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内外链接·学评一致: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2024-01-06 12:24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胡晓燕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34期
关键词:青浦量规跨学科

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胡晓燕

跨学科学习涵盖多个学科及不同领域,是在多场域、多学科关联中促进跨越式的、融通性的学习与探究,在综合运用中形成了具有“智慧”特质的整体认知。当跨学科学习遇见小学语文,则强调在多学科学习领域中,要进行与语文学习有关的研究、探索等实践活动,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以提高其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为了践行新课标理念,笔者立足小学语文教与学的难点,加强对跨学科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初步形成了学科融合、内外链接、学评一致的三种基本策略。

一、学科融合,形成跨学科学习样态的科学性

“跨学科学习”中的“跨”不仅是跨越与突围,更是在打破界限的同时进行多学科融合。通过跨学科学习,可以找到一种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一)突破局限探究学

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突破了单科学习、课堂学习等局限,打破了学科知识相对独立的状态,追求课程学习内容、学生真实生活、语文实践活动之间的协调与融通,优化探究性学习的路径。

1.找准起点,确立有意义的跨学科学习主题

跨学科学习要想“跨”好走稳,就要找准起点。跨学科学习的起点是真实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既可以关联语文教材,又不局限于语文教材。找准起点后,要确立一个真实而有意义的跨学科学习主题。

语文跨学科学习主题的创造性开发,第一条路径是依托教材,联结学生的学习生活;第二条路径是联系教材,联结学生的成长生活;第三条路径是超越教材,联结学生的社会生活。现笔者以“‘小崧果’眼中的青浦桥韵”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跨学科学习主题开发的第三条路径。

【学习主题】“小崧果”眼中的青浦桥韵

【主题介绍】“小崧果”是青浦区崧文小学学生的昵称。内容缘起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赵州桥》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师联系学生生活,结合青浦桥文化特色,超越教材,以“‘小崧果’眼中的青浦桥韵”为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

【学习情境】青浦素有“江南桥乡”的美誉,区域内有很多历史悠久、造型美观的古桥,是水文地理、中国美学和传统文化的自然融合,是水乡独具韵味的诗情画意。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成立、青浦环城水系项目的逐步推进,区域内又架起了很多现代化桥梁,对于贯通三地交通、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青浦的小主人——“小崧果”们该如何创造性地展现青浦桥韵?

2.找准“跨”点,设计强关联、有进阶的学习任务

教师围绕情境主题,通过“作为青浦的小主人——‘小崧果’们该如何创造性地展现青浦桥韵?”这一核心问题,找准跨学科的联结点,设计关联性强、层层进阶的学习任务链。如聚焦学习主题“‘小崧果’眼中的青浦桥韵”设计学习任务链(如图1),这是跨学科学习开展的关键环节,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家乡的桥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图1 “‘小崧果’眼中的青浦桥韵”学习任务链

任务一:创意作品展青浦桥韵。学生在“多渠道了解青浦与桥”的基础上“自主选形式展桥韵,‘趋近’组队”(在“活动3”中,重在找准学习“跨”点),小组讨论、设计活动方案并实施,在探访桥文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组员们完成各自的创意作品,以传承中华优秀的桥文化,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生在整个探访活动中,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获得思维能力提升,同时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

任务二:创新表达展自己作品。学生创造性阐述作品及桥文化知识,组内互评,反思改进,推选作品准备展示;团队合作展示交流,组际互评,选出最佳作品,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结合创造性的作品表现美和创造美。

有进阶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实地探究、采访调研、作品创编、展示交流等形式,聚焦青浦桥文化开展跨学科学习,自觉传承家乡的桥文化。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生调动各学科知识,积极参与一系列创新设计与实施等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从中获得了丰富且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全面提高了任务分析、创意表达、综合实践等能力。

