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中文化商品拜物教的式样化研究

2024-01-18 00:49孙熙雯
关键词:拜物教阿多诺符号

孙熙雯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上半叶,消费文化是伴随着西方现代消费社会出现而兴起的一种文化现象。鉴于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形成以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主流价值观念的消费文化。消费文化作为消费社会特有的表征,在人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作为消费理念和消费环境的总和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以大众传播媒介为门径和符号的大众文化依据商品市场法则去经营,旨在使大量普遍市民赢取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样式。大众传媒的式样化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以小说、流行音乐、电影、广告等形式,瞬息潜入大众的娱乐方式和日常生活之中。鲍德里亚提出:“当今社会‘消费’不是一种附属于生产的消极行为,而是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有组织的延伸’”[1](P212)因此,消费以一种悄无声息和潜移默化的手段操控着大众的思维方式和消费行为。消费文化以大众文化作为消费技能,资本家通过大众文化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意识,诱导和强制消费者消费,借此改变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因此,随着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消费文化在大众文化基础上分裂出来并单独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化领域,成为大众文化外延出的一种消费现象。

一、消费社会中的文化商品拜物教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操控人类思想的同时以大众文化为手段对人的精神生活和意识形态进行掌控。尤其是现代消费社会中符码对人的控制,导致文化被贴上符号的标签诱导消费者对文化商品进行消费。基于对消费社会中文化商品消费现象的思考,把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作为理论根基,融合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思想的集合和演变,对消费社会中文化商品拜物教现象进行研究和批判。商品作为人日常生活常见之物,却拥有形而上学的复杂性和神秘性。商品在使用价值尺度中彰显为人类劳动的结果和对人需要的满足,人将自然形态之物改造为人所需要的商品和欲望的满足。虽然改造为商品之物的自然形态无法脱离自身的物质性,但是物品一旦被制作成商品,物就变成即是本身又超越本身感觉的存在物。所以商品在既定的使用价值和规定价值的范围内,并未发生任何转变。马克思观察人类生产活动并总结出劳动生产商品的公式为:以劳动时间为基点,人类劳动力为标准,计算得出劳动生产物的价值含量,从而在生产者关系中忖度出劳动生产物的社会关系。在马克思的观点中,他认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2](P88-89)由于物品由劳动生产改造成商品,最终成为超越感觉的社会物,借此人们推断出人与人的关系是由物与物的关系决定的,所以马克思认为商品被生产和创造所形成和附着的社会性质便是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关系的虚幻形式。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3](P88-89)在马克思的观点中,他认为商品拜物教理论的本质是把人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转变为劳动产品本身物的性质,把劳动产品作为商品进行生产就带上了拜物教的性质,最终揭示了商品经济活动的本质和秘密。因此马克思从劳动的产生过程和发生机制进行审视,得出商品拜物教的三重性质。但无论是从产生过程还是发展机制上,人们最终沦为追崇商品的消费者,对商品无脑的追求和资本家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增殖,致使人们沉迷在对商品的极致追求中。因此,马克思认为各个领域的产品只要被当做商品生产就具备拜物教的性质。依据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三重性质,可以推论出文化商品拜物教的三重性质。首先,各个领域的产品只要成为商品就被生产打上了拜物教的标签,因而文化成为商品也被打上拜物教的标签。