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究

2024-01-22 22:36王卓娅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基地思政教育

□王卓娅

(山西开放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从2005年起教育部连续印发相关政策文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做到覆盖全体学生的要求。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同时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开放大学是以促进终身学习为使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特征,面向全国开展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就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而言,开放教育受限于师生准分离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覆盖率相对较小,而且地区间实施状况也不平衡。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提升开放教育立德树人教育质量,培养有德有识应用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一、开放教育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实践是人类思想认识的来源和归宿。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引领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活动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使其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入行,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促进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实践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不二途径,是人类的共同认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有许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实践密切相连的思想,诸如“以民为本”须要“有教无类”“富而后教”施行善政。“天人合一”要遵循自然规律,兼爱宇宙万物。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才能够不断进步。西方的思想家、哲学家对于人的发展和实践的关系也有经典的论述:亚里士多德认为在道德的实践中才能达成“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完善的人”;近代认知学派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与实践的交互过程。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1]”也就是说人的全面性取决于其社会关系的全面性。而人的所有社会关系都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出来的,即实践是人的全面性生成的基础。可见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认识到实践是追求和达成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唯一桥梁。

思政育人唯真才能服人、育人。开放大学是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之一,承担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对开放教育的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他们理解、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情况[2],拓展其认知视野,培养其解决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须得遵循开放教育教学规律,扬弃传统、激发优势,“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其深切感悟真理的力量,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内化为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战略的需要

开放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坚持开放办学,是推进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强国人才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至2023年春季开放大学在校生509万,约占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的10%,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各个行业,大多都奋战在生产实践的第一线,是民族复兴巨轮上的一颗颗必不可少的螺丝钉。强化开放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理顺理论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通道,提升知识转化能力、实干应用能力,有利于为强国战略,民族复兴培养“有能力服务于国家战略,有能力服务于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4]德识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满足学生需求的有效环节

开放教育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再学习、再深造的愿望和需求,学生在专业背景、知识水平、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方面个体差异较大,具有明显不同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主体特征。从学习动机上分析,开放教育学生普遍是因为在工作、生活中产生了对知识、技能的新需求,故而产生了再学习、再深造的需求。因此他们的求学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应用性,更期待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本课题组通过问卷星对开放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共收回12 528份有效问卷(文中相关调查数据均来自此次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受调查者中有85.47%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比较重要,52.27%认为应当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74.72%表示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收获很大,87.35%认为可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际工作能力,这些调查数据充分说明了学生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立足知信行有机统一,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契合了开放教育学生的求学动机,是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重要途径。

(四)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成人学生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他们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单纯的理论灌输不仅没有吸引力,反而会弱化理论的信服力,使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认识的正确性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能只是填鸭式的理论说教,要通过形式丰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完成理论知识的自我建构,方能达到润物无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提升思政教学实效。

二、开放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两大困境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开放教育、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组织管理以及经费投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陷入了两大困境。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不到位

课堂实践和校园实践落实不足。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场域不同,思政课实践教学可分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基地实践、社会实践和网络实践。开放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线上教学资源完成学习过程,课程辅导老师的实时面授辅导是补充性教学,课时相对较少,而且主要通过云平台授课,师生课堂交互率低,那么在课堂上和校园内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就受到了一定制约。

实践基地建设不能满足实践需求。实践基地是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效果的重要渠道。根据《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各级开放大学依托本地社会资源建立了一些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但一县、一区的思政教育资源无论是品类、数量都是有限的,面对异质化较高的开放教育学生群体,单靠一家一地建设的个别、单一性质的实践基地无法满足多元叠层的教学需求。而且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持续性、稳定性表现明显不足,缺乏长效机制。校地联系十分松散和随意,无法及时地推广和开展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和项目。

网络实践平台的建设有待加强。网络实践平台是指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通过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建立虚拟仿真实验、虚拟实践基地等为师生提供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开放教育网络实践平台的建设,尤其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各地区间极不平衡,未形成能够为全体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网络实践平台。

集体实践组织困难。以实践主体划分,开放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采用的主要形式是适应自主学习的个体实践和学校各部门协调组织的集体实践。个体实践是学生个人在教师指导下独自开展的全过程思政课实践教学。集体实践一般是指由学校党政宣传部门或教务部门协调组织,学校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以班级或专业结成的小组进行的社会实践[5]。开放教育学生的主体特征和体系办学等因素叠加了组织集体实践教学的难度。开放教育学生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同时在专业背景、知识水平、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品德素养等各方面的个体差异较大,这些因素的叠加使组织集体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各级开放大学都有组织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但其覆盖范围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不尽如人意,调查显示55.55%的人表示没参加过校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活动。开放教育学生生活阅历丰富,有相对成熟的三观,他们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形式的要求差异较大。组织集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难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反而弱化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理论要转变为创新能力与素质,须躬身实践,在不断的淬炼中开拓视界,锻炼能力。如何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难题,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实是开放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之一。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缺失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但在开放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落实过程中教师主导性表现不足,影响了实践育人的实效。据本次调查统计,58.31%的学生表示由于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半数以上的学生缺失了思政集体实践这个环节。远程自主学习背景下陷入准分离状态的师生因交互困难缺乏沟通指导、交流,学生在选择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和形式时,会因盲目跟从导致选择不当,影响实践过程和效果;教师参与实践的概率、频率比较低,不能做到及时帮助学生辨析、答疑和评价,直接影响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重构和能力转化,而出现实践作业的混乱无序、实践成果质量不佳的情况。

