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政课建设促进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2024-01-17 15:24李伯聪谭一笑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思政课医学生

李伯聪 谭一笑

摘    要: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我国医学人才成长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思政课与批判性思维的本质联系,使其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形成完善的培养机制的重要一环。思政课应从教学目标、课程群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思政课;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1-0041-03

收稿日期:2023-01-02

作者简介:李伯聪,广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2020GXSZ08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社会的批判与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研究”(18BDJ001)

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已成为全球教育界的关注点,特别是在医学人才的培养方面。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发布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以

及2003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发布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及其修订版,将批判性思维列为医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医学教育的基本标准。我国教育部和原卫生部先是在2008年版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提出了“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之后在2016年修订版的科学方法基本标准中,进一步明确为“医学院校必须在整个课程计划中体现科学方法原理,强调分析性、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批判性思维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根本标志与指标,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1]。在此大背景下,探索完善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机制,对医学人才的成长和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一、思政课何以要: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的碎片化

笔者于2022年7月在中国知网以“医学”和“批判性思维”作为关键词,通过篇名共检索出相关论文106篇。从发表的时间来看,关于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始于21世纪初,近年来发文数量呈增长趋势。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则呈现两大特点:一方面是从实证角度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研究,在确证其培养必要性的同时指明了培养方向;另一方面则是积极探索在某些医学专业课、医学基础课中开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总结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证实了其效果。但是,医学院校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整体上尚未形成合力和体系,大多以医学专业课和医学基础课教师为主体在个别课程中开展,思政课等医学人文课程参与程度低。其主要原因是高等医学院校普遍以医学及相关专业和学科发展为主,批判性思维培养所依托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和学科发展受限,再加上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要突破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这一瓶颈,仅靠医学教师和医学课程是不够的,高等医学院校可以充分依托思政课及其师资队伍,利用思政课所具有的、与批判性思维相一致的无限反思和不懈追问的特性,通过思政课建设促进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事实上,思政课教师近年來也在一些课程教学中作了初步尝试。本文试结合实践就此作探讨。

二、思政课何以能:思政课与批判性思维的

本质联系

思政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且由于其与批判性思维有着本质联系,从而使其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这种本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思政课和批判性思维具有共同的理论来源。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又是其重要来源。思政课各门课程都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不同形式贯穿其中,通过系统的、长期的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从批判性思维理论的形成来看,马克思主义也是批判性思维的理论来源之一。美国学者布鲁克菲尔德探究了批判性思维的五大思想渊源,指出其中之一为批判理论,而批判理论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营养,“批判思想本质上具有自我批判的属性,毕竟,这一理论的初衷是完善马克思主义思想”[2]。因此,思政课和批判性思维均有马克思主义这一共同理论来源。

二是思政课和批判性思维具有共同的培养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批判精神,并掌握一定的批判方法和技能。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批判性,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没有批判性,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3]。因此,思政课尤其重视这种批判精神的培养,将其作为教学目标,认为具备批判性精神,既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品质,也是思政课教学的内在需求。当前的研究表明,批判性思维就其内涵而言,可以划分为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技能两个维度。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同样围绕这两个维度并以此为目标展开,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使其植根于学生的发展中。因此,从培养目标来看,两者具有同一性。

三是思政课和批判性思维具有共同的实现路径。要实现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技能的目标,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通过教学来达到的。思政课的教学是通过讲授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马克思是如何通过批判前人的成果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生命力所在,进而使其掌握理论批判的基本方法,并逐步形成批判精神。在批判性思维理论中,批判性精神的形成及批判性技能的掌握是通过思维基本功的训练来获得。这种训练在高校中就体现为教与学的过程,而当前逻辑取向是批判性思维教学法的一个主流[4]。这种逻辑取向,说到底就是哲学方法,特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为此,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成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

思政课与批判性思维这些本质联系,使其在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具有医学专业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从而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三、思政课怎样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思政课建设

(一)将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纳入思政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中起着指南针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思政课教学的教学目标。而要达到此目标,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思考内容、思考方式,这就需要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很显然,刚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大学生还比较缺乏这种能力。目前,我国中学教育主要以灌输为主,较少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因而学生大多尚未养成批判性思维,而高校的思政课却又恰恰主要在低年级中开设。因此,为解决这一矛盾,高等医学院校应将批判性思维纳入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体系,将其作为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这样,通过系统的培养,使学生在教学中一边掌握批判性思维技能,形成批判性精神,一边在运用批判性思维技能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两者相得益彰。

(二)以思政课程群建设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体系

课程培养体系是实施并达成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培养体系,这样才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从当前国外的教学实践来看,主要是通过三种教学途径来实现:其一,设置单独的批判性思维课堂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其二,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常规的课堂发展人们的批判性思维;其三,通过发展隐性课程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5]。根据这三个途径,高等医学院校的思政课可在课程群建设中,通过以下的课程设置来构建其培养体系。