其次,文化商品的出现掩埋了资本主义背后所蕴藏的资本增值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控制的实质。最后,资本主义对大众意识、思想和社会的操纵,无法让人明确地对其进行识别和判断,只能生活在被资本所掌控的消费社会中。鉴于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作为商品便拥有拜物教的性质,遂文化成为文化商品自然而然就带有拜物教的性质,所以消费社会中文化商品拜物教现象是在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将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转移到文化工业的批判当中。霍耐特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十分关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重新将该思想定义为“具有拜物教性质的大众文化理论。”[4](P35)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常以文化工业代替大众文化一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进行研究。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眼中,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虽然20世纪上半叶饱受战乱的侵袭,但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为西方文化的更始和创新带来新的景象。电影和广告等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时代的产物,以高新技术手段为资本主义文化打上基础,极力发挥文化工业的功能和效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作为法兰克福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启蒙辩证法》一书深刻剖释霍阿在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对消费文化进行批判。一方面,霍阿以启蒙为本书的论点对旧神话的批判却又陷入新神话的沼泽中无法自拔。霍阿认为,旧神话的破除有益于启蒙人们规避愚昧,但新启蒙思想的形成又将人置身于欺骗大众的新神话中。最终导致文化对人的启蒙效用愈演愈弱,逐渐成为遮蔽资本主义操控人思想的工具,至此文化彻底走向与自身相背离的分裂面。另一方面,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文化工业论”理论,实际上是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同义词。“文化工业论”的核心思想阐释为:权衡各方面的操纵和劝化,大众文化退化为扼杀人无拘无束天性的对象,而这恰好是资本主义集权主义初显端疑的涌现。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讨论了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霍阿认为启蒙运动消灭神话却倒退为神话,最终导致启蒙的自我毁灭。人们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和命运,开始反思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控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操控着人类的思想并以假想引领人类,同时以大众文化为手段对人们的意识形态进行掌控。所以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神话进行批判,提出“文化”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文化工业”一词涵盖了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即商业流行文化是由文化工业大量产出的、并消费成为大众购买的文化产品。同时,霍阿通过对社会文化模式和人的生存现状的思考,提出在资本主义绝对权力和垄断下,所有大众文化都是一致的观点。“在垄断下,所有大众文化都是一致的,它通过人为的方式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也开始明显地表现出来。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不在有意地回避垄断:暴力变得越来越公开化,权力也迅速膨胀起来。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装扮成艺术了,它们已经变成了公平的交易,为了对它们所精心生产出来的废品进行评价,真理被转化成了意识形态。它们将自己称作工业。”[5](P108)因此,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大众文化丧失“理性”这一功能,逐步沦为“文化工业”的附属品。