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价值指向与内容确立

2024-01-11 14:58梁俊刘露露
教学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语文核心素养

梁俊 刘露露

[摘要]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媒介、善用媒介,并且能够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强化学科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信息时代给语文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课题。从厘清概念着手,详细分析该任务群学习内容的确立,了解媒介传播、辨识媒介信息、品味媒介特点等方面的内容。最终引导学生掌握媒介语言进行有效表达和交流,通过辨识媒介信息提升思维能力,在品味媒介特点中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利用媒介拓展视野、丰富文化传承的形式,进而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23)06-0054-06

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相继兴起,全媒体时代下新交流媒介的不断出现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也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前言部分指出:“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此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中提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并将此任务群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3个阶段。可见,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阶段都开始重视此问题,将时代发展与学生学习密切结合。“跨媒介”是方式,用其发掘语文學习的内容,可以丰富教学形式。“阅读与交流”是过程,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当,语文中的有效学习可以促进生活中的良好交流和沟通。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目的,虽然设置了媒介相关内容,但其核心要义仍是“语”,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等。因而,语文教学必须关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特质和规律,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探索新的策略、提供新的路径。

1语文核心素养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

从语文核心素养视域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为该任务群提供了可参考的教学方向及衡量指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与其他17个学习任务群共同承载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并且其较之传统的阅读更具优势,“跨媒介阅读具有高参与性、自主性、多样、快捷、便利等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图文、声像并茂等多种形式快速传递大量学习信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各国都一致倡导跨学科、跨媒介学习,鼓励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运用语文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为多样的学习机会。”可见,该任务群外显为致力于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实质上聚焦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1.1关于“跨媒介”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进入多种媒介并存的时代,“在信息社会中,媒介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与传播机构”。媒介是载体,担负着储存和传播信息的作用。

“一种新媒介通常不会置换或替代另一种媒介,而是增加其运行的复杂性。”可见,各种媒介之间不是替代而是互通互融的关系。因而,“跨媒介”不局限于单一的传播形式,从主体角度而言,强调不同媒介形式间的联系,各种传播媒介的互补与融合;从受体角度来看,是阅读者对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载体呈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理解、接受的过程。所以“跨”是跨越,也是联系,是同一信息跨越不同的媒介传播,呈现出差异,也是不同媒介相互合作,融合共生。“跨”是手段、“融”是目的,“跨”以致“融”。

1.2关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媒介的不断变迁使跨媒介阅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以课标的形式被明确提出并加以规范。特别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将其设置为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并且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中,主题设置为“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这是对该任务群的落实。

通过对不同版本课程标准的解读发现,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阶段,此部分内容的共同之处都是强调学生利用多种媒介进行阅读,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展示交流阅读收获。传统的文字阅读中,学生主要接触到的是纸质文字资料;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要与时俱进,学会辨别媒介内容,培养运用多种媒介准确、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基本的内化体现,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交流是必要的外化要求。在跨媒介的视域下,通过“阅读”获取信息,指向知识层面;通过“交流”进行表达,指向能力层面。阅读是表达的前提,但表达不仅是分享交流阅读的结果,还应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思辨能力,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

2“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价值指向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基本勾勒出了学生通过本任务群学习应该获得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首先,在语文学习中,语言是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与思维不可分割,是敏捷性、缜密性、思辨性等思维能力的外化。其次,语文教材知识丰富,文本具有文质兼美的特征,为审美与文化传承提供了基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使媒介功能为语文所用,带领学生体会语言在不同媒介中的呈现的特征,辨别、质疑媒介信息的真伪。课程属性是语文课,单纯地学习媒介使用技术则偏离了该任务群的教学价值,需要外在地引导学生辨识信息,提高媒介素养;内质上鼓励学生利用多种媒介丰富阅读、表达交流;过程上引导学生具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最终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正确价值观,语文学科素养体现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4个方面,其与媒介素养的关系如图1所示。

2.1掌握媒介语言,有效表达和交流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是思维能力的体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整合了文字、声音、图片等媒介,虽然媒介形态不同,但本质上都是语言的表达与信息的传递。该任务群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多种媒介语言形态,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出不同媒介语言的特点,进而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媒介语言表达观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将文学文本转化为电影脚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长、短镜头的选择,镜头的拼接等角度去解读文本。比如,在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文中包含大量人物、场景、环境等描写。对于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因年代久远,难以从现代生活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而利用媒介还原场景,对于理解学习内容就会卓有成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字语言与电视镜头语言相比较,可以带领学生观看不同版本的电视剧情,比较同一文本内容在不同的电视版本上分镜头处理的差异,直观感受人物的形象和语言。最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自导自演,感受灯光、背景音乐、演员台词等信息媒介的处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平日里阅读文本时容易忽略掉的一些信息,在这里又凸显了出来,使得学生对于细节描写印象更加深刻。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在媒介应用情境中提升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

