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2024-01-12 14:28田向远蔡海萍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华新课标教材

田向远 蔡海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新时代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有着重要意义。2022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从整体上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了制度性要求。

新课标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素材,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广大教师是课程研发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巧妙设计课堂,精心组織实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研读教材,挖掘传统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除此之外,还有些相对隐性的文本,需要教师挖掘其文化意义,渗透传统文化内涵。例如,《难忘的泼水节》《雪孩子》《纸船和风筝》等涉及“民族和谐”“见义勇为”“诚信友善”等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

再如,《伯牙鼓琴》一文是知音文化的滥觞。钟子期听了伯牙鼓琴后,发出两次感慨——“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将“( )乎若( )”作为语言的典范进行仿写训练,学生能写出“霏霏乎若雨雪,皎皎乎若明月,依依乎若杨柳……”。从表面上看,外显的结构是吻合的,但细细思量,“雨雪、明月、杨柳”并没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文中之所以写“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是因为“高山流水”是知音文化的特殊符号。由此可见,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需要教师深入挖掘。

除了文本,我们还要研读教材中单元导读、课文阅读提示、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要求,将知识点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相结合,引导学生“读一读、记一记、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将文本的学习引向深入。

二、品味课堂,浸润传统文化

教材中所有的古诗文教学都提出了诵读的要求。一、二年级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三年级开始,有了更高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指定默写篇目,结合诗句想象画面,结合注释理解意思,比较诗句体会情感表达的不同等。其用意就在于让学生从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到领悟其语言美与文化美的独特魅力。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考虑相关知识的类型与呈现方式,特别是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江南》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再现情境,让学生看看江南“莲叶何田田”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开阔与壮美;在音乐的烘托渲染之下,让学生感受“江南可采莲”“莲动下渔舟”的优美;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化身为莲叶和小鱼,体验“鱼戏莲叶间”的趣味。

又如,在《猴王出世》中有这么一段话:“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其中短语一串,三字、四字、六字连用,结构相同,朗朗上口,石猴的性情与喜好跃然纸上。这是一个绝佳的语用迁移训练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语言特色,交流文字表达的情感,充分感受名篇的语言之美,并联系生活尝试创意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立足学生实际,注重遴选典范的现代白话文和古代文言文经典作品,以文质兼美为选择标准,体现课程资源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

教师要细心挖掘课程中的经典资源,锁定目标,用心设计,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学生读得多了,语言理解能力就会提高;感受得多了,情感共鸣就会增强,心灵就会变得丰富;在情境中学习运用得多了,就会自然地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自觉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多彩实践,乐享传统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该单元有四篇课文《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和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中华传统节日”。由此,教师可结合地域特点,开展学科实践活动。

例如,笔者确立本单元的传统文化活动主题是“走进南阳,探寻传统文化”。活动内容:了解南阳地区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美食、生活礼仪、传统手工与制作,讲讲南阳小典故,走近五圣(智圣、医圣、科圣、商圣、谋圣),走进祠馆(武侯祠、医圣祠、范蠡祠、张衡博物馆、姜子牙故里),阅读相关书籍……学生在传统文化主题学习与主题实践活动中,体验民族文化,感受民俗风情,拓宽了视野,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除了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还可以结合语文教材内容开展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低年级绘一绘“字的演变”,来场古装人物模仿秀;中年级赛一赛诗词背诵,玩一玩“考古盲盒”;高年级演一演历史故事课本剧,找一找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创新等,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不断学习和探索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发展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中华新课标教材
教材精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教材精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