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还从文化工业的角度对艺术商品性这一性质进行划分,使物品成为符号消费品支配着人们思维的同时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在文化商品中,所谓的使用价值已经为交换价值所替代;在人们欣赏艺术作品的地方,到处充满着走马观花和确凿可靠的知识:沽名钓誉者取代了鉴赏家。消费变成了快乐工业的意识形态,而后者的生产积极却是他永远摆脱不掉的。”[5](P143)总之,文化作为商品一经出现便带有拜物教的性质,最终导致文化的审美价值被交换价值所取替。尤其是消费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更是对文化商品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文化现象进行解读。在消费社会中,文化被打造成具有商业利润价值文化的同时,受制于商业利益集团和大众“自愿”消费的欲望,最终导致人们接受俗称“文化”的商品,盲目的购买并不了解其内涵的商品,最终导致艺术纯粹性的消失。在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中,他认为物品成为符号的消费品支配着人们思维的同时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资本家以独特和聚焦的眼光瞬间捕捉到符号消费带来的效益,通过对商品赋予迥异的价值标签和符号意义,对商品的地位以及价值进行归类,最终使符号商品成为支配人们思维的消费目标。由此人们只透过被符号化的文化商品进行消费,并逐渐将大众精神麻木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存在,使大众失去对事物批判的意识和精神。总的来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继承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方法的基础上,依据资本主义文化语境的转变和文化商品的形成,使得文化成为商品的同时具有拜物教的性质。所以文化商品拜物教可定义为:当人们通过消费文化商品获得愉悦感、成就感时,这种愉悦和满足感会被符号化,而在此过程中,人们不仅是消费商品本身,更是将文化商品作为自己的社会身份、个性特征、思想追求、价值观念的符号化。这种符号化的文化商品通过大众传媒和各种形式的媒介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使文化商品拜物教式样化。这种文化商品拜物教式样化体现在生活中方方面面,如广告、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等,它通过各种媒介所提供给消费者的信息和文化商品本身所具有的符号价值而使人们接受这种文化商品所赋予其意义。因此,对大众传媒中所生产和传播的各种文化商品中蕴含的各种符号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消费社会中人们追求“时尚”等各种心理定势或消费时所需要的符号,而且还可以揭示文化商品拜物教式样化给人们生活所带来影响。

二、消费社会中文化商品拜物教的符号化和庸俗化

文化商品拜物教现象的出现,使得文化沦为商品供人们所选择和消费。随着文化商品的生产和产生,导致文化商品带有拜物教性质的同时呈现两种不同的式样化特征。具体可从两个角度对文化商品拜物教式样化特征进行分析和解答:从生产角度来说,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眼中,文化工业的出现让文化成为“一种充满悖论的商品。”[5](P146)所以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生产出的文化产品是商品,文化商品生产的终极目的是资本的升值。由于文化在生产过程中耗费文化的本真性和高雅性,所以文化沦为符号化和庸俗化的文化商品。尤其是文化工业将优雅和高贵的艺术与商业化和利益化相结合,为资本生产文化商品和获得相应的利润提供方向。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它越变得绝对,就越会无情地把所有不属于上述范围的事物(娱乐和艺术)逼入绝境,或者让它入伙,这样,这些事物就会变得越加优雅而高贵,最终将贝多芬和巴黎赌场结合起来。”[5](P121)随着现代消费社会的发展,资本为赚取更多的金钱和利润,从而营造和制造“迎合”大众审美和“喜爱”的文化,反向推进文化商品的生产进程。总之,由于文化在生产过程中失去本真性和高雅性,所以文化的审美价值被交换价值所取替。特别是文化商品深受资本逻辑和符号逻辑的影响,导致文化商品呈现符号化和庸俗化的式样化特征;从消费角度来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想,这不仅是因为生产方式已经被标准化。”[5](P140)个性只不过是普遍性权力基础上巧合形成的特点,只有赋予人虚假的个性才能轻易接受资本权力的控制。因而在文化商品拜物教式样化研究中,由于文化本真性的丢失和趋近于同一化和标准化的式样化特征,导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隐藏在文化商品中,从而磨灭了大众的个性和多样性。

