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感知视角下非遗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
--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

2024-01-16 01:05陈红玲李雯佳
教育观察 2023年32期
关键词:研学文化遗产旅行

陈红玲,李雯佳,丁 芹

(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了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性,强调中小学要将非遗知识引入课堂,重视对非遗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1]为了增进学生对文化遗产知识的认识,完善研学基地的建设,我国研究者开始将非遗和研学旅行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研学旅行旨在将研究性学习与旅游体验结合起来,是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的一项校园外的教育活动,具有能切身体验、实践性强等优势。目前,我国的非遗研学课程存在课程内容单一、监督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低等问题。[2]本研究运用情境感知理论设计非遗研学旅行课程,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探索非遗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建设,更好地发挥研学旅行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一、非遗传承与研学旅行的融合背景及意义

(一)国家重视中小学生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培育中小学生自觉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对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十分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正式出台将非遗教育摆在了更高的位置。该文件指出,教育部门要对学校开展非遗教育采取支持鼓励措施,促进各级各类中小学稳定有序地开展非遗教育。[3]《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同样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做了说明,为学校开展非遗教育提供了参考场所,例如可以在民族博物馆、非遗传承馆等地对学生进行非遗教育,以实现以德育人的目标。[4]《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加大非遗知识的传播力度,真正落实非遗进课堂,开发非遗课程。[5]非遗教育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活动的重要部分。非遗教育不仅对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还有利于提升中小学生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二)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研学旅行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大力鼓励发展研学旅行,提出要将研学旅行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并发布相关政策文件促进研学旅行的发展,为其提供保障措施。2013年,我国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6]2014年,国家对研学旅行的开展又进一步做出规范,要求各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增进学生认识社会与自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7]2016年《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各地要根据实际将研学旅行纳入教学计划,有效促进研学旅行与校内课程的融合;要求学校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段需求与地域特色,建立以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为主的研学课程体系。[1]此后,各省份积极响应。研学旅行由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三)非遗传承与研学旅行融合的意义

非遗研学旅行是非遗、旅游和教育三者结合形成的一种校外教育实践活动。非遗始终保持着传统文化的原始状态,延续着中华民族古老的记忆,在思想、文化和情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将非遗与研学旅行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意识,还能激发非遗与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保护与传承视角出发,将非遗与研学旅行结合起来能够促使中小学生主动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中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增强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唤起中小学生对保护传承非遗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非遗与研学旅行的结合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实现素质教育开辟了新途径。

二、情境感知视角下的研学旅行

(一)情境感知的内涵

情境即某个事物存在或某件事情发生时的环境,可用来描述某对象存在的环境。传统意义的情境包括主体、客体、地点、原因和时间五个要素。教育教学中的“情境”重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情感,认为在教学中引入情境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情绪体验,获取知识。[8]从研学旅行角度来看,情境包括研究性学习情境和旅游情境。其中,旅游情境是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的产物,能够刺激旅游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旅游情境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旅游氛围情境,是指对旅游者心理的影响,是旅游者需要的主观映射;二是旅游行为情境,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是一种操作性情境。[9]感知是指人类大脑在接收来自外部的情境信息时,对这些信息进行获取、领会、甄别与整理的过程。[10]可见,情境感知是大脑对环境产生认知的一种方式。

(二)情境感知与研学旅行的关系

情境感知与研学旅行有较高的适配度。首先,情境感知理论解释了情境与感知之间的关系,人在与情境的互动中对所听、所看的一切物体和现象进行感知,加深对该物体和现象的认识。情境感知借助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激发学生的认知,促使学生对某物体和现象产生自己的主观感受。研学旅行是在各种各样的真实情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学习,在不同的情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掌握各种知识。多元化的情境内容能够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不一样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发展。研学旅行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旅行过程中获得知识,在真实情境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非遗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对研学旅行课程进行设计时必须要明确研学旅行课程育人目标,才能构建科学的研学课程内容、采用恰当的课程实施方法及课程评价。

(一)明确研学旅行课程目标

研学旅行课程应在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自然、接触社会、关注自我、体验集体生活,使学生形成和谐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学生实践内化的意识和能力。[11]本研学旅行课程以中小学生为对象,构建广西民族博物馆非遗研学旅行课程三维教学目标体系。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参观各个展厅的实物展品,了解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提升文化素养和历史知识运用能力;通过与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掌握非遗技艺的制作流程,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课前自主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了解博物馆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小组合作形式学习非遗技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三是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主题下研学,感受广西非遗的特点,提升对广西非遗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感受地域民族文化的底蕴,提高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意识。

