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实验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实路径探索

2024-01-19 06:21吴亚东王芳刘宇艳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吴亚东 王芳 刘宇艳

收稿日期:2023-05-19                                                          修回日期:2023-06-07

作者簡介:吴亚东,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性能分析与优化;王芳,女,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空间环境模拟及效应评价。

通信作者:刘宇艳,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空间环境下柔性复合材料设计。

基金项目:2022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D打印技术创新实践基地建设”(220602168210852);哈尔滨工业大学第十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分子材料综合实验”(XSZ2023050)

摘    要: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但目前课堂教学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狭隘的输出式讲授过程。基于“大思政”育人格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探索课程思政在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性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实验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挖掘实验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利于在实践中使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具备扎实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专业技术基础。文章以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为例,从实践育人理念建立、教育方法改革、授课内容更新及多维度授课方式4个角度出发,构建实验教学与思政元素联建联动的新模式,打通课程思政“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大思政”;理实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2-0069-04

一、引言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该讲话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落实该重要讲话精神并开展后续具体工作,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优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设计方法,根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的自有属性及育人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将课程思政的建设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2]。国内众多高校也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中,渗透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6]。

基于“大思政”育人格局,从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角度出发,探索课程思政在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性延伸具有深远意义。虽然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但课堂教学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狭隘的单一输出式讲授过程,多维度教学模式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其主要包括课堂观摩、经验交流、创新创业、专业实习实验等育人载体。实验教学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与专业教学相比,不仅涵盖课前预习、课堂教学等传统方式,还包括学生实验动手实操、课后实验报告总结等环节,能够更好地诠释学生是中心、师生齐参与的核心。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具有系统性强、实验性强的工科特质,因而决定了实验教学在课程建设及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高分子材料综合实验”是高等工科院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工程实验课程。该实验课程一般于大三学年开设,而该阶段正是本科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学精神,是教书育人的重要目标。通过“高分子材料综合实验”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科课程,在讲授课程知识的同时,挖掘高分子学科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于实验教学中呈现,让“高分子材料综合实验”这门重要的工程实践类课程充分发挥全方位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学思践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现状分析

2021年5月,教育部公布了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名单,其中包括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699个,以及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国家、地方、高校构建了多层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体系。其中,大连海事大学“大学物理实验”获批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这充分地肯定了工科实验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强化了高校实验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但从课程数量的分布来看,诸多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集中于专业课程领域,以实践类课程作为课程思政载体的探索还很匮乏。

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政类课程为主导,逐步从“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工科院校应发掘自身在为国家作出贡献方面的思政元素,并结合专业课程,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挖掘实验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厚植爱国情怀。“高分子材料综合实验”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全面掌握和了解该课程中高分子加工成型与性能表征技术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结构与性能的基本理论及内在联系,感知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生产中的爱国主题主线,有助于学生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和良好的专业技术基础,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设目标

在专业实验课程尤其是工科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巧妙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内涵融入实验教学主渠道,促进专业实验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是工科院校教学团队努力的方向。教师应将实验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传授专业实验知识与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介绍专业领域进展、讲授实验技能与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精神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构建实验课程与思政元素联建联动的新模式,打通课程思政“最后一公里”。

四、建设内容

(一)育知行合一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擎起高校教学体系的双通道,两者理想的配合可以帮助学生结束在校学业后快速融入社会。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塑造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环节。“高分子材料综合实验”课程主要讲授高分子材料相关实验,包括材料加工、材料改性和性能表征。实验教学是高分子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而学生通过动手实操可以进一步完善其对理论课程的学习。教师可基于实验室安全虚拟仿真系统,讲授实验室安全知识,培养学生安全意识,锻炼学生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设计、完善实验项目内容,将传授实验基础知识同介绍我国自主原创技术打破技术封锁、打造国之重器相结合,引导学生及时了解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知中国特色,有效传递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

(二)铸协作思维

随着当今社会竞争的激烈化发展,各行各业的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而高校学生要想在步入社会后有立足之地,除了自身要加强努力之外,还须有团队协作意识。团队合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团队合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也可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但是,要实现高效的团队合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各种因素的协同作用。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效的团队沟通及协作能力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传统课堂注重一对一输出式教学,对学生协作能力方面的培养稍显不足。“高分子材料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有大量需要学生结队配合来完成的内容,如实验准备、数据处理等。学生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可以增强团队协作意识,促使能力全面发展。

(三)塑工匠品行

对高等教育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这与工匠精神中的职业精神、人生态度与个人品质要求不谋而合。深入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与工匠精神内涵发现,两者不仅从思想上阐述了对当代人才培育的精神期望,更从实践层面表明了对高精尖工匠型人才的培育方向,在教育价值上存在着高度相通性。因此,高校应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实际教育改革中融入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同时,应强化自主创新、实验设计和数据挖掘等教学环节,结合“身边人、身边事”挖掘高分子材料领域建设实例,介绍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精神,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例如,引入刘永坦院士的光辉事迹,将广大教师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生动事迹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正确认识并肩负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咏创新思维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全新需求,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已逐渐成为我国高校重要的办学理念之一。教师应立足应用型人才需求,注重对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同发展,重视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的主要目标中也明确提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应取得重要进展,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7]。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和提高专业认同度,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参加学科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探索的有效途径。