从生产层面讲,文化丢失本真性和高雅性沦为逐利的商品化、符号化和庸俗化的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作为盈利性物品,宗旨是为商品交换价值升值和资本赋值,从而泯灭文化的本性和功用。杰姆逊认为文化“生产的最直接的目的不再是给人带来精神享受和娱乐服务,而是为了获取利润。”[6](P125)因此,当文化成为商品时便具有拜物教的性质,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在阿多诺的观点中,他认为文化工业为文化提供生产方式的尺度,同时根据文化商品交换乐趣和审美乐趣的转变,文化被当做商品为人们增添消费需求和消费兴趣。“文化工业引以为豪的是,它凭借自己的力量,把先前笨拙的艺术转换成为消费领域以内的东西,并使其成为一项原则,文化工业抛弃了艺术原来那种粗鲁而又天真的特征,把艺术提升为一种商品类型。”[5](P121)现代消费社会中,人们以复制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媒体对文化产品多产和拷贝,迫使文化产品失去自身精神的特殊性。特别是在文化艺术领域中,艺术的创造不再以创作为目的,而是以盈利和获取利润为终极目标。“文化工业风格的思想形象不再也是带有商品特征的,而是彻彻底底就是商品。”[7](P31)在商品的流通环节中,人们对交换价值的看重超越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人们对交换价值的外貌和享乐的垂青成为人们商品消费的重要导向,最终导致人们沉浸在花钱消费的购买行为中。尤其是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的提出,人们消费的商品不再依据本身的需要而是为了彰显商品的符号属性。特别是当代汉服文化的兴起,使其成为外国人眼里中国民族服饰的符号。追根溯源汉服文化是从2003年起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当代年轻人对汉服文化的追捧和喜爱使其迅速成为知名度较高的服饰,但“‘当代汉服’的‘回归’正是一种‘符号技术’的运用策略”。一开始人们对汉服的认识源自对中国传统服饰的民族情结意识,人们会选择在传统节日和传统建筑等方面衣着汉服。但随着汉服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年轻人对汉服文化的追捧目的是为了追赶潮流。汉服透过“审美观念”基础上构建消费者的认同感,再将汉服流行当做消费文化中“文化符号”。表面上看人们对汉服的喜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实际上年轻人对汉服的追求其目的是为迎合时尚潮流。因此,人们“先是建立在认同汉服的‘审美观念’基础之上,将汉服的流行视作消费文化社会中的“文化符号”,实际上成为年轻人竞相追捧、彰显自我的时尚之举。”[8]在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中,鲍德里亚将消费看作是符号的一种活动,“认为消费行为是对符号迚行操纵的系统性活动,为了变成消费对象,物必须先成为符号,消费的实质在于其符号性。”[9](P56)所以人们消费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商品本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更多的是商品背后所具有的符号价值。为了证实文化工业里文化商品化的特征,阿多诺以音乐为例说明音乐成为商品后人们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开始衰退,最终导致人们丧失对音乐品味和音乐欣赏的本领。“人们无法忍受全神贯注聆听时的那种紧张感,他们顺从地沉溺于降临到自己身上的作品,只有在他们不再专注地倾听时,他们才能与这些作品达成妥协。”[10](P84-85)尤其是商业音乐的出现,导致人们沉浸在商业音乐编造的幻境中难以自拔。“与商品拜物教相对应的是听觉的退化……,因为那些借助于今天的大众传播第一次听到音乐的千百万听众,是无法与过去的观众相提并论的。确切地说,是当代的听觉已经退化,被抑制在了婴幼儿时期。”[11](P47)在阿多诺的观点来看,观众与音乐表演者的互动方式发生改变,由最初的面对面交流变成屏对屏交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媒介的革新,听众更愿意以最舒服和简洁的方式欣赏音乐表演。在空间上,音乐表演不再需要歌剧院的舞台,只需在有限空间内采用录像和后期制作的方式将其制作成片,人们便可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观看和欣赏,但这种方式却阻隔观众对音乐表演者的单线表达。同样,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们对音乐的态度也发生改变。人们听音乐不再是作为欣赏者,而是以放松疲惫身心等原因聆听音乐。最终音乐沦为商业化音乐,成为娱乐消遣的工具。音乐也不再纯粹地作为艺术作品被听众所珍惜,普罗大众不再把音乐的黑胶片作为珍贵的艺术品所珍惜,大部听众都是把音乐作为消磨时间或娱乐放松的一种方式,音乐在消费过程中也承担起辅助者的作用,美容院里的轻音乐是为了有助于睡眠、咖啡馆里播放有情调的音乐为了更好的促进在咖啡馆里恋爱的情侣情感的增进。鉴于音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辅助型和促进型的消费手段,导致音乐失去了原本的艺术性,最终音乐沦为商品化和符号化的商品供人们所“欣赏”和“消费”。