(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设计

1.广西民族博物馆研学旅行情境类型分析

广西民族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播。馆内常设6个基本陈列展览,展示了广西12个世居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12]其中,铜鼓文化和五彩八桂展厅通过丰富的实物展览、场景复原,运用多媒体音像技术,将广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展示在游客面前。以广西民族博物馆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依据,将研学旅行情境分为物理情境、社会历史文化情境、手工艺情境和价值观情境四类。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广西民族博物馆非遗研学旅行情境类型

(1)物理情境

广西民族博物馆主体建筑像一面铜鼓,从空中俯瞰,又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鲲鹏。这种建筑特点充分体现了广西民族文化的地域性特征。馆内介绍了广西12个世居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运用多媒体音像技术向游客展示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生动的场景,切身感受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社会历史文化情境

铜鼓文化展厅采用多种手段展示了与铜鼓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是铜鼓习俗流传较广的区域,铜鼓文化发展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3]“五彩八桂-和谐乐章”展厅展示了广西各民族的礼俗、节日和宗教等,运用多种手段展示了各种民俗、舞蹈、歌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可以运用多元化方式感受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手工艺情境

“五彩八桂-壮美家园”展厅展示了广西的民居建筑实物模型。其中,干栏式建筑最为典型,南宁壮族干栏建筑营造技艺已被列入广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彩八桂-匠心神韵”展厅展示了侗族木构建筑风雨桥、鼓楼等实物展品。其中,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三江县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已被列为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彩八桂-霓裳羽衣”展厅展示了民族织锦、民族服饰等实物展品。广西有关织锦、服饰的非遗项目包括壮族织锦技艺、刺绣技艺和蜡染技艺等。此外,广西民族博物馆开设了干栏搭建、壮族拼布和扎染三项非遗体验课程。通过体验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学生对非遗传统技艺的认识有所提高。

(4)价值观情境

铜鼓文化展厅反映了铜鼓文化的千年历史,映射出广西各族人民对铜鼓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五彩八桂展厅展现了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劳动智慧,体现了广西各族人民尊重劳动、弘扬劳动的精神。在非遗技艺课程中,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多种不同的非遗技艺,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劳动结晶的精巧性和劳动的不易。在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合作精神的同时,提高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2.课程内容

本次非遗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按照研学安排、情境类型、研学主题和研学内容开展设计。具体课程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广西民族博物馆非遗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设计

(三)研学旅行课程实施

广西民族博物馆非遗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指导。课程实施前,教师需要搜集各方面信息,对教学进行设计,指导学生进行预备学习,对学生做好安全教育工作,使课程实施过程安全,流程明确。二是知识讲解与互动交流。在参观博物馆各个展厅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展厅内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讲解,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和体验。三是体验式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体验非遗技艺课程。由非遗传承人展示制作流程,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制作作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研学旅行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有助于设计者了解该课程实施的质量,有针对性地提升课程实施的效果。基于全面性、多主体评价的原则,本次研学旅行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理论知识和核心素养四个维度进行过程评价。[14]由于研学旅行实践性较强,评价时还要注重成效评价,如成果作品展示。评价由学生个人、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个方面组成。通过评价,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以增强自信心。具体课程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广西民族博物馆非遗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标准

研学旅行是丰富我国教学课程体系、实施素质教育和培育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和教育意义,二者的融合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以及研学旅行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非遗研学旅行课程化使非遗研学旅行更加规范科学,是非遗研学旅行走向常态化的重要路径。非遗研学旅行课程化一方面可以改变现阶段非遗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的无序状态,通过开设专门的非遗研学旅行课程,有利于非遗研学旅行规范化管理,推动学生、家长、学校和旅游平台等第三方企业主动、有序地参与。另一方面,非遗研学旅行课程化有助于促进研学旅行整体教育价值的发挥。非遗研学旅行的开展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认知,增进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在开展非遗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对非遗技艺的体验感发展了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非遗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实施有必要对非遗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设计进行完善,不断提升非遗研学旅行课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促进非遗研学旅行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研学文化遗产旅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夏日旅行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