2.2辨识媒介信息,提升思维能力与品质

“在语文学科中,语言文字的学习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语言是表情达意、呈现思维的工具。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主要是在语言运用中发展多种思维能力并提升思维品质。“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深刻性等。这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目的不谋而合。

“跨媒介”强调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媒介信息,在传统的纸质媒介上融入图片、视频,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的阅读模式,实现以输出为导向的阅读,重视个体深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音频、视频对于感官的冲击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性,也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一思维品质的体现。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形象思维涉及想象力的丰富,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学生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跨媒介阅读使得人物、情节可视化,学生通过联想、再现、想象组成形象和画面,开阔了阅读视野、丰富了材料积累、增强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需要学生在梳理各媒介语言特点、总结媒介语言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分享与交流,通过口头语言符号将无形的思维外化为有声的表达。在长期的课堂锻炼中,将大脑中想清楚的内容有条不紊地表达出来,这一过程既能够获取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体现了思维的敏捷性。此外,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能够辨别不同媒介的立场、辨识信息的真伪,对浩如烟海的媒介信息加以选择、反思和评判,以提升主体意识这是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考察,体现了思维的批判性与深刻性品质。

2.3品味媒介特点,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体现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感受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中,在欣赏的基础上评价作品风格,进而创造新的作品。跨媒介阅读丰富了学生的多种阅读形式,能够增进对文学作品的多元理解及深刻认识,在多媒介对比分析中学生能够形成审美意识,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创造美的能力。文字、图画、影像等作品为重要的审美对象,通过阅读观看,品味不同作品表达形式下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鉴赏其中蕴含的高超的表达技巧及艺術特色。久而久之,学生自觉提升审美能力,潜移默化中具有了高雅的审美情趣。

多种媒介形式在教学中的融入,增添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在文学作品中对文字的咀嚼尤为重要,教学中配合视频,能够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特别是在大量人物形象的作品教学中,多种媒介配合使用,更有助于学生厘清故事脉络,通过声音、表情、着装等直观呈现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立体地鉴赏人物形象。特别是对于年代久远、生活方式差距大的作品,学生不再单纯地靠想象去揣测场景。如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文本的咀嚼与新旧电视剧版相关片段进行比较,让学生说说哪部作品更好地还原了原著,哪里有待提升;还可以让学生进入导演角色参与某一节剧情分镜头脚本的编撰和拍摄。例如,在拍摄“太虚幻境”一节时,可以利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使逼真性与虚拟性统一,呈现纵横交错的时空结构,充分调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从学生的理解与表达中体现出审美实践,进而提升其审美鉴赏与创造力。

2.4拓宽媒介视野,丰富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课本是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选择与呈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容纵观古今、横贯中外,能够帮助学生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求同存异,深刻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多媒介的加入引导学生关注网络文化,丰富语文学习手段,是文化与时俱进的体现。无论是以文字为载体,还是以数字媒介为依托,传承下来的文化内容都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体现。无论何种形式,都凝结着劳动人民不竭的智慧和丰厚的情感。作为当代中学生,有责任也有能力在语文学习中理解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承五千年灿烂的文明。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将传统文字诗词配上合乎意境的乐曲、声情并茂的解说词,带来“国学热”“国风热”,引发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可否认,文字是记录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古诗词往往晦涩难懂,令学生望而生畏。多媒介的传播方式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给教师提供了新思路,学生之所以喜欢看,是因为声像媒介新颖、内容滋养精神世界、形式轻松欢快。跨媒介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体会,帮助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理解、认同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养成崇尚祖国文化的品德,提升文化自信力。

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内容确立

“教学内容是所有学科的立身之本,教学什么是应当明确的重要问题。”统编语文必修下册的单元教学目标概括为以下关键词:“了解”“辨析”“分析”“表达”“应用”。结合马杰的行为目标理论,这些行为动词包括了知识、能力、方法、态度诸要素,对课标内容作出比较清晰的解读。据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可以设置以下3方面的学习内容。

