼考点,将考点分为基本考点和拓展考点;根据考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育人资源和载体;梳理课程每章节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寻找相应的1+X 证书考点融入点,将证书考点和教学内容耦合。

事中(内含小循环):“课证融通”的教学实施,通过分组协作+浸润式教学、案例研讨+解剖式教学、以赛促教+激励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课和证的有机融合;“课证融通”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与改进,完善考评规范、创新考评方法。

事后: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关注考纲和课程标准变化、更新证书考点、完善考点融入路径、改进教学方法等。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课证融通”实践探索

(一)创新校企共建协同育人路径

按照“共育、共管、共担、共享”的方式开展校企共建,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资源等;校企共组教学团队,实现教学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1.打造现代学徒制样板

依托产业学院和大师工作室,联合成立现代学徒制共建共管委员会[6],对参与1+X 证书考试的学生在行政班外参照学徒制管理,建立“专业教师+技术能手+辅导员+班主任”四位一体育人制度(如图4所示)。

图4 四位一体育人机制

理论教学主要由学校导师完成,课余时间学徒在大师工作室进行实践训练,辅导员和班主任做好学徒制学生的思想教育,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技能观以及家国情怀融入到学徒制班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起到润物于无声的效果。

2.共建资源共享新平台

系统化共建教材、课程、实训基地、虚拟仿真技术等教学资源(如图5 所示),将现行成熟的智能建造标准化施工工艺及安全监管体系纳入实训课程,把产业发展新形态引入理论和实践教学,共同开发符合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多样化教学资源,联合编制新形态教材,共同建设在线课程,共享企业案例资源和实训基地[7]。

图5 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3.构建“立体+实境”学习空间

将实际项目施工现场打造成标准化智慧工地教学实践场所,结合项目施工任务进程开展学生跟随学习的教学与实践,让学生在真实施工环境和施工任务中掌握各施工节点的技术技能,有效激活校企合作实体项目的育人效能,发挥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积极作用。

(二)混编教师团队提高师资能力

以产业学院为依托,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组建“专业教师+技术能手”混编教学团队,承担学校相应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形成捆绑型的双师结构组合体,并随着团队合作的深入或产业学院的壮大,实现各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团队成员搭配合理,专业背景与技术能力要能较好地胜任相应证书培训与指导工作。

1.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

校企联合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如图6所示),建立教学、竞赛、创新、社会服务等工作机制。成立专业教师和技术能手为主体的混编教学团队,专业理论课以学校教师为主,实训课程以技能大师带徒完成,依据大师的技能特长,选择不同的课程模块开展教学活动[8],实施“立地式”人才培养,破解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以及学用脱钩的难题。

图6 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机制

2.提高教师团队课证融通能力

通过参加考纲审定、职业技能培训、教研会议、信息化技术学习等形式,提高团队教师治学施教、培训考核和职业评价能力,增强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课程标准开发与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技术应用等能力。

3.共建教师成长交流平台

通过产教融合,共建教师驻企工作站,学校导师定期在工作站交流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与应用,提高学校导师的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进行1+X 证书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凝练形成生讲生评、师导生演、以练代讲的教学典型案例。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习效果

根据教学重难点和突破点,实施以下策略:

1.构建虚实耦合育人格局

建设虚拟仿真中心等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场景;联合企业研发基于MR、AR 技术的行走课堂教学资源,打破学生学习时空的限制;搭建“实时+微课”数字化课程平台。开放实时智慧工作云平台,学生可利用360°远程检测仪移动端实时观看教学及施工过程,在线进行实时学习互动;建立工程项目实景微课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建筑工程重要施工节点关键技术技能微课,丰富师生数字化课程学习平台;课堂活动由“老师讲学生听”转变为“老师指导学生体验”,让课堂在体验中“活”起来、“动”起来,促进课堂“热”起来。

2.突破线上学做合一瓶颈

创新“云+大屏+小屏”教学方法(如图7 所示),学生通过小屏(手机)上腾讯会议直播听课,用大屏(笔记本)实操(练),学生的成果云端上传,师生共同点评(如图8所示)。通过大屏+小屏互补,达成学做合一教学目标。

图7 大屏小屏互补

图8 讲练评教一体教学模式

3.创设学习情境开展教学

教学团队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创设“探索与交流”型学习情境。

(四)赛教相长助推“X”技能提高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以技能大赛为抓手,采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相长”的模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技能竞赛,沉淀大赛项目案例库,将大赛项目案例融合到课程中,促进“岗课赛证”全方位、立体式融通。

1.课内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团队在教学设计中融入竞赛元素,组织开展个人赛、小组赛、精英赛等,赛速度、赛精度、赛合作(如图9 所示),将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落实到课堂上。

图9 多元赛制赛教相长

2.技能大赛助推技能提升

将技能大赛中的新技术、新方法融合到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中,满足技术、技能教学时效性要求[9],更好地做到与企业需求和社会需要接轨,助推“X”技能提升,解决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四、“课证融通”育人经验与成效

(一)“课证融通”育人经验

1.形成基于8 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的“课证融通”机制

基于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建立阶段改进与常态纠偏相融合的“课证融通”运行机制,大循环针对目标和标准达成度进行纠偏和改进,小循环针对教学活动中即时反馈的数据及时采取改进和纠偏措施,两个循环有机统一,保障课程教学质量螺旋式提升。

2.探索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共建协同育人路径

依托产业学院和大师工作室,打造现代学徒制样板,建立“专业教师+技术能手+辅导员+班主任”四位一体育人制度,既保留传统学徒制的精髓,又适应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构建“立体+实境”学习空间,将实际项目施工现场打造成标准化智慧工地教学实践场所,让学生在真实施工环境和施工任务中掌握各施工节点的技术技能,发挥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积极作用。

3.创新基于“三教”改革的教改路径和方法

建设虚拟仿真中心等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场景;联合企业研发基于MR、AR 技术的行走课堂教学资源,打破学生学习时空的限制;创新“云+大屏+小屏”教学方法,通过大屏+小屏互补,达成学做合一教学目标;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探索与交流”型学习情境;通过教改创新,有效促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热”起来。

(二)“课证融通”育人成效

1.学生专业技能明显提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通过“课证融通”,帮助学生取得1+X 证书是对学生职业技能的一种肯定,无形中使学生的专业自信和职业归属感明显增强;同时,学生对专业认知得以加深,技术技能显著提升,可以更快速地融入工作岗位,进一步缩短了“学”和“用”之间的差距。

2.教学资源得到提质优化

通过1+X 证书精准对接产业技术需求,打造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样板,合作企业入选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企业;整合BIM 实训室、安全体验馆、智能建造虚拟仿真平台资源等,打造了全国示范智能建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联合开发新形态教材3部,在线课程5门,企业实践工作站3个。

3.实践经验引发社会关注

现代学徒制和大师工作室案例经验被全国建筑防水职业教育集团内10 余所院校借鉴和推广应用,中国建设报、搜狐网等新闻媒体报道5次,被邀请会议交流经验2次。

猜你喜欢
课证融通课证融通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课证融通的《电工技能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高校网络教学“课证融通”
基于课证融通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探讨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
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职助产专业“一专两岗、课证一体”课程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