一是开设好教育部规定的思政课。思政课教学部门严格落实教育部要求,开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等思政课,对医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此类课程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夯实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基础。同时,在所有课程中通过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初步训练。

二是设置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思政课教师在高等医学院校限选课或公选课中,开设“批判性思维”或“批判性思维与伦理”“普通逻辑学”等课程,有条件的也可开设成必修课或限选课。这类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其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分析、判断、评估、推理等能力,并能逐步熟练运用于实践中。

三是开设若干医学人文社会类选修课。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类在公选课中开设一批素质类课程,既开设包括“医学逻辑学”“医学伦理学”等的人文类相关课程,也包括“医学应用写作”等社会科学类相关课程。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可以贯穿医学生专业教育全过程,在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通过进一步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巩固其批判性思维学习和训练效果。

(三)开展以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为根本遵循的教学方法改革

正确理解批判性思维中批判应有之意是开展教学改革的前提。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人容易将批判性思维片面误解为攻击对方或否定对方。但事实上,批判性思维并无此意,恰恰相反,它与建设性思维具有同一性。著名学者、课程论专家钟启泉教授就指出“批判性思维是建设性的,并无抓住对方辫子,攻击、批倒对方的意涵”[6]。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的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批判性与建设性的内在联系,在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中也应以此为遵循,在教学方法上同时要注重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

在具体的方法上,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沉浸式教学等。其中,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简称PBL教学法,目前在医学生批判性思维教学中较常用,而大多研究者认为其对批判性思维倾向有较强促进作用,对批判性思维技能也有中等促进作用[7]。当然,为实现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如广州医科大学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分为“情景”“探究”“巩固”等环节,突出师生互动,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先由案例慢慢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进入课程的“反思”阶段,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四)强化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和形式多样的考核

方法改革

考核方法改革是教学评价工作的一部分,在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起着导向作用。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要“坚持知行合一原则,创新考试考核办法,探索建立科学全面准确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评价思政课的学习效果,不仅要看大学生是否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还要看是否养成大学生哲学思维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批判性思维能力[8]。这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的。要达到上述目的,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在思政课中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要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要进一步改进教学评价方式,避免以往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加大形成性评价在考核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则是改变以往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丰富考核方式。采取口试、演讲、讨论等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式,在課堂上组织学生把所学知识与重大理论问题以及当前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鼓励他们发表独立与创新观念,着重考察学生的逻辑分析、判断与推理等能力。在课堂中采取写限时或限题小论文、时事评论、报告等形式,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严谨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锻炼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强其批判意识。当然,教师在其中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课堂上要进行引导,在写作中要作出点评。

(五)加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现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主体,起着引领和主导作用,其素质水平以及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决定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成效。国内外的研究也表明,专门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课程对教师自身及其经验有严重的依赖性,最终影响到学生个人的学习成果[9]。因此,建设一支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促进教师从知识传授型转变为能力培养型[10]。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适应角色的转换。实践表明,教师的旧观念、旧教法无法适应批判性思维培养需求,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有效应对新培养模式的改革。其次,要重视教师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批判性思维培养固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新挑战,但同样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挑战,因为教师同样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成长的,自身在批判性思维上也还存在不足,需要自身加强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学校应鼓励并支持教师在这方面的培训和交流。最后,要着力为教师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提供保障,如设置专门的PBL课室,购置必要的教学设备等。

总的来说,在思政课建设中将批判性思维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主要内容,将其融入思政课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与医学课程共同形成合力,有助于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正梅.迈向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作为21世纪技能核

心的批判性思维技能[J].教育发展研究,2017(24).

[2]  [美]布鲁克菲尔德.批判性思维的教与学:帮助学生质疑

假设的方法和工具[M].钮跃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17:46.

[3]  王小卫.反思与构建: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J].江苏高

教,2011(5).

[4]  周建武,武宏志.批判性思维:逻辑原理与方法[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3.

[5]  罗清旭.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

究,2000(4).

[6]  钟启泉.批判性思维:概念界定与教学方略[J].全球教育

展望,2020(1).

[7]  刘智,吴伟,姜倩.问题式学习对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影

响研究:基于国内外31项研究的元分析[J].高教探索,

2020(3).

[8]  蒋谨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J].

现代商贸工业,2014(23).

[9]  张玫瑰.学生批判思维技能养成的域外经验和策略[J].當

代教育科学,2022(1).

[10]  刘晓玲,黎娅玲.岳麓书院批判性思维培养途径及其现

代意义[J].现代大学教育,2015(3).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思政课医学生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