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体系的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2024-01-01 12:11余可绎
莆田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风貌文化遗产物质

余可绎

( 复旦大学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上海 200433 )

2018 年,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被评为福建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 2020 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保护更新工作稳步开展。2023 年,莆田市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莆田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取得阶段性成果。 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工作的结束,而是更高起点上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工作的开始。正如批复函件所示: “保护修复历史文化街区,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加强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修缮保护,推动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充分发挥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使用价值。”[3]

“价值” 是认定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标准,也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内容之一。 我国法律法规对此做出了尤为清晰的规定[4-5]。 所以,价值评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围绕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估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颇丰。 例如,梁雪春等[6]、 石若明等[7]、 胡敏等[8]以多种方式将价值评估纳入街区综合评估体系、 并运用于实践; 黄玮玮[9]、于红霞等[10]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式剖析街区价值评估的各个要素与工作流程。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人研究中,价值评估主要是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的事前评估,而不是用于阶段性成果评估。 因此,笔者将基于阶段性成果评估需求与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实际,构建价值体系,调查分析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现状,旨在为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提供后续工作建议,为价值维度纳入街区阶段性评估提供思路。

一、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体系

1. 既有价值

为与保护更新所创造的价值做出区分,笔者将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与更新工作开展之前即拥有的价值属性统称为“既有价值”。 作为认定历史文化街区的关键要素,既有价值在不同事前评估研究中被拆解为多元的价值子类,常见的有历史价值、 科学价值、 艺术价值、 环境价值等。 对于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而言,其既有价值主要有稀缺价值、 历史价值、 功能价值和情感价值。

就稀缺价值而言,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内遗产数量丰富(见表1),包含1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5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占莆田市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8.33%[11]与8.06%[12]。 同时,该区域内所形成的历史建筑群落尤为珍贵。 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内,民国时期建筑约占1/3。 传统风貌建筑聚集使此处的传统坡屋顶蔚为大观。

表1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相关不可移动文物名录[11-14]

就历史价值而言,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是莆田市地域文化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物。 一是坊巷文化。 街区内的古谯楼、 县巷、 坊巷等历史遗迹是追溯宋代莆田子城格局与民国时期“九头十八巷” 格局的坐标。 二是教育文化。 历史上街区科甲牌坊林立、 名人辈出,近代在此兴起新式教育与报刊,说明莆田有兴学重教的传统。 三是宗教文化。 不同的宗教建筑坐落于街区内,多元祭祀、 和合共生是莆田市多元宗教信俗的缩影。 四是建筑文化。 街区内的红砖厝格局完好、 类型多样,是研究莆田传统建筑营造的重要实物。 五是红色文化。 紧邻街区的哲理钟楼是闽中第一个中共支部旧址,被誉为莆田革命的摇篮。

就功能价值而言,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长期被作为居住空间与商业空间。 一方面,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有大量常居人口,他们不仅居住在建国后新建的居民宅中,也居住在部分不可移动文物与历史建筑中。 街区常居人口既体现街区的功能价值,同时又以“保留传统地方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方式构成了街区的有机组成部分”[15]。 另一方面,街区所在地段交通便捷、 商业氛围良好。 民国时期,街区商业鼎盛,涉及医药业、 制鞋业、 布业、 酱料业等行业[16]。 建国后,街区商业持续繁荣,街区内售卖的服装、 古董、 花鸟、 字画、 铁器、 首饰、 藤器家具等在市内有良好口碑。 20 世纪90 年代旧城改造,街区内的文献街被改造为步行街,新华书店、 现代商场等多坐落于此,维系着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商业空间的活力。

就情感价值而言,情感价值包含惊奇、 认同感、 延续性、 尊敬与崇拜、 象征性和精神性,而“象征性与精神性的感受依赖于文化意识”[17]。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对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内标志性文化景观的认同程度以古谯楼为最,72.6%的受访者对其表示认同,梅峰寺、 文峰宫、 城隍庙的认同度紧随其后,分别为51.8%、42.7%、 40.2%[18]。 情感价值驱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宗教建筑为例,街区内的宗教建筑每遭损毁时,信众自发捐资或以其他方式助力重建或修复。 由此可见,情感价值对街区保护起积极作用。

2. 潜在价值

潜在价值指通过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得以被创造的价值。 潜在价值并非无源之水,其基础是街区所拥有的资源。 因此,潜在价值虽然一般呈现于保护与更新工作阶段完成之际,但可以被预测并纳入规划中。 结合现实条件与保护规划,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潜在价值主要表现为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

