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和谐思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以老子与毕达哥拉斯和谐思想为例

2024-01-11 05:22齐晓颖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毕达哥拉斯心理健康思想

齐晓颖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 吉林 132000)

老子思想推崇和关注的是“道”“天人合一”,以“道”为线索,倡导“天人一体化的思维方式,主张天人合一、主客一体,推崇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的和谐观、和谐思想及和谐关系”;而毕达哥拉斯思想注重的是“数”,也有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的和谐关系,主张宇宙自然、事物之间和谐的同时,也强调要保证对立统一的关系——万物之间均保持数量关系的和谐比例,也叫“数本原”,蕴含在宇宙中的每个天体发生运动会产生自身的乐音,而且天体之间的距离和产生的乐音无一不是和谐的,于是产生了著名的“天体和谐说”。仔细挖掘蕴含在二者和谐思想中丰富的宝藏资源——“和谐”心理健康思想资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和高等教育功能最大化。

一、老子和谐思想文化路向——道、静观和玄览

老子的“道”和“天人合一”的概念,是一种存在的本体论和价值本体论的结合,而老子“道”的基本特征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的这种性质,使人在顺应“道”的本质时,要做到“自然”“无为”。在老子的观点中,人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在有限的人生中,唯有遵从道的天性而行,不加私心做任何事情,就可以解决一系列的社会生活问题。他主张人性的自然和自主,主张要想摆脱尘世的纷扰和烦恼,就得做到自然、不做、不争。在道中做到没有欲望和奢求,在无欲中观察无名自在的微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强调道是万物之宗,认识“道”不同于认识一般事物,“象帝之先”“先天地生”、天大、地大……须进入一种境界,即“静观”,用这种方法才能认识道,探视天道运行的规律;还有更高的境界即“玄览”,用高深的思维代替感官接触,只去洞察。老子提出人与自然均为有形之物,提出人与各类事物都需要以“道”为本原,都需要遵照“道”为存在的共同基础,为各方的一致本性[1]。

二、毕达哥拉斯和谐思想文化路向——数本原、观照

毕达哥拉斯“数本原”理论在知识理论中具有鲜明的合理性。即在自然中寻求一种统一的思维路径。毕达哥拉斯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位自然科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数”是一种普遍的法则,是一切事物的起源,而宇宙的和谐秩序是以其为尺度的一切事物组成的。他以一种典型的自然学家的方法来观察这个世界:抛弃依靠上帝,用自然自身来解释自然,寻找普遍的原则。毕达哥拉斯的和谐哲学思想都是以其对数和数学的研究为基础的,它在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毕达哥拉斯的哲学思想已经从自然的发展转向了对人类发展的关注,但是他也同样以寻找世界的起源作为起点[2]。与老子哲学对人类生命实践的执着态度不同,“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哲学只专注于认识,只专注于客观的自然实体,试图从科学的抽象中归纳出物质的起源,这是一种基于个体对对象的单向模仿而形成的知觉结构”。与老子异曲同工的是毕达哥拉斯也创立了一种特殊的概念,即“观照”,用来表达这种知识理论的方向和态度。他们把生活看得像是一场游戏,有人是来玩游戏的,有人是为了参与到游戏中做生意的,也有人是来当“观众”的,他们不断地进行思考和“观照”,“观照”目的就是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听觉和精神上,“观”字的组成是又见,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都集中在观察目标的形态上。他也因此把这一类人看作是最高尚、最快乐的人,“因为他们不追求名利,只追求知识”[3]。

其实,纵观西方文化,存在大量的“和谐”观念,赫拉克利特后来发展了毕达哥拉斯的和谐观,把其中形而上学的因素提升到了辩证法的高度。还有很多优秀的哲学家,例如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康德、马克思等,这些哲学家的思想观念给后续的哲学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他们将社会的发展理念与个人的进步充分结合。大多数西方古典思想家都较早对人的价值、权利与地位有所论述,指出个人的发展与社会之间存在明显的内在关联性。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更加深刻的强调,越来越多的主体认识到了“人”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人们开始认可自身的欲望以及情感,并将其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等自由博爱的理念开始传播,人文主义思想在欧洲大陆上迅速蔓延,哲学家们开始针对自然取向的具体标准进行研究,为欧洲近代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肯定的是:学者们将人文主义思想与心理因素进行结合,构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但不管他们的表达方式如何,都反映了人类对“和谐”观念的理解、追求及对和谐思想的探讨,无疑都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心理建设、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4]。