随着文化商品拜物教的商品化和符号化特征,加上消费者需求的增加及资本逻辑的双重影响,文化内容的革新和变化逐渐走向庸俗化和娱乐化。文化产品随着市场的发展及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迎合大众心理需求的文化产品。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大和工作任务繁重等原因,人们以娱乐的方式缓解自身的压力和焦躁情绪。针对此种现象的发生,资本家制造出迎合大众诉求和大众需要的文化产品,导致文化内容逐渐走向庸俗化和娱乐化,用以满足部分群众日常娱乐生活的低级趣味。近年来随着流量视频和网红文化的兴起,网红主打的吸睛视频和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诱发人们进行消费。比如大胃王吃播网红,直播吃超出自身胃容量的食物,在下播后以催吐等方式解决食物超量的问题。但该视频和直播却获得大多数人的喜爱和追捧,让网红主播在中间既能赚取商家的利润也能在粉丝榜中获利。鉴于短视频门槛低和成本少等原因,网红博主会选择求同存异的方式跟风,以便获取别人关注同时保证巨额的盈利。由于消费成为当代社会的文化符码主宰人的生产生活,大众审美经验由于资本逻辑和市场原则等因素的影响开始转型。布尔迪厄将此种现象归结于:“审美消费置于日常消费领域的不规范的重新整合,取消了自康德以来一直是高深美学基础的对立:即感官鉴赏与反思鉴赏的对立,以及轻易获得的愉悦(化约为感官愉悦的愉悦)与纯粹的愉悦(被净化了的快乐的愉悦)的对立。”[12](P49)由此可证,现代资本家通过对消费者消费欲望和需要为开端制定文化商品,用以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情感需要。但随着审美经验的发展社会的内部矛盾和危机也被显露出来。因此,在消费文化中文化商品拜物教的庸俗化和娱乐化的今天,消费市场由于审美经验的演进和发展致使人们沉浸在标准化的同一化的模式中,抹杀人的个性意识和特征。随着资本家以人的情感需要和精神需要为主制作文化商品,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娱乐和消遣,“消解”人们生活重压和工作压力。表面上人们看似被消费文化中文化商品拜物教所治愈,实际上人们被消费文化中文化商品拜物教式样化所牵引,将文化商品构建成符号化的商品进行消费,借以满足自身的欲望和需要。

三、消费社会中文化商品拜物教的同一化和标准化

从消费层面讲,资产阶级发挥着同化功能,潜移默化地对人意识形态产生影响,在消费的进程中磨灭人们的个性和多样性,从而达到维系资本主义统治和控制人的目标。随着符号化和庸俗化的文化商品的出现,资本主义便将文化商品趋近于同一化和标准化,借以消除大众思维的多样性和散发性,加强资产阶级对大众意识形态的控制。在现代消费社会中,广告和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致使人们沉浸在媒介构建的虚拟假象中。斯戈在论述“美国新消费主义”兴起的历程时,强调广告和媒体在消费者消费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至此消费者深受广告的毒害,深深地被广告中的商品所洗脑进行消费。随着大众媒介对商品的大力宣传和消费水平的不断增高,加上超前消费和信用卡支付等方式的出现,都预示着消费者“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的增加。齐美尔将这种社会现象归结为:“时尚是下层阶级不断模仿与追逐上层阶级的行为模式,而上层阶级则通过不断収明更新的行为模式来与下层拉开距离的一种‘领先与追逐’的动态社会游戏。”[13](P241-265)因此,下层阶级通过对上层阶级的模仿性消费来凸显自身的时尚性,这种求同式消费模式彰显消费者对自身时尚性的怀疑与质疑。“布迪厄的消费理论关键词是‘区隔’,认为消费行为是带有强烈的文化倾向,人们借助消费实现自己的合法与优越的趣味性,以凸显自己的社会地位。”[8]资本家依据消费者对上层阶级的模仿性消费方式,对消费商品制定同一化和标准化的标准,刺激消费者消费行为和消费欲望的抬高。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和大机器生产时代的到来,机械生产和高新技术的出现提高工厂的流水线工程和生产效率,但却以此引发生产工业和技术的同一化和标准化。机械化的生产和大规模的生产方式,使得商品最终逃不过同一化的结果。在阿多诺的眼中,文化在此影响下也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生产模式——文化工业。文化工业的形成和发展,为社会带来诸多变化和影响。阿多诺认为科学技术的提升为文化工业产出贡献巨大力量。由此可证,文化工业出产的标准趋向统一,所以现代新兴科技彰显出文化工业同一化的成果。文化被生产同一化和标准化限制成为产业化的文化商品。