在经济价值方面,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莆田市的商业中心之一,具有开展商业活动的良好基础。 但21 世纪以来,街区核心保护区内商业活动衰落,经济价值的激发有赖于保护与更新过程中的商业赋能。 与此同时,历史文化街区能够“凭借自身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成为吸引消费者驻足观光、 进行消费的文化场所”[19]。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将街区所拥有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地方文化资本,进而实现向旅游业的转型。根据《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街区经营业态以发展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为主[20]。 由此可见,激活经济价值是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的目标之一。 所以经济价值被纳入阶段性评估的价值体系中。

在教育价值方面,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内有大量的莆田市地域文化遗产。 抽象的历史文化借助物质载体具象化,使观众产生共鸣。 但“物”与“人” 之间并不必然具有信息通道。 构建物人关系,有赖于阐释展示工作的推进。 根据莆田市宋城(兴化府)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街区计划增加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用地和多主题的展示节点。 通过保护与更新工作,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有望成为宣传普及莆田市地域文化的窗口之一,教育价值有被激活的可能。

综上所述,用以阶段性评估的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价值体系构建如图1。 正如《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指南》 所述,“价值的有无决定了文化遗产资源将获得何种维护和保护,或是被忽视和破坏”[21]。 既有价值与潜在价值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但实际改造对相关价值的增益或减损是未知的。 围绕街区的调查分析则将回应这一问题,并由此彰明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的亮点与不足。

图1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价值体系

二、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整体上看,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围绕四个层面展开: 一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二是街区风貌的塑造,三是空间功能的优化,四是面向公众的阐释与展示。

1. 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与分析

目前,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多数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得以整治与标识,如元妙观三清殿、 大宗伯第、 古谯楼等。 部分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立面或构件被用于仿建建筑中,如县巷202、 204、 208、 212 号等。 街区内部分已损毁的建筑于原址处被复原,如遭损坏的长寿社、 被弃用的禄泉井与寿泉井、 被烧毁的“文献名邦”牌坊、 被拆除的“壶兰雄邑” 牌坊等。

根据走访调查,针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有不足之处。 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几处不可移动文物处于半废弃状态。 例如光裕坊较为破败,坊前道路未整修; 位于大路街311 弄内的中宪第大门紧闭,上刷红漆“危房勿进”,门前杂树杂草丛生; 宋德星宅为散点分布的三座建筑,登记为砖木结构,却已有水泥封墙; 宋氏民居内景象破败,雕刻朽坏、 院落颓残。 此外,部分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存在重立面而轻内部的问题。 例如,大路街311 弄5 号前残存门埕,虽然对街立面得以修复粉刷,但是门槛之内仍混乱破败,墙面、 地面砖石及屋顶皆破损严重,门埕与风格不统一的水泥建筑相连,多条电线水管裸露在外并垂落。

2. 街区风貌现状调查与分析

风貌完整性是判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状况的原则之一。 风貌完整性的标准在于: “一是该区域内视野所及范围风貌基本一致……二是历史街区要有合适的规模。”[22]纵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一方面,沿街历史遗迹得到较好的保护,新建建筑也是基于传统建筑风貌,街道立面风格统一。 同时,石板道路、 雕塑景观以及以灯笼竹编为代表的传统元素,进一步强化红砖古厝街区的历史风貌。 另一方面,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段。 核心保护范围占地9.86 hm2,以恢复完整历史风貌作为保护与更新目标。 划定核心保护范围既保护了相对完整的历史遗迹与生活场景,也避免了对周边复杂产权地带的大拆大建。

但截至2023 年11 月,街区的风貌塑造工作止步于街道,而未及巷弄。 隐藏于巷弄之内的历史遗迹缺乏整修,风格不一,建筑交错林立,路面不平整。 除此之外,核心保护区域内建筑风貌与相邻地段建筑风貌差异较大,且后者相对较高,街区内视野受阻。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街区风貌的完整性。