三、中西方和谐思想文化差异本质比较

基于外在视角来分析,老子与毕达哥拉斯二者关于和谐思想的不同,实质涉及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道德和科学之间的不同,如图1 所示。

图1 中西方思想文化差异图

一定的社会和思想基础造成中西和谐文化的差异,从马克思的观点——“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可得出结论:中西和谐文化发展差异背后的本质问题其实是二者对待主客关系的认识不同。而追根溯源,又主要是受到中西不同的传统社会形态以及宗教、神话因素的影响。西方的思想本质有着科学性的特征,中国的思想本质有着道德性的特征。唐君毅认为,西方文化的核心脉络即是科学与宗教,中国的核心脉络则是道德与艺术。在中国和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和政治秩序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政治思想的最后实现,都可归为个体的道德修养与成果。所以,和谐思想的实现应当以道德作为重要的保证。在和谐思想中,思想家讨论的“和谐”是向君主介绍治国方法,建设和谐有序的社会。从“和谐”的观点来看,“和谐”的功能是为在社会领域实现“和谐”的前提,“和谐”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才能遵守礼仪呢?因此道家和儒家都引导内在道德修养。他们相信,为了顺应礼节,首先要完成自己的道德品质修为,实现自己的和谐,然后将其通过道德修养外化给他人。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从“人和”走向“家和”,最后“国和”,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脉相承[5]。

四、中西方和谐思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国语·郑语》和《道德经》等都对实现和谐的必备条件进行说明。仅意识到事物内部各方面及要素间存在对立性和差异性还远远不够,还应充分认识到各要素只有在平等基础上和谐共处,才能建立既制约又融合的统一关系。如果事物各要素只是简单的机械结合,那么事物则失去了内在发展动力。实现和谐的必备条件除了差异外,还有对立。[6]恩格斯指出:“辩证分析运动实质可发现,两个同时存在的矛盾双方在不断斗争过程中逐渐融合,并开拓出一个全新领域。”相和及和谐存在的前提是相反和相异。现在的世界具有多元化特征,无论是个人,抑或是群体,他们坚守的道德标准也具有多元性,不可否认中西文化间存在显著差异性。但在探讨21世纪的世界教育问题时,教科文组织提出:“要在所有文明的各个层面,重建平衡与和谐,精神与物质、信仰与科学、上帝与人之间的平衡与人们和谐。”“和谐”思想对中外历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会产生如下作用[7]:

(一)中西方和谐思想有助于发挥大学生主体地位

中西方和谐思想可以作为学生维护心理和谐健康的前提和基础。理解、关心、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从大范围说是中西方传统文化和谐教育思想的前提和基础。纵观中西方,凡是提倡和谐教育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一不是爱学生的典范。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和”是建立在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怀之上的,是主体自觉、主动、创造性的体现。因而,我国的精神卫生教育历来重视德育心理的和谐,并实现了对德育主体的关怀与体现。在德育中,加强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尊重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教育,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二)中西方和谐思想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和谐人格培育

瑞士精神病专家布洛伊勤首先提出了“和谐人格”这个概念,它指出了一个人的性格应该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尤其是在感情上保持友善。和谐的个性应该是当代社会的一种理想的个性,而作为构建“更为和谐社会的大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整体趋向于高度完整的人,也能与他人、社会、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在进行人格教育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共同要求和个体差异的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8]。