文化产品丧失本真的艺术创造性和独特个性,艺术家受文化产业同一化和标准化的影响,置身于特定的文化艺术产品创作中,最终从艺术家变为利益的追逐者。鲍德里亚以艺术签名为例,说明消费者通过对艺术家签名画作的购买来彰显自身的艺术性。“绘画不仅仅是一种被涂抹了的表面,同时也还是一个被符号化了的物。作者在作品的签名后所加盖的印章却是增加了作品的独特性。”[14](P121)同时,绘画签名意味着绘画的归属性及行为本身。也就是“它还指明了主体是物的核心,绘画的行为只是被某个符号所命名。签名极为隐蔽地,同时也是非常明确地将这幅绘画作为不同于物的一副作品(oeuver)呈现出来。”[14](P121)绘画作品通过署名来彰显自身具有差异性地符号价值,最终签名成为众多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显露出主体的本质。即使在同一化和标准化的艺术中,人们也可根据签名的个性代表和归属因素来判定艺术作品的优劣。签名虽然可以在艺术品纷杂的文化艺术品中崭露头角,但同类签名的艺术作品成为文化符号诱导消费者群体的消费选择,最终文化艺术作品仍逃脱不过同一化的命运。尤其是在文化工业的影响下,众多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类型趋同,使文化呈现一种标准化的单系文化,毫无独创性和特性。“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象,这不仅是因为生产方式已经被标准化。个人只有与普遍性完全达成一致,他才能得到容忍,才是没有问题的。虚假的个性就是流行从即兴演奏的标准爵士乐,到用卷发遮住眼睛,并以此来展现自己原创力的特立独行的电影明星等皆是如此。个性不过是普通性的权力为偶然发生的细节印上的标签,只有这样它才能够接受这种权力。”[5](P140)由此论证,生产的标准化和同一化对具有散发思维和独特个性的文化艺术工作者来讲,是对艺术创造性和个性的抹杀,从而使文艺工作者屈从在文化商品制造的消费社会中。在阿多诺的观点中,他认为文化工业的标准化和同一化固化消费者的思维模式,最终导致消费者成为单向度的消费者。总而言之,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在标准化和同一化的背景下,制约消费者思维模式和选择方式,最终导致文化工业沦落为同一化和标准化的商品供人们所消费。

四、结语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以“文化工业”理论为主衍生出对消费文化理论的研究和批判,也指出消费社会中文化消费的实质。一方面,由于文化工业的文化的商品化与符号化的表征,艺术生产和文化创造成为符号商品供人们娱乐和消遣。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工业生产与消费的标准化,导致传统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和新时代的新兴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独创性和特性被泯灭在标准化的摇篮中。人们无法接受新奇事物的出现和具有独特个性的新物品的创造。标准化商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消费者思考的能力和行为,导致消费者成为单向度的人生活在单向度的社会中。文化本作为民族精神的传承,最终沦为人们消费的符号商品。通过对消费社会中文化商品拜物教式样化研究发现,在资本逻辑和符号逻辑的双重指导下,文化商品在生产过程中磨灭本真性和高雅性,致使文化商品向符号化和庸俗化的式样化特征转变。由于资本为加强对人的控制和操控扼杀了人的个性,将文化商品趋向于同一化和标准化的式样化特征,最终导致西方消费文化陷入非理性和病态化的消费文化中。为避免消费社会中文化商品拜物教现象的发生,要坚持文化自身的使用价值和独特的个性、坚持高雅和健康的文化,从而达到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总而言之,深入对消费社会中文化商品拜物教式样化的剖析研究,有益于对现代消费社会中人们对消费文化现状的了解。激发人们对消费社会中的文化商品拜物教现象思想意识的觉醒,改变人们对消费社会中文化商品的消费近况,从而对人们健康、绿色消费观的建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拜物教阿多诺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拯救表象
———阿多诺艺术批评观念研究》评介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Δ 9-Tetrahydrocannabinol Toxicity and Validation of Cannabidiol on Brain Dopamine Levels:An Assessment on Cannabis Duplicity
“+”“-”符号的由来
阿多诺对前卫艺术创作技法的批判
作为音乐史家的阿多诺
——论《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遗稿断章》的未竞与超越
变符号
《资本论》视域下马克思自由观的再探讨
从商品拜物教到景观崇拜: 德波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