3. 空间功能现状调查与分析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延续了既有的居住功能和商业功能。 一方面,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中未曾大规模拆建民居,也并未完全迁出居住于不可移动文物与历史建筑中的居民。 所以街区的居住功能以及常居人口的社会结构、 生活方式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 另一方面,沿街建筑仍以商铺为主,但对商业业态进行优化。 目前街区内有非遗小吃店、 民俗馆、 古玩店、 百货店、 服饰店、 饮品店、 金银首饰店、 汉服租赁店、 美妆服务店、抓娃娃及其他玩具体验店等,体验经济占比大幅上升,且部分老店得以回迁。 此外,街区内的宗教建筑也完整地保留其功能性,使得传统信俗赓续绵延,如十音八乐、 妈祖诵经等。 在此基础上,街区的文旅功能也被发掘。 相关举措如下:一是增设景观、 标识、 打卡点等,推动服务文旅的适应性改造; 二是主动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文化场所,如在古谯楼与元妙观三清殿中增设莆阳书房、 陈展如故居被改造为咖啡馆、 邮局及后院建筑、 彭鹏祠堂等改造为博物馆等; 三是引导商业转型,传承历史文化,“发展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20]。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优化卓有成效,但在功能延续方面却有商榷之处。 例如,延续居住功能的大宗伯第、 关燊宅、 武魁第等建筑中生活痕迹混乱,不利于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展示; 又如延续宗教功能的文峰宫,因空间有限而不得不占用本就狭窄的路面开展活动。 上述现象的根源在于管理部门对街区部分功能的干预过少,造成既有功能、 当下需求、 现实场景三者无法实现平衡。 与此同时,街区内部分不可移动文物与历史建筑长期处于未使用、 未开放状态,如宋德星宅、 树屏书屋等,街区功能尚待进一步开发。

4. 阐释展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08 年发布的《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中指出,阐释和展示应“促进对文化遗产地的理解和欣赏”[23]。 为实现这一目的,阐释展示的内容与形式缺一不可。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阐释与展示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包含对其形态特征、历史源流等的说明; 二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囊括全市范围; 三是与街区历史文化相关的内容,如代表性名人、 华侨历史、 知青文化等。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类内容的选取与街区内的历史遗迹有关,代表性名人与他们的曾居地有关,华侨历史与街区内的侨联办公室有关,知青文化与李庆霖向毛主席寄信笺的邮局有关。 内容传递有赖于呈现形式,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内,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通过说明牌进行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展览陈列、 体验活动等传播,街区历史文化则借助设立于相关历史遗迹内的独立展板、 博物馆陈列等进行展示。 同时,街区内规划文化打卡路线和祈福打卡路线,观众可通过地图指引游览街区内展示点。

就阐释展示的内容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最为详实。 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过于笼统简单,视角单一,且缺乏对地域特色和背景知识的深度说明。 街区历史文化的内容富有巧思,却相对单薄,忽略了对街区历史文化的系统阐释,进而导致街区历史价值的呈现不足。 就阐释展示的形式而言,“观看” 的比例较重,多数呈现形式都仅调动了观众的视觉。 并且,无论展览还是说明牌与独立展板,都过于依赖大段的文字表述,缺少可视化图像,容易造成观众审美疲劳。

上述四个层面的保护更新工作分别影响街区价值体系中的子类(见图2)。 基于前文的调查与分析,既有价值中,功能价值得以优化、 稀缺价值得以维护、 历史价值和情感价值被有限激活。潜在价值中,经济价值与教育价值都被激活,且前者优于后者。 总的看来,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对价值有较多的增益,但各价值维度的增益不平衡。

图2 保护更新工作与价值体系的关系

三、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现存问题的解决策略

依据前文研究,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仍存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充分、 街区风貌塑造不完全、 空间部分功能不适配、 阐释展示内容不详尽、 阐释展示形式有待提高等具体问题,导致在维护与激活街区价值上存在失衡。 为解决此类问题,激发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现提出以下建议。

1. 稳步推进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

为了解决目前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中部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充分的问题,明确轻重缓急、解决现实困境、 秉持先进理念、 调动群众力量四原则至关重要。 第一,树立分级制度,以价值和现状作为评价标准,借助时间管理理论“四象限法”,综合评估确定不同遗产的保护更新次序和策略(见图3)。 譬如,街区内的文献宋德星宅、 文献光裕坊、 文献中宪第等是价值高、 现状危、 亟需保护的遗产。 第二,以攻坚克难精神逐一解决现实难题。 针对法律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严格落实相关责任方的保护职责; 针对产权关系复杂的历史建筑,要溯源造册、 明晰产权、评估潜在风险、 合理分配权责。 第三,摒弃重立面而轻内部的错误思想,要保护修缮并展示物质文化遗产内部空间,增强历史构件可识别性。 第四,充分利用社区群众对街区内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价值,普及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鼓励群众以监督、 出资等多种形式参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工作。 据此,要 “小规模、 渐进式”地推进街区内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实现对街区稀缺价值、 历史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维护与提升,并助力经济价值与教育价值的激活。