五、建设途径

(一)丰富实验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融入思政元素

在授课过程中凝练课程蕴含的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落实科学素质教育,塑造学生千锤百炼的匠心精神。教师应充分挖掘“高分子材料综合实验”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灵活融入实验教学中,最大程度发挥线上平台教学优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体验优势、实践动手实操教学的体验优势等,使学生掌握高分子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由于实验平均耗时较长,学生在等待反应过程中容易产生烦躁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在了解学生的心理波动后,教学团队筹集经费,购置了一台大尺寸移动式平板,并充分利用等待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图1)。该举措一方面在维持实验教学内容正常推进的基础上,积极响应了学校加强全体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号召;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程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补充课程建设目标,优化实验课程设计

为进一步落实“纲要”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教学团队全面融入思政元素,进一步优化、修改了“高分子材料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补充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图2),并依此更新课程教案、实验课程讲义和实验教学课件,完成素材迭代。

(三)“線上+线下”双通道托举课程思政育人平台

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前线上预习、课堂线下授课全链条,通过线上、线下2个通道,充分利用课前、课堂、课后3个时间段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覆盖动手实操、课堂教学讨论、课后实验报告等各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参与的主线。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充分发挥现代化授课技术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及接受度,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师应深度挖掘实验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依托先进的线上平台,在录制实验操作视频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映射适配性最高的课程思政的案例元素,通过视频、

PPT等组件,开展课前线上思政教学,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地融入国际前沿研究成果以开拓学生视野。此外,为了让学生感受身边的人与事,教师要善于把身边人的爱国奋斗、建功立业故事融入课程,用我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科研历程和深厚博大的中国精神激励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爱国热情和职业责任感。

例如,在实验项目设计与实验课程讲授过程中,当涉及高分子材料改性与性能分析测试内容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科研团队为案例,讲述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一生致力于先进复合材料研发、建功国防航天事业的故事;当涉及聚合物结晶形态和纤维材料相关内容时,以化工学院“聚对苯撑苯并二噁唑纤维”(PBO纤维)研发历程为案例,讲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玉东瞄准航空航天用增强材料“卡脖子”问题,打破了日本垄断,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BO纤维,弥补了国内空白。专业实验室是实验课程的主要承载主体,而教师作为整个授课过程中的引导者,应注重在讲授实验知识及指导学生动手实操的过程中,结合相关思政元素完成知识点的讲解,以优化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效果进行“可视化”的考量,教学团队在原考核内容基础上,补充课程思政考核指标,在实验报告里设置相应体会总结,并设置合理的权重。课程考核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内心的外在延伸,将进一步优化实验过程的收获体会与总结。该环节不仅督促学生回溯所思所想,而且让教师明确了教学成效。课程思政融入实验教学后,学生实验报告雷同的现象明顯减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总结能力得到增强。

(四)突出科研转化教学,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努力把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启发学生融会贯通、创新创业。教师引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孟令辉的“废旧塑料分解回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作为实验项目;同时,在实验课程具体实验项目的设计、完善时,考虑实验项目的连续性、系统性、递进性,对于某聚合物,要求学生思考从原料单体合成、聚合物制备、聚合物基本性能测试、聚合物成型加工成制品及从聚合物制品分解成单体的整个过程中用到了哪些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并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应将科研课题和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鼓励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提前进实验室,学到更多实用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促进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在科研育人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五)实行组队式实践模式,增强学生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由组队,分工明确。在课前预习时,学生合作查阅文献,对原理、方法及实验数据等进行归纳总结并撰写报告;在实验数据处理及实验现象分析时,学生间充分讨论、汇总,形成实验报告。考试环节中设置创新性、开放性、实践性的试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学以致用、服务人民、奉献国家。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探索,“高分子材料综合实验”课程评教结果连续为A,充分说明课程思政的融入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对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感兴趣,明显提高了学习成效。

六、结束语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

求,也是高等院校必须完成的任务。从实践育人的角度出发,实践类课程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之一。实验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打通课程思政的“最后

一公里”至关重要。文章从实践育人理念建立、教育方法改革、授课内容更新及多维度授课方式4个角度出发,提出构建实验课程与思政元素联建联动的新模式。实践结果表明,课程思政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汲取,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

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

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

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5-28)

[2023-06-0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

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bc4ffc2f0

0025ba40000000364292d2e.

[3]  杨丽艳.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的

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5):273.

[4]  马丽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5):185.

[5]  姚梦懿.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实验室安全教

育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8):47.

[6]  李波.协同理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

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7(3):67.

[7]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

通知:国发〔2017〕4号[A/OL].(2017-01-10)[2023-

06-07].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

/19/content_5161341.htm.

■ 编辑∕陈晶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