主体性是指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其在具体实践中自主实现自我建构,达到个性的完善和发展。但从开放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来看,学生主体性体现不足。首先从实践主题的确定、实践形式的选择、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以及实践的评价方式等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过程来看,学生处于被动局面,只是从既定方案中机械地选择,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实践过程当成教育主体的单向灌入,实践效果势必事倍功半;其次从实践结果来看,现在的评价方式主要为学生提交实践成果进行一次性评价,基本没有对实践过程主体性表现的具体评价,也未能激发学生作为实践主体的参与积极性。

低效的实践过程和指导评价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浮于形式缺乏实效。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并完成理论与能力的自我建构,是开放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之二。

三、构建支撑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元化平台

提升开放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的实效性,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突破固有实践模式局限,充分彰显开放教育教学特点,加强建设以基地实践、社会实践和网络实践为主的多元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依托多元化实践平台为主,课堂与校园实践场域为辅,个体实践与集体实践相互补充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共同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一)发挥体系合力,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群

建立多样化实践基地,完善校地合作长效机制,是依托实践基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以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的基本保障。

发挥体系合力,充分利用各地资源优势形成全体系共建共享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群。发挥体系办学的优势,集体系之合力,根据当地资源情况,建设特色鲜明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遵守合作共享原则,完善共建共用机制,形成体系内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群。

建设多元化主题实践教学基地群。选择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目的是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搬到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第一线,使学生在不同的场所如纪念馆、展馆、博物馆、遗址、工厂、社区等,在不同情景下接受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科技进步,树立文化自信,夯实专业知识,感受社会发展变化。因此在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时要进一步开放思想,拓宽思路,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多元化主题实践教学基地群。

保证基地长期稳定运行须建立体系内共建共享以及校地共建共管共同受益的保障机制。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开放大学需要建设基地管理责任制、经费投入保障制、基地使用共享制、校地共建共管制度等一系列长效保障机制,保证该机制长期有效的良性运行。

(二)依托数字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网络实践平台

数字化技术为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质量开展提供了新机遇。数字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开发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活用虚拟现实技术拓宽教学场域,建成的“体系联通、资源共享、融合创新”数字化信息平台。

在调查中有50.92%的学生喜欢选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40.88%的学生则更希望通过网络在线完成思政课实践教学。正确的教学理念必须是符合学习特点以及学生需求的。结合教育数字化、学习个性化的特点,利用网络传播载体扩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打造数字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育人的网络实践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要,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未来发展趋势,更是破解开放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必要之举。

网络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与线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相较,优势特点明显:不受时空限制,可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实践需要;可突破时空局限,增强师生交流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相对集中的实践教学资源,简化了学生获取资源和信息的渠道;与集体实践形式形成互补,弥补了开放教育学生集体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困难的问题。

(三)聚沙成塔,形成集成性社会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是突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寓思政教育于实践,实现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目标一种主要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2023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深入组织开展师生社会实践,推动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联动、师生共同参与,全方位构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体系,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持续提升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在开放教育中,协调、组织异质性差异较大的学生参加集体社会实践有难度,而且从学习动机来看他们更需要个性化思政课实践教学。

开放教育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较,最大的主体特征是他们普遍已参加工作,这为开展个性化实践提供了可能性。以个体工作为载体,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个体工作实践相结合,“以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践主题为场景,以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为基本形式”[6],开展由个人独立或小组协作的个性化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思政社会实践的不可替代性与学生主体特征的制约中寻找到的一个结合点,让二者能够相互延展直至融合起来。众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聚合起来,聚沙成塔形成集成性社会实践大平台,解决开放教育难以组织集体实践的困难,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覆盖率。根据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论,当人的自主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和愉快地工作和学习,而且自主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出兴趣,就更乐于担当、勇于担当,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塑造优良品格。在以个体工作为载体的社会实践中,学生沉浸在自己所熟悉的工作情景中更容易激发他们的主体作用,也更容易与具体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完成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四、建设结构合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建设线上线下多元化互补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是开放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前提。依托网络实践平台和集成性社会实践平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进一步扩展了开放教育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但在师生准分离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下,很容易陷入把放任学生的自我实践体验当作是对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强化培养的误区,而导致教师主导性的缺失。“但教师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直接主导着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成功与否”[6],因此加强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引导性是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的关键保障。

狭义上讲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仅指体系内师资,一般是由思政课教师、导学员(班主任)、校内学生管理部门和党团部门工作人员共同构成。广义上讲,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还应包括校外师资:实践基地的思政工作者、社会层面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英雄人物、先进工作者等先进楷模和优秀人物。广义上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可满足在各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开展实践教学的需求,所以建设结构合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应该是以校内师资为主,以校外实践师资为辅,形成多元互补的师资格局,共同实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政育人目标。

基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的特殊性,他们不一定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也不一定有教师资格证,理论功底相对较弱。因此须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与建设,建设培训制度、优化培养模式、完善评价机制、强化督促考核、建立准入准出的灵活选聘机制及落实好保障措施等,不断提升思政师资素养,提高育人水平。

猜你喜欢
基地思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的基地我的连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