3.1初窥门径,认识多媒介

3.1.1了解常见媒介传播特点

媒介的不断变迁带来信息传播的迅速发展。因传播介质、传播方式的不同,媒介特点各异。语文课程中,学生常使用到的媒介主要有以书籍为代表的纸质媒介、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和以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媒介。从外部来看,媒介间相互依存;从内部来看,各媒介自身优缺点共存,每一种媒介都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呈现内容、传达信息、完成使命。对于阅读学习而言,选用的媒介不同,学生接受到的映像便不同,产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是更好地运用媒介、高效获取信息的基础,是择优选择媒介表达观点的条件,是跨媒介阅读的前提。

当前的中学生出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大量网络信息充斥于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教师在跨媒介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了解常见的媒介,把握其特点,使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媒介辅助学习。常见媒介的特点如下:借助声音传播的口语媒介,出现时间早,是朗读、交流互动必备的媒介。但是口耳相传传播范围小,即时传播,转瞬即逝;伴随文字出现的纸质媒介,在听觉的基础上融入视觉感官联动,是学生阅读文本获取知识的直接途径,但是易枯燥、视觉冲击小;以电波为中介传播和接收信息的电子媒介,具有直观性强、感染力强的特点,在阅读学习中易引起学生兴趣,但流动性较差;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媒介,融合图文声像,充分调动感官,时空限制小,但信息良莠不齐。

3.1.2探讨不同媒介语言特征

媒介的语言特征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前文所述,不同媒介出现的时间背景不同,传播载体不同,在受众上也有所区别。这些因素显著影响着媒介的语言特点。

例如,作为纸质媒介广泛传播的报纸,其承载的内容主体为新闻。新闻文体强调客观真实地报道事件,纸媒的语言偏向于简洁、严谨,利于迅速传播、便于公众接受。广播、电视作为电子媒介的代表,两者语言特征有很大不同:广播主要由听觉系统接收,无法暂停、重播,所以语速必须适中、语音必须清晰,多用口语化、大众化的表达;电视视听融合,视觉和听觉互通,画面直观可感、语言贴近生活。相比之下,网络语言别具风格,如“内卷”“元宇宙”等年度热词创造性地体现出时代的特点,从另一角度而言,也具有一定的隨意性。

3.2学以致用,善用多媒介

3.2.1综合多媒介获取信息

新媒介的出现不代表旧媒介的消亡,跨媒介传播成为新的传播形态,电子报纸、网络视频等层出不穷,跨媒介阅读在了解常见媒介与语言辅助工具特点的基础上,还应把关注点集中在不同媒介的综合运用上,以在获取信息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跨媒介信息容量大、种类庞杂,在获取上较传统文本信息更为复杂,学生需要具备运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的能力。

例如,让学生搜集关于新冠疫情的跨媒介阅读材料,包括文本材料、音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学生往往采取最简单的信息获取方式,即在互联网上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方式简单、获取信息多。但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查找特定的权威资源时要精挑细选、仔细辨别。首先,学生需要在特定的网页中(如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官方媒体)进行检索,这样能够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其次,学生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检索方法,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上获取新冠相关视频时,如果在检索框中直接输入“新冠”,那么检索出来的将是带有“新冠”二字的各种类型的资源,需要二次挑选。学生可以直接在官网首页分类中选择“视频新闻”,此版块呈现出来的都是新冠视频资源,简单的调整让检索结果更加接近所需;最后,学生学习分析处理获取的媒介信息。在获取多种信息基础上进行分类、整合。检索、阅读、提取、整合媒介信息获取的是知识,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确保所获取信息真实、可靠的前提下,根据需要进行筛选分类,如关于新冠疫情传播的情况、防护措施、疫苗接种情况、防控机制等。

3.2.2运用多媒介表达交流

精准获取信息、周详处理信息为多媒介表达与交流奠定基础。表达与交流使得多媒介获取信息的成果得以呈现,既体现了表达能力,又显露了思维能力。将不同媒介关联在一起表达与应用信息,如在获取新冠相关信息后,鼓励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媒介记录:用图片拍下最美逆行者风貌;用文字写下疫情下的距离与联系;用视频展示口罩下一张张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脸庞……