分析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其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颐养身心、和谐健康的核心思想,无不体现在天人合一、对立统一、阴阳平衡和内外协调中。身心先进入和谐状态,才可以达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对于促进大学生和谐人格培育、维护好自身健康、做好自身身心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分析西方毕达哥拉斯的哲学理论,宇宙自然、事物之间的和谐,就是要保证对立统一的关系,任何事物的运作和发展都需要按照比例和节奏来进行。他认为有限是善、无限是恶,都是相对的,数之和谐就是对立面的统一[9]。这是保证宇宙运行规律的关键所在,如果世间万物无法保证对立和谐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和谐的根源在于寻找对立统一关系的共性特征。需要以自然环境和世间万物为核心,寻找彼此的内在规律,通过掌握规律的方式,让自身能够更好地在自然环境中取得实际收益,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人类发展和追求的目标,学习过程极为复杂。

因此,可以说中西方和谐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和谐人格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0]。

(三)中西方和谐思想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与个性发展协调一致

从根本上讲,没有人的全面、多方面的发展,就无法达到和谐。由此可见,“和谐”教育与“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相通的;和谐发展又必须具有综合性特征,如果没有全方位的人之发展,就不能实现和谐与和谐教育。在个性教育中,同样要注重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厘清和处理好共同要求与个别对待之间的关系。如果此关系中缺乏和谐教育思想的引领和指导,就会把个性混同于差别性乃至混同于个别专长,就会把“个性”等同于“差异”,甚至是“个人特长”,因为“因材施教”而忽略了“群体”,过分强调因材施教而忽视集体教育,结果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

(四)中西方和谐思想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修养与道德环境的交互和谐

在老子所论述的“天人合一”中指出:个体唯有和自然之间良好地适应,和环境之间维持良好的协调,才可实现理想的发展。道德环境为影响个体成长的核心因素,个体的心理因素需要和环境要素密切联系,在互相影响的过程中,才可实现自然、和谐,实现理想的融合效果,进而实现内在的和谐。但有人一度否认遗传的作用,主张环境决定论。他们认为基因固然决定人的遗传,但环境却能导致基因突变,造成遗传性状的变异。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优越的环境而三次搬家。英国的斯宾塞在研究中将进化论推广到心理学视角,主要目标即深入分析有机体心理对环境适应的各类问题。外在环境的日益变化,还有环境多样性等多个因素,使得大学生应当积极调整自身的心理修养,将其和环境理想地适应,实现理想的同频共振以及和谐等效果,依托此类措施的有效推进可实现德行的成长和完美[11],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而毕达哥拉斯认为,善是和谐在社会领域的主要表现,而这里的善可理解为公正。此外,他也认为,遵守法律才是最高的善,因为法律蕴含了和谐理念;社会关系中的爱情、友谊都是和谐的,所以个人的品德也是十分重要的[12]。美德能够产生广泛的社会示范效应与影响,通过教育引导人们树立美德意识,培养良好的品质,养成谦逊的习惯,温柔待人,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从小培养美德,在家庭、社会中营造和谐氛围,消除不和谐的社会现象,从而达到加强社会和谐的目的。

可见建立关于道德和谐的内容,道德外在环境的不断改变与多样性的差异,也决定着大学生的心理修养过程要不断与环境相适应,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应当构成人的道德和谐发展的一项基本内容。这既是古代传统的积淀,同时更是我们时代的要求。

总之,在开展二者和谐思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时,注重二者之间的文化本质差异,均为广义范畴道德和科学之间的差异。基于伦理的视角来分析,集中于内心平和与修养的提升,明显需求有良好的德行基础。主动,因此重视人应当积极探索自然的各类存在,积极进行征服自然的各类活动,使得自然可以被人们所利用,所以,关于自然的探索即关于知识的追寻,外在的和谐要求依靠外在原则进行规制。与之不同的是,此类外在规范即要求依靠求知的进程来获得。但二者和谐思想之间又有一定的融合,我们要在二者和谐思想的融合基础上,取其精华,为促进个人、社会、国家的和谐与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猜你喜欢
毕达哥拉斯心理健康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毕达哥拉斯与无理数
毕达哥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