(二)理性融合深度学

跨学科学习不是简单地做加法,更不是随意地混搭或机械联合,而是理性地融合两门及以上学科,通过目标驱动实现“做中学”。在跨学科学习中,学生以跨越式、融合型、灵活性的创新思维解决复杂多样的真实问题,卷入深度学习。

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并且有进阶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需要打破学科边界,整合性、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积累新的认知经验,生成新的“跨学科逻辑”,并运用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观点。

当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进程出现阻滞,教师需要及时提供学习支架,以方向引领、方法支撑和资源供给,促进学生进行梳理与反思,精准改进,从而高品质完成学习任务。如学生在创意表达时遇到了瓶颈,教师相机提供助力语言表达的支架(如图2)。

图2 创意表达的语言支架

“糖葫芦”小组的谢同学借助学习支架创作了诗画作品《桥之歌》(如图3),创造性地介绍了青浦桥。

二、内外链接,实现跨学科学习实践的全域性

(一)拓宽场域丰富学

在新课标中,跨学科学习的场域是最宽泛的,在“教学提示”中直接点明“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社区生活场景、文化场馆等,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可以结合学校和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进行语文跨学科学习”,足见跨学科学习可发生在校内外以及生活的各个区域。如“‘小崧果’眼中的青浦桥韵”各小组成员在校内外多个场域开展了跨学科学习(如图4)。

图4 学生在校内外多场域开展跨学科学习

这里的场域是指学习行动发生的空间、范围、场所,但不仅限于地理的活动场域,还可以是在进行观察、记录、参观、体验、设计、调研、展示等具体活动时同步伴随的思维空间。内外链接,拓宽学习场域,彰显学习的丰富性。

(二)拓宽领域整合学

跨学科学习主题来源于真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等,学生要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才能解决问题。如学生围绕“‘小崧果’眼中的青浦桥韵”这一主题,综合运用语文、信息科技、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强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拓宽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突出跨学科学习的整合性。

(三)拓宽时域延展学

跨学科学习大多是长周期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和实际教学计划,多途径拓宽时域,合理开发长短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设计短期的单项学习活动、中期的复合学习活动和长期的融合学习活动,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核心学习任务,自主设计长短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方案,强化跨学科学习的延展性。

三、学评一致,提升跨学科学习的持续生长性

新课标在“教学提示”中提出,教师可以针对主要学习环节和内容制订评价量表,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发现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的真实状况,借助量表评价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由此可见,跨学科学习目标的达成,离不开过程性评价和学习成果评价。

(一)前置评价引领学

在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教师要前置评价,即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提供过程性评价量规(见表1)。学生先从多角度准确理解评价量规,再通过“小试牛刀”初步掌握使用方法,然后借助评价工具引领长程学习,提升跨学科学习的持续生长性。

表1 学习小组过程性评价量规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运用量规引导学生落实跨学科学习任务,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二)依据评价完善学

新课标在“教学提示”中指出,评价主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方案、海报、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等学习成果为依据。可见,跨学科学习的结果评价,应凸显“可观察”的属性。在评价时,教师可以引入“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系统,设计成果展示评价量规(见表2)。

表2 “小报组”展示活动评价量规

学生依据量规适时调整学习方案、改进学习方法,突出了“以评导学”“以评促学”的理念。学生依据评价量规,客观科学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持续不断地完善学习成果,提高了跨学科学习质量。

在跨学科学习“前、中、后”落实学(教)评一致,能提升跨学科学习的持续性。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价值追求是拓宽学习领域、打破学科边界、变革学习方式、发展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优势多、样态新,对学生的吸引力强。教师要以语文学科为基础,融合创新,以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实现语文课程价值的新追求。

猜你喜欢
青浦量规跨学科
三轮复习的“动”议“恒”构
师生共同制定评分量规——基于文献与实践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青浦工业园区召开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对接活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以“绿色青浦,上善之城”打造城市新形象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体育学习评价量规的研究
浅谈评价量规在音乐翻转课堂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