多媒介表达与交流可以实现1+1>2的传播效果。在自媒体时代,学生不仅可以接受信息,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途径发布信息。可用文字和图片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还可以将文字和音频组合,发挥声音的感染力;可以将声音和图片组合,借助图片产生视觉冲击力,用声音作为背景音乐渲染氛围等。

3.3火眼金睛,辨识媒介信息

3.3.1分辨媒介信息的真伪

能够辨识媒介信息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学习内容之一,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对其进行准确辨识体现着学生的思辨能力。因而,学生需要对信息真伪加以甄别。这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合理地对教师质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通过多媒介获取书本以外的信息,对课本资源进行补充,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出个性化见解;其二是对媒介信息提出质疑,“尽信书不如无书”,自媒体时代,创作便利化、自由化的同时,其专业化门槛也无形中降低,对信息的甄别,辨识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是学生必备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疫情中的谣言”活动,学生搜集相关谣言,从谣言散布的渠道、谣言的危害、如何辨识谣言等角度展开表达与交流。

3.3.2分析媒介对语言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网络语言与信息的传递相伴而生。2021年12月6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yyds”“躺平”等年度热词榜上有名。别具风格的网络语言一方面是时代独有的产物,是共同语境下人与人交流时的心照不宣;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文字失语症和思考惰性,万物皆可“yyds”,久而久之,语言表达能力弱化,思维“宕机”现象便会出现。诚然,网络语言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作为成长中的学生应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积极传承、规范使用现代汉语。

社会学家伯格曼提出“装置范式理论”,即把装置当成一种根本的生活方式的思路。例如,由该装置产生的表情包、流行语渗透在学生的日常交往中,使得学生间形成了共同的场域。在现实中,人们的阅读、表达和交流过度依赖媒介装置,离开了媒介装置,在需要规范化、书面化、情境化的现实场景中往往就会出现失语现象。语言具有思想化、生成性,在交流练习中不断习得表达能力和技巧。表达是个人化、创造性的,借助表情包、流行语这类媒介装置的交流,与其说是表达,不如说是一种传递,是对固有语言的传递。在享受现成语言的同时人们被剥夺了文字生成能力,形成了思维惰性。因此,开展“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辩证分析网络媒介对语言文字的影响,提高文字表达力。

4结语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对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面对全球化信息时代语文教学的新机遇和挑战,利用好此学习任务群是当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和趋势,即帮助学生建立“跨媒介”与“语文学习”之间的关联,确立学习内容,树立“跨媒介”意识,更好地为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服务。但是,对语文学习来说,其教材文本具备的独特魅力以及带给学生沉浸式的阅读享受,是其他媒介所不可替代的。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融合多媒介,发挥其最大价值拓展教学渠道,避免流于形式的哗众取宠,这一过程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如何更好地融合多媒介推动教学,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仍需不断摸索探求的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戴晓娥.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J].中国教育学刊,2016(2):74-76.

[3] 王佑镁.跨媒体阅读:整合O2O与MOOCs的泛在阅读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2-28.

[4]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5.

[6] 任明满,郑国民,王彤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J].语文建设,2018(28):4-8.

[7] 梅培军,黄伟.言语思维∶语文核心素养之核心[J].教学研究,2021,44(6):65-72.

[8] 潘涌,陈苏仙.基于MIL评估框架的“跨媒介阅读素养”及其建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學版),2021,23(5):108-114.

[9] 王荣生.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0(9):4-7.

Focus on core literacy:"cross-media reading and communication" content and value orientation

LIANG Jun,LIU Lu-lu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Anhui239000,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task group of cross-media reading and communication is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know and use the media,to cultivate the attitude of seeking truth and truth,to promote the 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to strengthen the discipline education,it is a new ta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etting up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Starting from clarifying the concep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earning content of the task group,understanding the media transmission,identifying media information,savoring media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Finally,the students should be guided to master the medium language to express and communicate effectively,to improve their thinking ability by identifying the medium information,and to cultivate their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bility by tas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dium,and the use of media to expand the vision of rich cultural heritage forms,and then promote the students′ core literacy of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words cross-media reading and communication;task group;Chinese core literacy

[责任编辑 马晓宁]

[收稿日期]2022-09-20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SK2020B01);滁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2023cxxl2115)

[作者简介]*梁俊(1995—),女,安徽六安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课探微
体察文言语气,感知语言魅力
基于理性立足思辨
任务群教学:小切口,大世界
基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阅读教学策略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内涵、实施策略与挑战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专题研讨(下)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专题研讨(上)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