图3 街区内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新策略模型

2. 深化、 细化街区风貌的塑造工作

目前,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红厝民居的传统街巷风貌初具形态,建议后续工作向更深层、 更细节两个方向持续推进。 一方面,重视巷弄风貌塑造,为巷弄留足入口空间,平整巷弄路面,处理杂乱电线和生活垃圾,统一巷弄内建筑的立面风格,重点整修掩藏在巷弄内的物质文化遗产,使风貌塑造工作完整覆盖9.86 hm2的核心保护区域。 另一方面,增强街区景观的地域特色和元素符号的统一性,创设情境交融、 饱含历史文化的街区景观,譬如将部分传统小众的商业活动景观化,以此呈现具体的、 地域性的生活场景; 统一商业招牌的色彩搭配、 质感纹理,建议以现留存于文峰宫与大路街交界处的“鞋帽商店” 石雕门匾为例,彰明历史风貌。 此外,控制紧邻街区的现代建筑高度,对现代建筑进行立面修缮,使其在风格上适配于街区的整体风貌。 借助上述举措,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将得以更完整地呈现,在维护其稀缺价值的同时挖掘并应用其历史价值,为发展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文旅产业奠定基础。

3. 优化街区功能,创设富有人文特色的场所

优化街区功能有以下三条路径。 一是在功能结构上,审慎考虑街区既有功能的延续,规范可能造成遗产损害的人为活动,降低文旅功能中对博物馆形式的过度依赖。 二是在功能布局上,激活未开放状态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建立跟踪评估机制。 三是在功能实现上,提供宽裕的空间场地和良好的基础服务,以便于相关人员开展活动、 增强街区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优化街区功能的最终目的在于创设富有人文特色的空间场所,并实现文旅产业的发展与创收、 提升街区经济价值。 场景理论认为,社区、 实体建筑、 人群、 特色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价值观构成了蕴含活力、 吸引力的城市空间[19]。 激发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活力和吸引力的核心在于强化文化氛围、 创建文化价值观。 要实现这个目标,则需从具体的文化活动、 文化人才和文化机构入手。 一方面,定期开展带有地域特色和清晰文化价值观的相关活动,配合街区既有功能营造凝练和谐的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为街区引入文化人才与文化机构,以利好政策鼓励他们在此开展创意活动或发展创意产业。

4. 丰富阐释展示内容,为观众提供多元体验

“对于遗产阐释与展示内容的学界共识是价值的展示。”[24]比较前文对街区既有价值的整理,阐释展示内容仍有深入空间。 就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而言,建议从历史、 艺术等多元视角解构物质文化遗产。 就街区历史文化而言,应向观众系统性呈现街区历史源流以增强观众对街区历史的整体认知。 而且,部分街区未被完全展示阐释的文化也应在后续的保护更新工作中加以呈现,如街巷文化、 教育文化和红色文化等。

在形式层面,应当采取更多元的形式呈现阐释展示的内容以平衡观众感受、 增强体验。 对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建议在已有说明牌的基础上强化视听表达,例如在说明牌上增加建筑线图、 语音二维码等。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在延续当前沉浸、 互动的形式之余,开展讲座、 表演、 集章等文化活动。 对街区历史文化相关内容,一要利用陈列展览,更多利用可视化表达,避免过多依赖文字描述; 二要加强线上服务,将地图、 打卡路线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上线智能导视系统; 三要推进资源转化,围绕相关主题开展口述史采集、 纪录片拍摄等,将它们转化为学术与宣传资源,实现街区教育价值。

四、 结语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对待古建筑、 老宅子、 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 尊崇之心。”[25]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莆田市重要的传统街区之一,凝聚着稀缺价值、 历史价值、 功能价值与情感价值,蕴藏着经济、 教育等价值潜能。 为提高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价值,本文提出稳步推进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 深化细化街区风貌塑造工作、 优化街区功能以创设富有人文特色的场所和丰富阐释展示内容并为观众提供多元体验等策略,助力街区后续保护与更新工作。

注释:

①“哲理钟楼”位于紧邻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范围的街道上,考虑其被重点标注于街区内多处地图中,所以纳入统计。

猜你喜欢
风貌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包裹的一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